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社科聯怎麼聯”的安徽實踐

本報記者 丁一鳴 常河2020年10月12日09:27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社科聯怎麼聯”的安徽實踐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日前,由安徽省社科聯主辦的“安徽人文講壇”全面登陸安徽重點網絡平台。從2006年到2020年,從圖書館報告廳到網絡平台,從社科愛好者到網民,變了時光、挪了位置、換了觀眾的“安徽人文講壇”初心不改。《“兩山”理論的安徽實踐》《〈資本論〉裡的王茂蔭》《大別山精神與強軍使命》……這一方小小講壇,始終與這片土地緊密相連,同這個時代步調一致。

根脈與社會公眾聯通,讓14年前的一顆種子,逐漸長成參天大樹。這一方講壇,是安徽省社科聯多年來探索“社科聯怎麼聯”的一個生動舞台、一片久久為功的試驗田。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

作為黨和政府聯系廣大社科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發展社科事業的參謀和助手,社科聯尤其是地方社科聯,如何結合地方社科事業發展實際,完成有特色的“自我革新”,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貢獻“地方力量”,4年多來,各地社科聯實踐的腳步不停。

其中,安徽省社科聯創新工作理念,改進工作方法,通過加強三個“聯”,即聯絡、聯通、聯動,將社科事業導向國家戰略,引去田間地頭,在“頂天立地”中體現了特色、明晰了風格、彰顯了氣派。

聯絡:覆蓋“五路大軍”,集聚“十萬人馬”

“探索怎麼聯,首先要明確聯什麼。”安徽省社科聯學會工作處處長程繼新說。

16個省轄市社科聯、15個縣級社科聯、30個高校社科聯、121個社會組織以及700余個市縣級學會,覆蓋高等院校、黨校(行政學院)、部隊院校、科研院所、黨政部門研究機構“五路大軍”,集聚“十萬人馬”,是安徽省社科聯的主要聯絡對象。

物雖胡越,合則肝膽。

如何架一座跨越層級類別、時空距離乃至研究領域的橋梁,讓“五路大軍”穿梭自如,“十萬人馬”融合碰撞,共建共享“觀點、方法、經驗、成果”,這是明確“聯什麼”后的首要問題。

2015年新年伊始,安徽省社科聯下發1號文件,“三項課題”提升創新能力活動拉開序幕。所謂“三項課題”,即各團體會員單位提供一份本團體年度最有代表性的學術研究成果﹔提供一份供省委、省政府決策參考的意見建議﹔提供一份社科知識普及方面的研究成果。

“三項課題”精准指向理論、資政、科普三大主陣地。

當年年底,安徽省社科聯收到申報成果435篇,其中學術類課題133篇,應用對策類課題241篇,社科普及類課題61篇。

現在,安徽省社科聯每年收到申報成果超過1000項。今年3月,安徽省社科聯發布開展新一輪“三項課題”研究活動的通知,明確提出“突出重點、注重原創”“提升質量、注重轉化”。努力動員更多會員單位、專家學者凝智聚力,在“三項課題”研究中發現更多問題,提出更優解法。

5年來,“三項課題”研究活動在穩步前進中,實現提質增效。

“‘三項課題’活動讓廣大會員單位動了起來,把分散的資源聚了起來,圍繞著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和前沿性的問題轉了起來。”程繼新告訴記者。

部門出題,智庫解題。在“三項課題”活動中,會員單位與政府部門的聯系,會員單位與會員單位之間的協作,會員單位與社會各界的互動顯著增強,學術信息、組織人才、社會關系等各種資源要素得以充分涌流、交匯、互融,實現了“1+1>2”的良好效果。

社科聯,聯的是會員團體,更是觀點、方法、經驗和成果。“三項課題”活動促使聯絡常態化真正實現,而不是“平時不聯絡,年底頒個獎”了之。

“安徽自古鐘靈毓秀、人文薈萃,歷來是社科資源大省,但距離成為社科研究強省,依然任重道遠。”安徽省社科聯辦公室主任韓修良一語道破開展“三項課題”研究活動的緊迫性與現實意義。

如何打造一支能打勝仗的“社科皖軍”?如何構建一幕“學界興皖”的工作格局?如何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貢獻“安徽力量”?正是社科聯首要工作之“聯絡”亟須回答的問題。

抓好聯絡,就是抓好了管理、組織的第一步,抓住了引導、繁榮的總基調。“三項課題”活動像一座競技場,讓各團體掰掰腕、賽賽跑、出出汗,激發內在活力,更好地發揮社科界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智庫作用。

“深入研究地方文化這一方向不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這一中心不變。堅持‘兩個不變’,發展‘兩個不變’,當好‘安徽大腦’,是‘三項課題’研究活動不變的內核。”安徽省社科聯秘書長周翔飛說。

聯通:讓優秀文化走進千家萬戶

2006年7月9日,由安徽省社科聯主辦的“安徽人文講壇”第一講《徽商悲喜劇》,在合肥市圖書館拉開序幕。

14年,168講,分場講座3400余場,直接受眾700余萬人,間接受眾5000余萬人。“安徽人文講壇”從歷史深處走來,向新時代奔去。

2020年6月14日,“安徽人文講壇”第168講《江南文化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線雲端。

