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漢語等韻學著作集成、數據庫建設及系列專題研究”於2017年11月15日正式立項。
(一)本課題的主要研究任務與目標
1.對見在的漢語等韻學文獻進行窮盡式搜集與整理,編撰“漢語等韻學著作叢書集成”與“漢語等韻學要籍校注集成”叢書。
2.以等韻文獻的搜集為前提,建設漢語等韻文獻數據庫。將等韻文獻材料數據化、信息結構化,建立各種相應的信息數據庫,增加其保存的載體形式,擴展傳播形態,從而拓展等韻文獻傳承和傳播的空間渠道。
3.對搜集的漢語等韻學文獻進行整理研究,編寫文獻提要,從等韻學理論、學術史,等韻文獻語音史價值等方面開展系列專題研究。
(二)本課題各子課題研究進展情況
本課題研究計劃由五個子課題組成:(1)宋元明及域外漢語等韻學著作搜集與整理,(2)清代(含民國)漢語等韻學著作搜集與整理,(3)漢語等韻學著作數據庫建設,(4)宋元切韻學理論、學術史及語音史價值系列專題研究,(5)明清等韻學理論、學術史及語音史價值系列專題研究。
根據課題研究的性質,以及研究過程中的實際情況,課題組適當調整了研究的進程和分工。即前期以文獻搜集整理與數據庫建設同時進行為主,后期以數據庫建設與系列專題研究齊頭並進的方式開展研究。在課題組的協調與各子課題組的共同努力下,目前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良好,各子課題研究進展順利。現將各子課題的工作進展情況簡述如下。
1.宋元明及域外漢語等韻學著作搜集與整理
宋元切韻學文獻各種版本的收集、整理工作基本完成。在切韻學文獻搜集、整理的基礎上,組織專家對宋元切韻學文獻進行了校注。 編撰了“宋元切韻學文獻集成”與“宋元等切韻學文獻校注”兩套叢書。目前已經與江蘇鳳凰出版社達成了出版協議,預計年底出版。
域外文獻方面,課題組對日本《韻鏡》系列文獻進行了系統搜集,目前共搜集了《磨光韻鏡》《指微韻鏡》《改訂韻鏡》《韻鏡音韻考》《韻鏡看拔集》《韻鏡名乘集》《韻鏡名乢集》《韻鏡考》《磨光韻鏡翻切口伝切紙》《翻切要略》《音韻仮字用例》《漢吳音圖》《九弄辨》等20余種,正在進一步整理。
明代等韻文獻搜集工作目前基本完成,共收集了20余種明代等韻文獻。目前正在整理,下一步將結集校釋出版。除學術界已知的文獻外,課題組還發掘了比較罕見的明代韻圖版本。如和刻本《韻法直圖》《韻法橫圖》、享保18年(1733年)日本學者河野通清、解永田調兵衛所著《字彙巻末衡直韻図解》 2巻,后者是學術界最早對《韻法直圖》《韻法橫圖》進行研究與校注的著作。
2.清代(含民國)漢語等韻學著作搜集與整理
清代及民國時期等韻文獻的搜集是現階段課題組面臨最大的挑戰,這一時期的等韻文獻豐富,收藏地零散。除按圖索驥,更多的需要課題組成員到各省市級圖書館、各高校圖書館檢索﹔這一時期海外的等韻文獻藏書也非常豐富,需要投入一定的時間去搜集。2018年以來,課題組遍查了北京、上海、南京、天津、湖南、湖北、鄭州、首都、中科院、北大、人大、北師大、復旦等各大型圖書館,檢索了國內其他各級圖書館和相關高校圖書館,包括台灣地區各級圖書館,同時檢索了日本各大型圖書館與高校圖書館的等韻文獻收集情況,確定了320多部等韻文獻的收集目標。目前通過實地復印、掃描、抄錄、拍照等方式,已經收集了將近180部等韻文獻。其他等韻文獻正抓緊時間與相關圖書館協商、洽談,爭取盡快完成等韻文獻的搜集整理工作,為下一步明清等韻文獻數據庫建設與系列專題研究做好充分的文獻資料准備。
挖掘了部分學術界此前未曾關注的等韻學著作若干,如《五音韻圖》之《洪武正韻韻圖》,《南北詞等韻音切合參》等,前者是為《洪武正韻》所做的韻圖,后者則是以等韻分析詞韻的韻圖。
3.漢語等韻學著作數據庫建設
