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吳孟超:中國肝臟外科的集大成者

張鵬2020年12月14日09:04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吳孟超:中國肝臟外科的集大成者

吳孟超,曹希攝

《吳孟超肝臟外科基礎與臨床》 吳孟超 主編 同濟大學出版社

吳孟超(左二)在手術中。 曹希/攝

【大家】

學人小傳

吳孟超,1922年生於福建閩清。1949年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肝膽外科主任、肝膽外科研究所所長,第二軍醫大學副校長,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等職。他創立創建了我國肝臟外科的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被譽為“中國肝臟外科之父”。先后榮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兩次,三等功六次。1996年被中央軍委授予“模范醫學專家”榮譽稱號,2005年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為表彰他在肝臟外科取得的杰出成就,國際社會將17606號小行星命名為“吳孟超星”。

“從20世紀50年代起,直至今天,我們走的是一條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肝臟外科發展道路——那就是把握自身特點和現有條件,依靠自力更生和艱苦奮斗,堅持臨床治療和科學研究同步發展,在借鑒西方技術理念的同時,敢於創新、勇於挑戰,走一條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發展道路。”吳孟超用一生開創和推動中國肝臟外科醫學的發展。

理論創新,找到打開肝臟外科大門的鑰匙

作為中國肝臟外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吳孟超從最初翻譯國外肝臟外科書籍起步到創立屬於中國人自己的“五葉四段”理論,成為醫學理論創新的典范。

1956年,還是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外科主治醫師的吳孟超在裘法祖教授指點下,把目光瞄准了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而理論研究和臨床治療都是一片空白的肝臟外科。

當時,全國連一本中文版肝臟外科專著都找不到。吳孟超想從理論上尋找突破的路徑,當他在圖書館發現一本英文版《肝臟外科入門》時,如獲至寶,決心翻譯這部著作。他和同事方之揚經過40多天夜以繼日的努力,終於翻譯完畢。1958年,20多萬字的中文版《肝臟外科入門》正式出版發行。這是我國肝臟外科方面的第一部譯著,為吳孟超跨入肝臟外科領域奠定了理論基礎,也為中國肝臟外科的發展鋪下了第一塊基石。

當吳孟超還沉浸在譯著出版的喜悅之中時,一個國外的醫學訪問團到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訪問。在談到肝臟外科時,訪問團的一位專家傲慢地說:“中國的肝臟外科現在還沒有起步,你們要想趕上世界,至少也要二三十年的時間。”當晚,吳孟超怎麼也睡不著,就著燈光寫了一份向肝臟外科進軍的報告。他列舉了肝臟外科的重要性、國內肝臟外科手術的零成功率、一個青年軍醫的責任。當然,也列舉了外國人的傲慢。之后,吳孟超又寫下“臥薪嘗膽、勇闖禁區”八個大字,作為自己向肝臟外科進軍的誓言和座右銘。

1958年當年,長海醫院批准了吳孟超的報告,讓張曉華、胡宏楷和吳孟超一起組成“三人攻關小組”,由吳孟超任組長,向肝臟外科發起進攻。

攻關的第一步,是要做成肝臟的管道鑄型標本。用什麼材料做?成為擺在“三人攻關小組”面前的一大難題。他們找來各種塑料顆粒,計劃將其溶解灌注到肝臟器官內,凝固后再將肝臟器官腐蝕掉,就可以得到完整的肝臟模型。

120多個日日夜夜,吳孟超帶領同事反復試驗了20多種灌注材料,結果有的被腐蝕液一同腐蝕,有的根本無法成形。

有一天,廣播裡傳來了容國團在第2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奪得男子單打冠軍的消息。吳孟超突然想到,能不能用乒乓球作灌注材料呢?於是,他們趕緊買來乒乓球,將其剪碎放入硝酸裡浸泡。兩個小時后,乒乓球竟然完全溶解了。然后,把這種溶液注射到肝臟血管中,接著用鹽酸腐蝕肝臟表面組織,再用刻刀一點點鏤空清理,一具美麗的肝臟血管構架如同珊瑚一般呈現在他們眼前。他們歷經200多天,終於制作完成我國第一具完整的人體肝臟血管鑄型標本!這個標本的制作成功,為幫助人們了解肝臟的血管分布和血流走向起了決定性作用。

