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張晨:“新發展格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理論創新

張晨2021年01月12日11:17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新發展格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理論創新

作者:張晨,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努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中國經濟建設實際相結合,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一系列獨創性理論觀點,創立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時代和實踐的要求,圍繞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戰略思想和重要理論觀點,不斷豐富和發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有力地指導了我國經濟發展實踐,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既切中當下,又謀劃長遠,為新時代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世界發展現實相結合的產物,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民經濟循環理論、經濟發展理論以及經濟全球化理論,是對當前我國改革發展中諸多領域理論和實踐的總括性、綱領性指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理論創新。

“新發展格局”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循環的基本要求,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民經濟循環理論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社會經濟過程是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四個環節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隻有經濟循環暢通,再生產和經濟運行才能正常進行,經濟發展才能進入不斷提高發展質量的正向螺旋。經濟循環暢通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揭示了經濟循環的基本條件,包括:各種資本在空間上並存、時間上繼起,資本在物質上和價值形態上都得到及時補償,貨幣流通與商品流通的協調等。一旦經濟循環條件被破壞,循環鏈條出現斷裂,就有引起經濟危機的風險。把經濟運行理解為物質再生產和生產關系再生產不斷循環往復的動態過程,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方法,克服了西方經濟學靜態均衡的方法論缺點,是分析現實經濟運動的科學方法。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我國已成為一個經濟大國,2019年GDP佔全球總量超過16%,人均GDP超過一萬美元,是世界第二大消費市場。生產力水平快速提升,需求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但與此同時,生產體系內部循環不暢、供求脫節現象日益凸顯,技術領域“卡脖子”問題突出,經濟結構轉換的復雜性上升。加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和貿易復蘇乏力,全球市場收縮,當前又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西方保護主義抬頭等因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國際市場不確定性陡增。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到重大沖擊,出口導向、依賴外需、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模式已無法持續。在當前條件下如何實現國內經濟循環的暢通?“新發展格局”明確回答了這個問題,即“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實現國內循環的暢通,重點在於打通堵點,預防斷點。一方面,著力提升供給體系的創新力和關聯性,重點在“暢通”上做文章,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高供給質量和水平,使供給側與需求側相適應、相協調,提高流通效率,使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各個環節連接更緊密﹔另一方面,以實現國民經濟完整性為目標,堅持擴大內需,加快消費升級,加大自主創新,解決各類“卡脖子”技術問題,補齊經濟發展短板,提升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可持續性和韌性,焊牢經濟循環的易斷點。這既是在大國經濟發展關口,適應經濟發展階段變化的主動選擇,也是應對錯綜復雜國際環境的順勢而為,是深入思考當前國內國際發展形勢,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國民經濟循環理論提出的科學結論。

“新發展格局”深刻闡明了自主創新與擴大內需互相促進的高質量發展道路,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經濟發展理論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發展是生產力進步和人的發展的統一。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要素,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生產力進步,是不斷滿足人的需要、推動人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因素。同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需要是生產力和科技進步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動力。具體到一國經濟發展而言,科技發展與內需擴大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一方面,如果科學技術水平落后,國內需求就無法真正全面得到滿足,生產—消費的國內循環就存在缺口,完整的內需體系就無法構建起來﹔另一方面,如果沒有一個繁榮、壯大的內需市場,那麼科技自主創新也就失去了動力、應用場景和市場,就不得不處在國際分工低端,依賴於低附加值產品出口,難以持續提升本國收入,使本國經濟不得不長期依賴於國際循環。

如何突破這一發展困境?新發展格局提出了一條正確的道路,即推動自主創新與擴大內需互相促進,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方面,堅定不移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培育完整的內需體系,形成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擴大內需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動力。完整的內需體系,不僅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穩定器”,增加了在面對外部沖擊時的回旋余地和穩定性,而且,完整內需體系的不斷擴容、升級,也將為國內企業提供廣闊市場空間,促進新技術的產業化規模化應用,推進國內企業提升創新能力、改進技術工藝,提供技術更先進、性能更優良、質量更過硬的產品和服務,從而引領產業進步﹔另一方面,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宏大順暢的國內大循環的重要前提,是國內的供給結構能夠適應需求結構的提升,特別是供給體系的創新力能得到切實提升,從而解決各類“卡脖子”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並明確指出“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也是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關鍵”。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雖然在技術上仍然相對落后,但我們具有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一顯著制度優勢,過去我們依靠這一優勢曾經創造過諸如“兩彈一星”等技術創新史上的奇跡,未來我們還要依靠這一優勢,加強統籌協調,促進協同創新,繼續在自主創新方面邁出更大步伐。

“新發展格局”深刻闡明了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的辯証關系,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全球化理論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人類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依賴具有不斷擴大的趨勢,經濟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的必然結果,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利益分配在各國和各階級之間是不平均的,這對一國發展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經濟全球化會因各種因素遭遇挫折和逆流,各國隻有正視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主動參與到國際經濟體系中,同時保持本國經濟安全可控,才能實現經濟的健康發展。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新世紀以來,一大批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世界多極化加速發展,國際格局日趨均衡。同時,逆全球化浪潮導致孤立主義、保護主義興起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蔓延,對全球產業鏈造成沖擊,限制了經濟全球化對全球發展的促進作用,將損害全球經濟發展和整體福利。如何應對經濟逆全球化帶來的一系列挑戰?新發展格局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即,深刻把握國內國際循環的辯証關系,立足宏大順暢的國內大循環,讓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推動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

從歷史規律看,經濟全球化仍是歷史潮流,各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是長期趨勢,國際經濟聯通和交往仍是發展的客觀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因此,我們要順應歷史大勢,堅定維護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通過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升級版,進一步擴大開放,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更好發揮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的樞紐作用,用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應對經濟全球化的逆流,用繁榮暢通的中國國內大循環帶動世界經濟大循環,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健康發展。與此同時,處理好開放、發展和安全的辯証關系,增強風險意識,樹立底線思維,未雨綢繆,做好應對。

(責編:孫爽、徐玉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