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按照項目研究計劃,課題組所做工作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語料採集:課題組對我國境內德宏州芒市、瑞麗、梁河、盈江、隴川五個縣市,西雙版納州景洪、勐海、勐臘三個縣市,臨滄市耿馬縣、雙江縣,普洱市景谷、孟連縣、楚雄州武定縣、永仁縣、大姚縣等五個州市30余個點的傣語方言語音資料進行了部分採集,採集范圍覆蓋國內大部分傣族聚居區,採集的內容包括語音、詞匯和句子,擬用來建立傣語有聲數據庫和作為項目研究的語料。語料採集工作目前正在進行,在不斷補充、採集當中(採集點信息詳見附件1)﹔對採集的語料進行數據篩選和分析,找出有特征的語音、詞匯、句法整理分析,具體為:
德宏方言(簡稱為“德傣語”),西雙版納方言(簡稱為“西傣語”)
(1)按照每個方言點3000個單詞和500個句子,對德傣語和西傣語的語料進行採集。
(2)梳理了傣語各方言之間的語音對應關系。
(3)找出了泰語和傣語四個方言的內部異同規律,如:元音高化和低化現象,一些特殊元音,聲調類型、聲母的關系等﹔
(4)正在對所收集到的金平方言和紅金方言的語料進行整理和分析。
(5)正在對緬甸撣語進行語料採集。
(6)正在對越南傣語進行語料採集。
(7)正在對泰語的中部標准語,北部方言、東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進行語料採集。
(8)正在對老撾語進行語料採集。
2.資料收集整理:傣泰民族有大量存世書面文獻,如印度阿洪傣族的《阿洪姆蘭基》、德宏傣族的《召武定王朝》、西雙版納傣族的《貝葉經全集》等文獻,因此對這一類存世文獻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其次,安排課題組成員對李方桂、邢公畹、周耀文、羅美珍、梁敏、張均如、刀世勛等老一輩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進行理論、學術觀點和資料收集整理,作為對課題研究的理論和方法的指導,對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義﹔最后,發揮課題組成員的外語優勢,對已收集到的來自泰國、老撾的語言文字類書籍進行翻譯整理。
3.將傣泰語言的研究內容劃分為語法、詞匯、語音、文字等,按照課題組成員的研究專長,安排專項研究任務。目前已安排約30余個研究內容的專題,如:語法類的《泰語介詞研究》、《傣泰語親屬稱謂比較研究》﹔文字類的《華夷譯語》中的德宏傣文辨析等。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
1、課題組成員目前已完成了傣語德宏、西雙版納方言、紅金方言、金平方言中的約50%的語料收集工作﹔完成了泰語、老撾語的20%的語料收集工作﹔正在准備對越南傣語、緬甸撣語進行調研。
2、課題組成員積極參與學術會議,主要有2018年11月在昆明召開的“第三屆邊疆語言文化暨第五屆中國周邊語言文化論壇”,課題負責人楊光遠教授在會上作了“泰國黑傣文及其同源文字結構和類型探究”的報告,課題組成員劉建瓊提交了“華夷譯語整理研究”的論文,穆文成提交了“阿洪傣文正字法”的論文,並在會上交流。劉建瓊在泰國參加了瑪希隆大學的2019年7月2、3日的語言學國際會議,發表了題為“華夷譯語中的暹羅語研究”的論文。
3、2019年5月邀請印度學者Girin Phukon和Mohan來滇進行為期10天的學術交流活動,兩位學者向課題組介紹了印度阿洪傣文及其研究情況,並向課題組提供了大量的阿洪傣語紙質資料和錄音資料,尤為重要的是兩位印度學者向我們贈送了《阿洪姆蘭基》的電子版和復印本,這部用阿洪傣文寫成的阿洪傣族編年史《阿洪姆蘭基》,反映了這支傣族從1225年從現今的我國雲南德宏瑞麗(傣語為“勐卯弄”)遷往印度生活至1840年這段600多年的歷史。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課題組成員何冬梅教授於2018年在《民族語文》第4期發表了《泰國黑傣語概況》的論文。
2.課題組成員楊光遠教授、劉建瓊老師於2019年在《民族語文》第3期聯合發表《傣泰語人稱代詞比較研究》的論文。
3.課題組成員李芳博士於2018年在《民族語文》第3期發表了《泰語語氣詞na的分布差異以及功能一致性》的論文。
4.課題組成員韋名應教授的論文《壯語文馬土語的濁塞音》,將發表在《民族語文》2019年第5期(2019年10月)。
5.出版的專著《桂東壯語語音研究》獲雲南省2018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6.2019年6月,課題組成員劉建瓊教師(雲南民族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獲得2019年項目“雲南壯族《麼經》方塊壯字研究”立項。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本課題將對分布在中緬泰老越印度六國跨境傣泰語言進行總體調查之后,運用語言類型學和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理論與方法進行共時與歷時的研究。研究的對象是跨境傣泰語的語音、詞匯、語法,主要研究內容有:中緬泰老越印度六國跨境傣泰語言的類型特點與變遷﹔語音類型及比較研究﹔詞匯類型及比較研究﹔語法類型及比較研究等,即:第一章六國跨境傣泰語言的類型特點與變遷﹔第二章六國跨境傣泰語言的語音類型及比較研究﹔第三章六國跨境傣泰語言的詞匯類型及比較研究﹔第四章六國跨境傣泰語言的語法類型及比較研究﹔第五章六國跨境傣泰語言有聲數據庫建設等。研究工作剛剛開始:整理和分析資料等,雖然對課題組成員作了分工安排,但是對課題的全局把握、總體研究方面投入的力量還不足。
2.微觀研究較為全面,宏觀研究不足。目前課題組成員承擔的研究任務多是對傣泰語某個方言的某個點進行研究,缺乏從宏觀上對傣泰語言共性和特點的把握。
