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陳名杰:豐富歷史文化滋養 讓寶貴遺產活起來

陳名杰2021年01月18日08:33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豐富歷史文化滋養 讓寶貴遺產活起來

作者:陳名杰,系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力前行,推動文化繁榮興盛,是新時代賦予北京的歷史使命。

“三山五園”地區作為首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地區和北京歷史文化名城兩大重點區域之一,需要更大尺度謀劃,更大力度推動,強化其對首都“四個中心”功能的支撐作用,推動其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傳承的典范區,並使其成為國際交往活動的重要載體。

“三山五園”地區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優質的人文底蘊和優美的生態環境,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新興文化交融的復合型地區。加強“三山五園”地區整體保護與科學利用,凸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鮮明烙印,強化“首都風范、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是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的重要內涵和有效抓手。

深入研究“三山五園”的特質,無疑能夠加深對北京“都”與“城”辯証關系的認識。比如,北京提出“以水定城”,怎樣理解水資源對北京的重要價值?“三山五園”地區一直是北京城重要的水源地,也是建設行宮苑園的絕佳之地。金章宗所建西山八大水院中,潭水院和泉水院位於“三山五園”地區,明代著名的清華園、勺園也在今天的“三山五園”地區。今日,“三山五園”地區依然是北京中心城區的重要水源地和西北部重要的生態屏障。

我們還應看到,在近現代尋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漫漫征程中,“三山五園”更是成為仁人志士心系國運、探索道路的思想鏡鑒和精神滋養。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當天,陳寶箴望見火光濃煙,當即悲痛流涕。康有為在法國博物館目睹圓明園流散文物,發出著名的傷心之嘆:“睹璽淒然。”李大釗在參觀圓明園故址后,悲憤寫下:“圓明兩度昆明劫,鶴化千年未忍歸。一曲悲笳吹不盡,殘灰猶共晚煙飛。”“三山五園”在近代歷史上的劫難,讓先進的中國人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道理,堅定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強決心。

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同志率領中共中央“進京趕考”,入駐香山,這裡是我們黨領導解放戰爭走向全國勝利、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偉大勝利的總指揮部,是中國革命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的重要標志,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新中國成立后,教育功能和科技創新功能成為“三山五園”地區的時代重任,以北大、清華為代表的高等學校,以中國林業科學院、軍事科學院等為代表的科研院所,以中央黨校、國防大學、中央民族干部學院等為代表的干部培訓機構,以中關村為代表的科技創新高地,推動“三山五園”地區成為新思想、新業態的匯聚地,成為引領數字文明新時代的先進典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張金名片,傳承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首都的職責。必須站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的高度,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抓住首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的政策機遇,扎實推進“三山五園”地區的整體保護與科學利用工作。

傳承歷史文脈,彰顯根與魂。將“三山五園”建設成為全國文化中心典范區,關鍵是要圍繞歷史文脈下功夫。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外關於“三山五園”的相關研究成果近3000篇。相關研究機構成立了三山五園研究院,建成三山五園文獻館和三山五園數字體驗中心,召開一年一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整合各類智庫資源和各方研究力量、持續系統梳理歷史文脈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要特別注重發現和培養一批保持“匠心”的研究人才,潛心研究,全面准確評估“三山五園”地區的綜合價值,找准其比較優勢。既要整理文物遺跡等有形文化遺產,又要系統整理史志、傳說、非遺等無形文化遺產,讓“三山五園”地區歷史文脈傳承有緒、發展有源。

堅持文化創新,吸引年輕人。一部人類文化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一部文化創新史。整合文化、科技、金融、旅游、人才、生態等要素,強化國際視野,推動文化的生活化、產品化、場景化。加大以創意為引領的文化創新力度,推出一批兼具書店、圖書館、博物館、咖啡館、視聽室、創意工作室等多重功能的綜合文化體驗場所。加大對年輕人才、高層次人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力度,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關注和參與。

展現整體風貌,聚焦精氣神。歷史上“三山五園”地區是具有御園、行宮、私家園林、軍營、村庄、稻作景觀、自然山水等元素的“西山勝景圖”,后來又疊加了名人墓葬、教育機構、紅色資源及其他各類功能。建設全國文化中心典范區,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疏解整治促提升為抓手,既體現“西山勝景圖”的精神意境又保護在發展進程中“層累”而成的各類文化資源,既注重白天全景體驗又重視夜景文化策劃,既注重文化內涵發掘又突出科技手段運用,既注重文化功能提升又注重生態功能改善,將“三山五園”地區建設為首都“四個中心”功能重要承載區、國家歷史文化傳承典范區和東方人居環境杰出代表區,打造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亮麗“金名片”。

堅持守正創新,完善治理機制。強化“正”的定力。守方向之正、格調之正,統籌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激發“融”的活力。堅持融合發展,將文物保護利用與社區再造、民生改善、城市更新有機融合。推動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有機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公共文化、學校教育、干部培訓等各方面。增強“統”的能力。充分發揮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攥指成拳、形成合力的政治優勢,加大統籌協調力度,提高頂層設計能力,調動各類智庫、社會企業和民間組織及文化志願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最大范圍發動群眾參與。在守正基礎上敢於創新、善於創新,著力打造文物合理利用新名片,努力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推動文化繁榮興盛。

(責編:孫爽、宋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