乘勢而上,吳孟超和同事迅速轉入對肝臟解剖結構的深入研究。尤其是當鑄型標本達到一定數量后,他們在實驗室、辦公室、宿舍的書桌上都擺放著這些精細耀眼又美麗無瑕的肝臟標本,每天能從各個角度觀察、研究,用筆尖順著肝動脈、肝靜脈、門靜脈和膽管的走向,仔細研究其管徑大小的變化以推測其流量,並尋找它們各自在肝葉中的分布狀況和規律。從混沌到清晰,從清晰到爛熟於心,甚至了如指掌。通過親手大量制作標本和繪圖,又經過對近200例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正常人肝臟腐蝕標本或患有肝臟疾患者的標本的詳盡觀察、解讀和分析比對,吳孟超已逐漸掌握了肝臟中肝動脈、肝靜脈、門靜脈和膽管走向及其分布的規律,真正弄明白了正常人肝臟的解剖結構。

結合臨床實際,吳孟超認為應該拋棄過去把人類肝臟簡單地分為左、右兩葉的觀點,轉而建立以肝臟血管分布和肝內裂隙為基礎的解剖學觀點。基於此,吳孟超在1960年首次提出了正常人體肝臟“五葉四段”解剖學理論,並相繼發表《我國正常人肝內解剖的觀察》《正常人肝內膽管和肝動脈的解剖學觀察》等中英文論著,建立了全新的人體肝臟解剖理論。

“五葉四段”論大膽地提出將人體肝臟分成“左外葉、左內葉、右前葉、右后葉和尾狀葉”,共5個葉﹔又將左外葉分為左外葉上、下段,右后葉分為右后葉上、下段,共4個段。這是中國學者在國際上最早提出的“五葉四段”解剖學理論的明確表述,為肝臟手術提供了明晰且安全的理論指導。1960年3月,正是在“五葉四段”解剖理論的指導下,吳孟超完成了第一台肝臟手術。

1960年6月,中華醫學會在鄭州召開第七屆全國外科學術會議,吳孟超代表“三人研究小組”參會並宣讀報告:“根據中國人肝臟的解剖數據及其規律,經過大量鑄型標本的制作和反復進行的實驗和研究,我們認為正常人的肝臟解剖按內部血管走向可分為五葉六段,在外科臨床上則以五葉四段最為實用……”與會專家對吳孟超提出的全新理論產生了極大興趣,專家們仔細審查了吳孟超提供的大量資料和數據,經過比較、分析、核實,在最后大會總結時,確認這是我國肝臟解剖理論的一個重大突破,一項具有重要臨床價值的創新。

時至今日,60年來的實踐表明:“五葉四段”理論為肝臟手術奠定了解剖學基礎,長期指導著國際上最大系列的肝臟手術施行,並為此后肝臟新手術的探索如肝臟尾狀葉切除、肝癌局部根治性切除、肝癌的根治等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保障。該理論也成為我國高等醫學院校教材、《黃家駟外科學》等專著的經典內容,得以傳承和廣泛引用。

技術創造,闖進肝臟外科手術禁區

說吳孟超是外科大師,因為他在職業生涯裡創造了太多的“第一”和奇跡。這些“第一”和奇跡,推著他走上事業的巔峰,也推著中國的肝臟外科走到世界最前列。

吳孟超完成的第一例肝癌切除手術,雖然取得了成功,但是術中病人出血太多。在這之后的兩年多時間裡,他相繼做了十幾台肝癌手術,術中出血問題一直不易控制。

當時,為了減輕肝門阻斷后造成的肝臟缺血再灌注損傷,國際上流行的“低溫麻醉法”效果雖然不錯,但是病人很痛苦。有一天,吳孟超在關水龍頭時突然想到,如果能在肝動脈和門靜脈上裝一個類似水龍頭的閘門開關的話,在手術時將閘門關上,過一段時間再將閘門放開繼續手術,既可減少出血,肝臟組織也不會因缺血而壞死,這樣不是很好嗎?

