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杜慶昊:以數字經濟助力新階段高質量發展

杜慶昊2020年12月16日08:58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以數字經濟助力新階段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眼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引發各領域、各行業的業務形態變革和產業結構重構,生產的網絡化、智能化特征日趨明顯,數字經濟為經濟領域轉型升級提供了新路徑。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定不移建設數字中國,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這為我們把握數字變革的發展趨勢、加快數字化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近年來,以信息技術和數據作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其增加值佔GDP比重始終保持在三分之一以上並持續增加,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數字經濟在構建新發展格局、催生新發展動能、激發新發展活力、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方面將大有可為。從科技發展趨勢看,以5G、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興起,為“十四五”時期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從疫情防控現實看,疫情防控推動消費和生產不斷從線下轉移到線上,以在線教育、在線醫療、在線協同生產等為代表的線上經濟快速增長,數字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從國際國內環境看,主要國家都在加緊數字經濟布局,國際競爭態勢和復雜環境倒逼我國加快數字經濟發展。總的來看,發展數字經濟,不僅有利於強化市場動力和產業支撐作用,而且有利於強化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間的紐帶,是新發展階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數字經濟助力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任務。數字經濟在優化資源配置確保供應鏈安全、加快資源流轉提高經濟效率、促進生產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能夠有效打通國民經濟各環節的堵點,助力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一方面,要加快5G、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布局,提升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為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提供基礎設施保障。另一方面,要鼓勵“線上經濟”“定制消費”等新模式發展,深挖國內市場潛力,為做大做強國內市場開辟新消費業態。此外,還要推動數字貿易發展,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技術交流、數據共享、市場貿易、信息消費等方面的合作,為促進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有效聯通發揮紐帶作用。

數字經濟助力培育新動能。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驅動力。數字經濟的發展包含著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等,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也是新發展動能的主要來源。一是著力加強數字經濟關鍵領域和短板領域技術攻關,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維護我國產業鏈安全。二是大力發展以數字經濟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支持工業互聯網、工業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等產業發展,積極研發推廣無人配送機器人等新產品,提升我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層級。三是有效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繼續保持消費互聯網領先的同時,加快推進工業、服務業、農業領域的產業互聯網發展,推進傳統產業廣泛應用數字化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和新商業模式,釋放數字經濟對傳統經濟的疊加倍增作用,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數字經濟助力釋放新活力。經驗表明,隻有破除束縛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才能有效釋放各方面的發展活力。總體來看,數字經濟能夠有效推動資源配置方式的市場化、精准化,交易手段的數字化、移動化,市場組織結構的扁平化、平台化,有利於調動市場主體創新的積極性,是釋放發展新活力的關鍵所在。一是加快釋放數據紅利,盡快建立健全數據確權、定價、交易、跨境傳輸和安全保障的制度和機制,破除影響數據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明確數據參與分配的具體辦法,讓數據的價值得到充分彰顯。二是打造數字營商環境,加快建設全國政務服務“一張網”,在全國范圍實現“一網通辦”“一網可查”,擴大基礎公共信息數據有序開放,建設國家數據統一共享開放平台。三是在穩步發展現有移動支付、網絡支付體系的基礎上,可考慮積極穩妥推動數字貨幣承擔在計價、支付、結算等方面的貨幣角色,拓寬支付渠道,提高交易效率。

數字經濟助力形成社會發展新局面。互聯網深刻改變人類交往方式,社會觀念、社會心理、社會行為發生深刻變化。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在輿論引導、社會治理、疫情防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十四五”時期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發展新局面的重要保障。一是營造網絡良好生態,發揮好互聯網“助聽器”“連接器”“擴音器”的作用,准確把握新時代群眾需求訴求,有效疏導社會情緒。二是發展數字經濟就業,要繼續大力發展線上線下融合的生活服務業,支持發展各種就業保障平台,為靈活就業者提供就業和社保線上服務。三是技術賦能基層治理,充分借鑒大數據、人臉識別、手機定位、二維碼等技術手段在疫情防控中成功應用的經驗,積極構建“城市大腦”“智慧社區”“智慧鄉村”等數字社會治理平台,推動社會治理、基層治理走向精細化和智能化。

(責編:孫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