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改革開放四十年重大制度變遷的問題導向與改革方案文本的關系研究”負責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應急管理培訓中心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針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提出,要將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提高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是治理能力的物質基礎。利用創新理論的危機壓力、創新驅動規律,適時制定產業政策,激發技術創新的外溢效應,推動產業化發展,是轉危為機的機會窗。
變新冠肺炎疫情危機為生物安全產業發展契機
創新經濟學分析表明,從內生角度看,危機的超常規機制提供了創新的思維角度,危機的壓力機制調動了創新的心理潛能,危機的缺陷暴露機制指明了創新的路徑方向,技術和政策創新將遵循危機—問題—確認—解決—創新實現的一般過程。從外生角度看,危機的路徑依賴破壞機制消除了創新的瓶頸障礙,危機的聚焦機制形成了創新的各方共識,危機的預防性消費機制刺激了創新產品的消費增長。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已在許多國家出現,隨著疫情的蔓延,全球公共衛生產品全面緊缺。中國是生物安全產業大國,產量大、產業鏈全,但算不上強國,依然有產業全面提升空間。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直接涉及的產品需求龐大,間接需求更為廣泛。疫情促使相關產業鏈上下游全面整合,技術創新需求不斷涌現,產業政策順勢而為尤為必要。
近期,在保証國內需求的前提下,我國生物安全產品生產應抓住國外需求猛增、壁壘消除、貿易環境改善的契機,全面推進技術創新、提升產品檔次、開拓新的出口市場空間,定會為全球抗擊疫情作出中國貢獻。從長遠看,要全面分析我國生物安全產業進展與短板,超越公共衛生產品局限,上升到新興生物安全產業高度制定產業政策。從全領域、全流程、全產業鏈視角,規劃公共衛生、動植物疫病、實驗室生物安全、生物防御、生物入侵、遺傳資源等產業領域,抓住短暫的窗口期,順勢而為全面推動生物安全產業發展。
我國生物安全產業發展取得的進展
近年來,我國生物安全與應急產業發展的宏觀政策環境、企業產品和技術創新、產業組織形式、政府直接投入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進步。
一是產業規劃和政策方面。近年來,國務院辦公廳、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和地方政府陸續出台應急產業、安全產業、生物產業、生物技術創新、應急產業示范基地、安全產業園區等產業政策,涉及公共衛生、動植物疫情、食品安全等產業發展內容。整個產業政策環境優化,系統性增強,為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是產品和技術應用方面。我國生物安全與應急產業增長迅速,企業數量眾多,產品門類齊全,有效產能巨大。產品種類由單一的有形產品,向服務、咨詢、標准認証等無形產品擴展,並開始向普通民眾生活延伸。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基因編輯等技術全面進入生物安全領域,P3、P4生物安全實驗室重要技術設施建設取得進展,為應急管理、技術開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是產業組織化程度方面。我國是世界上少有的擁有完整生物安全產業鏈條的國家,產業上下游的原料、設計、管理、標准、監測、認証、物流等產業整合力強,這是我國應對疫情的產業組織基礎。國家、行業、團體、企業四個層次的標准體系健全,涵蓋生物安全櫃、負壓救護車、醫用防護服、醫用口罩、電動口罩等生物安全產品,以標准引領技術創新和競爭領導地位的概念已初步形成。
四是政府產業投入方面。通過政府採購、補貼、稅收減免、物資儲備、合同產能儲備等經濟手段,直接促進了生物安全產業發展。針對一般災情、疫情及突發事故等,建立了國家、地方多層級的藥品、醫療器械、防護藥品、防護用具和裝備等多領域的產品儲備。利用日常政府採購,避免了平時需求、災時需求的大起大落,熨平了市場需求,維持了供給連續性。
我國生物安全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我國生物安全產業發展取得一定進步的同時,也存在短板和不足。一是產業規劃層級需提升。在中央和各地安全與應急產業規劃中,生物安全與應急產業發展政策分散,內容多集中在緊急醫學救援產品,缺乏生物安全產業發展整體規劃,缺失可操作性的產品目錄和標准依據。二是產品和技術自主性有待升級。當前,生物安全產品和技術產業發展存在結構性矛盾,大型、關鍵裝備的科技含量低,產品附加值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弱,產品生產以代工為主。有些高端檢測,生化、核輻射防護等設備依賴進口,某些先進國產裝備實際上是國外零配件的“攢機”。某些市場優勢產品的品牌競爭力弱,上游國內產業鏈不完整。三是產業組織體系亟待完善。雖然從產業組織角度,完整的產業已存在,但產業組織體系未形成。僅以產業名稱而言,國家層面同時稱呼應急產業、安全產業,地方在制定規劃、進行投入時,相同的產業范圍、產業名稱也各不相同。四是政府直接投入亟待加強。國家相關儲備制度有待完善,儲備目錄、管理體制、管理職責、問責制度等,已不適應儲備工作需要。作為政府投入重要手段的採購市場整體發育不足,政策透明度有待提高。
推進我國生物安全產業發展技術進步的建議
新冠肺炎疫情將我國生物安全產業推到前台,產業開始全面整合,技術創新增強,應抓住契機積極推動產業升級。
一是明確產業定位,確定政策方向。要制定統一的國家生物安全戰略、產業專項規劃,並以此為先導,推進制定有效的生物安全與應急產業政策,以准確定義產業政策范圍、支持方向、科技創新領域、品牌培育發力點為支撐,促進產業和科技發展。同時,還要建立相應的統計和行業監測機制,結合新產業目錄的發布,全面開展生物安全與應急管理全行業現狀調查,定期發布行業發展狀況報告,指導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二是增進產業整合,推動產業升級。政府層面上應當建立農業農村、衛生健康、科技、工信、海關總署等部門間政策協調機制﹔社會層面上建立由用戶、生產廠家、科研單位等參加的產業創新聯盟﹔市場組織層面上,以會展集聚帶動產業集聚,推進產研對接、產需對接、產融對接,推進產業標准體系建設,探索“標准化+”產業發展道路。
三是打造完整產品鏈,均衡技術設施。應當根據實際需求,打造覆蓋傳染病防控、動植物疫情、實驗室生物安全、生物防御、外來物種入侵等全領域產品,從而形成貫穿監測預警、安全防護、生命搜索與救治裝備、服務等全過程生產。同時,要以應急需求為導向,生物科學研究為基礎,均衡布局P3、P4實驗室等大型生物安全科技設施建設,促進生物安全產業的軍民融合,為產品科技研發奠定基礎。
四是培育產品市場,擴大消費需求。圍繞群眾反映強烈的農產品安全、食品藥品安全、飲用水安全、流行性疫病安全等問題,要引導產業力量提供檢測鑒定、日常防護用品和環境消殺維護服務等多種產品投放市場,滿足市場需求。
五是完善政府投入,建立共享機制。生物安全產業是特殊產業,需制定系統、精准的針對生產者的採購產品門類、目錄、標准、認証和准入政策﹔針對用戶的規范配置標准,政府應制定配套的採購、征用、補償、儲備政策﹔要針對宏觀層面產業發展,制定民族工業、財政、稅收、保險、信貸政策等。在具體產業發展環節,還需實施資源、信息共享,以建立產品名錄和資料庫為紐帶,配套企業生產能力儲備資料庫、應急資源庫等,以定期更新機制和責任制為措施,不斷完善生物安全產業的全產業鏈發展。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