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完善黨員、干部聯系群眾制度,創新互聯網時代群眾工作機制,始終做到為了群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引領群眾,深入群眾、深入基層。”關於群眾路線,《中國共產黨章程》的表述為:“黨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那麼,如何把黨的正確主張轉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呢?這關鍵在於要讓人民群眾充分認識到,黨的政策主張是為了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就要求我們把黨的政策主張宣傳好,推進黨的創新理論大眾化。
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宗旨蘊含在黨的各項政策主張之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句話言簡意賅,宣示了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與中國人民的期盼、中華民族的訴求緊緊連在一起。這種一致性為人民群眾理解、掌握進而擁護黨的政策主張、最終變為行動自覺提供了前提條件。但在現實中,有時也會出現好的政策得不到群眾贊同甚至不被群眾理解的情況。因此,要使黨的政策主張得到人民群眾衷心擁護並轉化為自覺行動,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一是要與人民群眾思想感情相通。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自覺行動,首先要解決溝通問題。而溝通的基礎在於雙方思想貫通、情感相連。黨員干部隻有扑下身子,真正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與人民群眾一起奮斗,才能達到與人民群眾思想感情相通的目的,建立讓群眾接受黨的政策主張並轉化為自覺行動的情感認知基礎。
二是傳播語言要接地氣。黨的政策主張、創新理論要傳播得廣,就要做到朗朗上口、耳熟能詳,這就需要接地氣、鮮活生動和言簡意賅的語言表達。第一,要善用通俗的語言、善用比喻。比如,“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敢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等,都是這方面的好例子,既深入淺出、又具有豐富內涵。第二,善用典故、善講故事。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文章中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的歷史典故,對黨的創新理論大眾化起了重要作用。第三,善用排比修辭和概括性語言。例如,“五位一體”“四個全面”“八個明確”“十四個堅持”等,都起到了提綱挈領、綱舉目張的效果,而且便於記憶。這些都為人民群眾更好學習掌握黨的政策主張、創新理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是傳播方式要多樣化。傳播方式得當,則事半功倍。創新傳播方式,既要靈活多樣、綜合施策,也要應用新技術、新方法。這些年來,黨的政策主張、創新理論的傳播出現了很多新的形式,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比如,黨校課堂出現了研討、實訓的教學形式和“問題牽引”的教學方法﹔新聞界在推動媒體融合方面持續發力,出現了全程、全息、全員、全效媒體的創新形式。為進一步在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等方面挖掘潛力,應倡導多主體參與,進行跨學科研究,採取現場教學等新舉措。但必須注意的是,在創新傳播方式的過程中,要堅守內容的正確性與形式的創新性的統一。
四是黨員干部要身體力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以及各級領導干部要切實強化制度意識,帶頭維護制度權威,做制度執行的表率,帶動全黨全社會自覺尊崇制度、嚴格執行制度、堅決維護制度。”黨的制度、政策一經發布,黨員干部就要做忠實的維護者和執行者,首先做到身體力行。在現實中,有些黨員干部對黨的既定政策語焉不詳、不明就裡,就會影響人民群眾理解、掌握黨的政策。因此,黨員干部要真學真信,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隻有從自身做起,才能更好地向群眾宣傳、推廣黨的正確主張,才有底氣引導群眾,才能切實提高群眾的思想認識,從而把黨的正確主張轉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圖書館副館長、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