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華通韻》相關問題研究、韻書編纂及數據庫建設中期檢查報告

2019年12月16日10:07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1.0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

本課題研究總體上實現了既定的研究計劃和研究目標,各項研究工作進展順利。目前,本課題已經產出一些代表性成果,並發表於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語言科學》等本領域國內外高級別SSCI、A&HCI和CSSCI雜志,成果圍繞中華通韻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韻部分類及其標准、編纂體例以及中華通韻韻部研究(當代新詩韻歸部研究)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與此同時,一批課題研究的高水平成果正在整理或等待出版中,將形成本課題研究的代表性高端成果。

就各子課題的進展和各項研究任務而言,均符合課題研究的計劃和安排,並已經取得了代表性成果。如子課題一在“要有法律法規依據”、“要有音韻學學理依據”和“要有創作實踐依據”三個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借助梳理普通話語音系統的形成和現代詩歌用韻的大數據分析,運用現代語言學理論分析現代漢語普通話語音系統,實現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韻部系統的劃分﹔子課題二以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分析為基礎,分析普通話人群節奏和韻律識別的基本特征,完成了漢語詩歌“一七轍和姑蘇轍”“梭坡和乜斜轍”等關鍵韻部押韻的實驗研究﹔子課題三將《中華通韻》在編纂體例上分為五個層次,即以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語音為標准、以“十三轍”的同韻類聚關系為基礎、以《中原音韻》同韻類聚關系為基礎、以戈載《詞林正韻》同韻類聚關系為基礎、以“平水韻”同韻類聚關系為基礎﹔子課題四以《中華通韻》所歸納的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同韻類聚關系為音韻目錄索引的主線,完成古新韻部的時空層次關聯映射模型設計。綜上所述,目前本課題研究已經進入准備結題階段,除了部分高水平成果等待出版,部分細節需進行進一步完善外,各項工作已按計劃基本完成,可以按時結題。

1.1 子課題之一“《中華通韻》韻部研究”進展情況

本子課題已經在“要有法律法規依據”、“要有音韻學學理依據”和“要有創作實踐依據”三個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完成了《中華通韻》韻部的研究工作。在大量創作實踐的基礎上,通過充分挖掘音韻學學理依據,本子課題認為《中華通韻》應該劃分為十四個韻部,其中包括“一發花”、“二坡斜”、“三一七”、“四姑蘇”、“五懷來”、“六灰堆”、“七搖條”、“八油求”、“九言前”、“十人辰”、“十一江陽”、“十二中東”等十二個基本韻部,以及“十三小人辰兒”、“十四小言前兒”兩個兒化韻部。這十二個基本韻部是依據創作實踐和音韻學學理在合並傳統“十三轍”“梭坡”和“乜斜”兩個韻部的基礎上而形成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普通話是國家通用語言,而普通話的語音基礎是北京話。現代北京話在音韻結構上的典型特征就是中元音音位隻有一個,這是北京話區別於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等官話方言的典型特征。在“十三轍”時代,北京話的中元音像現代的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一樣中元音有兩個,“梭坡”和“乜斜”是兩個中元音音位的代表。現代大量的詩歌創作習慣已經與“十三轍”時代不同,且根據北京話語音史研究的結果,現代北京話“梭坡”和“乜斜”已經合並,因此基於上述理由,我們將“梭坡”和“乜斜”合並為一個韻部,定名為“坡斜”。依據《中原音韻》之后的韻部名稱多採用“雙字”的傳統,《中華通韻》的基本韻部名稱與傳統的“十三轍”基本相同,隻有“坡斜”分別取“梭坡”和“乜斜”的后字。這樣做的理由是,這些韻部的名稱已經在人們的心目中形成了文化積澱。為了適應普通話推廣和兒歌等創作的需求,本子課題將“十三轍”中沒有獨立的兒化韻部獨立成部。

此外,在《中華通韻》韻部研究的基礎上,本子課題還完成了《中華通韻》韻字簡表的制定工作。《中華通韻》韻字簡表,以《漢語拼音方案》“聲母表”以及開齊合撮四呼為順利排列韻字。《中華通韻》韻字簡表所收漢字以通用規范漢字表所收錄的8105個漢字為基礎。對於其中的多音字,我們採取依據不同讀音,分別歸不同韻部的處理方式,並做了組詞和釋義的區別。

