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元斌,系新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是穩疆安疆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傾力支援下,新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緊圍繞改善民生促進脫貧攻堅,不斷增進各族人民群眾特別是貧困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奠定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物質基礎和民心基礎。
涵養持續發展能力,著力增強貧困群體獲得感
扶貧的目的不僅是幫助貧困者擺脫物質匱乏的狀態,更重要的是激發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確保脫貧后不僅能發展,而且發展可持續。為此,新疆從以下方面持續發力助力脫貧攻堅:
一是建立健全“就地就近就業+輸出轉移就業+開發崗位就業”的就業穩崗機制,制定實施企業吸納、靈活就業、自主創業、公益性崗位安置等扶持政策,多渠道安置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確保人人有活干、持續有收入。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突發后,新疆精准推進復工復產,加大就業扶貧政策扶持力度,穩定就業增收渠道,實現貧困勞動力出得去、穩得住、留得下。
二是通過科教賦能,提升貧困人口可持續發展能力。實踐証明,科教扶貧在創造機會、改善條件、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疆通過開展科技下鄉、技能培訓、科技成果轉化等形式,深挖貧困地區資源稟賦,帶動當地產業培育升級,調動貧困人口積極性與創造性,為消除絕對貧困作出了突出貢獻,在實現貧困人口安全勞動、健康勞動、體面勞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三是筑牢返貧致貧風險“防火牆”。貧困的脆弱性特征決定了因災、因病返貧是脫貧邊緣戶的潛在痛點。對此,新疆依托大數據平台,建立健全防止返貧致貧監測預警和動態化幫扶機制,根據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困難程度和致困原因作出有針對性的救助安排。與此同時,設立防返貧風險基金、推進防返貧責任保險,為及時化解貧困群眾生產生活風險提供助力。此外,針對喪失勞動力的特殊困難群眾,新疆緊盯他們最關心、最關切的問題,扎牢兜底保障安全網,堅決做到脫貧不脫鉤,確保脫貧工作經得起時間考驗。
優化人居環境,不斷提升貧困群眾幸福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文明昌興、人居環境優美,不僅是檢驗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指標,也是切實提升貧困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的重要舉措。新疆持續推進貧困地區生態保護與修復,堅定不移讓貧困群眾在守護綠水青山中實現穩定、持續脫貧。
一是堅持做好綠色發展大文章。持續增強綠色生態高效特色林果業、畜牧業競爭力,積極引導企業與當地貧困人口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增加貧困人口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
二是在完善基礎保障工程方面下苦功夫。“水電路”是農村經濟的生命線,是改善貧困地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新疆大力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大力推進農村安居工程建設,使所有貧困人口喝上了安全放心水,所有貧困人口徹底結束了住危房歷史,所有貧困村全面推進“水電路訊”同步提質,全部實現了通硬化路、通動力電、通廣播電視、通寬帶網絡,切實解決貧困地區發展瓶頸。
三是強調村容整潔,努力實現生態宜居。新疆持續做好院內院外“六件事”,全疆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59.29%﹔7504個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理﹔1752個行政村的生活污水排入城鎮管網或進行集中、分戶、聯戶處理,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生態宜居的環境進一步增強了貧困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另外,新疆持續推動精神幫扶提質增效,堅持用文化浸潤貧困群眾的精神世界,大力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培育文明新風,引導各族群眾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維護民族團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思想基礎、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
建強基層組織,不斷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
脫貧攻堅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更好發揮農村基層組織在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方面的作用。新疆把提升貧困村治理能力作為首要任務,統籌用好第一書記,切實保障基層黨組織有資源、有能力為群眾服務。
一是拓寬選賢任能視野。新疆選派國家公職人員、致富能手、外出務工經商返鄉人員等擔任村黨組織書記,激發鄉村基層人才隊伍活力,帶領群眾共同脫貧致富。堅持五級書記一起抓不變、有脫貧攻堅任務的地縣鄉班子穩定不變、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幫扶機制不變,為脫貧攻堅提供有力政治保証。
二是完善經費保障機制。增加村級組織運轉經費和服務群眾專項經費,優先扶持深度貧困村,南疆四地州、邊境村等由財政統籌兜底,切實增強村級組織自我保障和服務群眾能力。
三是強化法治保障。扎實推進法治鄉村建設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推行“一村一法律顧問”制度,不斷提升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化解脫貧攻堅突出問題的能力。積極探索實施一戶一位“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培養了一批以村干部、人民調解員為重點的農村“法律明白人”,教育引導村民樹立法治意識,弘揚法治正能量,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