打開“安徽人文講壇”長長的選題一覽表,《明清徽商與長三角的興起》《淮河水文化》《歷史學視野下的桐城派》……徽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相互交織,一個兼容並包的安徽,拂去歷史的風塵,在娓娓道來中再次鮮活起來。

“回望歷史,直面現實。”安徽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洪永平用8個字總結“安徽人文講壇”的態度、特點與功能。多年來,“安徽人文講壇”如一隻聯通社會公眾的觸角,扎實又敏銳。

歷史永不過時。從開講之日起,“安徽人文講壇”就一頭扎進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深深汲取養分。

現實更催人奮進。“消費升級”“區塊鏈技術”“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伴隨著公眾對社科普及需求的不斷升級,“安徽人文講壇”在選題策劃上,蹚出了點單式、多樣化、有特色的新路子﹔在傳播方式上,“安徽人文講壇”不再局限於三尺講台,積極試水兩微一端、短視頻等新媒體形式,讓知識流動起來,讓講壇飛上雲端,“永不閉幕”。

社科聯聯通社會的“最后一公裡”,在三尺講台之外。

在那裡,“社科名家巡講團”“志願宣講團”走進機關、校園、社區,還有眾多草根宣講員奔走於田間地頭,現身在農家院落。

手持大喇叭,腳踩三輪車的郭剛,是安徽省臨泉縣單橋鎮的“宣講明星”。“鎮村干部可真好,環境整治持續搞。溝渠河塘都挖好,魚蝦又在水中跑……”黨的好政策、國家法律法規在擅長“墜子”“快板”“蓮花落”的郭剛口中,變得通俗易懂、幽默詼諧。

“郭宣傳,再來幾句!”10多年來,郭剛的“大白話”傳遍單橋鎮百余個村庄,累計義務宣講千余場,受眾逾萬人。

同樣來自臨泉的退休教師秦素娥,自編自演《勸郎戒毒》《懶漢脫貧》等節目,為改善村風民風身體力行﹔來自東至的施鐵軍老人,不計報酬,義務組建農民宣講團,以民歌、農民報告會等形式,熱情謳歌新時代﹔還有用大鼓書宣傳十九大精神的江義闊老人和倪國民老人、堅持7年向少數民族輔導員和少先隊員培訓少先隊工作的小學副校長王玲玲、一群由“90后”高學歷女孩組成的“新聲代”宣講團……

無論是年近耄耋,還是正值花季﹔無論是“草台唱戲”,還是“雲端相約”,草根宣講員用腳步丈量著江淮大地,把身邊的“安徽故事”送到了百姓家門口,也送進了百姓心尖上。

聯動:打造永不停機的智庫

與時代命運聯動。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安徽省社科聯迅速行動起來,組織安徽省發展戰略研究會的部分專家學者,為“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發展”建言獻策——

“保中小微企業就是保就業、保千家萬戶。”

“力求大疫之年農業生產不鬆勁,畜牧業生產不滑坡,產業扶貧上台階。”

“疫情對全年經濟的不利影響在可控區間內,不會改變中國經濟平穩運行的基本面,更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持續向好的根本趨勢。”

20余條意見、建議迅速面向公眾發布,與此同時,“把統籌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為主攻方向”被寫入2020年度“三項課題”研究活動的目標任務中。

與區域發展、國家戰略聯動。

10年前,國務院批准設立“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從此安徽步入泛長三角合作發展的新階段。

10年后,長三角一體化安徽行動計劃發布。作為“插班生”的安徽,決意不做“差等生”,要在與強者共舞中踩准步點、跟緊節奏。

安徽,向東去!

10年來,安徽省社科聯組織長三角區域經濟合作研究會,充分發揮平台優勢,先后舉辦了“中國(合肥)泛長三角工業經濟合作發展戰略論壇”“中國(合肥)泛長三角農業經濟合作與發展論壇”“中國(合肥)省會經濟圈與長三角經濟圈合作發展論壇”“中國(安徽)長三角地區產業發展論壇”等品牌活動,並編撰出版了《中國長江經濟帶——安徽發展研究報告》《泛長三角合作研究》等書刊。

“頭腦風暴”著陸“變現”。近幾年,安徽省社科聯領導相關機構,先后指引、協助30余家本土企業成功申報馳名商標和著名商標,為企業轉型升級“走出去”貢獻力量﹔充分發揮農業大省、科教大省優勢,與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安徽省功能性農業富硒技術認証研究中心”,為全省功能性農業企業品牌走向國內外市場作出貢獻﹔積極投身“長三角城市群大氣污染防控”建設,目前已經獲得11項國家發明專利,致力於解決傳統加油加氣站揮發性有機物造成的空氣污染等三大世界性難題,項目運行后,將真正達到世界領先,再造一個合肥的“世界級標杆”。

從“泛長三角”到“長三角”,一字之差,“差”出的是安徽的雄心,也是安徽省社科聯大力推動社會組織向智庫轉型,打造“永不停機”的智庫,持續為安徽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提供智力支持的決心。

“這就是‘安徽大腦’,有智慧,更要有擔當。”洪永平說。

(本報記者 丁一鳴 常河)

(責編:孫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