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社會有機體思想研究

2021年02月01日13:28

揚州大學黨委辦公室周建超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社會有機體思想研究》 (項目批准號為:14BKS004), 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 課題組成員有: 吳恆、 李歡、劉勇、 潘樹國。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一) 研究目的

社會有機體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於受蘇聯哲學界的影響, 國內學術界對經典作家的這一重要思想遺產曾長期忽視。改革開放以來,鑒於對蘇聯引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反思, 以及對重大基礎理論研究和回答社會實踐問題的需要, 學者們開始關注馬克思主義社會有機體思想的探討。 但以往大部分研究成果限於對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個別文本或話語片段的研究, 並未將一些經典作家的重要文本納入研究范圍, 為此還需要繼續深化對經典作家有關社會有機體論述的文本分析研究。 同時, 以往研究成果對列寧、 普列漢諾夫、 布哈林、 李達、 瞿秋白、毛澤東、 鄧小平等經典作家, 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蘊含的社會有機體思想研究較少, 對經典作家在社會有機體思想繼承、發展和創新方面探討較少, 這為我們深化對經典作家的社會有機體思想研究提供了廣闊的學術空間和發展前景。 因此, 該成果主要圍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社會有機體思想的生成、 主要內容、 歷史地位和當代價值等方面展開研究, 以期達到系統梳理和揭示經典作家關於社會有機體思想深刻內涵、 本質特征、 時代價值和發展脈絡的目標。

(二) 研究意義

展開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社會有機體思想的研究, 有助於我們從整體上更完整准確地理解和把握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 深刻揭示不同歷史時期社會結構、 社會運行和社會變遷的全貌, 從而為我們更科學地把握人類社會運動發展的規律與趨勢提供有力的學術支撐。 同時, 立足當今世界歷史和全球化發展的高度, 努力揭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社會有機體思想的當代價值, 特別是對新時代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四個全面” 戰略布局、 五大發展新理念、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加強黨的生命機體建設所具有的哲學意義, 進而為重新認識馬克思主義社會有機體思想提供中國道路、 中國智慧、 中國方案的實踐觀照。

二 成果的主要內容和重要觀點

(一) 主要內容

社會有機體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一個囊括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總體性范疇。 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社會經濟結構、 政治結構和意識形態結構的原理, 關於人與自然、 人與社會、 自然與社會關系的原理都是社會有機體思想的具體展開。 同時, 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社會有機體思想並不存在所謂發展史的 “空場論”, 各個歷史時期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社會有機體思想的相關范疇都做了某種程度的闡述, 盡管側重點不一致, 但就整體而言, 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社會有機體思想的一個有機的動態發展歷史。 因此, 該項研究以文獻研究、 歷史研究、 比較研究、實踐觀照為基本方法, 多學科、 多層次、 多方法地系統考察各個歷史時期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社會有機體思想產生的社會條件、 主要內容、 理論價值與歷史地位, 全面揭示經典作家社會有機體思想演進的歷史脈絡、 時代特征、 基本規律和發展向度, 比較其內在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從而為在全球化背景下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 發展、 穩定給出理性思考。重點研究了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

(1) 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的理論資源與生成機理。 康德較早從自然屬性對有機體進行了定義, 黑格爾則進一步把有機體作為一個根本原則應用於對國家范疇的分析上。 孔德第一次將有機體概念應用於社會學領域,斯賓塞則進一步論証了生物有機體和社會有機體的同一性和異質性。 馬克思在克服康德、 黑格爾的歷史唯心主義和孔德、 斯賓塞的機械論缺陷基礎上, 形成了自己的社會有機體思想。 因此, 全面梳理西方哲學思想史中有關社會有機體的思想, 深入探討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產生的理論前提、實踐基礎和生成機理是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

(2) 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的形成發展與基本內容。 馬克思之前的社會有機體思想揭示了社會有機體的整體性、 協調性特征, 它們或是建立在唯心主義和思辨哲學的基礎之上, 或是對其進行簡單的、 機械的自然主義理解, 都未能科學揭示社會有機體的本質和發展規律。 馬克思批判繼承了前人的思想, 以資本主義社會為分析模型, 將社會有機體思想置於實踐的基礎之上, 科學地揭示了社會有機體的整體性生成和發展規律, 以及構成要素、 結構功能、 運行機制、 歷史地位, 創立了科學的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 實現了社會有機體理論的根本性變革。

