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王萍:把有志青年吸引到農村教育崗位上

王萍2020年09月08日08:59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把有志青年吸引到農村教育崗位上

作者系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教育考試與評價研究院研究員,本文系全國社科基金〔教育學〕一般項目“教育現象學視閾下師范生教育情懷培養研究”的研究成果

【思想匯】

編者按

農村教育質量提升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其中農村教師隊伍的有效供給是重中之重。地方公費師范生作為一種政策設計,主要通過公費教育政策,把優秀青年吸引到師范專業,培養大批優秀教師,保証鄉村教師的供給水平,促進城鄉教師資源的均衡配置。今年,公費師范生在各地高招中出現冰火兩重天的現象,如何保証地方公費師范生具有充足、優秀的生源,真正把有志青年吸引到農村教育崗位上成為時代課題。

地方公費師范生冰火兩重天的審視

公費師范生源於2007年《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師范生免費教育實施辦法(試行)》,最初僅指報考教育部六所直屬師范大學、有條件地接受免費師范教育的學生。參照這一政策,一些省份開始探索地方公費師范生制度。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的《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提出,改進完善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將“免費師范生”改稱為“公費師范生”,履約任教服務期從8年調整為6年。地方公費師范生也參照這一要求進行了名稱和履約任教服務期的調整。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8個省(市)實施地方公費師范生教育,是當前農村中小學師資補充的重要渠道。

相比於部屬師范院校公費師范生的平穩推進,地方公費師范生在不同省份遭遇的卻是冰火兩重天。在社會經濟水平發展較高的省份,如浙江、江蘇、山東、廣東等地,地方公費師范生招生火爆,許多高分考生自願報考地方公費師范生,招生分數逐年攀高﹔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省份,如河南、山西等地,地方公費師范生招生遇冷,隻能征集志願或降分錄取。究其原因,所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直接影響了考生和家長對公費師范生的認知,也是當地教師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的折射。從本質上來講,這是教師發展中的“月亮與六便士”(英國作家毛姆出版於1919年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的關系問題,即精神和物質、內在動力和外部激勵的問題。

學生選擇報考地方公費師范生的最根本動力在於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在於扎根農村、奉獻農村教育的情懷,這在很多高水平教師身上確實可得以印証。筆者2019年曾對河南省高水平教師的特質進行研究,在對100多位已經認定的中原名師進行訪談、座談的過程中,多位教師強調教育情懷是其堅守教育崗位的內在動力。正是因為對學生的熱愛、對課堂的熱愛、對職業的熱愛,讓他們在面對周而復始的工作時,充滿熱情、斗志昂揚,並且願意想盡辦法進行自我提升,改進教育教學。但是,教育情懷不是憑空產生的,首先建基於職業認同,其次需要在與學生的交往互動中體驗到職業成就感、職業幸福感,最終才能做出獻身教育的承諾與行動。對於高中生而言,在缺乏職業體驗、職業實踐的基礎上,教育情懷是高高在上的“月亮”,可望而不可即。相比較而言,工資待遇、生活環境等現實的“六便士”才更有激發力。但是,心中隻有“六便士”沒有“月亮”的教師絕對不會成為高水平教師,外部的物質刺激不可能替代教師專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因此,分析真正阻礙有志青年到農村教育崗位上的內在因素正當其時。

地方公費師范生區域遇冷的原因

地方公費師范生區域遇冷的表面原因在於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但其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高中生對師范專業及農村教師認知的影響。

