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術在智能導學、沉浸式學習、圖像識別、情緒辨別等方面的教育應用,為教育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與路徑。2018年4月,教育部頒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強調需開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智能化教學支持環境建設,推動人工智能在教學、管理等方面的全流程應用。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已成為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不可忽視的關鍵議題。一般而言,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是指校長在推進學校教育信息化過程中,能夠規劃、建設信息化發展願景,並能影響和帶領全體師生員工共同實現願景的能力與智慧。作為學校教育的核心管理人員,校長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推動校園建設與教育發展極具價值意義,人工智能時代中小學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實踐取向值得學者關注。
教育空間向智能互聯空間擴展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教育空間已由傳統的物理空間逐步擴展為智能互聯空間。相關學者已針對人工智能的種類以及目前在學校的運用等角度,對人工智能時代學校教育的基本特征做出解釋。例如,利用機器學習可定制化並自動化完成教學與學習活動﹔利用自然語言處理可實現智能化的人機互動及師生反饋﹔利用虛擬與增強現實有助於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角色﹔利用情感計算功能可辨識、調節師生情緒。概括相關研究論點,可發現,人工智能通過雲端運算、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機器學習等多類技術為教育教學帶來了新的樣態與發展空間。
在人工智能時代,以智能科技與媒體技術來支持教育改革與創新發展成為諸多國家的重要戰略選擇。然而當前人工智能的發展仍有其局限性,尚不能完全取代人類,人工智能在人性互動、情感表達、學生品格培育、因材施教、技術倫理等多個方面存在不足與缺陷。在智能技術的影響與沖擊下,如何通過人工智能的應用,提升教學和學生學習成效,如何有效使用及管控智能技術方式與資源,成為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要議題。面對相關問題,我們的學校成員能沉著面對信息技術浪潮所帶來的沖擊嗎?相關問題的破解與回應在一定程度上呼喚學校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的研究與建設。
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呼喚“人的信息化”,尤其是管理人員的信息化。僅有“硬件的信息化”無法真正驅動技術與教育有效整合。作為學校領導團隊的核心人員,校長肩負著領導學校成員共同進步並實現學校目標的領導使命,其信息化領導力是破解信息化發展困境、推動學校信息化發展的關鍵所在,將關鍵性地決定學校能否有效應對人工智能對學校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在未來教育中,為應對人工智能的沖擊,校長應具備較高水准的信息化領導力。
毋庸置疑,技術與領導過程的關系必然是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建設的基本關注點。從技術的存在來看,技術承載著人的價值,可以對其進行好壞對錯的價值判斷。人工智能對師生群體影響作用的發揮可被看作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建設的價值起點。對此種影響作用的發揮來說,主要涉及人工智能技術的接受與擴散兩個層面。筆者認為,人工智能時代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建設可從技術接受與技術擴散兩種視角予以分析。
從技術接受的視角來說,技術接受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技術在校長信息化領導過程中的應用與推廣。一般而言,技術接受視角可用於對某一信息技術方式被用戶廣泛接受的影響因素做解釋說明,其涉及兩個主要影響技術接受的因素:感知的有用性和感知的易用性。人工智能時代,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建設需首先考慮智能技術對於教育教學是否有用及易用。校長在推進智能教育發展時,應先了解各種可能影響學校成員感知易用性及有用性的相關因素,根據學校成員信息素養、教育教學需求、技術復雜程度、技術倫理規范等方面的實際情況,著力於提供以人為本的智能服務,並促進學校人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合理引導智能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有序融入。
從技術擴散的角度來說,技術擴散是事物或觀念通過傳播管道,在某個社會環境裡尋求社會成員支持與認同的一種過程,通常需要一段相當長的適應時間。在技術使用者比例達到臨界值后,創新擴散過程就會快速地增加,並且,較有影響力的人較容易影響他人的技術態度及行為。在人工智能時代,校長通過影響力的發揮引導師生進行智能技術的選擇、批判與創新應用。校長應注重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的時間節點控制與技術傳播。一方面,給予學校成員利用智能技術進行教學嘗試與反思的時間,及時判斷人工智能的教育應用成效及問題﹔另一方面,需及時判定當前人工智能在技術擴散過程中的時間成本與使用者比例分布,及時調整人工智能的教育應用規劃與校長領導策略,促進人工智能技術優勢能夠被師生群體認同與傳播。
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建設路徑
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建設路徑與其信息化領導過程密切相關。人工智能時代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建設路徑需關注“技術願景”“技術與學校管理整合”“技術倫理與合法性”等要素。
從技術願景來看,技術願景可為學校的信息化發展指明方向,同時也可激發學校成員的熱情,進而促使學校成員共同實現學校信息化發展目標。在人工智能時代,校長可嘗試凝聚學校成員共識,與組織成員溝通和塑造智能教育的願景,並能清晰制定學校的人工智能應用目標,根據願景及目標推動人工智能與教學管理、課程教學及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深入融合,並可根據人工智能的應用實情及時調整願景規劃。
從技術與學校成員成長整合來看,作為學校的領導者,人工智能時代的校長應持續關心人工智能技術的教育應用趨勢及其相關議題,嘗試了解如何使用人工智能技術才能有效地推動學校教育的發展,通過加強師生信息素養建設,引導師生在人工智能輔助下共同成長與進步,提升教師的教學成效以及學生的學習成效。一方面,校長在引入與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時,應注重增進師生對於人工智能教育優勢及劣勢的認知,應提供必要的技術培訓課程,推動師生發展。另一方面,校長需致力於利用人工智能整合與分析教育資源,注重智能化教學與學習環境建設,並注重師生信息素養的培育。
從技術與學校管理整合來看,人工智能時代的校長應致力於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推動班級管理、行政管理、教學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效開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班級溝通、行政事務及教學事務處理的智能化運作,提升學校組織人員間的溝通效率,並著重智能搜集和分析與學校信息化發展相關的資料及數據,運用大數據評估學校信息化發展現狀及問題,以便根據問題診斷及分析結果制定合理的教育決策,進而提升學校的管理效能。
從技術倫理與合法性來看,技術本身存在兩面性,人工智能在推動學校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網絡安全及個人隱私問題。人工智能時代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建設不可忽視與技術有關的倫理和法律責任。校長需確保人工智能的教育應用遵循相應的倫理與法規,應及時關注人工智能技術使用過程中相關的責任、隱私、保密、環境安全問題,並制定規范技術使用行為的相關規章制度,引導師生遵守有關技術應用的安全、倫理、合法性等方面的政策、制度及規章,以便有效提升技術效能。
(作者單位:江南大學教育系﹔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