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韓長賦: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韓長賦2020年12月28日08:42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單列專章作出部署安排,明確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這是黨中央著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局,針對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作出的戰略部署。我們要深刻領會、全面貫徹,把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擺上突出位置,推動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

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是農業現代化的迫切要求

農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十三五”時期,我們著力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現代農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農產品供給保障水平再上新台階,糧食生產實現歷史性的“十六連豐”,產量連續5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棉果菜茶肉蛋魚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了新提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主要農作物實現良種全覆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取得新成效,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7.5%,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化肥農藥施用量連續3年負增長,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適度規模經營實現新發展,全國家庭農場超過100萬家,農民合作社超過220萬家,農村承包地流轉佔全國農村承包耕地面積的35.9%。農民收入實現新突破,提前一年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目標,連續4年高於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鎮居民收入增速,全面消除農村絕對貧困。農業連年豐產豐收,14億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為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增加了主動,為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增添了底氣,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基礎支撐。特別是面對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和嚴重自然災害影響,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農業生產,糧食再獲豐收,全年糧食產量繼續穩定在1.3萬億斤水平上,“菜籃子”產品量足價穩,農業壓艙石愈發穩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嚴重,但我國社會始終保持穩定,糧食和重要農副產品穩定供給功不可沒。

進入“十四五”,我國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形勢下要著力解決農業發展中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重點從農產品結構、抗風險能力、農業現代化水平上發力。當前,我國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高的問題突出起來。我國農業仍是大而不強、多而不優,基礎還不穩固,抵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能力較差﹔市場化組織化程度不高,產業鏈條短,全產業鏈收益低,國際競爭力不強﹔農產品結構性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質量安全風險隱患依然存在﹔資源環境要素約束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任務仍然艱巨。解決這些瓶頸問題,要統籌考慮農產品產量、綠色發展和農民收益,更加注重能力提升、強基固本,綠色安全、適銷對路,科技創新、節本增效,推動農業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實現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時期,是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農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要按照《建議》要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適應確保國計民生要求,把農業現代化作為國家現代化的優先任務,將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擺上更加突出位置,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持續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全面提升農業規模化、科技化、市場化、國際化、信息化、標准化水平,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提高全產業鏈收益,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同步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基礎支撐。

全面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建議》著眼農業現代化,對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確了重點任務。

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落實國土空間規劃,以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建成10億畝高標准農田,改善提升農機裝備、農田水利和倉儲物流等設施條件,增強綜合生產能力。著力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健全激勵性利益補償機制,保護主產區和農民種糧積極性,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全面實施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穩定生豬基礎產能,保障糧、棉、油、糖、肉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完善中央儲備糧結構布局,創新完善重要農產品市場調控,加強現代倉儲物流設施建設,提升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收儲調控能力和水平。努力減少糧食生產、倉儲、運輸、加工、消費等環節損失和浪費。

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農業現代化的主線和重要路徑。根據市場供需變化和區域比較優勢,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區域布局和產品結構,調優品質、調高質量、調出效益。穩步優化種植結構,建好9億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2.38億畝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加強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優質耕地優先種糧,發展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鞏固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干旱區及西南石漠化區等“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成果,穩定優勢區玉米面積,提升大豆單產,發展優質飼草料。推動生豬產業轉型升級,抓好草食畜牧業發展和奶業振興,推進水產健康養殖。發展農業標准化生產,打造一批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特色產品品牌,完善全鏈條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確保“舌尖上的安全”。

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完善的設施裝備、先進的科學技術是農業現代化的標志。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聚焦生物育種、農機裝備、綠色投入品等,布局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重大科學設施裝置,突破一批關鍵核心和“卡脖子”技術。構建多元互補、高效協同的農技推廣體系,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推進產學研用企深度融合。培育推廣優良品種,推進農作物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加快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高效設施農業,健全病虫害和動物疫病防控體系,推動農業節本增效提質。

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這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步推進承包地“三權”分置,引導土地有序流轉。抓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打造規模適度、生產集約、效益明顯的家庭農場,提升農民合作社規范化水平和服務帶動能力,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立足“大國小農”國情農情,發展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統防統治等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這是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的潛力所在。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綜合布局農產品加工業、鄉村服務業,推動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堅持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推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強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發展分等分級和高效物流。支持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強鎮、產業園區、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和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滿足鄉村產業合理用地需求,發展休閑農業、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民增收空間,全產業鏈提升農業競爭力。

扎實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綠色是農業的本色。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發展節水農業,提升農膜回收、秸稈綜合利用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加強耕地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健全耕地輪作休耕制度,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好東北黑土地。實施農業綠色發展行動,落實長江十年禁漁,建設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引領農業可持續發展。

健全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

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既要堅持市場化方向,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也要完善體制機制,更好發揮政府規劃引導、宏觀調控、支持保護等作用。

夯實農業基礎地位。“十四五”時期,各級黨委和政府都要把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擺上重要位置,作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來抓。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完善農村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促進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向農村匯聚。落實好“米袋子”省長責任制、“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和生豬生產省負總責要求,加大投入支持力度,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

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對農業給予保護,是國際通行做法。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底線,以維護農民利益為出發點,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建立財政對農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支持、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穩妥改革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加快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提高政策精准性、指向性和實效性。加大金融保險支持力度,健全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模式,推進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

強化農村人才支撐。圍繞“誰來種地”“誰來振興鄉村”,堅持本地培養和引進輸入相結合,推進鄉村人才振興。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抓好農業職業教育,培育家庭農(牧)場主和合作社經理人,培養現代農民和鄉土人才。鼓勵引導企業員工、大學生、復轉軍人、返鄉農民工、科技人員、執業獸醫等到農村創新創業,為農業現代化增添新活力。

加強農業法治保障。抓緊制定出台糧食安全保障法、鄉村振興促進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等法律法規,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動物防疫法等修訂完善,構建完備的農業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深入推進農業綜合執法,加強農業資源環境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執法監管,嚴厲查處各類違法行為,維護農民合法權益,保障農業健康發展。

擴大農業對外開放。統籌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完善農業對外開放戰略布局。支持建設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基地,鞏固果蔬、茶葉、水產等出口產業優勢。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農業交流合作,拓展重要農產品多元進口渠道。加強境外農業合作示范區和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建設,支持國內大型農業企業走出去,培育打造國際大糧商和農業企業集團。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28日 12 版)

(責編:孫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