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新中國對外漢語教學70年系列學術論壇開幕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柴如瑾 通訊員 袁禮2020年11月23日13:51

11月21日,由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世界漢語教學學會主辦的“新中國對外漢語教學70年發展之路與未來展望學術論壇”拉開帷幕,海內外會員和師生近700人在線學習交流。

此次論壇為期五周,共20場,每周六日舉行,分別由北京大學教授趙楊、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李泉等20名學會理事主持,劉珣、鐘英華、古川裕(日本)、馬西尼(意大利)等20位專家做專題報告和學術演講,旨在探索新時代助力國際中文教育發展的新思路與新路徑。

1950年12月1日,以清華大學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5名羅馬尼亞籍留學生最早報到為標志,新中國開啟了對外國人的漢語教學。70年來,對外漢語教學由少數試點到規模質量發展,並於20世紀80年代成立專門機構,組織選派漢語教師、志願者及必要資源支援各國需求,由“請進來”來華留學拓展到“走出去”中外合作辦學。

據清華大學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助教、新中國《漢語教科書》編者之一、北京語言大學趙淑華教授回憶,那時候邊工作邊學習提高能力,寫過一些小文章,大概都是針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談收獲和體會,或者是希望能和讀者們一起交流討論的問題,沒有什麼理論,“低空飛行”而已。

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副會長趙楊回顧新中國對外漢語教學發展歷史時提出,“漢語教學具有工作、學科和事業三重屬性,自改革開放以來,在學科建設和事業發展兩個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績,為第二語言教學學科做出了貢獻。”常務理事李泉談到,“發展漢語教學事業,不僅是中國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也是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國際事業。漢語的國際化已然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總結70年來對外漢語教學經驗和學科建設成就,探索新時代對外漢語教學的新發展和新功能,對海內外漢語教學的發展和學科建設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對外漢語教學到國際中文教育,海外漢語學家是主要支持者,是本土教材編寫和本土師資培養的主導者、中國文化經典國際傳播的翻譯主體。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副會長、羅馬大學副校長兼多語言中心主任、意大利著名中文教育家、漢學家馬西尼(Federico Masini),始終懷有對中文的赤子之心,“習得一種語言,不僅要會說,還要知道為什麼這樣說。學好一門語言,意味著了解一種思想、一種文化,用全新的思考方式去理解世界,我們要讓更多外國人獲得理解中國的鑰匙”。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副會長、日本漢學家、大阪大學古川裕教授(Furukawa Yutaka)回憶2019年12月接受光明日報專訪時曾表示:“漢語有資格成為下一個國際語言。”

互學互鑒,互補互益,讓世界更加理解中華文明和當代中國,努力構建以開放、信任、合作為價值共識的國際中文教育與學術共同體。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天津師范大學校長鐘英華教授指出,“世界人民命運與共、心心相印,追求和平、共同發展、合作共贏,是不可阻擋的歷史大勢。人類命運共同體日漸深入人心,讓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中文是世界的剛需,是時代的語言,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中文與千千萬萬民眾的職業發展息息相關,是擁有未來競爭力的標志。時代召喚有識之士投身到國際中文教育事業中來,最大限度地滿足各國民眾學中文、用中文的需求,尊重使用中文的權利,講好國際中文課,講好國際中文故事”。

歷經70年,新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從積累經驗到科學施教,專業、學科和事業不斷發展壯大,培養和儲備了大批漢語師資和國際化人才,開發了海量學習資源,有力推動了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及地區的交流與合作。

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

(責編:孫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