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靳鳳林,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教授,中國倫理學會政治倫理委員會主任
【光明學術筆談】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蘊藏著豐富思想內涵的哲學范疇,其所具備的人文意蘊,既彰顯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也為人類其他文明體所廣泛接受和認可。要想把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得更加美好,離不開生命個體之間、不同群體之間以及個體與群體之間的榮辱與共和利益共享。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拓展,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注入了不竭動力,人類隻要能夠遵循正確的義利觀,並不斷提高互聯互通水平,就一定能夠通過利益共享讓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
經濟全球化是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利益共享的內在動力
近現代以來,人類經歷了長時間的經濟全球化運動,在早期,其主要特征是歐洲列強通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方式強行掠奪其他國家財富。二戰后,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涌,歐洲列強的傳統殖民方式日漸衰微,以美國為代表的戰勝國開始通過國際貿易、金融投資、人員往來等方式重新分配世界財富,其標志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貿組織等國際經濟貿易組織的創立。當前的經濟全球化浪潮,主要以科技、金融、互聯網等嶄新的富有彈性的現代技術手段全面展開。特別是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計算機網絡的出現,促成了新一輪的貿易大繁榮、投資大便利、人員大流動,它是全球生產力大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這種態勢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動能、不斷翻新的樣式和眼花繚亂的組合,迎接著一個多極共治的嶄新世界的到來。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迅猛崛起,正在使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版圖更加全面均衡,使世界和平的基礎更為堅實穩固。正是這種全球性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的相互依存,使得各個國家通過優勢互補逐漸成為全球合作鏈條中的一環,日益形成更加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世界經濟的深刻變革必然要求各個國家加大自我革新與對外開放的力度,積極參與國際產業分工,通過持續不斷的科技創新,大力挖掘自身的經濟增長潛力,縮短新材料、新產品、新業態的迭代周期。唯其如此,才能實現不同國家之間的相互受益、共同繁榮和持久發展,進而共享經濟全球化的紅利。然而,經濟全球化也是一柄“雙刃劍”,近年來伴隨權力與資本、資本與勞動、效率與公平、增長與分配的矛盾日漸突出,特別是南北差距、分配失衡、增長乏力、金融危機、地區動蕩、難民涌動等現象此起彼伏,致使一種“逆全球化”的思潮由隱到顯並日漸壯大。從哲學上說,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各種矛盾與問題無時無刻不在,人類就是在解決矛盾與問題中砥礪前行,並不斷從苦難走向輝煌。關鍵是用科學的思想方法作指導,找到產生問題的根本原因,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
正確義利觀是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利益共享的核心原則
當前既面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也伴生著百年未有之不確定性和百年未有之機遇。站在一個嶄新時代的重要關口上,如何選擇,怎樣行動,既關乎一個國家的國運興衰,也關乎人類的未來走向。中華民族歷來秉持天下大同的理念,主張以懷柔遠人、和諧萬邦的方式發展同其他國家之間的關系。孟子講:“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國與國相處,應當踐行正確的義利觀,要義利相兼,義重於利。在近代鴉片戰爭之前,有很長時間中國發展都位居世界前列,即使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30%的時候,也未對其他國家進行過侵略擴張。
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處理國內外經濟利益關系秉持的基本倫理規則。當代中國人深知,封閉導致落后,開放帶來進步。伴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的深入發展,在給各國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引發了全球范圍內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求解上述矛盾的根本方法,隻能採取更高水平的開放、更高水平的合作。反之,高筑保護主義的壁壘如同畫地為牢,人為脫鉤割裂隻能導致自我孤立。正是基於此種認知,中國大幅放寬外資准入限制,連續修訂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對制造業實施全面開放,持續推動服務業的深度國際融合,已經連續多年成為全球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經濟體之一。中國在“十四五”期間,必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助力世界經濟的復蘇增長,向世界分享更多的中國紅利,為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利益共享作出自己的突出貢獻。
加強互聯互通是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利益共享的基本途徑
當前,我國在對外合作中始終秉持正確的義利觀,不僅使中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發展起來,也為促進世界繁榮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要將這種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方針引向深入,除了加大國內改革開放的力度外,還需要我們認真把握中國與世界關系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統籌考慮和綜合運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並通過實施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樹道義的理念,在同國際社會的經濟交往中,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利益共享加以有效落實。
首先,不斷強化“一帶一路”建設,筑牢人類命運共同體利益共享的實踐平台。要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利益共享,必須著力打造全球共同發展和共贏共享的強力引擎。“一帶一路”建設就是要通過親、誠、惠、容的理念,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不斷構建互利合作的全球網絡,攜手共筑共贏共享的實踐平台。“一帶一路”建設為沿線各國通過商品、資金、技術、人員的流通,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更好地融入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進而釋放增長活力,實現市場對接,拉緊聯動紐帶,促進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和便利化,發揮了重要的亞歐大陸橋作用。從這種意義上講,“一帶一路”建設,絕不是對世界傳統貿易體系的推倒重來和另起爐灶,恰恰是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的時代,為實現傳統國際貿易體制的全方位拓展和轉型升級而進行的重大機制創新。
其次,大力支持多邊合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利益共享開辟廣闊道路。中國堅守多邊國際交往理念,著眼於構建從區域到全球的多邊制度結構,堅決抵制各種外交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民族排外主義等逆全球化潮流。近年來,中國一直致力於推動世界各國各施所長、各盡所能,通過雙邊合作、三方合作、多邊合作等各種形式,把各國的先天優勢和潛能稟賦充分發揮出來,最終達至國際社會命運與共、合作共贏、利益共享的發展目標。例如,中國同二十國集團合作中,大力推動結構性改革、通過發展數字經濟,實現互聯互通﹔在同金磚國家合作中,積極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加大創新投入,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努力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在同非洲國家合作中,提供了大量無償援助和優惠貸款,通過人員支持、智力支持、技術支持,幫助其建成了大批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項目。
最后,不斷完善國際法治建設和持續推進全球治理變革,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利益共享保駕護航。中國主張每個國家處理國際事務必須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由世界各國人民依靠國際法共同維護普遍安全,共同分享人類發展成果。人類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之后痛定思痛,才建立了以聯合國為主體,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在內的全球治理框架,雖然這個框架遠非十全十美,但畢竟在過去幾十年裡,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推進全球治理變革,隻能是在全球共同認可的國際法基礎上,使這一傳統治理體系向更加平等、開放、透明、包容的方向發展。各個大國應該帶頭做國際法治的倡導者和維護者,遵信守諾,不搞例外主義,不搞雙重標准,也不能歪曲國際法,以法治之名侵害他國正當權益、破壞國際和平穩定。
總之,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個國家在地球村中的價值、地位和作用,將不再取決於它贏得了多少次“冷戰”或“熱戰”的輝煌勝利,消滅了多少個潛在或現實的敵人﹔而是要看這個國家對人類遇到的共同難題提供了哪些有價值的國際倡議,在人類遇到的各種突發災難面前貢獻了多少應盡的力量,對各種國際爭端機制的建構擔負了多少應盡的義務。質言之,隻有改變看待各種復雜性世界問題的視角與方法,真正終結“利益脫鉤論”“贏者通吃論”“唯我獨尊論”等各種陳舊執念,樹立“優勢互補論”“合作共贏論”等現代人類應有的價值理念,才會讓世界更加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