於是,吳孟超創造性提出了“常溫下間歇性肝門阻斷切肝法”:一根橡皮帶扎住實驗犬的肝臟血管,先扎住10分鐘,觀察出血情況和監護數據,再扎住15分鐘、20分鐘、30分鐘……經過反復比對研究,終於確定了肝臟切除手術血流阻斷的理想時限,阻斷15分鐘,鬆開5分鐘,以此反復,直到完全切除腫瘤。這樣,患者術后發生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比例非常低,同樣也可以減輕肝臟缺血再灌注損傷的發生,大大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和成功率。這一方法提出后,在很多復雜的肝癌手術中都取得成功。這一創新的止血方法,不僅成為我國肝臟外科界的“法寶”,還走出國門,被國際肝臟外科界廣泛推廣。

歷史的年輪轉到了1963年,此時的吳孟超因為成功的肝臟手術和發明“間歇性肝門血流阻斷法”而成為全國外科領域知名的“一把刀”。但是,吳孟超沒有就此止步,他知道,肝臟外科還有太多的未知領域,這一次,他把探索的目光瞄准了中肝葉。

如果說肝臟手術是外科手術的“禁區”,那中肝葉毫無爭議地就是“禁區中的禁區”。因為中肝葉處於肝臟的“心臟”,被肝臟豐富的大血管所包繞,而且手術切除后會產生兩個肝創面,很不利於傷口的縫合和恢復,所以,中肝葉一直被外科醫生視為“高壓雷區”。當時,世界上一些著名的肝臟外科專家對中肝葉切除術謹小慎微,還沒人成功越過這個“禁區”,國內在這個方面更是一片空白。

吳孟超從不做沒有把握的事,這一次進軍中肝葉,他需要反復的動物試驗來保証手術的成功。在實驗室裡,吳孟超一待就是兩個多月,帶著助手先后對30多條不同品種和類別的試驗犬進行中肝葉切除術。一次失敗,第二次接著來,兩次失敗,第三次再來……

條件成熟了。1963年初夏,一位被全身麻醉后的中年婦女癌患者仰臥在手術台上,接受吳孟超為她進行的中肝葉切除術。

像往常的每一次手術一樣,吳孟超再一次仔細看過病人的片子,鎮定地穿上手術服,從容地切開了病人的腹部……6個小時后,吳孟超縫合完最后一針,他抬頭看了看監護儀,下意識地問麻醉醫生病人的血壓和心率。當從麻醉醫生的嘴裡聽到“一切正常”四個字后,吳孟超終於鬆開了一直緊鎖的眉頭,和助手一起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吳孟超一舉突破“禁區中的禁區”,從肝臟外科的一個巔峰攀上了另一個巔峰。這例成功的中肝葉切除術,讓西方人對中國的肝臟外科刮目相看。他們想不到,開始研究肝臟外科僅僅5年的中國人,就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葉切除術,這簡直是奇跡——吳孟超僅用了5年時間,就讓中國邁進了國際肝臟外科的先進之列!

1975年,春節剛過,一個挺著大肚子的男子在家人的攙扶下步履艱難地跨進長海醫院肝膽外科,點名要找吳孟超醫生。

吳孟超一問病情,不禁吃了一驚。8年前,這個名叫陸本海的庄稼漢的腹部長了個拳頭大小的瘤子,一家醫院醫生認為是肝癌,讓他回家准備后事。可是,一年、兩年過去了,陸本海還活著,只是肚子裡的那個瘤子越長越大。現在,他的肚子看上去比十月懷胎的婦女還大,連呼吸吃飯都十分困難。

吳孟超仔細地檢查了病人硬邦邦的大肚子,他確認這是一個罕見的特大肝海綿狀血管瘤。檢查顯示這個瘤子的直徑竟然達到68厘米。當時,國外將直徑在4厘米以上的肝海綿狀血管瘤劃為“巨大”,美國的一個腫瘤研究所遇到的這種血管瘤直徑最大為25厘米,由於瘤體太大,他們沒敢切除。

肝海綿狀血管瘤屬於肝良性腫瘤,多為單發,也可多發,腫瘤本身生長緩慢,病程常達數年以上,但其最危險的是腫瘤破裂引起腹腔急性大出血導致死亡。即使在技術最先進的國家,搶救肝海綿狀血管瘤大出血的成功率也很低。

術前,吳孟超做了充分准備,他帶著助手們查閱了國內外大量資料,在反復推敲手術中的每一個步驟后,制定出了詳盡的手術方案。這個方案后來被肝膽外科界奉為經典:思路清晰,方案嚴謹,對策周密,對術中每一種可能出現的問題都制定了應急措施。

