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第六屆全國社會保障學術大會在京召開

鄭芳芳2020年07月21日12:36來源:光明網

原標題:第六屆全國社會保障學術大會在京召開

光明網訊(記者 鄭芳芳)2020年7月19日,由中國社會保障學會主辦的第六屆全國社會保障學術大會在北京舉行,本次會議主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社會保障體系現代化”,與會者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社會保障體系的健全以及社會救助、醫療保障、養老金、養老服務等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展開了深入討論。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主持會議開幕式,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王杰秀、何文炯和民政部社會救助司司長劉喜堂先后主持了學術大會報告會。

第六屆全國社會保障學術大會在京召開

學術大會現場

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名譽會長華建敏,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顧問張梅穎到會並講話。國務院研究室原黨組書記、主任魏禮群,民政部副部長唐承沛,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黨組書記王爾乘,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宮蒲光,國家醫療保障局副局長陳金甫,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原副部長王東進,中國社會保險學會會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副部長胡曉義,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原會長宋曉梧出席會議。

華建敏指出,未來社會保障及相關民生領域有五個重大理論命題值得高度關注和深入探究:一是現代化與社會保障體系之間的關系問題。二是在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社會保障的定位與功能問題。三是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問題。四是中國特色社會保障理論體系中傳統文化的挖掘與定位問題。五是應急管理中社會保障的定位與功能,以及社會保障體系自身的應急管理機制建設問題。華建敏進一步強調,回答以上五個問題,要搞清楚一個根本性問題,那就是“社會保障保什麼”。他認為,社會保障一要保民生,二要保社會公正。隻有保障了民生、保証了社會公正,尤其是實現了社會公正,才能實現社會安定和諧、國家長治久安。

張梅穎指出,經過近40年的改革,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整體上實現了轉型,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的方向越來越明確,思路越來越清晰,舉措越來越具體,並逐漸接地氣,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此次疫情也暴露出社保制度的短板,現行制度安排還未真正成熟、定型,各項制度在實踐中依靠臨時打“補丁”的方式來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她強調,現代化絕不僅僅經濟發達,還應該包括社會的公平正義和道德的力量,以及現代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制定政策要從我國尚有6億低收入人群的基本國情出發。首先要樹立更加公平的價值觀,創新機制體制,讓社會保障真正惠及最需要保障的普通群眾特別是月收入僅千元左右的6億低收入群體。其次要堅持保基本、可持續的普惠性原則,厘清政府與市場、社會、家庭及個人的責任邊界。第三要堅持對低收入群體的政策兜底原則,明確政府應救盡救的責任。第四要擴大失業保險的覆蓋面,解決農民工參保問題。第五要綜合運用大數據、互聯網、雲計算等高科技手段,提高社會保障管理能力和運行效率,以適應各種新業態的快速發展和人口高流動性的社會現實,促使社會保障穩步走向現代化,並為國家現代化提供重要的制度支撐。她希望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再接再厲,在繁榮社會保障理論、推動社會保障學科發展和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助力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和法制建設等方面,繼續增強責任擔當,發揮人才優勢,為全面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唐承沛指出,目前及未來幾年,社會救助工作面臨著艱巨的任務,政治責任更加重大、兜底任務更為繁重、體系建設更顯迫切。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隻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民政部還將在完善救助制度、改革體制機制、創新救助方式、提升經辦服務能力上不斷取得新突破。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團結全國社會保障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立足國情、放眼世界,圍繞全面深化社會保障改革中的重大理論、政策問題和重大立法項目開展深入研究,為我國社會保障立法與改革提供了智力支撐,也為全國性學術團體的發展起到了示范作用,充分彰顯了學術機構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中,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及相關專家學者高度關注受疫情影響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形成了一批重大成果,為及時調整完善社會救助政策提供了重要參考。希望學會繼續發揮社會保障領域國家級智庫作用,緊盯時代之問、實踐所需,把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民生保障工作的重要論述領悟好、研究好,把關系社會救助、養老服務、兒童福利及慈善事業改革發展等重大問題從理論上闡釋好、回答好,形成更多高質量研究成果,為推進社會保障體系現代化,加快民政事業改革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王爾乘系統介紹了全國社保基金的建設和運營情況,並對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前瞻。他指出,20年來社保基金在如何確保基金安全、防控投資風險、提高基金收益等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但當前基金管理運營也還面臨著不少問題和挑戰,例如,全國社保基金如何更好地發揮戰略儲備作用以為人口老齡化高峰時期的社會保障提供補充和調劑?如何適時適度地調整全國社保基金的監管模式與投資政策?如何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委托投資,進一步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如何進一步深化社保基金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打造一流的社會保障資產的管理機構?他強調,做大做強社會保障戰略儲備責任重大,今后將和中國社會保障學會一起為促進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宮蒲光在以“高度重視社會救助,著力完善制度設計”為題的演講中強調,加強社會救助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分重要的社會政策取向,加快社會救助立法是優化完善社會救助制度設計的當務之急。新時期社會發展的新使命對我國的社會救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通過社會救助立法進一步優化社會救助制度體系,促進各項救助制度更加科學完備、成熟定型,真正實現社會救助法治化、規范化、長效化。他指出,社會救助立法還應當直面后扶貧時代社會救助體系建設、落實“量力而行、適度救助”原則、優化低保制度設計、精准施保的制度設計、加強保障能力建設等現實問題,著力完善制度設計。

