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淑萍、崔林、吳煒華,均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今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重要意義、目標任務、工作原則三個方面明確了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總體要求。構建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新格局,是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題中應有之義,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有效路徑。
一
什麼是深度的媒體融合形態?這需要從全媒體傳播生態層面進行分析與理解。結合互聯網發展加速重構媒體格局的新形勢,從系統論視角審視,全媒體傳播體系應當由新型主流媒體/網絡平台、數據/內容、傳播者/服務者、用戶/群眾等要素構成。與此前相比,傳播系統的基本要素沒有太多改變,但是重心及要素之間的關系發生了結構性變化。
首先,數據是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基本資源,缺乏數據,就意味著缺乏傳播力。在全媒體時代,必須堅持內容為王,而數據是發揮內容優勢的基礎。媒體深度融合應充分將主流媒體長時間積累的數據資源開發出來,不斷拓展新聞信息服務的深度和廣度,在數據版權、數據服務、數據庫等方面發揮比較優勢,提供滿足用戶資訊、社交等需求的有競爭力的產品。尤其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內容,更是主流媒體在媒體融合中需要著力打造、建設的部分。
其次,媒體融合的理想形態是主流媒體成為集信息、商務、政務、民生等為一體的強大主流平台。《意見》強調,“把黨的優良傳統和新技術新手段結合起來,強化媒體與受眾的連接,以開放平台吸引廣大用戶參與信息生產傳播,生產群眾更喜愛的內容,建構群眾離不開的渠道”。以先進技術引領構建主流平台,有利於走好全媒體時代群眾路線,增強主流媒體聚合能力及傳播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平台,並非要有與互聯網商業平台一樣的體量和規模,而是要擁有同等的技術和服務水平。因此,構建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新格局,要用好5G、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革命成果。
最后,在全媒體傳播體系中,傳播者就是服務者,要與用戶建立深度連接,加強用戶黏性。《意見》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貼近群眾服務群眾”。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加速發展,各種新媒介形式層出不窮,多元社會思潮涌現碰撞,對主流媒體把握網上傳播規律、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提出了更高要求。傳統媒體要大膽創新、調整角色定位,將新型主流媒體打造為新型服務者,把人民作為服務對象,為人民利益和訴求發聲,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傳播他們的意見、要求和呼聲,用服務功能吸引用戶,用強連接留住用戶,真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
二
《意見》指出,要“堅持正能量是總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堅持正確方向,堅持一體發展,堅持移動優先,堅持科學布局,堅持改革創新”,這為我們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要求。
深度融合是在堅持正確方向下傳統主流媒體佔領新興傳播陣地的融合。一般認為,媒體融合的實施主體是傳統主流媒體,其通過制度創新、新技術運用、內容革新、渠道優化等路徑,實現向新興媒體轉型升級。這是根據我國新聞輿論工作的歷史和現實要求而制定的,是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媒體融合之路。傳統媒體在轉型為新興媒體的同時,主陣地不能丟失,正能量不能缺失,主旋律要大力傳播和弘揚,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優良傳統要不斷傳承。
“一體發展”和“科學布局”是當前媒體融合亟待破解的重要課題。近年來,媒體融合實踐的基本邏輯在於:一是自上而下的戰略規劃與設計﹔二是對各地優秀典型做法加以推廣。一些地方媒體在融合過程中所建設的雲平台、融媒體生產模式和政務服務模式,被其他省市媒體所效仿,媒體融合呈現多點開花樣態。這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於,報紙、廣電、門戶網站、社交媒體等常常各自為戰,內容生產一體化程度還不高,資源的充分整合與挖掘還不夠。這樣的融合是淺層的、有邊界的。因此,《意見》明確要從體制機制改革入手,建立起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的一體化組織架構,提出按照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差異發展、協同高效的原則,完善中央媒體、省級媒體、市級媒體和縣級融媒體中心四級融合發展布局。同時,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要堅持科學布局,既一體發展、整體推進,又不能搞一哄而上、重復建設。
堅持移動優先是當前媒體深度融合的重要原則,也是衡量媒體融合成敗的關鍵。傳播內容、技術、人才、項目資金都要向互聯網和移動端傾斜,這是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建設全媒體移動終端,這幾項要素相互作用、不可或缺,沒有項目資金就無法吸引真正優秀的全媒體人才,沒有全媒體人才,技術和內容更無從談起。傳統媒體的轉型升級既要有互聯網思維,也要有商業互聯網的運作邏輯、資金投入和專業人才。其中,人才是關鍵中的關鍵,“充分釋放人才活力”是媒體深度融合的當務之急。
堅持媒體深度融合,必須堅持改革創新。一方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通過改革創新管理機制,配套落實政策措施,把握新媒體傳播規律,統籌處理好媒體融合主體之間的關系,打造合理完備的全媒體傳播鏈條,形成協同高效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另一方面,堅持內容創新,注重內容建設,保持內容定力,專注內容質量,擴大優質內容產能,創新內容表現形式,提升內容傳播效果。通過對優秀內容的生產和傳播,引領和實現媒體進一步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