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黃凱鋒:打造富有張力的城市演藝空間

黃凱鋒2021年01月07日08:30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打造富有張力的城市演藝空間

作者:黃凱鋒,系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所長、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近年來,上海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牢牢把握人民城市的精神品格,實現了演藝產品的內容供給、空間布局與觀眾多樣化、品質化、個性化需求的良性互動,彰顯了上海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的獨特魅力。

專業特色和多功能拓展並行不悖

一方面,劇院作為演藝行業的第一線,強化專業標簽是應有之義。為了實現為觀眾選好戲、為藝術家搭好台、深化內容的自主生發、呈現專業特色的目標,上海啟動“一團一策”院團改革,成果顯著。上海文化廣場、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國際舞蹈中心劇場、上海兒童藝術劇場、上海市群眾藝術館星舞台分別為音樂劇、交響樂、舞蹈、兒童劇等各類藝術式樣提供了相對專業固定的演出場所。同屬於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的3個劇場,上海大劇院以從事高端綜合性演藝活動為主,上海音樂廳以室內音樂為主,文化廣場以上演音樂劇為主,錯位經營,相得益彰。

另一方面,針對觀眾文化消費需求多樣化、品質化、個性化的特點,創新“創制演”模式,挖掘劇院的平台復合功能,實現運營內容的延展。注重開拓審美教育功能,以開放、綜合、大藝術為特征,呈現人群與空間聯結的新意義,有效匹配供需雙方資源,帶來更多溢出效應。上海大劇院變身為融合演出、制作、文博、美育為一體的綜合藝術機構,上海文化廣場嘗試文化品牌市集、路演、個性化定制活動,都是打破公眾對於劇院認知定勢的創新舉措。2019年5月,上海出台國內首個《演藝新空間運營標准》,專業劇場之外的大隱精舍、思南公館等適合舉辦演藝活動的新空間以可大可小、靈活多變的樣式有效補充了演出場所資源,拓展了演藝活動空間,實現了人性化服務。

觀眾“孵化”與市場培育有機統一

觀眾的年輕化是演藝市場的總體趨勢。把“我們想演的”變成“年輕人想看的”,把“年輕人想看的”融進“我們想講的”,是演藝劇目生產與消費關系的辯証法。針對年輕觀眾的文化需求和實現方式,上海注重打造舞台、藝教、新媒體、社群等個性化的會員服務,整合各類劇院品牌資源的孵化和迭代,輻射更廣泛的潛在受眾﹔注重劇院自媒體建設,系統布局發布演出咨詢、傳播藝術教育、凝聚觀眾共識等線上新空間﹔注重劇場“把門打開”的開放交互體驗,引導年輕觀眾養成規范正確的觀演意識,培植消費市場。舞台導覽、音樂午茶、藝術進校園、劇院開放日、戲劇工作坊、藝術家伙伴計劃等“大藝教”活動,重在啟蒙培育年輕觀眾,而他們的視野和“胃口”反過來又催生了劇目和業態的創新發展。

上海在劇院運營管理過程中不斷深化認識,逐步在舞台功能與平台效應、專業演出與年輕觀眾藝術教育普及等方面,探索形成鮮明特色。劇院在邀請、組織各類舞台演出的同時,注重匯聚各方資源,打造行業發展的高端服務平台﹔在開拓演出市場的同時,參與組織實施藝術創作生產﹔在切實保証演出的專業性、標杆性的同時,注重對青年群體綜合藝術素養的培育。

設施完善與布局優化相輔相成

內容生產、觀眾培養,都離不開文化設施的合理布局。“十四五”時期,上海將堅持統籌協調、功能錯位、優勢互補的基本原則,完成一批重大文化設施項目,保護一批歷史文化遺產,增加一批城市文化景觀,做到設施完善與布局優化相輔相成。

堅持人民城市理念,進一步提升現有文化場館、文化設施的使用效能,是激發城市公共空間文化活力的重要舉措。應鼓勵現有博物館、美術館、體育館等公共文化設施提供夜間文化服務,提升使用效能﹔多部門協同推進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的文化體育設施創造條件向公眾開放﹔助力公共空間“微更新”改造,在“一江一河”沿岸、社區園區商圈和綠地公園廣場等植入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和休閑運動元素,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小而美”的“文化客廳”和藝術“打卡地”。

“十四五”時期,上海還將深化“建筑可閱讀”項目,擴大歷史保護建筑、文物保護單位開放廣度深度。把現有老廠房、老倉庫因地制宜改造為美術館、博物館、劇場、畫廊、書店、文創園區等文化地標設施,將“工業鏽帶”變成“生活秀帶”,將文化特色場館、特色街區、特色空間、特色市集等融合為一體,營造更加濃厚的城市文化氛圍。

(責編:孫爽、徐玉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