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韓文秀: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韓文秀2020年12月01日08:09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為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綱領性文件,是今后5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建議》指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適應我國新發展階段要求的必然選擇。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全會精神,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應對國際國內形勢變化、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塑造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而作出的戰略抉擇,在《建議》中具有綱舉目張的作用。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遵循發展規律、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必然選擇。我們黨作決策、作規劃,歷來高度重視對發展環境特別是機遇和挑戰的分析判斷。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近20年來,我們緊緊抓住這個重要戰略機遇期,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十四五”規劃《建議》作出了新的重要判斷:“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當前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有兩個明顯特點:第一個特點是機遇和挑戰前所未有。從國際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外部環境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和回頭浪,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帶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從國內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明顯提高。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萬美元,正處在跨越中等收入階段、邁向高收入國家行列的關鍵時期。我們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此基礎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各方面的任務艱巨而繁重,這其中有許多新機遇、新挑戰,大機遇、大挑戰。第二個特點是危中有機、危可轉機。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已經發生變化,需要辯証認識機遇和挑戰的關系,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既要善於順勢而為,會開順風船﹔又要勇於逆勢而上,會開頂風船,善於化危為機。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沖擊,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有力有序有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復工復產、率先實現經濟正增長,為發展贏得了先機、佔據了主動。這生動說明了一個道理:危中有機,克服了危就是機。我們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有改革開放40多年來積累的雄厚物質技術基礎,有豐富的人力資源,有廣闊的市場空間,有完整的產業體系和配套能力,特別是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十四五”時期一定能夠抓住新的機遇、應對新的挑戰,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譜寫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的新篇章。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遵循經濟發展規律、與時俱進提升經濟發展水平的必然選擇。大國經濟的一個共同特征是國內循環居於主體地位。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內供給和需求對於經濟循環起到主要的支撐作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我國經濟再平衡取得顯著進展,已經在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方向發展。經常項目順差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07年的大約10%下降到2019年的1%左右,外貿依存度也由最高時的67%下降到2019年的31.8%,經濟增長越來越多依靠國內消費和投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一直強調要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投資的關鍵作用。近年來,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多保持在90%以上,有的年份超過100%,國內大循環的動能明顯增強。當前,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帶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傳統的國際經濟循環明顯弱化甚至受阻。在這種情況下,強化國內經濟大循環,有利於增強經濟發展韌性,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也有利於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帶動國際經濟循環,實現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相互促進。

可見,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我們黨對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正確把握和實踐運用。這是主動作為,不是被動應對﹔是長期戰略,不是權宜之計。

把握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點

新發展格局強調的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決不是封閉的國內經濟單循環。國內循環也是建立在國內統一大市場基礎上的大循環,而不是每個地方都搞自我小循環,不是層層要搞省內循環、市內循環、縣內循環。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需要把握好以下重點。

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戰略方向。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既是當前應對疫情沖擊的有效途徑,也是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觀要求。我國有14億人口,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是全球最具潛力的大市場。居民消費優化升級,同現代科技和生產方式相結合,蘊含著巨大增長空間。我們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打通從生產、分配到流通、消費等各環節的堵點。打通堵點要靠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實現重大突破。在生產環節,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在分配環節,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在流通環節,建設現代流通體系,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實現貨暢其流。在消費環節,優化消費環境,促進消費升級,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既能促進國內經濟發展,又能為世界各國創造更多市場機會。

深入參與國際循環,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題中應有之義。當前,國際環境日趨復雜,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但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是人心所向。經濟全球化雖然遇到逆流,但是今后還會在曲折中深入發展。我們要“不畏浮雲遮望眼”,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堅定維護多邊主義,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積極塑造有利的國際環境。要在更高水平上擴大對外開放,擴大外資企業的市場准入,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強大市場是一國經濟發展的優勢和底氣所在。我們要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大力發展國內強大市場,使我國成為吸引全球優質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成為外商投資興業的沃土,使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促進同各國互利共贏、共同繁榮發展。因此,構建新發展格局絕不意味著對外開放地位的下降,而是意味著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展望未來,我國外貿進口和出口、利用外資、對外投資的規模將會持續擴大,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也會繼續提升。

做好改革、開放、創新三件關鍵大事。“十四五”規劃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啟航”規劃,《建議》把“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作為重點,同時對2035年遠景目標進行了清晰的展望。這有利於明確前進方向,凝聚社會共識,把短期、中期、長期發展目標銜接、協調、統一起來,增強戰略一致性。無論是實現“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還是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關鍵是要練好內功,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著力辦好自己的事情。我們要辦好的事情很多,其中有三件事情特別重要,這就是改革、開放、創新。改革是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使14億中國人民的活力充分迸發,創造更多物質文化財富、實現更加美好生活、逐步邁向共同富裕,這種推動現代化的力量是任何困難都阻擋不了的。開放是促進發展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這是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啟示。不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我們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絕不動搖。通過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我國將為世界各國提供更大的市場、更多的機會。這既有利於我國自身發展,也有利於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世界經濟治理體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們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有力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人民高品質生活。做好改革、開放、創新三件關鍵大事,我們就一定能夠順利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2035年遠景目標。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01日 09 版)

(責編:孫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