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多卷本俄國文學通史”項目進展順利,各項工作都在有條不紊、按部就班地進行。本課題立項之后,於2018年4月21日在北京舉行了開題會,20余位國內一流專家應邀與會,為我們的課題出謀劃策﹔俄羅斯科學院巴格諾院士、波隆斯基研究院發來賀電,表示將全力支持我們的項目。在此之后,課題組全體成員又於2018年11月18日在四川大學舉行會議,對之前各位擬出的各卷結構和內容設置進行充分討論。在充分吸取課題組成員的意見和設計的情況下,主編用了約半年時間完成對全書六卷的篇幅、結構、章節等的總體設計,如今各卷目錄已分配給各位子課題負責人,正式的資料收集和寫作已正式展開。
本課題組成員在近兩年時間裡廣泛收集相關資料,積極參加國內外的學術會議,共計約30人次,在國際交流方面的成果尤其突出,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上:1,俄羅斯科學院兩家最權威的文學研究機構,即俄羅斯文學研究所和世界文學研究所,均對我們的項目表現出極大興趣,俄羅斯文學研究所還復印我們的立項書,直接呈遞俄聯邦總理梅德韋杰夫,在我們項目的刺激下,俄政府正式立項了《十卷本俄國文學通史》,試圖與我們的項目一較高低﹔我們將邀請俄羅斯《十卷本俄國文學通史》的主編巴格諾院士每年來華工作一個月,促進兩國兩個同類項目之間的充分交流和合作﹔2,本課題組首席專家主編的論文集《俄國文學史的多語種》書寫在國際同行間引起很大反響,許多同行建議在2020年於加拿大舉行的國際斯拉夫大會上就這個議題專門舉行一次圓桌會議﹔
本課題立項之后,已產生廣泛社會影響,關於本項目的報道見諸於國內多家主流媒體,如《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文藝報》“中國作家網”等,俄羅斯的塔斯社也做了報道。最近,本課題負責人應俄羅斯科學院最權威的學術雜志之一《文學問題》(Вопросы литературы)邀約,將在該刊發表長篇論文《中文版多卷本俄國文學通史》(Многотомная 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на китайском языке),專門介紹我們的項目。隨著課題組成員階段性研究成果的不斷推出,隨著課題組成員在不同場合對於本課題的不斷推介,如今本課題在我國的俄國文學研究界、外國文學研究界已有口皆碑,甚至在我國的文學界和作家圈中也很有知名度,因為俄國文學在中國影響深遠,許多中國的文藝學家和作家詩人均懷有“俄國文學情結”,他們紛紛對課題組成員表示,他們對這套多卷本《俄國文學通史》翹首以待。
本課題進展順利,遇到的困難不算太多,但如何保持課題組成員研究工作上的一致性和同步性,似乎還有待繼續摸索。
需要說明的情況有:“多卷本俄國文學史”原計劃為五卷,后經課題組成員在充分研究、討論之后,決定增為六卷,增加的第六卷為“當代俄國文學”﹔本課題增補首都師范大學於明清副教授為課題組子項目負責人,負責全書索引編纂工作。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多卷本俄國文學通史”在立項之后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取得了比較豐碩的階段性成果,共出版論文集1部,論文6篇,其他文章數篇,其中代表性成果有:
1,《俄國文學與俄羅斯民族意識》,劉文飛,載《外國文學》2018年第5期。這篇論文對俄國文學與俄羅斯民族意識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探討,認為俄國文學是俄羅斯民族意識的最大公約數,在俄羅斯民族“想象共同體”的構建過程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此文將作為未來的《俄國文學通史》緒論的組成部分。這篇論文發表后引起較大反響,迅速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2019年第1期全文轉載,同時也被層次更高的《文學研究文摘》2019年第1期轉載﹔
2,《俄國文學史的多語種書寫》,劉文飛主編,東方出版社2017年版。這部論文集實際上是對我們這個課題的“預熱”,在項目立項前夕,我們邀請十余位世界各國最有名的俄國文學史專家齊聚北京,就俄國文學史的多語種書寫的可行性和路徑等展開深入研討,作為此次會議的學術成果,這部由中、俄、英三種語言編成的文集目前已在世界斯拉夫學界產生很大影響。
3,“俄國文學史研究”專欄:本項目首席專家所在單位首都師范大學對於本項目十分重視,《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在2019年第2期專門辟出“俄國文學史研究”欄目,集中刊發了課題組成員的四篇論文,即劉文飛的《有中國特色的<俄國文學通史>:構想與可能》、劉亞丁的《對話性:研究俄國文學的一種有效角度》、王志耕的《杜勃羅留波夫:文學社會學批評的現實之維》和汪介之的《高爾基研究中的若干關鍵問題》,四篇文章各有著重點,劉文飛的文章是對本項目的系統介紹,劉亞丁的文章探討了俄國文學史寫作的方法論問題,王志耕和汪介之的文章是對俄國文學史上需要作出“新論”的批評家和作家的個案研究,這一組論文體現了課題組成員在“重寫”俄國文學史時的銳意和勇氣。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從2019年下半年起,課題組成員開始正式的材料收集、閱讀和寫作工作﹔多卷本《俄國文學通史》變更為六卷,主要分工如下:第一卷,劉亞丁負責,從俄羅斯古代文學寫到普希金之前的文學,40萬字﹔第二卷,鄭體武負責,從普希金開始寫到19世紀50年代,40萬字﹔第三卷,王志耕負責,從19世紀50年代寫到1890年象征派開始,50萬字﹔第四卷,汪介之負責,從1890年俄國象征派開始寫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55萬字﹔第五卷,劉文飛負責,從1954年寫到1991年,40萬字﹔第六卷,林精華負責,從1991年寫到2014年,20萬字﹔索引放在第六卷,於明清負責,20萬字。根據計劃,子課題成員將在2020年底寫出五萬字樣稿,課題組舉行一次審稿會,就成稿進行充分討論,統一思想和風格,然后各自繼續寫作。在寫作過程中擬舉行5次左右研討會,就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具有普遍性的學術問題展開討論。在寫作過程中,課題組成員將出國1-2次,獲出席國際學會會議,獲去俄參加合作研究。各卷交稿時間大約在2021年底,之后由主編統稿,之后再由課題組全體人員一起改定,最終於2022年底舉行結項會,2023年安排出版。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