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林晶:在扶貧協作中加強文化交流

林晶2020年11月20日08:38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在扶貧協作中加強文化交流

作者:林晶,系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莆田學院副教授

福建泉州市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城市,處於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域﹔寧夏吳忠市,自古就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新亞歐大陸橋沿線的區域性商貿城市。近年來,泉州與吳忠兩市在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中,在抓經濟抓產業抓項目的同時,注重文化交流,推動文化扶貧,對口扶貧協作見真情出實效。在兩地的扶貧協作過程中,泉州市開展的“文化扶貧”在吳忠市大顯身手,展示出積極而特殊的作用,為吳忠市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提供著精神支撐、創造著產業價值、營造著發展氛圍。泉州市與吳忠市通過不斷加強文化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努力實現文化交融、精神相通、心靈契和,在增強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軟實力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並取得了明顯效果。

吳忠市是秦將蒙恬驅逐匈奴、修筑長城的沙場重鎮,也是漢武帝打通絲路、聯通中亞的重要驛站,更是紅軍歷經艱險、勝利會師的地方。泉州市作為移民文化的匯集之所,傳唱著“愛拼才會贏”的火熱歌謠,作為媽祖文化主要傳承地,發展出開拓進取、和平大愛的文化,作為匯通中外的文化之都,擁有著“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襟。2002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多次到泉州晉江調研工作,撰文總結晉江發展成就,提出了著名的“晉江經驗”,成為推動晉江持續發展的行動指南和制勝法寶,指引著晉江、泉州乃至福建全省在發展之路上不斷取得新成就。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泉州市與吳忠市在挖掘文化潛力、發揚文化優勢上不斷發力,形成兩地人民樹立文化自信、擺脫貧困的文化源泉與精神支柱,開拓出一條山海同頻共振的文化交融之路。

聚焦文化扶貧,積極扶志扶智。在扶貧實踐中,文化扶貧能夠從文化和精神層面給予貧困地區以多種形式的支持。泉州市和吳忠市在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培育方面深入協作、成績斐然,為吳忠市貧困地區實現經濟轉型提供文化智力支撐,實現了文化扶貧“授之以漁”的目標。在紅寺堡區,泉州市德化縣當代76位陶瓷藝術大師將親手創作的173件陶瓷作品捐贈給寧夏移民博物館,這些凝聚陶藝大師獨特匠心、展現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特色的文藝作品,將在寧夏移民博物館的“絲路使者·德化陶瓷文化藝術展廳”永久展示﹔在紅寺堡晉江中學,學生們享受著對口幫扶帶來的優良學習條件,還獲得了支教老師一對一的耐心輔導﹔在紅寺堡敬老院,76名五保戶在晉江援建干部的關懷下擁有了溫暖的家。24年來,泉州市一批接一批挂職干部以及支教、支醫、支農專家們紛紛來到吳忠市的貧困地區,扶貧領域覆蓋經濟、教育、醫療、科技、文化等各項事業,為吳忠大地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與智力支持。

創新文化載體,拓展交流空間。隨著“互聯網+精准扶貧”戰略部署的實施,利用大數據推動各類文化資源在對口幫扶地區交流和共享,成為實現脫貧致富的重要方式。24年來,泉州和吳忠兩地不斷創新文化載體,建立起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對口扶貧文化交流平台。今年5月,一場由泉州市德化縣與吳忠市紅寺堡區開展的“閩寧協作,德紅攜手”消費扶貧直播帶貨活動在德化縣拉開帷幕。在直播間內,挂職副縣長蘇達志向閩寧網友及各地粉絲傾情推介枸杞、亞麻籽等寧夏土特產。與線上交流相輔相成,展銷中心、投資貿易洽談會等線下交流也在對口幫扶中蓬勃發展。這些交流平台的搭建,進一步拓展了泉州與吳忠開展對口協作的廣度。

加強文產融合,激發內生動力。吳忠文化獨具特色,在脫貧攻堅戰中,泉州市與吳忠市攜手挖掘、整合吳忠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推動文旅融合,開創了以文化扶貧推動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新路徑。泉州和吳忠兩地通過探索“文化+產業”融合模式,促進幫扶由“輸血”到“造血”轉變。“泉商葡萄酒旅游文化小鎮”就是泉州永春縣與吳忠同心縣對口援建的一個成功案例。該項目由泉州商會創建於2017年,以同心縣的葡萄種植基地為依托,整合紅色文化與閩商文化,打造集文化、教育、旅游、購物、健康等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已帶動2000余人就業,實現年產值10億元。

(責編:孫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