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用共享發展理念引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

孟憲生2019年12月16日08:49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用共享發展理念引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伴隨著我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深度融合發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發展進程和發展質量越來越凸顯出我國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水平。用共享發展理念引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不僅有助於打破我國城鄉二元結構,更好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還契合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人人盡力、人人參與、人人享有”的基本要求。

  全面理解以共享發展理念引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義

  以共享發展理念引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體現了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有機統一。世界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經驗表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共享工業文明發展成果的重要體現。就我國而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首要任務,把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納入到城鄉共享發展系統,是實現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同步發展的必然要求,反映了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同時,以人民為中心的共享發展理念反映了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價值意蘊,即切實保証這部分群體在實現職業轉移和身份轉換過程中公平分享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帶來的成果,向著共同富裕的目標邁進。

  以共享發展理念引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體現了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的有機統一。共享發展理念強調個體與社會在根本利益與價值訴求上的一致性,既尊重個體對社會發展成果的享有,又突出個體參與社會建設的責任。從社會流動規律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個體獲取更大發展空間和更好發展條件的重要途徑﹔從我國基本國情和城鎮化發展動力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緩解農村人口壓力和促進城鎮化發展的主要路向。對此,隻有在實踐中堅持共享發展理念,為不同群體提供平等的發展條件並使其公平享有發展成果,才能有效避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過程中帶來的城鎮邊緣化群體的大規模出現,把農業轉移人口個體發展與城鎮化發展相統一的目標轉化為現實。

  以共享發展理念引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體現了改革著力點和改革落腳點的有機統一。為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根據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的新特點和面臨的新問題,中央審時度勢作出了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力、全面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的戰略決策。提高勞動要素生產率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受歷史條件和各種現實因素的影響,農業轉移人口素質存在著較大的提升空間,以本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契機,堅持共享發展理念,瞄准這部分群體在職業角色、社會角色轉化中遇到的關鍵制約因素,加強制度供給,引導社會資源合理介入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不僅為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預期目標打下堅實基礎,還將使農業轉移人口分享更多發展成果,體現了改革的落腳點。

  實現以共享發展理念引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抓手

  目前,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大多就業於城市勞動密集型產業,總體上處於維持自身及其家庭基本需要的生存型狀態,活動空間大都局限於以“地緣、親緣”為紐帶的相對獨立的城市邊緣社會網絡之中。對此,隻有將共享發展理念貫穿於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各個環節,從頂層設計上做出有效的制度安排,在具體實踐上不斷探索切實可行的現實路徑,才能通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動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快速發展。

  創新共享體制機制,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共享體制機制的建立是堅持共享發展理念引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關鍵。要立足於發展型就業導向,構建涵蓋職業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居住條件等方面的系統化公共資源支撐機制,推進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等改革舉措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良性互動。同時,進一步明確中央、地方兩級公共財政的職能屬性,構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社會成本分擔機制,實現頂層科學設計和基層積極推進的相互協同。

  搭建共享支持網絡,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供多元支持。基於農業轉移人口內部結構日益分化和利益取向日益多元的現實,要實施分類別、分區域、有層次的市民化發展戰略。在此基礎上,把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和國家脫貧攻堅工程銜接起來,按照主體自身建設為前提、政府為主導、企業和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的基本方針,引導社會資本和互聯網資源等精准嵌入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全過程。

  營造共享文化環境,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供有利氛圍。營造共享式社會文化環境是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環節。為此,要明確政府和市場的功能邊界,創造公平正義、運轉高效的社會流動環境﹔以企業和社區民主建設為基點,拓展農業轉移人口的民主政治參與途徑、提升其參與能力,擴展城市政治文明成果的覆蓋范圍﹔努力推進市民文化創新,建設以“包容發展”為特色的市民文化理念,營造出相互尊重、共建共享的市民文化風尚。

   (作者:孟憲生,系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東北師范大學基地研究員)

(責編:孫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