時針指向早上8點30分,戰斗打響!吳孟超在切開病人的腹部以前,手術刀先伸向病人的右上肢靜脈和右大隱靜脈,分離出左側橈動脈。當切口完全打開時,一個裝滿鮮血、藍紫色的巨大瘤體赫然呈現在他眼前,正隨著病人的呼吸一起一伏。

吳孟超沉著地切斷一根血管,並立即止血,又切斷一根血管,再止血,小心翼翼地對瘤體進行剝離。10分鐘、20分鐘、30分鐘,吳孟超重復做著這些動作。l小時、2小時、3小時,吳孟超依然重復著做這些動作。助手們看著他做這些動作,大氣都不敢出一下。要知道,手術刀隻要稍稍碰破哪怕是一點點瘤體,鮮血立即會噴涌而出。

吳孟超的額頭滲出了汗水。5個小時、6個小時、7個小時……當巨大無比的瘤體完全從病人的肝臟上分離出去時,吳孟超示意一位身材高大的年輕助手幫他把那個龐大的“家伙”抱離病人的腹腔,放進早已准備好的器具裡。經過稱量,切下的腫瘤重量竟達18公斤。

吳孟超定了定神,這場“戰斗”還遠沒有結束。他要嚴格檢查每一根已經結扎的血管是否出血,要對每一個出血點進行止血,然后,還要進行認真細致的縫合。

晚上8點30分,在手術台上站了整整12個小時的吳孟超順利完成了手術,用他那神奇的手術刀切下了一個世界之最,創造了一個世界奇跡。

1979年9月,第28屆國際外科學術會議在美國舊金山舉行。參加這次會議的有美、蘇、英、法等60多個國家的2000多名外科專家,代表著世界外科的最高學術水平。

吳孟超和中國外科界三位泰斗級人物吳階平、陳中偉、楊東岳接到大會邀請。根據大會安排,吳孟超還要宣讀論文。

在相當多的西方醫學界人士眼中,中國人的榮耀是中醫中藥,那代表的是人類古老醫學文明。而現代醫學文明的源頭在西方,隻有西方醫學家才能在這種檔次的會議上成為主角和明星。當大會宣讀論文的目錄發下來后,吳孟超看到將在會上宣讀肝臟外科論文的學者一共有3位,他排在最后,前兩位都是西方發達國家的代表。

吳孟超在論文一開頭,就提供了一組讓所有與會者都吃驚的數字:“本文分析從1960年1月至1977年12月手術切除治療原發性肝癌181例,手術死亡率8.8%,有6例已生存10年以上……”

在吳孟超之前宣讀肝外科論文的兩名外國學者,兩人加在一起的肝癌切除術共18例,吳孟超一個人就做了181例。吳孟超那麼高的手術成功率、自創的肝臟解剖理論、自創的間歇性血流阻斷止血法等,在與會者中引起強烈震動。吳孟超接下去論述的手術指征、手術操作、降低手術死亡率、療效評價等4個問題,每個問題都讓會場上的人感到新鮮、有價值。

會議后期,吳孟超被增選為國際外科學會會員。國際醫學界用這種方式肯定了吳孟超,也肯定了中國的肝臟外科學。

“風光無限”的吳孟超,走向了世界,為中國醫學界爭得了榮譽。

體系創立,走到世界最前沿

吳孟超對中國肝臟外科學界的貢獻,除了奠定理論基礎,創造技術方法,更重要的是創立了肝臟外科的學科體系。

2005年,吳孟超參評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際著名肝臟外科學家、國際肝膽胰協會主席威廉姆斯得知后,專門寫來推薦信。在信中,他熱情洋溢地評價這位同行:“吳教授對肝癌的基礎研究和臨床工作,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他的成就令全球同行矚目和敬佩。”

在我國,約70%的肝臟腫瘤被發現時已是晚期,而且腫瘤巨大,若強行切除,容易導致肝臟代償功能不足,進而威脅生命安全。在一次又一次手術中,吳孟超也在默默地思考:能否先通過介入、放化療、注射酒精等方式進行先期治療,待腫瘤縮小后再進行手術切除?

