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勢,其中一大顯著優勢就是“堅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
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唯一綿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斷的燦爛文明,延綿不斷的古老文明與超大型現代國家相結合構成了“文明型國家”的獨特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我國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所決定的。我們要自信地看到,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煥發新生,並與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一道,為國家治理提供豐厚有益的思想營養與精神動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一股子精氣神,從華彩瑰麗的詩詞歌賦到耐人尋味的名言警句,滿滿的追夢力量催人奮進。在中國歷史上,當人們信心滿滿、精神抖擻、團結一心的時候,國家就常常強盛﹔當人們憂心忡忡、萎靡不振、人心渙散的時候,國家就往往衰敗。傳承2000多年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既是哲學思想,又是道德准則,還是政治理念,如同文化基因一般流淌在我們的血液之中。
從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的豪情壯志,到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膽魄,再到張載“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情懷擔當,無不激勵人們努力將“小我”融入“大我”,把人生價值和家國情懷充分結合。這些構成了國家治理的牢固基石。
大體而言,西方政治追求“三權分立”之類的“物理結構”。這種基於“理性人假設”等衍生出來的理念和模式,背后實際上是難以調和的利益分歧。中國人特別講究政治主體之間產生“1+1>2”的“化學反應”,背后有著齊心協力的價值引領,可以概括為“團結就是力量”。
經典歌曲《團結就是力量》是帶有深刻時代烙印的“合唱”。它之所以能傳唱至今、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間的一脈相承,反映了人民智慧和實踐的總結與升華。從個體之間的“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和“一個好漢三個幫”,到社會維度的“眾人拾柴火焰高”和“人心齊,泰山移”,再到國家層面的“上下同欲者勝”和“萬夫一力,天下無敵”,都體現出團結的力量對於國家、民族的重大意義。
進一步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孕育了獨特的思維方式,至今依然是我們為人處世乃至治國理政的指引。例如,中國人的辯証思維和美國人的邏輯思維之間有一個顯著差異,即前者接受矛盾、后者排斥矛盾。美國式思維往往認為,如果一個命題與另一個命題存在矛盾,那麼這兩個命題當中的一個必然是錯誤的,是需要被否定的﹔中國式思維則強調,矛盾是無所不在的,任何一個事物實質上都是一個矛盾體,人們在一定程度上要接受矛盾,更要尋求超越矛盾。
一方面,矛盾雙方在動態變化過程中,在一定條件下會發生相互轉化。所以,不能死板和單一地去看待事物。“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對國家治理而言,就需要在理解和認清事物復雜本質的基礎上,更好發揮多元主體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優勢,挖掘潛力,不斷優化和完善領導方式、執政能力以及國家治理體制機制等。
另一方面,那些阻礙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矛盾則必須要消除。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前進的,有矛盾就會有斗爭。這種斗爭是奔著矛盾問題、風險挑戰去的,在斗爭過程中要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合理選擇斗爭方式、把握斗爭火候,在原則問題上寸步不讓、在策略問題上靈活機動。這便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辯証唯物主義的思維方式有機結合起來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蘊藏豐富的經典概念,是我們進行知識創新和話語創新的智慧寶庫。中國是歷史悠久的禮儀之邦,與之相關的禮樂文化、禮儀修養等,在國家治理、社會治理、全球治理中都可以提煉出許多現代啟示。從精神內涵來看,既有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滋養,也有對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的超越。
例如,政治領域的“仁禮存心”,強調避免濫用權力,以“禮”制“力”﹔經濟領域的“禮尚往來”,強調擴大並協調好各方利益,以“禮”促“利”﹔文化領域的“禮樂相成”,強調提升文明理念,以“禮”倡“理”。
再來看“勢”。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按照“順勢”和“得勢”的方式前進,既能借勢而為、得道多助,又能審時度勢、積極運籌,在國際競爭中不懼困難、直面挑戰,因而往往可以轉危為機,更大限度地發揮自身潛能。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局之中,我們應該更加主動地“造勢”和“謀勢”,為自身和世界開辟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進步空間,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四書五經,故是最富礦藏,惟須改用新式機器發掘淘煉而已。”這種“繹新籀古,弘揚傳統”的方法和思想,實質上就是創新傳統、走向復興。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必須立足當代、把握未來,同時不能忘卻傳統、拋棄歷史,要自信地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力量,團結起來努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
(作者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博士、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