漢語等韻學著作數據庫建設第一期工作已經全面鋪開,目前已經完成漢語等韻學文獻目錄數據庫的建設及數據錄入工作,完成了漢語等韻學文獻提要數據庫的建庫工作,數據導入工作逐步開展,隨著提要的寫作分階段導入。
目前主要任務集中於數據庫平台設計、完成宋元切韻學著作的數據庫建設,主要包括《韻鏡》《七音略》《切韻指掌圖》《四聲等子》《經史正音切韻指南》《皇極經經世唱和圖》《起數訣》《盧宗邁切韻法》《解釋歌義》等文獻的數據處理,實現文獻的全文檢索,單字檢索,音韻分析對比等方面的功能。以宋元切韻文獻數據庫為基礎,明清等韻文獻數據庫的平台也已經搭建完成,在收集整理材料的同時,正逐步的進行數據材料的導入。該數據庫的主要特色為實現了數據與文獻原版圖像的對接,每一條數據均可鏈接到原版圖像,為使用者提供最科學、准確的數據查詢路徑。
4.宋元切韻學、明清等韻學理論、學術史及語音史價值系列專題研究
(1)文獻整理過程中,課題組對部分文獻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從版本、內容、等韻理論、語音價值等方面撰寫了比較詳細的文獻提要,目前共計50余篇,字數達15萬余字。
(2)對其中有代表性的文獻進行了專題研究,充分挖掘其等韻理論與語音史方面的價值。其中課題負責人先后撰寫了論文多篇:如①《太古元音》的等韻理論及其與實際語音反映的內在關系(《語言科學》待刊),②《太古元音》的實際語音及其與十八世紀初常州方音的關系,③《韻法橫圖》與《切韻射標》的關系及其實際語音再探,④《坦菴天籟譜》語音理論、“如” “而”字門性質及其語音基礎等問題,⑤《八矢注字圖說》的語音理論及三百年前的太倉方言,⑥《二十三母土音表》所反映的十九世紀初寧波方言聲母系統,⑦近兩百年前的寧波方言韻母系統及其演變特征(《古漢語研究》2019年第1期),⑧《七音韻凖》的等韻理論與清初吳興方言。除部分發表或待刊外,以上研究成果尚多處於審稿階段。
(3)對部分尚未引起學術界關注與研究的等韻文獻,指導部分青年學者一起參與研究。目前共指導了9名研究生對相關文獻進行了個案研究,分別為:①徐銀銀《切韻便覽》研究,②付媛媛《反切檢字圖》與《韻法直圖》的關系及其音系研究,③王雪娟《聲韻指掌》研究,④甘玲《反切直圖》與《韻法直圖》的關系及其音系研究﹔⑤李霄文《音學秘書·四聲經緯圖》與《皇極圖韻》《韻法橫圖》關系比較及其音系特征研究,⑥王朋《七音韻准》與《韻法直圖》的關系及其音系研究,⑦田森《起數訣》研究,⑧彌思聰《隨鄉讀韻》研究,⑨毛英羲《劉氏切音指掌》研究。
下一步的主要任務就是在文獻搜集與整理、文獻個案研究的基礎上,在等韻文獻的語音理論、學術發展史、系列專題方面開展系統研究。
(3)子課題負責人、福建師范大學王進安教授出版了《明代韻書韻學集成研究》(台灣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1月)。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一) 調研數據整理運用與文獻資料收集整理
項目立項以后,課題組立即大范圍地開展了對現存等韻文獻的著錄、版本以及收藏情況的調查。在前人等韻學通論性著作所著錄的198種文獻的基礎上,課題組共收集了400余條等韻文獻信息,除去亡佚或收藏地不明的情況外,目前見在的等韻文獻還有320多部。
目前課題組通過各種途徑與方式,已經拍錄、掃描、復印、抄錄了宋代以來近180部等韻文獻。其中日本等韻學家“永島榮一郎”舊藏漢語等韻文獻,是本課題搜集的主要材料之一。課題組負責人李軍在課題組成員早稻田大學王曹杰博士、都立大學東京劉淼博士前期文獻調查的基礎上,於2019年5月親自赴日本搜集整理了這一批文獻,共計50余部。
還有一部分來自滿鐵資料,所謂滿鐵資料是指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在其存續的近40年間,所形成和收藏的大量檔案、情報資料和圖書。其中有不少珍貴古籍,也有部分日本人所著相關文獻。該文獻組群,一直未進行有效挖掘與研究。課題組對其進行了全面調查,挖掘出相關等韻文獻20余種。
