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
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是延續中華歷史根脈的寶貴財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近年來,我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深入開展,特別是鄉村遺產保護與發展備受重視。如何推進鄉村遺產價值重塑,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鄉村遺產承載著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不僅包括山水、村落、植被等有形要素,還包括傳統的生產技術、敬畏自然的人文精神、豐富的地方性知識等人文要素。鄉村遺產一頭承接歷史,從歷史中走來,是一方土地上人與自然持續互動的結果﹔一頭連通未來,諸如如何活化鄉村遺產、怎樣服務鄉村振興、怎樣更好發揮社會功能等,都是鄉村遺產實現價值重塑的重要內容。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鄉村空間變得更加開放,鄉村的邊界伴隨著人的流動而得到拓展。鄉村憑借其不同於城市的空間景觀與生活體驗,成為都市人群寄托鄉愁與想象之地。另一方面,對鄉村居民而言,鄉村遺產蘊含著他們和自然長期共處中摸索的生存智慧與相處模式,也彰顯了他們從傳統到現代發展過程中對自我發展的追求。從這一角度來看,鄉村遺產價值重塑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包括鄉村居民生計轉型、村落群體共享遺產紅利、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等許多方面。
以鄉村家庭為原點。傳統社會生產活動多以家庭為單位進行,把家庭視為一種文化建構的空間和場所,家庭在鄉村變遷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推進鄉村遺產價值重塑,應從原點處入手,以遺產地每一個“家”為支撐點,積極引導鄉村居民圍繞“家”這一場景展開鄉村遺產的活化。比如,一些鄉村民宿不能停留於對老建筑、老房子的簡單利用,還可以將民宿經營植入當地村民的家庭生活之中。激活家庭原點,有利於帶動鄉村各家各戶參與到鄉村遺產的保護與開發中,形成鄉村遺產價值重塑環環相扣的堅實網絡。
以“活起來”為抓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鄉村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同樣重在“活起來”。鄉村遺產內容豐富,包括文物、古遺址、傳統技藝、傳統醫藥、農業文化景觀、村志等,要分門別類、運用各種方式進行保護和重塑。比如,對於一些富有價值的村落和瀕危老宅,僅靠政府部門保護遠遠不夠,必須激發村民保護的自覺性,提高其主動性和參與度。隨著一些文化遺產酒店、文化遺產項目等新業態的出現,許多外出務工經商的鄉村居民重新回到鄉村,可推動其成為傳承和延續鄉村傳統習俗以及鄉村建設的重要力量。此外,還應積極倡導社會各界參與鄉村遺產保護,鼓勵吸引涉農企業、文化企事業單位參與鄉村遺產價值重塑工作,通過創設農耕文化體驗園等推動傳統技藝活態呈現。
以促進鄉村振興為目標。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於鄉村遺產,保護是前提,利用必須是為了更好保護。鄉村如果失去了歷史文化遺產的滋養,就會失去底色、失去根脈﹔鄉村遺產價值重塑如果偏離了鄉村居民這個主體,就會成為面子工程,不可能有生命力和創造力。鄉村遺產活化所體現的是充分尊重鄉村居民個體價值和朴素訴求的過程。要讓鄉村居民在傳統鄉土文化中不僅享受到文化遺產帶來的“紅利”,更重要的是能在精神層面找到對鄉土的歸屬和認同,感受到廣袤田野中的家國情懷,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不斷繁榮鄉村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25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