1.2 子課題之二“《中華通韻》關鍵韻部押韻的心理實驗研究”進展情況

本子課題主要採用自然科學技術手段考察漢語詩歌押韻加工的神經認知機制和大腦網絡,從而為《中華通韻》關鍵韻部的劃分提供堅實的科學實驗証據。目前進展情況如下:

1)漢語詩歌一七轍和姑蘇轍關鍵韻部押韻的實驗研究

ERP數據結果表明:較之於i與完全不押韻的相押字,i與ü在相押字在500-700 ms時間窗口誘發了同i與i相押字類似的晚期正成分LPC,兩者差異不顯著。同時,兩者誘發的LPC顯著低於i與完全不押韻字。該效應沒有半球和腦區差異,呈現全腦分布模式﹔較之於i與i相押字,i與u相押字、i與完全不押韻字在500-700 ms 時間窗口分別誘發了更強的LPC,但是后兩者差異不顯著,如圖1所示。

圖1 三類押韻條件下末尾相押字誘發的ERP總平均圖

從頭皮分布來看,該效應主要分布在中后部腦區,同時右側腦區具有一定的優勢﹔較之於u與u相押字,u與ü相押字、u與完全不押韻字在500-800 ms 時間窗口分別誘發了更強的LPC,但是后兩者差異不顯著。從頭皮分布來看,該效應呈現出全腦分布模式。ERP的實驗結果証明i和ü更可能屬於相同韻部,而i和u、u和ü屬於不同韻部。

2)漢語詩歌梭坡和乜斜轍關鍵韻部押韻的實驗研究

ERP數據結果表明:較之於e與完全不押韻的相押字,e與uo、o、ie、üe相押字在600-800 ms時間窗口誘發了同e與e相押字類似的晚期正成分LPC,兩者差異不顯著。同時,兩者誘發的LPC顯著低於e與完全不押韻的相押字。從頭皮分布來看,押韻類型效應呈現出全腦分布趨勢,中后部腦區和右側腦區具有一定優勢。ERP的實驗結果証明e、uo、o、ie、üe更可能屬於相同韻部,如圖2所示。

圖2 三類押韻條件下末尾相押字誘發的ERP總平均圖

1.3 子課題之三“《中華通韻》的韻書編纂研究”進展情況

本課題擬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中華通韻》的編纂體例和結構安排,《中華通韻》提供的音韻信息如何為中國新詩歌共律體的出現提供借鑒、服務和支撐。目前,已經完成了如下工作:

1)確定了韻書的字頭。

(1)首先根據國務院2013年正式發布的最新、最權威的《通用規范漢字表》,收取該表的所有8105個字。

(2)這8105個字頭僅僅是字形有區別的字頭,但還存在一個字形代表多個詞,一個字形對應多個繁體等情況,我們根據王寧的《通用規范漢字字典》又進一步細化,目前收有字頭8831個。

2)把8831個字頭和581個兒化詞歸到《中華通韻》十四韻中去,並匹配現代詩歌等信息。

(1)我們根據語音學理論和中華通韻關鍵韻部押韻的心理實驗研究把上述8831個字頭歸納為十二韻,另加兩個兒化韻,這十四韻就是中華通韻的韻部。

(2)給8831個字頭匹配以下信息:《中華通韻》每個韻字所屬的韻部,韻字的聲調、拼音、注音碼、威妥瑪拼音、釋義、押韻的例句。

3)給8831個字頭匹配了以下歷史信息:

(1)每個韻字在《十三轍》所屬的韻部、聲調,用此韻字押《十三轍》的例句,讀者據此可以了解在清代民國時期詩歌的押韻實踐及押韻規律﹔

(2)每個韻字在《中原音韻》所屬的韻部、聲調,用此韻字押《中原音韻》的例句,讀者據此可以了解元曲的押韻實踐及押韻規律﹔

(3)每個韻字在《詞林正韻》所屬的韻部、聲調,用此韻字押《詞林正韻》的例句,讀者據此可以了解宋詞的押韻實踐及押韻規律﹔

(4)每個韻字在《平水韻》所屬的韻部、聲調,用此韻字押《平水韻》的例句,讀者據此可以了解在唐詩的押韻實踐及押韻規律。

1.4 子課題之四“《中華通韻》數據庫建設及后續開發研究”進展情況

本子課題以建設和共享音韻資源為導向的多層次和多媒體的《中華通韻》數據庫和服務平台為目標,以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同韻類聚關系為音韻目錄索引的主線,分析我國漢語音韻時空演變特征,提出音韻目錄索引編碼規則和方案,設計層次化的音韻目錄時空關聯映射模型,構建《中華通韻》數據庫及應用服務框架體系,為《中華通韻》數據庫建設和服務平台開發提供有效的數據資源組織、表現和共享方式。目前,已經完成了如下工作:

1)面向漢語音韻特征的目錄索引編碼規則

依據漢語音韻的語音系統構造、原則及語音經歷了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考慮 “平水韻”、“詞林正韻”、“中原音韻”、“十三轍”和“中華通韻”五個層次韻部的演變及各層次韻部的音韻平仄特征,以《中華通韻》所歸納的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同韻類聚關系為音韻目錄索引的主線,即以聲母、韻母和聲調現代語言學的音節構成特征為基礎,針對不同層次的我國漢語音韻系統特征設計了相應的目錄索引編碼規則。

音韻學是學習和研究詩歌聲律的基礎,《中華通韻》數據庫的建設不能脫離漢語音韻特征,然而傳統的韻字資源往往通過“反切”來表達,難以通過計算機來直接組織、存儲和管理,更難以構建海量韻字資源的索引目錄,因此課題組面向漢語音韻演化過程中的音韻的結構、分類和排比關系,尤其是聲、韻、調以及音節組合的含義、形式和規律來設計韻目索引編碼規則。基於層次編碼法通過層次化的方法對韻部分類的從屬作為排列主序而編制相應的代碼的方法,該編碼法具有代碼簡單、邏輯嚴密且信息容量大等優點,能明確地反映韻部層次分類編碼對象的屬性、特征及相互關系,便於計算機匯總韻目數據。

在具體設計編碼時將代碼分為“普通話碼”、“北方曲藝碼”(十三轍)、“曲韻碼”(中原音韻)、“詞韻碼”(詞林正韻)和“詩韻碼”(平水韻)等五個層次,代碼自左至右由普通話14韻“十三轍”13韻《中原音韻》19韻《詞林正韻》19韻 “平水韻”106韻表示層次由高至低,代碼最左端為最高位層次代碼“普通話碼”,最右端為最低位層級代碼“詩韻碼”(平水韻),在各個層次上將依據各韻書對應的韻部順序進行順序編碼,如圖3所示。

圖3 基於層次編碼結構的韻字目錄索引編碼規則

本子課題將在《中華通韻》編纂的科研調查成果基礎上,對五個層次的韻部分類和排序情況進行細致梳理。重點梳理 “普通話碼”層的編碼規則為例:1)“普通話”將韻字的音節分為:聲母、韻母和聲調三部分﹔2)其中韻母又可進一步分為韻頭、韻腹和韻尾。

2)古新韻部的時空層次關聯映射模型設計

隨著歷史時空演變,“平水韻”106韻《詞林正韻》19韻《中原音韻》19韻“十三轍”13韻普通話14韻,漢語音韻的聲調、韻母和聲母系統或一脈相承或進行了重大革新。韻目作為韻部的標目,是韻書中每一韻部的代表字,不同層次的韻部劃分、體例、歸屬及順序不盡相同,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歸並和消除,因此結合等韻圖及字音分析,進行各層次韻部的比照和解讀,設計了層次化的音韻目錄的時空關聯映射模型。各層次韻部的比照和解讀,是基於網狀結構設計的,並構建五了大層次韻部間的關聯映射模型,如圖4所示。

圖4 基於網狀結構的五大層次韻部關聯映射模型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自立項以來,課題組同時重視調查研究資料的積累與整理,以及研究成果與建設心得的推廣與交流,積極組織和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活動。具體成效如下。