目前還未收集到的等韻文獻,課題組成員都已分赴各圖書館進行了核實、查閱。下一步將和相關圖書館在文獻使用方面進行協商,達成協議,以期早日完成文獻的搜集整理工作。
此外,台灣師范大學圖書館收藏有著名等韻學家趙蔭棠先生舊藏的一批等韻文獻,這是課題組下一步搜集的主要目標,並計劃下半年申請去台灣學術交流訪問、搜集相關材料。
(二)學術會議情況
自課題立項以來,為合理規劃研究進程,協調各子課題的研究工作,順利推進各階段課題研究的開展,課題組分別召開了“項目開題論証會”“等韻學研究高層論壇”“宋元切韻學文獻集成與校注編撰協商會”“數據庫建設協調會”等不同規模和形式的會議。
1.開題論証會。2018年4月21日至23日,開題論証會邀請了中國音韻學研究會顧問、南京大學魯國堯教授,《古漢語研究》主編、湖南師范大學蔣冀騁教授,復旦大學劉曉南教授,安徽大學楊軍教授,首都師范大學洪波教授,中華書局秦淑華編審擔任了本次課題論証會的評議專家。
魯國堯教授對課題論証給予了高度評價,同時指出,該項課題面臨的任務艱巨,經費可能難以保障。因為漢語等韻學著作很多收藏在台灣、日本,搜集資料所需車旅、住宿、文獻復制費用昂貴,課題組需要做好多方面籌集資金的准備。最后,魯先生指出,課題預期成果還可以增加一條:編纂《漢語等韻學詞典》。當然這一任務比較艱巨,可以在完成其他預期成果以后集中完成。
蔣冀騁教授認為,要考慮到研究計劃的可實施性,如等韻圖、等韻化的韻書、等韻理論書,是全部納入,還是把范圍集中在最核心的等韻圖的搜集整理等方面?等韻著作數據庫建設更是困難重重,因為明清等韻學師法多門,體例不一,很難進行標准的數據化處理。建議分階段進行,首先對有代表性的著作進行數據化,然后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數據庫建設。
劉曉南教授向課題組建議,漢語等韻學研究一定要注意對遼金文獻的搜集整理,要加強梵語與漢語語音研究之間的關系研究,加強對敦煌文獻有關漢語音韻與等韻方面資料的查閱、搜集和研究。
楊軍教授認為,漢語等韻學的系統研究不要局限於宋代以后,韻圖的出現最早應該在唐代以前,課題組應該關注唐代之前的韻書、音注以及相關材料所記錄反映的等韻學思想和等韻理論的實踐應用。切實梳理漢語等韻學發展的源頭和理論體系,韻圖編撰實踐的成熟過程。
洪波教授指出,鑒於課題研究內容過於龐大,建議瘦身。將等韻著作集成與數據庫建設作為這個項目現階段的主要任務,著作集成要注意處理好收集與辨偽的關系。著作集成本身也建議瘦身。等韻化的韻書建議后期搜集,目前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等韻學著作本身。同時,等韻學著作很多是孤本、善本、抄本,購買、拍錄需要不菲的開支,建議課題組加強經費籌措和預算。
秦淑華編審對課題組敢於以被稱為“絕學中的絕學”的漢語等韻學作為研究對象,將歷代漢語等韻學著作進行系統搜集、整理、研究的勇氣與決心表示贊許。並結合多年來和各重大項目課題組合作的經驗,給課題組提出了合理建議。
2.漢語等韻學研究高層論壇。在開題論証會議期間,課題組舉辦了“漢語等韻學研究高端論壇”,分別邀請了來自首都師范大學、湖北大學、武漢大學、興義民族師范學院、沈陽大學、安徽大學、湖南理工學院、邵陽學院、新鄉學院、萍鄉學院等20余位課題組成員、漢語等韻學研究青年學者參加。就等韻學文獻研究的最新成果進行了討論,對課題研究提出了合理建議,並就參與情況進行了協商。
