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強調“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勢”。總的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對此,我們要進一步深化認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形成和發展的必然性
要弄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怎麼形成、怎麼發展的,需要有世界眼光。
為了追求現代化目標,世界各國採取了兩種不同類型的制度體系。一種是資本主義的制度體系,另一種是社會主義的制度體系。資本主義制度體系在推動現代化的過程中雖然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兩個方面具有重大弊端:其一,它遵循資本的邏輯,哪裡有剩余價值,經濟就往哪裡發展﹔其二,這種發展又是自發的,政府管不了,在全球化時代就更難於管理。
由於資本主義制度有這樣的性質,就使得人類現代化進程出現了很多曲折。在資本主義國家內部,資本家曾對工人實行殘酷的剝削、壓迫﹔在國際上,曾對落后國家進行殘酷的殖民統治。可以說,社會主義的興起,其目的就是要解決資本主義發展的弊病。科學社會主義最早是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來的,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取得成功,使社會主義實現了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飛躍。由此用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來推進現代化,成為一種新的現代化道路。這種現代化道路最早體現為“蘇聯模式”。應當說,“蘇聯模式”在當時還是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其最大優勢是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但是,“蘇聯模式”也有很多弊病,如,違背了市場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實踐証明,特別是在經濟落后國家,不能完全靠政府來推動現代化,還必須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踐証明,這套制度體系既克服了資本主義制度體系的弊病,又克服了“蘇聯模式”的弊病,是一種成功的探索﹔既堅持了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又借鑒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設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國國情,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我們要認真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形成的必然性。把這個問題講透了,我們的制度理論就更能夠在學理上立起來、在實踐上更順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內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相應的,其優勢的內涵也十分豐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總結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分析起來,大致可以從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幾個層面去理解制度優勢的內涵。
如,在“13個顯著優勢”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黨的科學理論,保持政治穩定,確保國家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的顯著優勢﹔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發展人民民主,密切聯系群眾,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的顯著優勢﹔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的顯著優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這三個方面是我們的制度體系中的根本優勢,把資本主義的自發發展、一切為了獲取剩余價值的資本邏輯徹底改變了。正是有了這樣內在的根本優勢,我們的制度體系才能夠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各民族一律平等”等優勢,從而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
又如,“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顯著優勢”,能夠把市場這隻“無形之手”和政府這隻“有形之手”很好結合起來,共同推動經濟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顯著優勢”,能夠凝聚全社會的力量。“堅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的顯著優勢”,決定了整個國家有共同的思想文化體系,由此形成了凝心聚力、為共同理想而奮斗的優勢。有了這些強大優勢,我們的事業就無往而不勝。
再如,“堅持改革創新、與時俱進,善於自我完善、自我發展,使社會充滿生機活力的顯著優勢”“堅持德才兼備、選賢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養造就更多更優秀人才的顯著優勢”,等等,有力地促進了改革開放、選賢任能等方面的工作,並形成相應的體制機制,極大推動了我們國家的現代化建設事業。
對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我們還可以作更多的國際比較、歷史比較研究,進一步深入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相輔相成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表述是很科學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從現代系統思想在社會領域的運用看,前者是側重“內在結構”,后者是側重“外在功能”。任何一個系統都有內部結構和外部功能。一般來講,結構和功能不可分,結構決定功能,但功能也有相對獨立性。好的結構可以為好的功能的發揮提供基礎,但是好的結構需要好的“操作”,才能轉化為好的功能。總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的制度和制度執行力的集中體現,兩者相輔相成。
貫徹落實好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處理好以下兩個關系:一是處理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關系。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專門強調要“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這一點需要我們加深認識,認真研究落實。二是處理好制度定型和制度創新的關系。對此要做具體分析。對已經確定的、並經過長期實踐証明是正確的制度,要堅定不移地堅持﹔但對那些不太完善的、尚需實踐檢驗的制度,特別是體制機制層面的制度,還要鼓勵制度創新,為實踐探索留出足夠的空間,以保持適當的靈活性。同時,在制度執行方面加強監督,解決存在的問題,以取得良好效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世界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因具有顯著優勢,對發展中國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中國的實踐表明,發展中國家要實現現代化,需要有一個強大的、代表人民利益的政黨和政府,同時還要有一套科學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制度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對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有一定借鑒作用。中國的發展証明,社會主義並沒有定於一尊、一成不變的套路,隻有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本國具體實際、歷史文化傳統、時代要求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才能把藍圖變為美好現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對發達國家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西方發達國家應該接受中國制度成功實踐的現實,並深刻反思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的局限性,同時應該與發展中國家一道努力構建共商、共建、共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促進世界和平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事業。
(執筆:楊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