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張紅鳳 張新穎: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張紅鳳 張新穎2021年01月19日08:35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作者:張紅鳳 張新穎,均系山東財經大學教授,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9AJY014〕階段性成果

當前,我國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的大變革時代,國內國際形勢深刻復雜。在這個節點上,深刻把握“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的內涵,有助於厘清問題,明確未來提升的路徑,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的實踐意義

自主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是經濟穩定的重要保障。多年以來,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不斷將生產制造環節“外包”,造成本國經濟“脫實向虛”、資本“泡沫”累積,近年來不得不由“去工業化”轉向“再工業化”。同時,一些國家以疫情防控為理由,強化貿易壁壘,採取單邊主義行為,造成國際產業鏈供應鏈面臨斷裂危機,導致相關國家的經濟發展受到沖擊。這些事例都說明,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是一國經濟平穩發展的重要保障。

自主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是國家強大的根基。我國當前正處於經濟結構轉型、經濟增速換擋的后工業化階段,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產業結構加速“新陳代謝”。新舊動能轉換與要素不斷重組,驅動著生產效率的不斷提升以及新產業的快速崛起。乘勢而為,把握新發展機遇,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能力,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發展韌性、實現經濟長遠發展的客觀需求。

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能力,必須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提升全產業鏈的整合能力與抗風險能力,最終目的是要實現“鏈”的接續性、完整性與安全性。受第四次產業變革的影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正在加速重構,一方面,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體現的是世界分工格局的深度調整,需要產業活動與空間區位同時進行優化重組,對我國而言,需要從“兩頭外包”逐漸轉向高端產業鏈本土化、低端產能向外轉移的新的產業發展格局﹔另一方面,產業鏈供應鏈重構也伴隨著比較優勢、競爭優勢的重塑,資源稟賦、市場規模、制度環境等國際貿易基礎條件將面臨新一輪的調整,這也意味著,我國實現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必須構筑以技術為核心的新的比較優勢。

實現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面臨的挑戰

長期以來,我國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形成了體系齊全、門類完整的產業體系,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也要看到,我國要實現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還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困難和挑戰:

第一,產業鏈供應鏈的核心技術優勢不足。從外貿結構來看,我國出口總量大,但偏向於生產加工的低附加值環節,進口需求量相對小,但核心技術的進口依賴較為嚴重,核心基礎零部件、工業軟件、集成電路、高端芯片等技術領域存在供給短板。

第二,產業鏈供應鏈橫向、縱向延伸程度不夠。橫向上,表現為同類生產的集聚效應、品牌企業的杠杆效應、規模經濟的虹吸效應不足﹔縱向上,表現為產業前后向關聯、上下游協同有待提升,部分產業價值鏈簡單,價值增值環節有待進一步深化。

第三,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發展不均衡。按行業來看,服務業數字化轉型較快,以現代物流、配送服務為代表的數字化新業態以及以在線醫療、在線教育等為代表的數字產業新模式成長較為迅速﹔但工業數字化轉型進展較慢,尤其在數字化技術、設備利用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此外,工業數字化轉型具有“先易后難”的特點,當前已進入轉型的“深水區”。

第四,產業鏈供應鏈的抗風險能力有待提升。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的市場需求萎縮與外部產能下降,帶來國內產供銷脫節的風險,加之傳統產業的供給側動力弱化,加劇了產業鏈供應鏈的不穩定。短期內,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的位置雖無法被替代,但由於在全球價值鏈上處於附加值較低的位置,從長期來看,我國一些產業未來存在被替代的風險。

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的路徑

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能力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化工程,需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牢牢把握經濟發展的主動權,實現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的漸進性增強,可以重點關注如下路徑:

首先,以創新為第一驅動力,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實現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的“獨門絕技”是科技創新,實現由過去的模仿創新到未來的原始創新,需要依靠政府體制機制創新、社會技術研發創新形成的合力。一方面,完善風險分擔機制、成果轉換機制在內的體制機制建設,加快政府服務平台、研發中心等技術支撐平台建設,以資金鏈、人才鏈、服務鏈、信息鏈等多鏈條合力打通創新鏈﹔另一方面,以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為創新主體,持續加大學習與研發投入,面向關鍵領域、關鍵環節、關鍵技術,以提升產業基礎能力為支撐,疏通產業鏈供應鏈的“堵點”“痛點”。

其次,圍繞產業安全與效率提升,推進產業鏈供應鏈的橫向一體化、縱向一體化。從橫向看,一方面加強優勢領域產業鏈供應鏈的精耕細作,實施質量提升策略,促進從簡單價值鏈到復雜價值鏈的轉化,防止產業“空心化”﹔另一方面重視同類生產企業的聯動發展,打造高附加值的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品牌,形成區域或產業集群的核心競爭力。從縱向看,一方面要雙向拓展產業環節,促進價值鏈的加長與延伸,實現兩端攀升與高端嵌入,激發上下游信息共享、產業協同的鏈式效應,實施產業鏈供應鏈的“補鏈”“延鏈”工程﹔另一方面要組建上下游企業梯隊,增進供應鏈穩定,注重培育新興產業領域的企業。

再次,搶佔數字化轉型先機,發揮互聯網對產業鏈供應鏈發展的促進作用。一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市場化方式評價數據價值,確保數字交易健康安全﹔二是加強數字化與產業鏈供應鏈的深度融合,完善5G網絡、數字平台等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加速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等數字化技術和手段在社會各行業各領域的滲透,發揮新基建的乘數效應,為產業鏈供應鏈發展賦能﹔三是及時出台各個行業的數字化轉型發展行動方案與支持政策,引導傳統制造業企業由單純的制造型向制造與服務型轉變,拓展金融、電信等服務業的線上服務業務,完善數字化轉型的制度保障。

最后,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抗風險能力。這需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內外並重、多元布局。一是進一步完善國內需求體系,以居民消費需求為主導,實現需求的規模擴張與結構升級﹔二是促進線上消費與線下消費相結合,加快“網絡直播銷售”“在線消費”等營銷新模式的發展,充分挖掘內需潛力﹔三是多元化布局產業鏈供應鏈,包括產品種類的多元化和供給渠道的多元化,以分散市場風險、減少地區依賴﹔四是在發揮國內市場優勢的基礎上,推進與各國的分工合作,促進投資、貿易自由化,形成內需與外需的良性循環。

(責編:孫爽、宋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