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民政部副部長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提出:“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需要堅持系統觀念,多措並舉,力爭在“十四五”期間取得新成效。
進一步穩定和擴大就業。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之源。未來幾年,我國就業總量壓力仍然存在。“十四五”時期要落實好《建議》提出的“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促進充分就業。更加注重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重點促進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困難人員就業創業,擴大公益性崗位安置,幫扶殘疾人、零就業家庭成員就業,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對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交通運輸、建筑環衛、文體旅游、娛樂會展等勞動密集型企業給予支持。健全勞動關系協調機制,保障勞動者待遇和權益,解決好就業、教育、社保、醫療、住房、養老、食品安全、生產安全、生態環境、社會治安等問題。適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迅猛發展,維護好快遞員、網約工、貨車司機等就業群體的合法權益。
千方百計保護好市場主體。保市場主體是穩定和擴大就業、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依托。目前,我國包括民營企業(其中大部分是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民營經濟,貢獻了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220多萬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帶動農戶增加收入、發展現代農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要按照《建議》要求,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依法平等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破除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各種壁壘,完善促進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的法律環境和政策體系。弘揚企業家精神,引導中小微企業專門從事某一細分領域,努力做到最精最優。發展縣域經濟,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豐富鄉村經濟業態,拓展農民增收空間。大力支持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農民專業合作社、脫貧致富車間等重要載體發展,為農民在本鄉本土就業創造條件。積極引導市場主體進入健康、養老、育幼、文化、旅游、體育、家政、物業等服務業,發揮這些行業社會需求大、解決就業多的優勢。
持續釋放新型城鎮化巨大潛力。新型城鎮化是推進人口和經濟集聚、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載體。2019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60%,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隻有44.38%,這意味著還有2.2億多流動人口未在城鎮落戶。要落實《建議》要求,優化行政區劃設置,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建設現代化都市圈,使之成為擴大內需、聚集產業、增加就業的重要支撐﹔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著力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使之成為擴大內需、增加群眾就業和收入的新生長點﹔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和城鎮新增建設用地規模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挂鉤政策,強化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
大力提高勞動者綜合素質。這是提高勞動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要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新要求,不斷提高勞動者受教育程度,在保持高等教育較高入學率的同時,著力把教育質量搞上去。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不斷擴大技術技能人才隊伍。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實施知識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動,培養更多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使越來越多的高技能人才成為大國工匠。加強對農民工的技術培訓,使他們能夠長期專注於提升某一方面技能,實現由單純的體力型勞動者向技能型或技藝型勞動者轉變。
完善為勞動者增加收入、減輕負擔的政策和制度。這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保障。要完善按勞分配政策制度,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報酬,完善企業薪酬調查和信息發布制度,健全最低工資標准調整機制,加強對農民工工資支付的保障。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決定報酬的機制﹔健全創新激勵和保障機制,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完善再分配調節機制,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幫扶機制,保持財政投入力度總體穩定,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完善長租房政策,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事業,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減輕家庭在住房、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等方面的支出壓力。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9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