3.“宋元切韻學著作集成叢書”及“宋元切韻學文獻校注叢書”編撰協商會。2019年3月21日至23日,為進一步落實、協商好“宋元切韻學文獻集成”與“宋元等切韻學文獻校注”兩部叢書的編撰、體例、進程與相關問題,課題組邀請了課題組研究顧問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前中國音韻學研究會魯國堯教授,安徽大學楊軍教授,首都師范大學李紅教授及部分課題組成員,在南昌大學“客贛方言與語言應用研究中心”會議室人文樓A255舉行了為期兩天的“宋元切韻學著作集成叢書”及“宋元切韻學文獻校注叢書”編撰協商會。協調會期間對叢書的內容、編撰體例,進度等問題達成了一致的意見,並開展了學術講座。
4.“漢語等韻學數據庫建設”協調會。2019年4月21日至23日,課題組負責人李軍教授、子課題負責人李紅教授一行前往貴州興義民族師范學院,與“漢語等韻學數據庫建設”子課題負責人、興義民族師范學院雷勵教授及其課題組成員一起,商談了數據庫的建設事宜,就數據庫建設的內容,改進數據庫結構的想法和要求達成了統一的意見。
(二) 學術交流、國際合作
1.學術交流方面
為擴大課題研究的影響,介紹研究動態與最新研究成果,課題組成員多次參加國內外舉辦的學術會議。
(1)2018年6月北京舉行的“第四屆文獻語言學會”上,課題負責人李軍宣讀了論文“《太古元音》的實際語音與常州方音”,子課題負責人李紅宣讀了“《榕音指掌》述略”。
(2)2018年8月西安舉辦的“中國音韻學研究第二十屆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課題組多位成員宣讀了系列最新研究成果,其中負責人李軍宣讀了論文“《二十三母土音表》與清代寧波鎮海方言”,李紅宣讀了“福州方言韻書——《榕音指掌》與《戚林八音》的比較”,周賽華宣讀了“從《正音辨微》到《正音切韻指掌》”,王曹杰、劉淼宣讀了“首都大學東京中文系所藏永島榮一郎舊藏漢語音韻學文獻在見書目”,謝友中宣讀了“《音韻校正》與近代吳語知庄章精組聲母的分合及其演變”。
(3)2019年5月10-12號,在日本神戶外國語大學召開的“第二十七屆國際中國語言學年會”上,李軍宣讀了論文“《韻法橫圖》與《切韻射標》的關系及其實際語音再探”。
2.國際交流、合作方面
日本具有獨特的“《韻鏡》學”研究傳統,近代以來,日本學者也非常注重收集漢語等韻文獻,因此與日本學界開展學術交流是本課題的主要任務之一。一方面我們邀請部分日本就讀或工作的青年學者參加課題組,如早稻田大學王曹杰博士,都立大學東京劉淼講師等﹔另一方面與日本學者互訪,加強學術交流。2018年9月,課題組邀請了日本著名學者岩田禮教授、中井精一教授、大西拓一郎教授、岸江信介教授、張盛開副教授一行來校進行了學術講座,推進學術交流。2019年5月,課題組首席專家李軍教授前往日本靜岡大學進行為期4個月的學術交流,搜集漢語等韻學文獻。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成果發布會、《工作簡報》報送情況、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及採用情況等)
1.目前報送項目研究《工作簡報》兩期,分別匯報了2018年上半年、2018年下半年及2019年上半年的課題研究進展情況﹔報送最新研究成果兩篇。
2.向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1篇,目前正在審閱過程中。
3.以稿約的形式向大學學報投稿一篇,介紹課題研究的基本情況,目前正在待刊過程中。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一)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
1.文獻搜集困難重重。國內各級圖書館及高校圖書館對古籍圖書的管理非常嚴苛,有書不能看,能看不能復制是常態。這對課題研究的主要任務“文獻搜集整理與集成”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難題。
