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接地氣”,就是要接生活之氣、接人民之氣,把創作之根牢牢扎在生活的沃土裡
●隻有真正沉入生活的底部,才能吮吸到來自大地深處的汩汩甘泉
●仰望世界的天空,也必須腳踩中國的大地
2019年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聯組會時,發表題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的重要講話。他強調,哲學社會科學包括文化文藝不接地氣不行。
如今,全國上下都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大疫面前,又一次彰顯了國人的大愛,尤其彰顯了以醫護人員為代表的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逆行者”的大愛,他們是這場戰役中真正的英雄。廣大文藝工作者也以自己的方式及時進行創作,一些作品情感真摯、鼓舞人心,唱響人間大愛,是“接地氣”的好作品。
文藝創作“接地氣”,既是一個理論問題、認識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行動問題。沒有理論就不可能有實踐,沒有認識就不可能有行動,認識有高度,實踐才能有深度,才能落到實處。
何謂“接地氣”?追本溯源,“地氣”出自《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地氣”即“地中之氣”。“接地氣”,就是“接大地之氣”。后演變為民間用語,引申指一個人、一個集體、一個領導班子的工作作風:要接觸基層百姓,同廣大人民打成一片。“接地氣”曾入選“2012年十大流行語”。可見這是被時代托起的話語。文藝創作中的“接地氣”是指創作者要接通百姓生活,從大地和人民中汲取養分,汲取力量。
強調文藝創作“接地氣”旨在正導向、糾偏頗、轉作風、樹新風
文藝創作為何要“接地氣”?對此,認識要有高度。
“接地氣”是新時代對文藝的熱切呼喚,是文藝人民性的必然要求。新時代必然有新形勢、新情況、新要求和新挑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物質極大豐富,精神文化持續發展。不過,也出現了一些欲望膨脹、追求奢華、炫富擺闊、貪圖享樂的現象。有些文藝家高高在上,享受著大都市的文明與奢華,把自己關在“象牙塔”裡﹔還有些文藝工作者忘記了初心和本色,把創作當成追名逐利的“搖錢樹”,凌空高蹈,甚至飄飄欲仙。創作觸角一旦離開堅實的大地,自然也就接不上地氣。
柳青寫《創業史》、路遙寫《平凡的世界》、蔣子龍寫《喬廠長上任記》等,哪部不是“接地氣”的作品?他們中哪一個不是來自人民、來自堅實的中國大地呢?文藝一旦離開人民,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這正是文藝創作“接地氣”的題中應有之義。
“接地氣”是文藝創作規律的體現,是不能違背的。文藝創作從哪裡來?為什麼會發生?它的動力和源泉是什麼?這是文藝創作理論的重要命題。文藝創作源於生活,它的發生、它的動力固然離不開創作主體的創造欲望和創造性勞動,但它更來自生活的賜予,來自時代的要求和人民心聲的表達。生活中本來就存在著豐富的文學藝術原料礦藏,它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這正是文藝創作需要“接地氣”的理論依據。“接地氣”,說到底,就是要接生活之氣、接人民之氣,把創作之根牢牢扎在生活的沃土裡。接通了地氣,作品才有底氣,才有可能大氣。這本來是閃耀著真理光輝的創作理論和創作規律,卻常常被有些作家藝術家們淡忘、遺失。
從人類文藝的歷史和現實來看,經典的文藝作品都是從人民生活中產生的,都是“接地氣”的結晶。《詩經》中的“十五國風”多來自民間,比“雅”和“頌”更具人民性,因而也更接地氣。接下來的屈原、陶潛、杜甫、辛棄疾、文天祥、曹雪芹,哪一個創作不是“接地氣”的?西方最久遠的希臘神話、史詩、戲劇是歐洲原始文明和人類智慧的結晶。接下來的文藝復興、浪漫主義、批判現實主義,音樂、雕塑、文學、繪畫,哪一座藝術高峰不是“接地氣”的?“接地氣”成就了藝術的生氣和大氣﹔不“接地氣”,藝術就會干癟、貧瘠、無力,當然也就談不上偉大。從現實來看,當今的詩歌創作為什麼總是遭人詬病?老百姓為什麼不買賬、不接受?最根本的就是不“接地氣”。所以,詩學批評家都在呼吁:詩歌要從縹緲的雲端回到堅實的地面,要回歸現實,回答時代課題和百姓關切。由此可見,強調文藝創作“接地氣”是正導向、糾偏頗、轉作風、樹新風的重要舉措,是必要的,也是適時的。
“接地氣”就得腳踏實地,沉入歷史和現實的深處
文藝創作如何才能“接地氣”?對此,實踐要有深度和廣度。