(3) 沿著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的創設路徑, 客觀分析普列漢諾夫、布哈林、 列寧等經典作家的社會有機體思想, 深刻闡述俄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這一思想的繼承、 發展和現實啟示。 無論是普列漢諾夫、 布哈林,還是列寧, 在從事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進程中, 堅持實事求是,結合俄國實際和時代特征, 對社會有機體產生和存在的前提、 基礎、 內涵、結構、 發展規律等方面進行深入闡述, 特別是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辯証法思想, 形成了具有俄國時代特色的社會有機體思想, 對今天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4) 深入闡述李達、 瞿秋白、 毛澤東、 鄧小平、 胡錦濤、 習近平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社會有機體思想的發展脈絡、 基本內涵和時代特征, 努力揭示他們各自思想內在的統一性、 差異性以及蘊含的理論價值。 在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中, 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依據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形態變革的時代特征和國內外錯綜復雜的歷史環境, 運用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分析路徑, 對社會有機體的主要矛盾運動、 系統結構、 階級與階級斗爭、本質特征、 運行規律, 特別是歷史主體等都做了系統而深刻的研究和闡釋,用以解答當時中國革命的性質、 特點、 動力、 規律等問題, 指導中國革命實踐, 因而具有強烈的時代性、 實踐性和革命性。 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在反思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 從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有效形式和根本途徑、 人與自然和社會、 以人民為中心調動其積極性能動性創造性、 強調社會有機體發展的根本價值目標、 改革社會不合理的各種體制機制和結構以保持社會有機體高效穩定和有序運行、 實現共享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等方面進行了艱辛的探索, 形成了自身具有鮮明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社會有機體思想, 從而以更加科學的態度堅持和發展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機體前進。

(5) 運用經典作家的社會有機體思想系統考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生成發展、 “五位一體” 總體布局、 “四個全面” 戰略布局、 五大發展新理念等的哲學意蘊, 同時通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踐所展現的光明前景, 為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新解讀和認識社會有機體思想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的學理支撐。

(二) 重要觀點

(1) 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的生產是對以往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社會有機體思想在社會歷史認識領域所實現的革命性變革, 因而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與作用。

(2) 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社會經濟結構、 政治結構和文化結構的原理,關於人與自然、 人與社會、 自然與社會關系的原理是社會有機體理論的具體展開。

(3) 各個歷史時期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社會有機體的相關范疇都做了深刻闡述, 盡管側重點不一致, 但就整體而言, 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社會有機體思想的一個有機的動態發展歷史。

(4)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社會有機體思想強調社會的和諧平衡是社會有機體存在和發展的內在要求, 這為我們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科學認識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 正確處理社會改革、 發展和穩定的辯証關系提供了堅實的哲學基礎。

(5)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有機整體性不斷提高的過程, 也是一個從區域性存在到世界歷史性存在的發展過程。 在全球化時代, 一種更高級、更復雜的社會有機體的生成需要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努力, 這將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這也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做出的重大貢獻, 極大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社會有機體思想。

三 成果的價值

(一) 學術價值

社會有機體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總體性范疇, 既是對全部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的綜合展開, 又是對其所做的高度抽象, 具有從抽象到具體、 從綱舉到目張地闡發歷史唯物主義一系列基本原理的方法論意義。 因此, 展開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社會有機體思想的系列研究, 有助於我們從馬克思主義發展史整體上更完整准確地理解和把握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 深刻揭示不同歷史時期社會結構、 社會運行和社會變遷的全貌, 從而為我們更科學地把握人類社會運動發展的客觀規律與前行趨勢提供有力的學術支撐, 並盡可能地建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社會有機體思想發展史的理論框架。

(二) 應用價值

馬克思主義社會有機體思想並不存在所謂發展史的 “空場論”, 各個時期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社會有機體思想的相關范疇都做了某種程度的闡述, 盡管側重點不一致, 但就整體而言, 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社會有機體思想的一個有機的動態發展整體。 這不僅為研究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結構、運行和發展問題提供了科學依據, 而且為進一步研究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理論體系、 制度、 文化, 深入貫徹落實 “四個全面” 戰略布局和發展新理念提供了堅實的哲學基礎, 更為從整體性系統性有序性角度深化當代中國社會各領域綜合改革、 實現社會有效運行和協調發展、 加強社會系統管理與控制提供了方法論指導。

(責編:孫爽、宋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