對師范專業的“低認同”。當前高中生報考大學專業大部分不是基於個人興趣特長的理性選擇,而是受到“重要他人”影響。教師職業的高要求、日常工作的繁重與較低的薪資收入導致社會對師范專業認同度低,並通過考生的“重要他人”傳遞給考生,影響其對師范專業的認同度。究其原因,第一,教師資格証國考弱化了師范專業的優勢。伴隨《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暫行辦法》的頒布,教師資格証國考迅速推行,原本師范專業畢業即可直接認定獲取的教師資格証不再是師范畢業生的“福利”,而是要和非師范生一起參加統一的考試。第二,“逢進必考”的入編政策降低了師范專業的吸引力。當前各地教育行政部門“逢進必考”的教師入編政策,師范專業與非師范專業學生在入編時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加之一些一流中學更願意招收一流高校的非師范畢業生,如清華北大的博士、碩士等,這讓師范專業包括公費師范生成為專業選擇時的“雞肋”。第三,教師職業社會聲望的走低影響了師范專業的認同。近年來師生沖突、家校沖突等惡性事件層出不窮,教師的社會地位整體有走低趨勢,讓部分有志於從事教育事業的學生,對於地方公費師范生有“沖動”而沒有“行動”,“想說愛你不容易”,更遑論不願從教的學生了。

對“確定未來”的抵觸。地方公費師范生的“公費”同時意味著附加的條件限制,主要是工作地點、服務年限等的限制。在工作地點方面,地方公費師范生一般要求學生畢業后回到生源所在地的農村中小學任教,並以入學前與當地有關部門簽訂公費教育協議書的形式予以保証。當地優秀學生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反哺家鄉教育事業,政策設計初衷是好的,但面向的對象是18歲左右的高中生,他們往往胸懷鴻鵠之志,更願意到遠離家鄉的廣闊世界去奮斗,因此,部分學生難以接受畢業后返回家鄉的限制。在服務年限方面,地方公費師范生一般參考部屬師范院校公費師范生的政策要求,履約任教服務期為6年。從最初的8年服務期改為6年,地方公費師范生的履約任教年限已經有了明顯的縮短,但對於高中生來說,18歲直接確定未來十年的發展,這是一個難以做出的人生抉擇,也是現實中導致公費師范生違約的潛在風險。《中國青年報》調查發現,57.2%的受訪者認為公費師范生違約的原因是在大學學習過程中發現自己不適合或不喜歡做老師,52.6%的受訪者認為公費師范生的履約年限太長。

對發展“不可期”的恐慌。有研究表明,個人發展空間(38.9%)、薪資待遇(30.6%)和生活條件(14.7%)是影響公費師范生終身從教的排在前三位的因素。地方公費師范生遇冷的省份多為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地區,當地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發展境遇是他們的現實參照。具體而言,首先,發展機會少,空間不足。我國城鄉二元化發展進程中,大量的優質教育資源集中在城市中小學,農村中小學教師無論是外出學習機會還是發展晉升機會都明顯少於城市中小學教師,雖然“國培”計劃有多個針對農村中小學教師的項目,但仍然存在僧多粥少的情況。其次,薪資待遇較低。有關部門提出“確保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或高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但現實中,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收入水平與公務員水平有較大差異,農村教師因為收入低,生活相對清貧。最后,生活條件較為艱苦。地方公費師范生服務地區優先保証貧困和偏遠地區,伴隨脫貧攻堅進入收官之年,農村中小學的環境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但城鄉生活環境的差距仍然明顯。這樣的環境下,很多農村中小學教師看不到專業發展的前景,缺乏專業自主發展意識,職業倦怠相對明顯,這種發展“不可期”或多或少影響學生對公費師范生的選擇。

破解地方公費師范生區域遇冷之策

公費師范生區域遇冷直接影響該區域農村中小學的師資供給,間接影響農村中小學教育質量提升,因此,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破解地方公費師范生區域遇冷的困境,把有志青年吸引到公費師范生教育中,讓農村教育事業未來可期。