目前課題組復印、掃描的文獻很大一部分是從日本搜集回來的,但還有相當部分的等韻文獻隻收藏在國內。這需要課題組進一步做好和各級圖書館的溝通工作、在合理范圍內達成文獻使用的協議,順利推進文獻搜集工作的開展。
2.研究任務比較艱巨,課題組成員需要協調好日常工作與課題工作的關系。本課題涉及到文獻搜集整理、數據庫建設與專題研究三個方面,時間跨度從宋代一直到民國,文獻資料300多部,大部分等韻文獻學術界從未加以研究,加之等韻文獻的特殊性,使本課題面臨著非常艱巨的研究任務。同時大部分課題組成員本身都肩負著自己的課題研究任務,承擔著比較繁重的科研教學任務。
因此課題組在工作協調方面需要進一步優化。建議課題組能夠自主適當調整、擴大研究隊伍,在合理范圍內延長研究周期,不急於求成。
3.階段性成果的發表困難重重。一方面子課題負責人和課題組成員本身一般都承擔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根據目前的規定,一篇論文隻能挂一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另一方面,由於等韻學屬於冷門學科,審稿周期長,可選擇刊登的刊物不多,本課題在成果發表方面非常不利。
這課需要題組加強研究力度,協調好個人科研與課題研究之間的矛盾,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二)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重大課題的研究需要有志同道合的團隊,精誠合作才能共同提高、共同進步。為提高研究質量,建議全國社科規劃辦允許課題組在一定范圍自主調整,合理配置研究隊伍。
2.重大課題研究需要有國際視野,加強國際合作。尤其在古籍收藏、保護與使用方面,日本等國家的相關制度比較靈活,能為課題研究帶來一定的便利。建議相關圖書館管理部門借鑒相關經驗,更好地服務於科學研究。
3.重大項目研究要有厚積薄發的意識、堅忍不拔的精神﹔格局要大,計劃要細﹔步步為營,穩步推進,不急於求成。建議針對不同的學科方向採取靈活的評估機制,給予一定的時間與空間,產出能夠傳世的學術精品。
五、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建議各級社科管理部門能夠協助課題組協調與各級圖書館的合作關系,在文獻調查、搜集、使用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1.叢書編撰與出版
(1)宋元切韻學文獻集成
將《韻鏡》、《七音略》、《盧宗邁切韻法》(附《夢溪筆談》“切韻之學”條)、《切韻指掌圖》、《四聲等子》、《經史正音切韻指南》、《聲音唱和圖》、《皇極經世起數決》、《黑水城解釋歌義》、西夏文《五音切韻》10種宋元等韻文獻進行了整理和編輯,預計年底結集出版。其中部分文獻如《韻鏡》、《七音略》、《四聲等子》《切韻指掌圖》《經史正音切韻指南》將幾種重要版本一起出版,以形成對比,更具文獻價值,總計約1400頁左右。
(2)宋元切韻學文獻校注集成
組織課題組成員對以上10種切韻學文獻進行了校注,總計約2500頁左右。
以上兩套叢書已經基本完稿,與鳳凰出版社達成了出版協議,預計年底可以交付印刷出版。
這兩套從書是目前學術界第一次將宋元切韻學文獻進行匯集、校注的著作,為學術界研究宋元切韻學及漢語語音史提供了完整的文獻資料和全面參考的等韻學文獻整理研究成果。
2.成果獲獎、結項與申報
(1)子課題負責人、武漢大學熊桂芬教授《從<切韻>到<廣韻>》獲第十一屆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2)子課題負責人、福建師范大學王進安教授《<韻學集成>與宋金元明有關韻書的關系研究》獲第十二屆福建省優秀社科成果一等獎。