2.1 調查研究情況

本課題將對自1906年廢除科舉以來社會各界編纂的各種韻書百萬余字進行全面的搜集和整理,並匯編成資料集,為了對“五四”以來的現代漢語普通話詩歌用韻實踐進行分析,我們構建了現代詩歌用韻資料庫,積累了大量的文獻資料,這對現當代的韻書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文獻語料整理方面,我們對現代新詩及北京地區的韻文進行了廣泛地搜羅。其中包括洪子誠、程光煒主編的30卷本《中國新詩百年大典》、《新月詩選》、《詩刊》雜志、數十名著名詩人選集以及北京地區的曲藝如京韻大鼓、岔曲、兒歌等。匯編整理出了“《中華通韻》關鍵韻部全國性新詩等押韻材料大數據”及“《中華通韻》關鍵韻部北京地區及北京籍詩人等押韻材料”等。這些數據的整理不僅為韻部劃分提供了大數據的支持。而且如此豐富的語料對現代詩韻的其他研究無疑也有著重要的幫助,如ERP研究時的語料支撐,韻書編纂中的例句選擇等。可以說,相關語料的調查整理研究為本課題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外,針對北京話的兒化與普通話不同的情況,課題組成員親赴普通話語音採集地灤平,找尋當地發音人朗讀“韻字表”中的兒化詞,對兩個兒化韻部進行了適當調整,去掉了一些老北京不用的土詞,增加了一些常用詞。極大地增加了此研究項目的說服力。

2.2 學術交流情況

2.2.1 學術會議

課題組在前期調研及近階段共主辦和承辦各種類型的學術會議十余次。

2019年6月30日-7月6日,課題組參與“南開大學音韻學暑期班”,邀請了來自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江蘇師范大學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音韻學專家學者進行講學及報告。來自全國各高校青年教師、碩博士100余人參加了此次講習班。課題組負責人楊亦鳴教授作了題為“音義關系探索:神經語言學方法與古詩閱讀的腦機制”專題報告,獲得了熱烈的反響。

2019年6月9至14日,課題組舉辦的“第七屆海外中國語言學者論壇”在徐州召開,來自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中國大陸以及香港、澳門、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的60余位海內外中國語言學者參加了此次論壇。

2019年4月26至28日,課題組承辦的“第八屆中國語言學研究方法與方法論問題學術討論會”在徐州召開,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2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的30余位專家學者青年教師參加此次會議。

2019年4月19至22日,課題組承辦的“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第十三屆學術研討會暨第十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在徐州召開,來自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新疆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微軟亞洲研究院、商務印書館等國內7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近200名專家學者、青年教師及學生參加了此次盛會。課題組負責人楊亦鳴教授再次當選學會副會長。

2019年1月10日至12日,課題組舉辦“未雨綢繆:語言與下一代人工智能博鰲論壇”,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新疆大學、澳門大學等國內30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70余名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語言學、神經科學、腦科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盛會。

2018年6月30日至7月1日,課題組舉辦了“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神經語言學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年會”,來自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等國內外60余家知名高校和機構的150余名專家學者和青年教師及學生參加了會議,100多位學者進行了大會演講和分會場報告。

2018年5月26日至28日,課題組子課題負責人以中國心理學會“眼動心理研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身份組織和承辦1次國際學術會議(8th Chin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ye Movements,May 26 to May 28, 2018)。同時,擔任該國際會議的學術委員會委員和大會特邀報告主持人。

2018年5月4日至6日,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音韻學分會成立大會暨學術研討會在山東大學舉行。課題組全程參與組織了本次會議。來自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日本神戶外國語大學、(台北)輔仁大學等近40個單位的7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盛會。課題組負責人楊亦鳴教授當選為首屆音韻學分會秘書長。

2017年11月9日至10日,課題組在上海舉辦“《中華通韻》研制征求意見座談會”,來自中華詩詞學會、上海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的十余名專家學者和青年教師及學生參加了會議。與會專家一致認為,《中華通韻》課題組提出的理念、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具有原創性、先進性,其十四韻部及以此為基礎提出的韻書編纂構想主線清晰,內涵豐富,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可推廣性。

2017年10月29日至30日,課題組在合肥舉辦“《中華通韻》研制征求意見座談會”,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安徽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安徽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等高校的十余名專家學者和青年教師及學生參加了會議。與會專家就《中華通韻》在編纂原則、思路和方法等問題上形成了頗為一致的意見,充分肯定了該課題研究在論証中充分照顧到了傳統漢語語音演變和中國優秀格律詩傳承等問題,十分支持以通用普通話為詩歌語言寫作的用韻標准問題,

