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志祥,系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近年來,我國一些倫理學學者積極關注重大現實問題,使倫理學研究走進了現實生活,起到了引導社會風氣、調和社會關系的重要作用。但從總體上看,我國倫理學界面向現實生活的意願相對還較弱,探討現實問題的成果不夠豐碩,理論研究與現實生活脫節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倫理學研究的發展,限制了倫理學學科規范和完善現實生活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反思倫理學研究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對於正確把握倫理學學科發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現實生活是倫理學研究的發展動力
倫理學是一門對人類道德生活進行系統思考和研究的學科,進行倫理學研究首先需要思考一個前提性問題:我們為什麼要進行倫理學研究?或者換句話說,倫理學研究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一般來說,認知的動力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追求真理、渴望探索世界奧秘的自然天性,一種是尋求智慧、渴望解決生活問題的現實要求。與純理論研究不同,倫理學研究既離不開求真的天性,又離不開向善的渴求。因為倫理學是一門實踐哲學,它不僅涉及純粹理性的認知,還涉及實踐理性的認知,尤其涉及借助意志使認知走向生活的實踐活動。倫理學研究的根本任務不只是認識生活,更是改造生活。蘇格拉底之所以追問“我們應該過什麼樣的生活”,孔子之所以通過“仁學”重新詮釋禮樂制度,都是為了解決所處社會中出現的道德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理解和應對現實生活中的道德問題,是倫理學研究的根本推動力。
現實生活是倫理學研究的發展動力,意味著倫理學研究歸根結底要從現實的生活出發,而不是從抽象的、一般的理論出發。隻有從現實生活出發,倫理學研究才能找到自己的生長點,才能找准自己的發力方向。隻有從現實生活出發,倫理學研究才能實現自己的存在使命。一旦遠離現實生活,一味沉溺於道德推理和道德論証,倫理學研究就有可能淪為學術圈內的自娛自樂。因此,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隻有來源於現實生活,倫理學的理論問題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遠離現實生活、憑空想象出來的理論問題,有可能像“一個針尖上能站多少天使”之類的神學問題一樣毫無意義。
對於我國倫理學界來說,從現實道德生活出發就是要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生活,緊貼中國道德發展的脈搏,構建符合中國實際的道德概念、范疇、話語和理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隻有以我國實際為研究起點,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當代中國生活實際就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我們的倫理學研究應該從這個生活實際出發,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道德概念、范疇和話語,創造出符合中國發展需求的倫理學理論。
2.現實生活是檢驗倫理學理論的重要標准
從現實生活出發,倫理學研究最終要走向理論分析,提出相應的倫理學理論。從邏輯上看,一個理論是否為真理,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個是理論要與自身保持一致,即理論內部不會出現邏輯矛盾﹔另一個是理論要與現實保持一致,即理論必須符合客觀事實。相比較而言,后者更為重要,因為邏輯矛盾可能源於論証不合理,這並不意味著結論必然錯誤﹔而與客觀事實不符,意味著結論必然虛假。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倫理學理論是否具有真理性,具有多大程度的真理性,取決於它是否符合現實生活,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現實生活。
與自然科學研究相比,倫理學研究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自然科學的認識對象是事實世界,倫理學的認識對象是價值世界。關於價值世界的認識,更多依靠它在社會現實生活中的效果進行檢驗。也就是說,訴諸現實生活檢驗道德理論的正確與否,是要將道德理論應用於現實的道德生活,看它能不能合理解釋現實的道德現象,能不能切實解決現實的道德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文藝創作和學術研究,都應該反映現實、觀照現實,都應該有利於解決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
以現實生活作為道德理論的檢驗標准,意味著我們的倫理學理論應該能夠真正解決中國的道德問題。創新倫理學理論需要融通古今,需要借鑒中外各種倫理思想,比如以仁禮為基礎的傳統儒家倫理思想、以德性和共同體為根基的現代美德倫理思想等。在借鑒吸收各種倫理思想的時候,我們需要重視“現代化”轉換和“本土化”轉換問題。從古代社會生長出來的中華優秀傳統倫理思想,隻有經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能適應當代道德發展的需要。從西方土壤生長出來的現代積極倫理思想,隻有經過批判借鑒,結合中國優秀文化基因進行重新創造,才能適應中國道德發展的需要。
3.現實生活是倫理學理論的最終歸宿
道德知識不同於自然科學知識,有些自然科學知識能夠以純粹的知識形態停留在頭腦之中﹔道德知識必須走出頭腦,從認知領域進入實踐領域。倫理學研究成果如果僅僅停留在理論中,只是幫助我們澄清認識,那麼它最多隻能提供理想生活的知識圖景,卻不能真正轉化為現實生活。相反,它們隻有進入到現實生活中,隻有現實地轉化成我們的行為、德性、人格和生活,才能實現它們的本來意義。也就是說,倫理學研究不僅要告訴我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應該過什麼樣的生活,更要現實地指導我們成為有德性的人,過幸福美好的生活。
倫理學理論可以從兩個層面回歸現實生活,一個層面是進入個人生活。社會由一個一個的人組成,行為由一個一個的人完成。理論要回歸現實生活,首先就要進入個人生活。理論進入個人生活,需要經過“由外而內”和“由內而外”兩個過程。“由外而內”是指將外在的行為規范內化為個體的道德德性,這個過程包含知情意的統一,即理性的道德認知、情感的道德認同和意志的道德認定這三者的統一。“由內而外”是指將內在的道德德性外化為個體的道德行為,即道德德性在理性和意志的協助下,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激發出具體的道德行為。當前中國倫理學研究的重要任務就是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進入個人的現實生活,內化為個體的道德德性,外化為個體的道德行為。這個層面的回歸要求倫理學必須研究德性的養成規律和德行的發展規律。
另一個層面是進入社會生活。任何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中,不同的個人通過各種關系聯結為一個社會。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社會是由單個的個體匯聚而成的。各種各樣的社會制度,包括成文的、顯性的制度和不成文的、隱性的制度,都對社會關系起著非常重要的調節和制約作用。倫理學理論要在現實生活中起作用,就必須進入到社會制度層面。理論可以通過兩種方式進入社會制度:一是“制度的道德化”,即根據特定的道德標准規范現實的社會制度,使制度本身更具倫理性,使制度的社會后果更合乎道德﹔一是“道德的制度化”,即將特定的道德要求轉化為現實的社會制度,使規范現實化,從而起到更有力的約束作用。隻有將道德觀念與我國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會制度、生態文明制度結合起來,道德理論才能真正進入社會生活。
面向現實生活,並不是不要理論研究,而是要把理論研究和現實研究結合起來。研究現實離不開理論,沒有系統而科學的理論作支撐,現實研究就無法進行,或者隻能淺嘗輒止。反過來說,理論研究也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而必須回歸生活,必須為現實的生活問題提供理論的解決方案。隻要現實不要理論,會走向粗糙的經驗主義﹔隻要理論不要現實,會陷入空幻的理想主義。從道德生活上升到道德理論,將道德理論應用於道德生活,形成道德理論與道德生活的良性互動,才是二者關系的理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