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倫理之維

靳鳳林2020年02月24日09:44來源:光明日報

編者按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鮮明的政治品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如何從政治倫理學的視角科學理解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如何將中國傳統民本倫理思想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如何從網絡倫理視域把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本期特邀三位相關專家圍繞上述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黨必須牢記,為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可見,始終考慮絕大多數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富裕而奮斗,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構成了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內容,它們與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基本原則高度契合。

弘揚集體主義精神是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倫理原則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廣大人民群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領域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極大滿足,但也出現了一些利益沖突。如何正確處理個人一己之利和人民群眾的集體利益之間的關系?如何有效調整個人局部利益與社會全局利益的矛盾?如何保証個人暫時利益和社會長遠利益的協調一致?無疑是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社會主義道德的集體主義原則既高度肯定個人利益的正當性與合理性,又充分肯定集體利益的優先性和首要性,以二者的有機結合為目的,在特殊條件下二者不能同時兼顧時,則主張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必要時犧牲個人利益來維護集體利益。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人類正是通過集體生活逐步提高自身的德才素質,借助集體內部各種力量之間的有效合作,才克服了大自然的各種威脅,逐步從蒙昧時代走向野蠻時代,進而跨入文明時代的門檻。中國共產黨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也充分証明了這一重要結論。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就強調,共產黨人應當逐步擺脫自私自利的束縛,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們黨一直把解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視為根本任務。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反復強調,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方針政策和作出決斷的出發點和歸宿。江澤民同志指出,我們想問題、辦事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要考慮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胡錦濤同志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從當今中國的現實狀況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特別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我國根本政治制度,決定了在社會各領域必須大力提倡建基在人民群眾整體利益之上的集體主義原則。

實現共同富裕彰顯了新時代追求公平正義的倫理品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然要求把實現人民群眾的共同富裕視作共產黨人的內在倫理追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這裡的“兩個絕大多數”深刻指明了共產黨人價值觀的本質內涵。中國共產黨自始至終把人民群眾的共同富裕視作自己工作的根本指針。毛澤東同志一生都在致力於共同富裕的探索,鄧小平同志反復強調:“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不是社會主義﹔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行按勞分配,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才是社會主義。”搞改革開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一部分人先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因為隻有實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富裕,才能充分彰顯公平正義的倫理品格。公平正義作為合理調節人與人之間或個人與集體之間利益的標准和尺度,其核心要義是得其所應得或各得其所得,它是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基本原則,包括權利平等、機會均等、制度正義、分配公平等豐富內涵,是我們黨追求的一個非常崇高的價值。

我們知道,人類歷史進入近現代以來,資本邏輯推開一切,開始廣泛支配人類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諸領域,資本主義制度獲得了相對優勢地位。但資本主義制度在極大地推動人類經濟增長的同時,其所固有的周期性經濟危機和持續加大的貧富分化現象,也成為其揮之不去的夢魘。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在深入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創造了經濟快速增長的奇跡,但收入差距擴大的問題也逐漸凸現。如何在充分發揮資本作用提高市場效率的同時,對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予以強有力的生存保障,將社會的貧富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以使整個社會在公平正義的穩定環境中良性運行,已成為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重大倫理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發展的‘蛋糕’不斷做大,但分配不公問題比較突出,收入差距、城鄉區域公共服務水平差距較大。在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上,無論是實際情況還是制度設計,都還有不完善的地方。為此,我們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絕不能出現‘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的現象。”為了有效縮小我國的貧富差距,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問題,將增進民生福祉視為我國發展的根本目的,強調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通過補齊民生短板和促進公平正義,來不斷實現人民群眾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並把“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當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

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崇高價值追求

在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他們立足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為物役的殘酷現實,努力探尋各種固化的階級關系對人的奴役和束縛,強調隻有憑借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才能從根本上克服這種限制,最終實現人的自我異化的徹底揚棄,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恩格斯強調共產主義社會就是“使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完全自由地發展和發揮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在《共產黨宣言》中,他們將這一思想作了經典表述:“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從歷史大縱深的角度理解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我們會看到在人類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和不同的民族國家內,關於人的具體表征以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現實路徑會各不相同。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從人的本質特性中闡釋人的發展問題。他指出:“人,本質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動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單向度’的人。人類不僅追求物質條件、經濟指標,還要追求‘幸福指數’﹔不僅追求自然生態的和諧,還要追求‘精神生態’的和諧﹔不僅追求效率和公平,還要追求人際關系的和諧與精神生活的充實,追求生命的意義。”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他又明確指出:“保証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透過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和繼承者的上述論述,不難看出,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內容:一是人的全面發展意味著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即人能夠擺脫職業分工的限制,按照自己的特長、愛好等自由地選擇職業,能夠在社會實踐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全部才華,能夠靈活地變換自我的角色以滿足不同的勞動需要。二是人的全面發展意味著人的社會關系的不斷豐富。由於人在相互交往中會形成各種各樣的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文化關系等,人的全面發展就是要不斷拓寬人的生產和生活空間,不斷擴大人的交往范圍,不斷開闊人的視野胸懷,在不斷改善人的經濟、政治、文化關系中,逐步增強人生命活動的自主性。三是人的全面發展意味著人的個性的自由發展。即把每個人的興趣、性格、氣質、智力等發展至日臻完美的程度,使其轉化為植根於內心的修養、嚴格約束自己的自由、時刻為他人著想的善良,在遵循社會普遍要求的同時,充分彰顯自身的獨特個性。新時代大力提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目的,就是要通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的高質量發展,來逐步實現馬克思主義者所孜孜追求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崇高理想。

(作者:靳鳳林,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教授,中國政治倫理學會會長)

(責編:孫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