(3)子課題負責人湖北大學周賽華教授主持完成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明清等韻綴補” (15BYYl03),日前通過鑒定,順利結項,結項等級“良好”。發掘了學術界未曾關注的等韻文獻四十余種,並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
(4)課題組成員成功申報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三項,分別為:謝友中“明清吳方言韻書文獻的整理與音韻比較研究”,王曦“《唐寫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多音字研究”,劉巍“先秦敘事語篇結構類型及模式研究”。
(5)課題組成員成功申報古委會項目兩項:劉巍“《拙庵韻悟》整理研究”,婁育“《經史正音切韻指南》整理研究”
3.代表性論文、著作
(1)首席專家李軍在《古漢語研究》2019年第2期發表論文《近兩百年前的寧波方言韻母系統及其演變特征》,論文對新發掘的韻圖,清代寧波鎮海吳善述所著《二十三母土音表》進行了研究。論文以韻圖列字為基礎,通過對相關說明及韻圖列字符號進行綜合考察,參考作者的另一部稿本韻書《音韻書圖》,歸納了《二十三母土音表》所記錄反映的實際語音(即土音)韻母系統,並將其所反映的韻母系統特征歸納為20條。將《二十三母土音表》實際語音韻母系統與現代寧波、鎮海方言進行了比較,歸納了近兩百年來寧波地區方言韻母演變的基本特征。論文對探討兩百年來寧波地區方言韻母演變規律具有重要的一定的學術價值。
(2)子課題負責人周賽華在《中文論壇》發表“《音韻一得》音系與獲嘉方音”一文,對民國時期的方言等韻著作《音韻一得》進行了研究,對其音系進行了歸納,與現代獲嘉方言進行了比較,歸納了其語音演變規律。論文對研究獲嘉方言的演變具有一定的價值。
(3)課題組成員王曹杰博士、劉淼博士在《長江學術》2019年第1期上發表《首都大學東京中文系所藏永島榮一郎舊藏漢語音韻學文獻見在書目》。永島榮一郎在留訪北平期間收集的大量漢語音韻學文獻,現保存於慶應義塾大學斯道文庫和東京都立大學(今首都大學東京)中文系資料室,后者長期以來缺乏整理,沒有可靠的藏書目錄。論文通過實地調查,共著錄首都大學東京中文系所藏線裝本漢語音韻學文獻計148種,其中可明確判定為永島舊藏者46種。列表顯示了永島論文所述舊藏文獻的見在狀況,並與趙蔭棠舊藏作了對比。並對《音韻集注》等罕見韻書作了簡要介紹。該論文為尋訪搜集近代以來流傳到日本的等韻文獻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4)課題組成員余躍龍在《古籍研究》2019年第期上發表論文“《等韻精要》作者考釋”。《等韻精要》是清乾隆乙未年(1775)河東人賈全仁編撰的一部完整的韻圖。論文對該書作者的籍貫、生平、精力、學術貢獻進行了詳細的考釋,從而為進一步挖掘該書的等韻理論和語音價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5)課題組成員趙祎缺在《漢語史學報》第20輯發表了論文“明清汴洛地區“他”音考”。指出汴洛現代方言高頻詞“他”僅有麻韻一讀,然明中后期河南桑紹良《青郊雜著》韻圖顯示,該字卻存在歌、麻兩讀。明末歌韻讀法在汴洛地區還通行於口語,至清初又發生了由圓唇元音至不圓唇元音的轉讀即有合開口兩讀。這被記錄於呂坤《交泰韻》和李子金《書學慎余》兩書中。這種歌、麻兩音並行一直持續到清末,崔鴻達《音韻六書指南》對此有載。自清中葉“他”字麻韻讀法在汴洛地區始佔優勢,最終於民國初年取代歌韻而獨行天下。