2017年10月24日至25日,課題組在西安舉辦“《中華通韻》研制征求意見座談會”,來自中華詩詞學會、新疆師范大學、陝西師范大學、西北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的十余名專家學者和青年教師及學生參加了會議。與會專家對《中華通韻》韻部劃分的意見十分認可,一致肯定課題組在《中華通韻》編纂思路、原則和方法等方面上的科學及合理性。

2017年10月12日至14日,課題組在徐州舉辦“《中華通韻》研制實施情況調研匯報會”,來自南京大學、山西大學、南京師范大學、西南大學等高校的十余名專家學者和青年教師及學生參加了會議。

課題組成員32人次參加各種國內國際學術會議,並發表演講。課題負責人楊亦鳴教授當選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音韻學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子課題負責人孫茂鬆教授2018年參加在澳大利亞舉辦的國際計算語言學年會,並發表學術演講等等﹔子課題負責人王為民教授2018年參加中國音韻學研究第二十屆國際學術研討會,並發表學術演講等等。

2.2.2 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

2017年12月以來,課題組成員6人次赴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日本大阪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韓國驪州大學進行學術訪問和博士學習。

與此同時,在這一階段,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荷蘭萊頓大學、美國喬治城大學、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韓國梨花女子大學等國外校的10名學者到課題組所在單位進行訪問。

2018年5月課題組與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林丹副教授聯合開展“中國古代詩歌學習對人工耳蝸植入兒童語言加工的影響”項目。

另外還有在很多具體研究項目上的合作,不一一列舉。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美國《僑報網》對課題組中國古詩押韻神經機制研究進行報道

2019年3月9日,美國《僑報網》在“中國”版塊中以《楊亦鳴團隊解碼中國古代詩歌押韻的大腦秘密》為題目報道了該研究“採用神經科學技術手段開創性研究中國古代詩歌的神經認知機制”,“率先發現和認証中國古代詩歌的押韻模式存在相應的大腦指標P200”。

2)《中國語言文字網》對課題組研究進展進行報道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4.1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改進措施

經過課題組成員一年多來的努力,本課題研究已經進入收官准備階段,盡管已經在《中華通韻》韻部劃分和編纂以及數據庫建設等諸多方面取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為:

一是隨著《中華通韻》研究的全面推進,將產生大量豐富多樣的音韻資源數據,然而上述音韻資源往往以文獻著作的形式表達,難以適應當前互聯網共享應用需求。歷史上的四種韻書和唐詩、宋詞、元曲、清代民國詩歌異體字繁多,電腦自動繁轉簡后,很多字都沒有轉變為相應的簡體,如“姙徧筓幷羇睂釄噑硏徧塡”等,需要一個個檢查辨認修改。很多字在歷史押韻實踐中沒有找到相應的例句。更多的細節方面需要通過項目之外的其他后續研究進一步深化。

二是課題研究的部分成果還未能出版面世。《中華通韻》韻書編纂及數據庫建設工程浩大,牽涉問題很多。本課題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因為研究的復雜性和發表周期問題,有的正在整理寫作當中,有的已經投出等待發表。代表性成果投往國際高級別刊物,其寫作和發表則更慢。

具體的改進措施為:

一是在進一步研究中加強對韻書編纂的細節和完善方面研究,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和更大的研究投入,如進一步擴大檢索范圍,盡量找到更多的押韻例句。

二是進一步加快實驗成果的整理,實現成果的快速出版,並整合課題組力量著重進行重點成果的出版和推薦。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結題。

4.2 研究心得及意見建議

立項建設以來,課題組在獲得相應研究成績的同時具有以下心得,分享如下:

1)瞄准國家需求進行科學研究。本課題研究取得的很多成果意義重大,究其原因,我們正處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變革時期,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需要而且預示著文學藝術的空前繁榮,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建國67年了,我們還沒有編纂出一部以普通話語音為基礎,立足現代,尊重傳統,面向未來,適合不同層次需要的、實用的《中華通韻》,盛世修典,中華民族各界要求呼聲持續高漲。因此,《中華通韻》的編纂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之文學藝術大繁榮的戰略需求之一,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2)應用多學科交叉技術開創國家重大基礎研究新范式。本課題在厘清明清以來北京話語音史的基礎上,探究普通話直接源頭語音系統的演變與民間詩歌押韻演變之間的關系,並結合現代詩歌用韻大數據分析和普通話人群韻律識別的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分析,搞清楚普通話韻部系統,這一涉及音韻學、語言學、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必將開創音韻學實証研究的新范式。