推進教師教育改革,提升地方公費師范生的吸引力。有研究者對2018年《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師范生公費教育實施辦法》從政策工具視角進行文本分析發現,公費師范生政策以供給型和環境型政策為主,側重公費師范生的履約任職和條件保障,進入機制和激勵措施較少。地方公費師范生政策基本參照部屬公費師范生的政策,同樣存在類似現象。因此,提升地方公費師范生的吸引力,應從進入機制和激勵措施入手。入口上,繼續擴大公費師范生規模,減少相應的限制,吸引更多有志於從教的學生報考地方公費師范生,同時,可“加大入校后二次選拔力度,鼓勵設立面試考核環節,考察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從教潛質,招收樂教適教善教的優秀學生就讀師范專業”。激勵措施上,制定專門政策,促成公費師范生的畢業就業,如教師資格証直接認定,確保畢業后有編有崗等。李克強總理8月17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加快推進允許教育類碩士及以上學歷畢業生、公費師范生免試認定教師資格”,這項改革措施具有一定激勵作用,能提高公費師范生的吸引力。

開展職業體驗及規劃,讓有志者主動選擇。職業選擇與個人興趣特長結合,職業發展才能更為順暢,教師職業同樣如此。但職業體驗及規劃是我國基礎教育的一個缺失,導致很多高中畢業生報考時不知道個人的興趣特長是什麼,更不知道適合什麼樣的專業,選擇專業時有很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因此,中小學應該廣泛開展職業體驗教育,指導學生了解個人的興趣特長,能夠進行學業及職業生涯規劃,讓適合做教師、願意做教師的學生主動選擇師范專業。教育部《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初中階段“開展職業啟蒙教育”,高中學段“注重圍繞豐富職業體驗,開展服務性勞動和生產勞動,理解勞動創造價值,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具有勞動自立意識和主動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情懷”,這是中小學開展職業體驗教育的契機,也是引導學生進行學業和職業規劃的前提,最終將讓所有學生的專業選擇更加理性、科學,也會讓有志於成為教師的學生主動選擇師范類專業,選擇地方公費師范生。

開放公費師范生出入口,留住有情懷的學生。高中生因其年齡特點、心智成熟度等因素,其專業選擇具有非理性風險,職業偏好也會隨著年齡增長而發生偏移,因此,應適度開放地方公費師范生的出入口,在師范專業學習期間給學生二次選擇的機會。這種選擇是雙向的,如果報考了地方公費師范生,但學習過程中發現個人不適合做教師,或者不願意到農村中小學任教,可以選擇退出﹔如果沒有報考地方公費師范生,學習過程中發現個人願意做教師,並且願意到農村中小學任教,可以申請加入地方公費師范生。這種退出和進入機制的設置,讓學生多了理性選擇的機會和可能,保証公費師范生的農村服務意願,而不僅僅是因為“協議在身”而到農村中小學任教。同時,農村服務意願是一種教育情懷,也是“下得去”“留得住”並“教得好”的前提。

重塑農村教師形象,讓農村教師發展未來可期。當前農村教師的發展境遇是地方公費師范生的未來參照,或多或少會影響學生的當下選擇,因此,需要多方努力,重塑農村教師形象,讓農村教師發展未來可期,讓地方公費師范生看到專業發展的希望。首先,提高農村教師的薪資待遇。任何一個職業的吸引力都不可能單靠奉獻、情懷來保持或提升,精神追求是在物質需要得到滿足的基礎上才實現的,因此,提高農村教師待遇是提高地方公費師范生吸引力的重要措施,在保証農村教師和城市教師薪資待遇相同的基礎上,還應增加農村教師崗位津貼。其次,改善農村教師的生活工作環境。學校曾經是村鎮最具標志性的建筑,也因學生的琅琅書聲成為村落的精神家園,教師作為知識的化身,引領著學生及村民的精神成長。當今美麗鄉村建設應將改善農村教師的生活工作環境作為重要任務,讓學校恢復往日的精神家園地位,讓農村教師在基本生活條件改善的基礎上發揮精神引領的價值。最后,為農村教師提供更多發展機會和空間。適當向農村教師進行政策傾斜,讓教師具有專業發展的機會和可能,逐步恢復自主專業發展的意識,將個人對農村教育的熱愛和堅守,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傳遞給一屆屆學生,吸引更多優秀學生立志從事農村教育。

(責編:孫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