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歐美新保守主義以極化和對立的思維逆全球化而動——

韓海濤 趙萌琪:世界保守主義新趨向及深刻影響

韓海濤 趙萌琪2020年09月29日09:11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歐美新保守主義以極化和對立的思維逆全球化而動——

作者分別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精尖創新中心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新世紀以來國外流行社會思潮研究”(18KDA002)的階段性成果

保守主義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主要社會思潮之一,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后再度凸顯出來,不僅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出現保守主義推動下的社會整體右轉,而且逐漸蔓延到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國家,這股以美國為首的右翼思潮流變給國際秩序和安全格局正在帶來深刻影響。

特朗普的保守主義融合了新民粹主義、經濟民族主義,代表了美國保守主義發展的新階段

保守主義思潮的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法國大革命,甚至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如何應對社會變革成為保守主義思潮產生的重要歷史條件。工業化和現代化迅速發展是保守主義流行的社會條件。西方現代化加速政治生活“大眾化”,挑戰著傳統社會秩序,這為反對激進和變革的保守主義准備了社會心理條件。而各種形式的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的發生是保守主義崛起的現實條件。

20世紀的第三次工業化浪潮使當代世界產生了深刻變革,在左翼思潮廣泛流行的戰后西方社會,處在低谷期的保守主義思潮進入新的理論和輿論奠基階段,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開始了反對羅斯福新政的保守主義理論建構。保守主義思想家相繼提出了具有鮮明意識形態特征的理論,推動了保守主義思潮的復興。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爆發能源危機和生態危機,新社會運動蓬勃發展,社會的動蕩與變局推動各種形式的保守主義發展:傳統保守主義、自由保守主義、文化保守主義與新自由主義在理論和政治上產生共振與合流。英國的撒切爾、美國的裡根在大選中獲勝,標志著西方國家正在形成強大的保守主義政治力量。英美歐陸出現了新保守主義流變,對內右翼力量活躍並登上政治舞台,反對左翼和社會福利化的新政﹔對外霸權主義升級,反對它所認為的“極權主義”國家以及“非民主”國家,並將社會變革視為對西方文明的挑戰,在全球范圍掀起保守主義浪潮。

20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標志著保守主義進入全球化演進階段。新保守主義主張自由經濟、傳統價值觀、帝國秩序和強硬的反共立場四大政治原則,不僅要建立以美國為核心的單極世界格局,而且要構建全球一體化的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特朗普的保守主義融合了新民粹主義、經濟民族主義,代表了美國保守主義發展的新階段。

歐美新保守主義經歷了長期的理論准備和輿論傳播,有著系統的理論主張

保守主義思潮從理論主張上可以劃分為傳統保守主義、宗教保守主義、反共保守主義以及新保守主義等﹔從地緣政治范疇存在發達國家的保守主義與發展中國家的保守主義﹔從文明領域流行著各種文化保守主義,特別是伊斯蘭保守主義的強勁復興與歐美新保守主義產生強烈沖突,加劇了西方社會思潮的右翼轉向。

在各種保守主義流行的當代世界,新保守主義是全球化時代西方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主流社會思潮和佔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它的流行不僅與特定的歷史條件密切相關,更是資本主義面對全球化和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維護傳統社會秩序和價值觀的一種理論自洽。哈耶克曾經形象地指出,保守主義通常面對新的變化無法為現實的行動提供一種可替代性的選擇,隻有通過對當前潮流的抗拒去延緩那些必然的發展變化。與傳統保守主義僅重視批判而忽視理論建構不同,歐美新保守主義經歷了長期的理論准備和輿論傳播,有著系統的理論主張:

經濟上新保守主義主張捍衛私有制和自由的市場經濟,減少政府干預下的國家工程和社會福利。面對經濟復蘇乏力、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困境,主張以經濟民族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國家主義“奪回工作、奪回邊界、奪回財富和夢想”。