1983年初,吳孟超正式提出肝癌“二期手術”的概念。3年時間,吳孟超團隊用“二期手術”治療原發性巨塊型肝癌9例,術后1年生存率為88.9%,2年生存率為81.2%,5年生存率為61.5%,而以往巨大肝癌生存時間僅為6個月。世界肝臟外科手術,再次迎來巨大飛躍。不僅如此,吳孟超還帶領團隊相繼攻克了肝硬化肝癌的局部根治性切除、肝癌復發再手術等難題,使我國肝癌的治療手段不斷豐富。

“隻會做手術的醫生隻能算是個開刀匠。”吳孟超常常用這句話教導自己的學生。在他看來,一台手術隻能救治一個病人,要從根本上解決肝癌問題,必須在基礎研究上不斷突破。

幾十年的肝臟外科研究和手術經驗,讓吳孟超能以更深邃的目光眺望遠方。他說:“我做了一輩子手術,也沒能發現肝癌的致病原因和發病機理,而如果基礎研究對了路子,就能從源頭上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早在1976年,吳孟超就帶著學生,深入工廠、田間,在上海開展18萬人次的肝癌普查,探索肝癌早期診斷經驗,並在國內首創扁豆凝集素、醛縮酶同工酶等檢測方法,准確率達到90%以上,為肝癌的早期診斷和治療開辟了新途徑。

1993年5月3日,吳孟超創建的東方肝膽外科醫院設立了病理、生化、免疫、細胞培養、分子生物、同位素及動物實驗等7個研究室,並相繼成立腫瘤免疫、肝臟移植及內鏡培訓3個中心。1996年,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又建立了生物信號轉導研究中心、消化道內鏡臨床研究中心、腫瘤免疫和生物治療中心、基因病毒治療中心等4個日后在國際上具有較大影響的基礎研究實驗室。

進入21世紀,吳孟超帶領團隊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肝癌樣本庫,由他主持或組織實施的肝癌介入療法、微創治療、生物治療、免疫治療、病毒治療等一系列療法相繼應用於臨床,均取得重要突破。

基礎研究為臨床治療提供理論指導,臨床治療又為基礎研究提供實際經驗。現今,吳孟超的“院所合一”“轉化醫療”理念,已成為國內大型醫院建設發展的指導思想。

進入新世紀,吳孟超發現,我國雖然已經形成了若干肝癌研究團隊,但基本上是小而散的狀態。對此,他指出,面對凶頑的癌魔,隻有攥指成拳,才有打勝仗的可能。

2006年初,吳孟超聯合湯釗猷、楊勝利、顧健人、聞玉梅、鄭樹森、王紅陽等6位院士,向國務院提交了關於“集成式開展肝癌研究”的報告。這份凝聚了7位肝膽醫學大家集體智慧的報告,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2010年12月,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國家肝癌科學中心立項,這是我國繼組建國家納米中心之后的第二個國家級研究中心。

在學術和技術上可以借鑒西方,但必須得有自己的主張。這是吳孟超始終堅持的理念,也是他得以成功的原因。

西方國家推崇的“巴塞羅那分期”認為,隻有早期肝癌適合肝癌切除手術治療,而多發性肝癌屬於中期肝癌,隻能考慮介入治療。然而,吳孟超和他的團隊用事實証明,許多多發性肝癌其實是完全可以手術的,而且一部分患者能夠獲得長期生存的機會。他帶領團隊還挑戰了“巴塞羅那分期”中將合並門靜脈高壓列為肝癌切除手術禁忌的規定。他們多次為合並門靜脈高壓的肝癌患者成功實施手術,甚至對其中一些中重度食道胃底靜脈曲張的肝癌患者,採取肝切除聯合脾切除和門奇斷流手術,既切除了腫瘤,又降低了術后上消化道出血的發生率。

吳孟超想,中國有這麼多肝癌患者,為什麼不能有我們自己的分期標准呢?他帶領團隊總結了一組近1000例肝癌手術患者的資料,根據影響手術預后的危險因素,探索性地建立了一個可切除肝癌的新分期,並將之命名為“東方分期”,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可。這個“分期”是中國學者在國際上發表的首個肝癌分期標准,對於中國肝癌患者術后生存情況具有良好的預測能力。

吳孟超指出,在今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肝癌術后抗復發轉移仍然是肝癌外科中的難點和重點,期待有更多有效的藥物和手段能夠真正發揮作用。肝癌的治療需要多學科通力合作,我們應該加強國際合作,在國際舞台上展現中國肝癌外科的特色和成就,為世界的醫學事業進步貢獻中國力量。

(作者:張鵬,系海軍軍醫大學影像系協理員,楊田,系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教授,陳勁鬆,系光明日報高級編輯)

(責編:孫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