3.本課題涉及六國的傣泰語言文字研究,需要調查的地點多、困難大,如2018年和2019年,課題組兩次申請辦理到印度阿薩姆邦調研,均得不到印方簽証﹔到越南和緬甸進行調研同樣也有很多困難。
4.研究心得:傣泰民族的“同源異流”問題,在歷史上傣泰民族在語言上有很多共同的語言文化,隨著歷史的發展,這些國家的傣泰民族的語言文化也隨之發生變遷。作為研究者應該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看到歷史發展的趨勢,順應歷史的發展,才能產出科學的產品。
據史料記載,明朝時期(1407年)初設四夷館,收錄了傣文。我們在研究時,倍感這些文獻資料的珍貴,它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瑰寶。結合活的語言,認真研究這些古代文字,是我們語言研究工作者責無旁貸的任務,我們必須要有歷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去完成項目研究工作。
5.改進措施:(1)根據上面第1點談到的研究內容五個篇章剛剛開始實施的問題,課題組認為,必須要加大研究力量、研究精力和時間的投入,保証在規定的時間內按時按質按量完成研究任務。(2)對國內傣語方言的語料採集工作僅完成了50%,尚需對剩下的語料進行採集﹔對國外五個國家的傣泰語語料尚未進行採集,必須抓緊時間進行此項工作。(3)目前在核心刊物上發表的文章不多,需進一步投入研究力量,投入精力和時間,爭取產出更多高質量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至目前為止,項目組已發表論文近20篇,其中3篇在國家級核心期刊上發表、1篇待刊,這些論文都是圍繞本課題項目研究的部分成果,有較高的學術價值,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例如:
1.李芳:《泰語語氣詞na的分布差異以及功能一致性》,民族語文,2018年第3期。
2.何冬梅:《泰國黑傣語概況》,民族語文,2018年第4期。
3.楊光遠、劉建瓊:《傣泰語人稱代詞比較研究》,民族語文,2019年第3期。
4.韋名應:《壯語文馬土語的濁塞音》,將於2019年10月發表在《民族語文》第5期。
5.何冬梅:《漢語民間隱語行話的傳播與衰退——雲南羅平“鄉談話”調查研究》,將在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9年第4期上發表。
7.韋名應:《桂東壯語語音研究》,專著,民族出版社,2018年12月(雲南省2018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8.李強、楊光遠:《中國雲南傣族與印度阿薩姆邦傣族母語教育比較研究》,學術探索,2018年第7期。
9.楊光遠、汪亞嵐:《傣語紅金方言元江縣南洒傣拉話輔音韻尾變化的類型和特點》,《薪盡火傳——邢公畹先生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2018年12月。
10.李強:《雲南少數民族外語教育的理性思辨》,雲南高教研究,2018年第3期。
11.李強:《中國雲南傣語的語言特征》(全英文),社會科學研究(印度),2018年第2期。
12.李強:《全球化背景下雲南少數民族三語教育的意義》(全英文),文學藝術研究學刊(美國紐約),2018年第3 期。
13.何冬梅:《泰語有聲數據庫建設研究》,科學出版社,2017年12月。
14.何冬梅:《泰語單純詞結構形式及其特點》,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7年第7期。
15.何冬梅:《傣語八甲話瀕危現象研究》,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8年第10期。
16.何冬梅:《西雙版納曼必村語言使用情況調查》,泰國碧武裡大學學報,2017年第2期。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目前已完成國內四個傣語方言材料50%的收集工作。對已收集到的傣泰語的各種材料進行分析,進一步深化研究。
2.印度阿洪傣族編年史《阿洪姆蘭基》既是阿洪傣族的重要歷史文獻,也是一種重要的研究語料。在阿洪傣語口語已近絕跡的今日,用於記錄《阿洪姆蘭基》的阿洪傣文在1225年阿洪傣族遷徙時就已經帶著這種文字,有理由認為至少是十三世紀的古文字,因此它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對它展開研究,更顯得意義非凡。課題組計劃下一步對《阿洪姆蘭基》展開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的研究。
3.厘清紅金方言各土語的語音、詞匯、語法關系。
4.對傣泰古文字的研究包括:(1)西雙版納古傣文同泰國北部的蘭納泰古文字比較研究,(2)對《百夷譯語》中的德宏老傣文、西雙版納老傣文、《暹羅譯語》等歷史文獻進行比較研究﹔(3)對金平傣語文同越南傣語的關系進行比較研究﹔(4)對阿洪傣文進行整理和研究﹔(5)對阿洪傣文、德宏傣語文、傣繃文文進行比較研究﹔(6)對泰、老兩國的語言文字進行研究。
5.對緬甸的撣語、泰國的泰語、老撾語、越南的傣語,印度阿薩姆邦阿洪傣語進行語料採集。
6.在對上述的傣泰語進行研究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傣泰語有聲數據庫。
7.利用語言地理信息系統和對本課題研究的成果,繪制語言類型地圖。
8.目前,已從微觀上向課題組成員安排了諸多小課題進行研究,下一步計劃從宏觀上把握和對六國傣泰語言的語音、詞匯、語法進行類型學研究和歷史比較研究,歸納其共性和特點。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