(6)子課題負責人李紅完成了學術專著《滿漢合璧漢語學習文獻研究》的寫作。在前期調查滿鐵資料的過程中,對滿漢合璧漢語學習類文獻的面貌進行了調查,挖掘了滿鐵文獻中的等韻文獻資料。對滿鐵漢語學習類文獻的研究價值進行了系統論述。全書80萬字,即將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7)子課題負責人、福建師范大學王進安教授出版了《明代韻書<韻學集成>研究》(台灣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1月)。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等韻文獻搜集、整理計劃
下一步等韻文獻搜集主要有兩個任務:一是國內圖書館文獻搜集,以國家圖書館、南京圖書館、社科院圖書館等大型圖書館與國內著名高校圖書館所藏文獻為主,目前已知但還未搜集到的文獻百分之八十收藏於這些圖書館﹔二是台灣師范大學圖書館所藏等韻文獻搜集,該圖書館收藏了大部分趙蔭棠先生舊藏等韻文獻,有些是海內孤本。
國內圖書館希望通過合作整理的方式或合理支付底本使用費的方式,獲得他們的支持,盡可能地將這些館藏等韻文獻匯集齊備。台灣師范大學圖書館所收藏的趙蔭棠舊藏等韻文獻,則計劃由課題負責人以訪學的形式,與對方合作整理研究的方式,達成文獻搜集和使用的目的。
以上文獻搜集完成的時間計劃在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上半年。全部等韻文獻的搜集整理完成預計在2022年左右。
2.明清等韻學數據庫建設計劃
明清等韻文獻數據庫建設是下一步工作中必須完成的非常艱巨的主要任務。原因在於文獻數量多,基礎數據材料的准備,尤其是文獻數字化需要大量人力,數據材料的處理隊伍需要有一定音韻學專業知識﹔文獻編撰體例不一,需要不斷調整數據庫結構的設計。
明清等韻文獻數據庫建設隻能採取步步推進的方式,首先對等韻圖進行數據化,然后對等韻理論文獻進行數據化,最后對等韻化韻書進行數據化。明清等韻文獻數據化的周期可能要適當延長。
3.漢語等韻學系列專題研究計劃
漢語等韻學系列專題研究根據原定計劃,是后階段的主要任務之一,主要從四方面開展研究:
(1)等韻文獻提要撰寫,共計200余篇,計劃2022年完成。
(2)重點等韻文獻的個體研究,對所搜集的尚未引起學術界關注或研究不夠深入,在漢語等韻學史上具有一定價值的文獻進行比較深入的研究,歸納其等韻理論與語音研究價值。
以上兩方面是下一步課題研究的常規工作。
(3)以所搜集的漢語等韻文獻為基礎,重新梳理漢語等韻學理論產生、發展、繁榮、消亡的過程,不同階段漢語等韻學之間傳承與發展的關系,漢語等韻學在中國學術史、文化史、文明傳播史、漢語拼音運動史上的重要地位,撰寫《漢語等韻學學術史》與《漢語古典音系學理論體系》。預計2022年前后完成。
(4)根據等韻文獻的性質,對等韻文獻進行分類專題研究,充分挖掘漢語等韻文獻在漢語官話音研究、歷史方音研究方面的價值。這項研究工作採取課題組分工的形式進行,以現代漢語方言地域分區與等韻文獻性質相對應的方式開展研究。
因為系列研究需要一定的時間投入,課題組擬申請將研究周期適當延長,這一研究任務的完成時間可能在2022年之后。
4.明清等韻文獻集成與研究出版計劃
在課題研究周期內,課題組計劃在宋元切韻學文獻集成與校注叢書的基礎上,繼續編撰出版“明清等韻學文獻集成與校釋”叢書。根據明清等韻文獻的特征,以系列文獻的方式,將同系列的文獻按年代先后結集出版。
5.學術會議與學術交流計劃
召開等韻學專題研討會兩次(2019年、2021年),中期課題研究專家咨詢會一次(2020年),台灣學術交流2人次(2019年-2020年,時間2個月左右),韓國學術交流2人次(2020年,時間1個月左右)。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