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田智輝 黃楚新:大變局下的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

田智輝 黃楚新2021年01月07日08:36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大變局下的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

為了平衡信息技術與新聞傳播關系,勢必需要進一步推進技術創新、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創新兩者的融合,而高校無疑成為最佳孵化中心。隨著中國新聞業媒體融合的深入推進,高校融媒體實驗室紛紛引入多種業界領先技術,共同推動媒體融合技術與應用發展。

當前,中國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增添了發展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給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的機遇

信息傳播技術之“變”推動數字化進程加快。2020年是我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的第26年。當前,媒體融合成為主流,各種不同的媒介借助於計算機技術,在數字化信息平台上實現全面融合﹔進入21世紀以來,人工智能、大數據、量子信息、生物技術等新一輪科學技術革命迅速興起,催生大量新產業和新模式,媒介在信息技術的更新換代下推動新媒體向智媒體升級。同時,在5G浪潮推進下,全球迎來萬物皆終端、萬物皆媒介的時代。5G技術的革新不僅打破了傳統媒介的時空界限,也給個人和社會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各行各業的數字化進程不斷加快。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人們的生活方式由線下向線上集中,大部分網絡應用的用戶規模呈現較大幅度增長。在此背景下,這些與新聞信息傳播有關的實踐與研究被賦予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全媒體時代,媒體融合是大勢所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戰略部署。傳統主流媒體的轉型和縣級融媒體的建立,拓展了媒體融合的廣度和深度,推動全媒體借助新媒體和智能媒體平台將主流聲音傳播給更多用戶,凸顯出在新媒體環境下主流媒體“勇於發聲、敢於亮劍”的使命和職責。媒體融合在不同地區、不同媒體都有不同的實踐方式,這也給傳媒轉型與創新提供了機會。

時代變化倒逼新聞傳播教育改革。為了順應時代變化,新聞傳播學人才的培養體系、學術體系面臨調整和重構。國內高校紛紛設立與網絡新媒體相關的專業,大數據挖掘、數據可視化乃至VR新聞、編程等課程已經出現在部分高校的專業培養方案中﹔許多學者、教師紛紛投身於新媒體研究,新媒體研究中層出不窮的各種新問題、新方法、新難題等,也給研究者提供了研究創新的舞台。

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的挑戰

首先是忽視新聞專業基礎,盲目崇拜技術。在由技術革新主導的大變局環境下,部分新聞從業者在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過程中,一味追求技術設備“高、精、尖”,過度強調新聞傳播類專業與工科技術型專業的相似性,片面地認為隻有通過尖端技術才能打造“爆款”新聞,才能實現專業領域的突破。他們忽視了對新聞採訪、寫作、編輯、評論四項最基礎業務的訓練和打磨,忽視了對新聞傳播學作為人文學科的認識,在社會關懷和內涵素養的提升方面有所欠缺,難免陷入本末倒置的專業誤區。新聞從業者不僅應該熟練掌握專業技術,而且還應是一個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社會人,而非工具人。先進技術的加持確實能夠讓新聞傳播實踐和研究增光添彩,但一定是基於其本身具有實踐價值與研究價值。

其次是缺乏批判意識,盲目追求新聞時效性。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許多專業新聞從業者由於沒有堅守新聞核心價值,缺乏對網絡輿論的辨別能力,盲目追求時效性,以熱點、爆點吸睛,卻忽視了新聞專業的核心要義——客觀性和中立性,導致反轉新聞越來越頻繁。另外,無論是文字、圖片或是視頻,碎片化已成為當前不可逆轉的媒介特征。從短消息到短視頻,人們的閱讀、交流、思維習慣不斷趨於碎片化,雖然碎片化的信息快捷高效,但無形中大大削弱了人們思考問題的完整性、系統性,降低了對於信息的批判意識。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需要透過事件表象對本質進行剖析,對事物趨勢進行解讀和預判,這就要求新聞從業者具備敏銳的洞察意識和嚴謹的批判意識,由表及裡,見微知著。

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發展展望

針對目前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的發展現狀,未來應積極強化專業基礎,發揮專業優勢,創新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的發展路徑。

夯實新聞從業者的專業基礎。無論時代與環境如何變化,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都離不開專業性。新聞專業性強調新聞從業者或新聞媒體能夠具備獨立地收集、整理、傳播信息的功能和責任,在網絡化語境下,新聞專業性所強調的客觀性、中立性以及新聞道德倫理規范體系仍是新聞從業者需堅守的核心價值。此外,專業性還體現在新聞採訪、寫作、編輯、評論、傳播等業務能力,這是新聞得以呈現的技術基礎。當然,新技術給傳媒業帶來的機遇也不應忽視。在媒體融合的趨勢下,新聞專業技能僅停留於採、寫、編、評是遠遠不夠的,還應重視傳媒技術、新媒體內容生產與運營、新營銷模式等能力的培養,以適應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的環境變化。新聞傳播的實踐與研究不僅基於新聞傳播學的理論體系,更涵蓋了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等跨學科的知識領域。而且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廣泛應用,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的交叉性、包容性、多元性尤其凸顯。因此,新聞從業者在夯實新聞專業素養、提高新聞專業能力水平基礎上,還應當注重博雅教育,儲備廣泛的人文社科知識,博覽群書,做到融會貫通。

充分發揮社會監測者功能。監測社會環境是新聞傳播的重要功能。它要求新聞從業者在具備新聞傳播專業精神的基礎上,提升批判思維和理性判斷能力,發揮社會瞭望者的作用。批判性思維、社會調查的方法和能力等,是新聞從業者准確、深刻、全面地反映社會的方法論基礎。面對變化多端的社會萬象,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不能僅僅展現其合理性一面,還應該以批判的眼光審視其不合理性,作出多元化的解讀,以補充各自思考角度的漏洞。

深度融合技術創新和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創新。技術創新為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帶來新機遇的同時,吸引了大量新聞從業者的推崇和追捧。由於信息技術的更新迭代速度遠高於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的創新速度,容易陷入“技術為王”“渠道為王”的誤區。為了平衡信息技術與新聞傳播關系,勢必需要進一步推進技術創新、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創新兩者的融合,而高校無疑成為最佳孵化中心。隨著中國新聞業媒體融合的深入推進,高校融媒體實驗室紛紛引入多種業界領先技術,共同推動媒體融合技術與應用發展。通過技術創新、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創新的融合,新技術推動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進步﹔而從新聞傳播新興實踐與研究中發現問題,有助於促進技術創新,形成良性互促循環的局面。

近年來,在媒體融合的推動下,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抓住技術改變傳播、技術改變社會的關鍵節點,衍生出許多誕生於數字化背景下的新聞傳播新興實踐與研究,涉及通信、計算機、數據分析等龐大而復雜領域的知識理論。這進一步加快了信息技術、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的創新融合。技術的不斷發展將會持續賦能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大大豐富和拓寬新聞傳播理論研究體系和新聞實踐活動種類。

如今,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有必要加快融合技術創新和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創新,厘清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未來發展路徑,不斷提升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水平。

(責編:孫爽、徐玉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