我們提出如下意見建議:

應當加強和注重對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的課題的資助,著力培養新興學科和學科發展方向。從而有效地促進和提升我國相關學科研究在國際學術中的地位。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代表性成果之一:Horizontal Transmission and the Merge of Jian and Tuan Sounds in Beijing Mandrain in Qing Dynasty(《橫向傳遞與清代北京話尖團音之合流》),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46.1(93-122),2018。

本文在充分挖掘《舊滿洲檔》、《滿文三國志》、《清理紅本記》、《內閣藏本滿文老檔》等滿文文獻以及《合並字學篇韻便覽》等漢文文獻的基礎上,以社會語言學為視角綜合運用二語習得、滿語文等相關理論和方法,對清代北京話尖團音問題進行了詳細地討論。提出明末地處東北的滿族人在學習漢語伊始就開始混淆見精組細音字,這是受母語滿語影響而形成的,因為滿語隻有一套塞擦音,不能區別當時漢語中的多套塞擦音。入關之后,滿族人開始大規模學習漢語,這種狀況再次出現,成為北京內城旗人漢語的典型特征。由於清初推行“國語騎射”的國策,旗人的口語通過受教育的方式影響到了北京外城漢人漢語,結果導致北京外城漢人漢語在19世紀初期也出現混淆見精組細音字的現象。從這個角度看,清代北京話的歷史是北京內城旗人放棄母語滿語且不完善轉換為漢語,然后與北京外城漢人漢語融合的歷史。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內城旗人的特殊社會地位,使得內城旗人的漢語口語對外城漢人的漢語口語產生了影響,促使外城漢人的漢語口語也像內城旗人一樣完成了尖團合流。

本文發表在SSCI和A&HCI期刊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上,以詳實的材料為基礎,闡釋了清代北京內城旗人漢語對北京外城漢人漢語在尖團音問題上的影響,在學術界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代表性成果之二:《漢語音韻與方言研究》,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

該書對以滿漢文獻對比與清代音韻學研究以及晉語與漢語語音史之間的關系研究為核心,對現代北京話的尖團音問題,漢語方言中的“支微入魚”現象,現代晉語與北方官話方言之間的關系等問題進行了分析和討論,探討了音韻與方言結合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代表性成果之三:《<音韻清濁鑒>所反映的十八世紀初北京話聲韻概貌》,《語言科學》,2018年第5期。

該文通過透視分離的研究法,得出了包括22個聲母和37個韻母在內的十八世紀初北京一帶的實際聲韻系統概貌。《音韻清濁鑒》所反映出的實際聲母系統可以說已與今北京音趨於相同,也就是說現代北京話的聲母系統在十八世紀初已經完全具備﹔與今北京音的韻母系統相比,《音韻清濁鑒》所反映出十八世紀初北京音韻母系統主要特點是:(1)寒山和先天二韻主要元音“a”與“ɛ”間的對立不足以區別時音,時音中隻有一個“a”﹔(2)皆來韻開口二等的喉牙音仍讀[iai],尚未變為[ie]﹔(3)歌戈韻喉牙音中的[ɔ]、車遮韻照三組中的[iɛ]均還未變為今音的[ə]。過去,不少學者拘於此書的繁雜表象,認為此書沒有自己的體系,因此貶低此書的價值,遂使得一部能夠透視十八世紀初北京地區語音概貌的韻書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該文認為《音韻清濁鑒》是一部非常有價值的韻書,由它所透視出的十八世紀初今北京一帶的聲韻概貌,能夠為漢語普通話語音史的研究提供一些重要參考。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本課題下一步的研究計劃具體如下:

1.進行《中華通韻》的后期編輯整理工作﹔

2.加快高水平代表性成果的發表﹔

3.進行《中華通韻》關鍵韻部押韻的心理實驗等科研成果的論文撰寫和投稿﹔

4.進行文獻資料和調查材料的整理和標注,開展數據庫建設﹔

5.進行結題報告的撰寫,准備結題。

課題組供稿 

(責編:孫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