要有愛心,尤其是大愛之心,要解決做人的問題,解決“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人、大寫的人,“我是誰”是首要問題。魯迅說過:“我以為根本問題是在作者可是一個‘革命人’,倘是的,則無論他寫的是什麼事件,用的是什麼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學’。從噴泉裡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裡出來的都是血。”這是正確的論斷。“我是誰”的問題解決了,“為了誰”“依靠誰”便迎刃而解——那就是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蘇聯文藝評論家別林斯基說:“關鍵在於具有人民的意識、人民的精神、人民的使命,還要有人民的世界觀。”有大愛,才能明大德。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回答時代重大關切,反映人民疾苦和心聲,不應該隻停留在口號上,而要有切實的行動。隻有踏踏實實,沉入歷史和現實的深處,才能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大型合唱聲樂《黃河大合唱》是怎樣誕生的?詞作者、青年詩人光未然在抗敵演劇隊轉戰的途中目睹了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斗的情景,聆聽了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寫下了大型朗誦詩《黃河吟》。作曲家冼星海置身於民族解放斗爭的前沿,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和人民大眾的痛苦。當他聽到光未然深情地朗誦《黃河吟》和充滿激情的講述后非常興奮,產生強烈共鳴。於是,樂思如潮,在延安簡易的窯洞抱病夜以繼日為之譜曲,終於完成了一首時代的民族音樂史詩。柳青、周立波等作家為了創作,為了“接地氣”,寧願把全家搬到落后的農村,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
嚴格來說,如今一些文藝家沒有真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多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式的採風。這就不是真正的“接地氣”。隻有真正沉入生活的底部,才能吮吸到來自大地深處的汩汩甘泉。這就要不怕吃苦,長期堅持。這也是實踐的難點所在。
14億中國人的生活永遠給藝術家提供營養,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永遠給藝術家提供底蘊。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和豐富多彩的現實人生面前,文藝工作者有學不完的知識,有體驗不完的生活。所以,要虛心向人民學習,向實踐學習。“接地氣”就要腳踏實地,貼著地面前行。
“接地氣”才能通文脈,通文脈才能有底蘊,有底蘊才能有力量
強調文藝創作“接地氣”,強調深入生活的重要性,是否意味著就輕視了文藝家的靈氣和才氣?是否限制了文藝家的想象力?是否忽視了藝術技巧?非也。毋庸置疑,文藝創作是高層次、創造性的精神勞動,當然離不開創作者的天分、靈感、靈氣、才氣,離不開藝術家騰飛的想象和高超的技巧。但僅有這些,僅依靠這些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在此基礎上經過生活的淬煉,在生活的泥土中長期摸爬滾打,才能激發創作的靈感和靈氣。當天分、靈感、靈氣、才氣以及想象和技巧,與博大的歷史文化和廣袤的現實人生緊密結合時,才能產生大氣磅礡的作品。
有人說,創作歷史題材作品的作家,是不是就不用“接地氣”了?要知道,歷史就是昨日的現實,今天的現實也會變成明日的歷史。歷史可以照亮現實,現實也可以激活歷史。歷史需要現實之光、時代之光的照耀。因此,歷史題材的作品不僅需要“接地氣”,而且需要汲取更渾厚、更廣闊的地氣。為何到了今天,大家還在念念不忘根據四大名著改編的電視劇?就在於它們是“接地氣”的,是通了文脈的。
也有人說,科幻作家不需要“接地氣”,隻靠想象就行了。科幻作品的確需要想象,甚至需要天馬行空式的想象。這種想象是憑空產生的,還是依托堅實的現實世界產生的?答案是后者。以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為例,從形式上看,它固然是創作者想象的結晶:人類在2075年帶著地球去流浪,尋找新家園,為此付出艱難的歷程。但從內蘊上看,它所折射和體現的生存危機、故土情結、生態觀念、憂患意識、英雄情懷、奉獻精神,以及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識,哪一個不是來自現實的依托?由此証明,仰望世界的天空,也必須腳踩中國的大地。
有些文藝工作者熱衷於自己的小圈子,沾沾自喜於個人的小悲歡、小情調、小技巧的表達,一味在形式上做文章,忽略了同人民之間的血肉聯系。在他們的作品裡,感知不到時代脈搏的跳動、百姓心靈的呼喊,看不到人間大愛的呈現,看不到作者的憂患意識和人文情懷。這樣的作品注定是小家子氣,成不了大氣候。因此,要跳出這種小圈子,置身於人民生活的汪洋大海,去搏擊風浪,體驗藝術創作的愉悅。
總之,立足中國現實,扎根中國大地,表現中國精神,才是“接地氣”的正途。接地氣才能通文脈,通文脈才能有底蘊,有底蘊才能有力量。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
(作者:王衛平,系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