陳金甫指出,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社會保障制度正在從改革探索,健全鞏固進入到一具完善制度、提升治理的新時代。從醫療保障角度來看,現代化就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發展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補齊商業健康保險、醫療救助的發展短板,推進醫藥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醫保治理水平。他在報告中闡述了如下觀點:一是滿足人民群眾群眾新期盼,構建現代化醫療保障體系。包括穩定鞏固基本保障、夯實增強托底保障、大力發展商業保險、鼓勵整合慈善互助。二是聚焦高質量發展,解決改革體制性障礙。三是適應創新發展進程,推進現代化治理體系建設,包括更加重視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扎實做好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參保繳費,大力推進醫保公共管理服務創新,建立健全適應現代化治理的規則體系。

宋曉梧認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應具有二次分配的公共政策功能,要正確評估瑞典公共養老金的職能,中國當前不存在提高個人賬戶佔比的理由,提高養老金個人賬戶佔比必然進一步擴大收入差距﹔勞動力市場的競爭與對退出勞動力市場人員的保障不能混為一談, 個人賬戶大小與公共養老金的透明度無關,智利的全積累個人賬戶並未提高職工參保積極性。OECD國家絕大多數採用DB模式,而發展中國家多數撤回了個人賬戶積累制,瑞典的名義個人賬戶也並不是預籌積累制。在老齡化程度的對比方面,美國與世界平均人口老齡化水平並不能代表老齡化國家的平均水平,與中國老齡化程度相當的國家也沒有採用個人賬戶預籌積累制。總之,“養老金改革考驗我們經濟學的功底和智慧”。

鄭功成在題為“社會保障改革考驗我們的社會保障常識與理性”的主題發言中指出,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闊步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途。現代化需要社會保障體系現代化,必須盡快促使我國社保制度從長期試驗性改革發展階段走向基本成熟的新階段。在這樣關鍵的時期,必須尊重社會保障制度的常識並實現理性創新。他特別指出,我國社會保障改革的深化不容違背常識。包括:一是社保制度的建設與改革發展隻能是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絕對不可能是某一種因素導致的結果,社會因素決定社保制度的有和無,經濟因素決定著社會保障水平的高與低,政治因素決定社會保障發展節奏的快與慢,文化因素決定社會保障制度模式選擇。二是社會保障是社會政策而非經濟政策,以追求社會發展與社會進步為目標,而不是為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服務。三是共建共享、互助共濟是社會保障的本質,忽略這一點就不是社會保障,而是市場行為。四是社保是再分配手段,而非初次分配的自然延伸,維護公平、縮小差距是其使命。千萬不能以所謂激勵功能扭曲制度發展實踐的路徑。五是社保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的組成部分,要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大背景下進行制度改革。他還指出,創新是人類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社保制度不斷適應社會發展變化的內在要求。但社會政策創新不同於科技創新,要更多注重理性,因為社會政策的對象——人和社會是極其復雜的系統,容不得折騰。如多層次社保體系的建設,若政府、社會和市場間分工不清、定位不明,則一損俱損。因此,創新必須講求理性,必須在創新中多講社保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則和基本規律,多講中國特色、走中國道路。

胡曉義做了題為“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的經辦管理體制”的發言。他指出,經辦管理體制對實行養老基金全國統籌是重要而急迫的。通過對兩種經辦管理體制的利弊分析,他指出,按照中央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決策部署,養老保險經辦管理體制改革創新有三個基本方向:加強中央事權,減少並規范央地共同事權﹔完善組織體系,建立權威高效的經辦管理系統﹔以參保人為本,打造全國一體化社保公共服務平台。他強調,要以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為契機,突破分級管理的體制瓶頸﹔以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經辦機構垂直或半垂直管理為起點,逐步擴展到其他社會保障領域﹔以中央決策和推進為強勁動力,自上而下帶動地方社保體制改革﹔以高水平信息化為依托,加快建設一體化社保服務網絡,全面提升管理效能﹔以社保經辦體制為切入口,觸發社會保障行政管理體制優化,促進國家在社會保障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在學術大會做報告的還有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基金監管局原局長唐霽鬆、北京大學鄭偉、太平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彭毅、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秘書長魯全、南開大學教授關信平、南京大學教授林閩鋼、浙江大學教授林卡、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左停、華北電力大學教授姚建平等。

來自國家發改委、民政部、財政部、人社部、國家稅務總局、審計署、國家醫療保障局等國家相關部門的負責人和來自全國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員,以及來自解放軍總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太平養老、國新健康、上海羅氏、西安楊森等組織的共1000余人在現場與線上參加了本次會議。全國社會保障學術大會是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的學術年會,每年一期,旨在搭建政府、學界與實踐界的交流互動平台。與第六屆全國社會保障學術大會同期舉行的還有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養老服務分會成立大會暨首次學術研討會和第三屆醫療保障高峰論壇。

(責編:徐玉涵、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