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楊軍:自尊自信才能走好自己的路

楊軍2020年12月18日08:35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自尊自信才能走好自己的路

作者:楊軍,系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洞察】

當前,中美關系正面臨建交以來最嚴峻的局面。在關於這一局面的討論中,也出現了“中國跟美國斗是雞蛋碰石頭”“隻要中國對美國讓步,雙方就可以重歸舊好”之類的觀點,其中既包含崇美、跪美的心理,也包含對中美關系及其發展的誤解。破除這些心理和誤解,需要正視以下幾個問題。

中美關系發展中始終存在交鋒斗爭

自中美建交以來,兩國關系發展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在交流合作與交鋒斗爭的交織疊加中推進的,接觸加遏制是美國對華政策的長期基調。中國和美國經貿關系互補性強,合作空間廣闊﹔同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兩國在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促進全球發展繁榮方面肩負重要責任、擁有廣泛共同利益。這些是兩國交流合作的重要基礎。同時,兩國在社會制度、意識形態上根本不同,美國奉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強調維護本國“絕對安全”,長期試圖將自己的政治模式和價值觀強加於中國,持續對我進行“民主輸出”和意識形態滲透,這導致交鋒斗爭成為兩國關系中的一個常態。

客觀全面認識中美關系,不僅要看到經濟合作、文化交流的一面,還要看到干涉與反干涉、制裁與反制裁、霸權與反霸權的一面。美國1993年制造“銀河號”事件,1999年用導彈野蠻襲擊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2001年制造南海撞機事件,對台軍售變本加厲……這一系列活動直接威脅中國核心利益。即便在經貿領域,兩國在高技術產品出口管制、匯率等問題上也有長期較量,遑論本屆美國政府發起對華貿易戰。歷史表明,中美一直是在交鋒斗爭中推進交流合作的,所謂的“舊好”其實是交鋒博弈的結果。

自2018年中美經貿摩擦以來,美國持續發難,從加征關稅到打壓華為,從開列中國企業和機構的“實體清單”到明搶TikTok,從悍然關閉中國駐休斯敦總領事館到操弄香港、台灣、南海等議題,盡管我國努力以理性、克制態度處理問題、管控風險,但美國仍將中國列為“戰略競爭對手”,無視規則,漫天要價,極限施壓,出爾反爾,一再壓縮交流合作空間,強化沖突升級趨向。在此情況下,能用委曲求全應對美國的得寸進尺嗎?能以在核心利益上的無原則退讓換取美國的“網開一面”嗎?軟弱妥協換不來尊重,敢於交鋒斗爭才能維護國家尊嚴、維系兩國平等關系。

中國擁有應對風險挑戰的實力和優勢

崇美、跪美心理導致人們對當代中國的判斷局限於“萬事不如人”的預設,忽視新中國經過70多年奮斗,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發展積累的強大力量。這些力量恰恰是中國應對風險挑戰的實力和優勢。

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贏得中國人民廣泛支持﹔中國共產黨珍視和平,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獲得國際社會廣泛認可﹔對於中美關系,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關系定位和政策選擇上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在美國挑舋面前保持戰略定力,既願意與美方保持對話協商,開展坦率有效溝通,通過平等和建設性對話緩解緊張局面,也有堅定捍衛中國核心利益的堅強意志和從容面對中美關系經歷風雨的思想准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所具有的顯著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非凡的組織動員能力,能夠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有效組織人力、物力資源﹔具有強大的統籌協調能力,能夠實現“全國一盤棋”,實現不同地區、領域、行業相互協作配合﹔具有堅定的貫徹執行能力,能夠確保令行禁止、使命必達﹔具有活躍的自我發展能力,能夠根據實踐檢驗和人民願望,在改革中克服弊端、彌補短板。獨具優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應對風險挑戰提供了堅實保障。

新中國成立以來所積累的堅實國力。中國經過長期發展積累,具備雄厚的物質基礎和巨大的消費市場﹔建成了世界上最完備的工業體系,擁有全產業鏈優勢﹔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中國經濟宏觀調控的制度體系和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市場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日益形成﹔中國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同各國一道在開放中擴大共同利益。當前,中國正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經濟的韌性和活力,是中國應對風險挑戰的重要基礎。

這些優勢,意味著中國絕不是能輕易被打破的“雞蛋殼”。中國所擁有的綜合實力,能夠有力維護國家利益和安全,也能在較大程度上制約美國一些政客的肆意妄為,將中美之間的矛盾沖突維持在可控范圍內。

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近代以來,中國在被動挨打中卷入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體系,並長期處於邊緣地位和依附狀態。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持續探索和艱苦奮斗,進入21世紀,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在經濟上,從1949年經濟總量佔世界比重不足5%,到連續十幾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穩居第一﹔在科學技術上,由“跟跑”向“並跑”轉變,並在一些領域實現“領跑”﹔在理念上,從學習借鑒人類文明成果,到明確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守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在參與國際事務上,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不僅加入了10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簽署了300多個國際公約,而且是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還是氣候變化治理、公共衛生、反恐、防擴散等諸多全球治理領域的重要參與者、建設者和貢獻者。

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深刻變化,使中國成為美國眼中的“挑戰者”,但也意味著中國不再是百年前任人宰割、支配的對象,不再是國際關系、規則的被動接受者。中國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貢獻、秉持的理念和履行的國際責任,正在改變世界面貌,贏得國際社會認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被寫入聯合國有關決議,2020年世貿組織裁定美國2018年對中國征收關稅違反全球貿易規則,77國集團與中國共同聲明堅持多邊主義仍然是解決世界問題的答案等,都充分說明中國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的提升,說明中國站在國際道義一邊。這同樣是中國應對美國挑戰的底氣。

因此,認識當下中美關系的發展,必須拋棄神化美國、迷信美國而無視中國優勢的妄自菲薄。自尊而不自大,自信而不自卑,自強而不自餒,才是應有態度。

(責編:孫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