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李國強:探尋歷史規律 求解時代之問

李國強2021年01月27日08:32來源:光明日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原標題:探尋歷史規律 求解時代之問

作者:李國強,系《歷史研究》主編、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

編者按

為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類學術期刊提高辦刊水平,引導哲學社會科學界發揚優良學風,從2012年起,國家社科基金先后對全國206家辦刊導向正確、學術水平較高、專業和地域特色突出、社會影響較大的重點學術期刊實施資助,取得顯著成效。本版將陸續刊發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考核優秀期刊主要負責人的文章,供交流借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這一重要論斷闡明了歷史研究在社會科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創刊於1954年的《歷史研究》,始終承載著我們黨對歷史學的殷切期望,立於歷史學重大理論問題的學術前沿,既是聯結歷史學與史學工作者的紐帶,又是展示歷史學新成就的載體。在67年歷程中,以“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為己任,發表了一批史學佳作,刊載了眾多具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2019年1月,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歷史研究院宣告成立,作為中國歷史研究院院刊,《歷史研究》肩負起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的全新職責,開啟了打造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新時代中國史學的全新征程。

歷史唯物主義是《歷史研究》辦刊的靈魂

馬克思主義是當代中國史學的旗幟和靈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指導歷史學研究,是近代以來我國社會發展、理論發展的必然歸宿。

鴉片戰爭以后,我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前,農民階級、地主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先后發起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等,但都未能讓中華民族徹底擺脫沉淪的命運。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譜寫了追求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壯麗篇章。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重大成果。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充分証明,歷史學研究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歷史研究》始終把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証唯物主義貫穿於辦刊全過程。在史學界圍繞中國古代史分期問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問題、封建社會農民戰爭問題、資本主義萌芽問題、漢民族形成問題等“五朵金花”研究和討論的過程中,接連刊發多篇重頭文章,為奠定唯物史觀在歷史研究中的指導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推出一批內涵豐富、論說新穎的學術力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歷史和歷史科學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新時代歷史學的繁榮發展指明了方向,《歷史研究》以筆談、專題論文等多種方式展開研究闡釋,為當代中國史學注入了強大思想武器和鮮明時代特征。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歷史研究》一以貫之的辦刊立場﹔新時代的《歷史研究》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歷史研究》牢牢把握辦刊的政治方向和辦刊導向,致力於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面貌為之一新,成績斐然。

立足“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期,《歷史研究》要回答好中國為什麼走社會主義道路、為什麼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回答好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一系列事關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時代之問”。《歷史研究》清醒地認識到,求解“時代之問”,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握歷史規律,認清世界大勢,順應時代潮流。作為史學類期刊,《歷史研究》努力在推進重大歷史學理論問題的深化上下功夫,在促進歷史學前沿理論問題的研究上多著力,在守正創新中呈現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和廣泛的影響力。

回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

一是關注重大理論問題的討論。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的賀信中,明確要求全國史學工作者在“總結歷史經驗,揭示歷史規律,把握歷史趨勢”的同時,“充分發揮知古鑒今、資政育人作用”。這一重要指示深刻闡明了歷史研究的功能、職責和使命,既是對全國史學工作者的囑托,又是對新時代史學期刊發出的號令。《歷史研究》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要求的精神實質,著力把重大史學理論的探索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

在傳承辦刊優良傳統的同時,《歷史研究》與時俱進,立足全球視野,彰顯中國主體,注重長時段整體性研究。重點圍繞馬克思主義五種社會形態理論,我國歷史上的奴隸與奴隸制,關於文明的標志和中華文明起源,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和大一統形成的深層次歷史根源,我國歷代治亂興衰的經驗教訓和發展道路,有關歷史上的制度建設和國家治理等重大歷史理論問題拓展稿源。

二是關注重大歷史和現實問題的討論。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和多樣多元的理論思潮,有諸多現實問題需要從歷史中辨析流變、探尋經緯、尋求答案,需要以深刻的歷史思維判斷時代方位、把握歷史趨勢,辨明歷史潮流。經世致用是中國史學的學術精神,也是《歷史研究》始終如一的辦刊宗旨。我們引導史學界把對現實的觀照,作為著書立說的出發點﹔把對歷史的思考,化為滋養現實的立足點。把事關中國道路、中國制度、中國理論的重大問題作為主攻方向,把探索歷史規律作為中心任務,對中外歷史展開系統性研究,努力推出彰顯中國思想、中國精神、中國風格的鴻篇巨作。《歷史研究》圍繞中外歷史上的戰爭與和平、人類文明起源與發展、文明沖突與交流互鑒、全球貿易史與世界體系的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大命題精心策劃、精准發力,在歷史和現實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凸顯了歷史學研究服務社會、服務現實、啟迪未來的功能。

助力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三大體系

《歷史研究》既是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三大體系的踐行者,也是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三大體系的推動者。《歷史研究》有責任也有義務凝聚全國史學工作者的智慧、刊發更多優秀的史學成果,助力中國特色歷史學三大體系建設行穩致遠。

把歷史學理論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歷史研究》與全國史學工作者一道立足中國歷史,彰顯中國特色,著力提高歷史學研究水平和創新能力,更加深入地提煉中華文化的思想精髓,更加准確地歸納中華文明的價值內涵,更加全面地總結治國理政的經驗教訓,更加客觀地闡釋歷史發展的規律性特征,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夯實基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筑牢基石,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動能。

把高質量發展擺在更加優先的位置。一方面把稿件的學術質量視為重中之重,以嚴格的標准衡量和取舍每一篇來稿,努力與全國史學工作者一道,通過對人類歷史更全面、更完整、更多元的思辨,從紛繁多樣的歷史事實、歷史材料和歷史經驗中,形成和刊發一批真正具有思想深度、理論厚度、創新力度的突破性、標識性新成果。另一方面把編校質量視為辦刊的生命線,牢固樹立編校質量“一失萬無”的意識,對編校中出現的問題採取“零容忍”態度,形成編輯人員編稿、校對、刊發一體化、全流程負責模式,從而確保始終以高質量領跑全國史學類期刊。

把多學科融合擺在更加顯著的位置。隨著學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很多歷史問題僅靠單一學科、單一手段、單一方法難以從根本上加以解決。要達到全面還原歷史真相、破解歷史奧秘、揭示歷史真諦的目標,離不開古代史、世界史、考古學的相互融合,離不開歷史學與其他各學科的相互融合。走多學科融合研究闡釋之路,既是歷史學學術發展規律的必然,也是《歷史研究》行穩致遠、開創未來的必由之路。為此,《歷史研究》打破常規,更新觀念,下力氣拓寬選稿、用稿范圍,努力打破學科壁壘,推動跨學科對話和融合,推動中外歷史研究的互動和交融。越來越多超出傳統史學領域的專家學者為《歷史研究》投稿,使我們的視野更寬、用稿范圍更廣。

《歷史研究》成長的每一步,都離不開黨中央和各部門的呵護與扶持﹔取得的每一個成績,都離不開全國史學界同仁的關愛與支持。《歷史研究》長期得到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大大緩解了辦刊經費的瓶頸問題,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歷史研究》不僅屬於中國歷史研究院,更屬於全國史學界,我們唯有加倍努力,才能不負這個偉大的新時代,不負史學界的期望,不負《歷史研究》67年引領史學、發展史學、繁榮史學的榮光。

(責編:孫爽、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