政治上新保守主義推行對內的種族主義國家認同和對外的民族主義霸權共識,建構極端化的政治生態。亨廷頓在2004年出版的《我們是誰?美國國家特性面臨的挑戰》一書中明確指出,構建美國帝國需要形成大眾認同,構成社會凝聚力的基礎是美國認同。美國認同的核心是盎格魯—新教文化。即是否是白人、是否是歐洲人、是否是基督教信徒是國家認同和國家集團認同的政治標准。

文化上新保守主義以“文明沖突論”為理論依據主張文化種族主義。亨廷頓預測21世紀將是文明沖突的世紀,對此要建立“民族主義美國”。保守主義思潮認為,在世界各種種族中,白人具有超乎其他種族的智力與道德優勢。在美國興起的“茶黨運動”就提出“白人國家屬於白人”。在疫情大流行中更是不懷好意地引領西方國家給病毒貼上“中國病毒”“亞洲病毒”的標簽。

國際上新保守主義主張建構單極化的世界格局,維護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

歐美新保守主義對國際秩序及安全的影響

當代世界保守主義思潮影響廣泛,特別是歐美新保守主義的盛行,以極化和對立的思維逆全球化而動,維護傳統秩序,給國際秩序與安全帶來極大的混亂與不確定性。

其一,當代保守主義強勢崛起是世界性現象。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自2008年金融危機后都出現了急速右轉的保守主義﹔在不同文明地區流行不同的甚至相互對立的保守主義思潮。其二,保守主義是一股具有理論准備、輿論媒體、政治舞台以及文化宗教資源長期支撐的社會思潮,在全球化時代主張對既定的資本主義制度及價值觀的復興。其三,保守主義思潮集合了各種陰謀論、民粹主義、民族主義、反智主義、宗教神學、逆全球化、反全球化思潮以及冷戰與反共意識等極端思潮,推動符合傳統霸權體系下的全球秩序與治理規制的轉向,也引發了世界抗擊疫情大流行局面的混亂。

當代世界保守主義思潮呈現一強多極局面,有右翼保守主義在國際政治上的合流,亦有在本國利益上的矛盾與分流。其中,以美國為首的新保守主義主張在全球推進西方制度模式,締造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以取代全球化時代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多極格局,通過疫情大流行加速全球單極化趨向,正在成為和平與發展時代國際秩序與安全的主要威脅。

第一,美國新保守主義主張的世界秩序是“美國治下的和平”,其最核心的國際秩序理論就是所謂“新帝國論”。這一理論認為21世紀全球的政治關系和權力結構已經發生根本的改變,美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沒有任何國家和國家集團可以抗衡的超級大國,美國以實力維持單極格局是其長期的國家戰略。第二,如何實現“新帝國和平”?新保守主義提出“民主和平論”。將世界劃分為民主國家和非民主國家、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兩個對立的世界,雙方是非此即彼的零和關系。這種論調強化北歐的軍事同盟和西方大國的同盟,建構一個和美國享有共同價值觀的文明世界。第三,如何確保“新帝國和平”?新保守主義提出通過戰爭與非傳統戰爭的方式消除異類國家,如把發動伊拉克戰爭粉飾為消滅“暴政”,強調美國是世界唯一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佔絕對主導地位的國家。美國對華貿易戰則將技術優勢武器化,讓其他國家成為美國的附庸。第四,如何構建“新帝國和平”,以文明沖突與意識形態對立為核心,對內通過反墮胎、移民等社會議題設置強化國家身份認同,對外通過對所謂異類文明的壓倒性優勢,對其他文明進行遏制打壓,以建立單極化世界格局。

簡言之,集“民族主義”“種族主義”“國家主義”於一體的新保守主義泛濫,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面臨嚴峻挑戰,特別是在地緣政治與安全領域美國挑起對中國的圍堵,國際安全維護變得更加復雜與多變,國際秩序愈發面臨失序的風險。因此,面對百年未有之變局,代表世界和平與發展力量的中國,必須全面審視現實國際社會矛盾的焦點,通過堅定自身發展和堅決維護國家主權與安全,團結世界愛好和平與發展的國家,共同破解世界保守主義思潮的戰爭威脅與挑戰。

(責編:孫爽、徐玉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