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自2018年3月9日開題以來這15個月裡,本項目各子課題組按照課題總體設計思路和階段任務規劃,高效有序地推進資料搜集、文稿整理、理論脈絡梳理和翻譯等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階段性的成果:
已分別由浙江大學出版社、河南大學出版社等出版專著1部﹔譯著2種﹔學刊1輯﹔論文集1部﹔共計112.6萬字﹔在《文藝理論研究》《文藝研究》《世界哲學》《中國比較文學》等核心刊物上發表譯文、論文50余篇,還在國外刊物上發表論文4篇。
已完成即將出版的專著2部,待出版的譯著1部﹔即將發表或尚待刊發譯文、論文30篇。
課題組成員在外國文論與比較詩學威海年會上(2018年8月8-10日),在《外國文論與比較詩學》第5輯組稿會上(2018年4月19日),進行了交流。各子課題組利用多種形式舉行了交流﹔首席周啟超率領課題組相關成員教授出席了由捷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主辦的“中歐文學理論(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現象學)及其在世界的接受”國際學術研討會(布拉格,2018年7月9-12日),以《現代斯拉夫文論在當代中國的旅行》為題在會上作了報告,了解到捷克同行對結構主義文論、對布拉格學派文論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最新學術信息。
據原著直譯是本項目的核心工作和研究重點。雅各布森的作品尚存在版權問題,相關子課題組成員已積極協助項目首席聯系Linda Waugh教授,咨詢並申請論文翻譯授權問題。目前已獲得一些篇目授權。捷克著名漢學家Lomovad有幫助我們校閱《穆卡若夫斯基論文學》意願,我們要盡快與之商談。要積極推動與這些國外學者的合作。各課題組要積極爭取拿到全部需要翻譯文章的版權,對已拿到版權的文章盡快投入翻譯。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專著:《結構·功能·符號——揚·穆卡若夫斯基文學與美學理論研究》,朱濤 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30萬字,這部專著主要從“結構”、“功能”和“符號”三個關鍵詞切入,在國內首次系統介紹與梳理了穆卡若夫斯基的文學與美學理論。專著既從歷時角度深入解讀穆卡若夫斯基的理論產生的原初語境,系統梳理其理論的來源、發展及影響﹔又從共時角度,主要是通過與俄羅斯形式論學派及法國結構主義的比較,對穆卡若夫斯基文論學說中的一些關鍵概念、核心旨趣、基本方法加以剖析,揭示了捷克結構主義的特點,並對穆卡若夫斯基在20世界文論發展史上的建樹進行了較公允的評價。
專著:《雅各布森結構主義語言詩學研究》,江飛著,2019年8月即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35萬字。本書以著名斯拉夫文論家、“結構主義領航員”羅曼·雅各布森的詩學理論為研究對象,聚焦於雅各布森率先提出的“文學性”問題,切入語言學與文學學的跨學科研究,在20世紀外國文論研究領域具有學術史價值:有助於我們具體地梳理多形態的結構主義文論,有助於我們深度開採豐富多彩的現代斯拉夫文論。該書一個突出的創新點,就在於以“文學性”問題為中心,深入系統地闡述雅各布森詩學理論體系的建構過程與豐厚內涵,考察“文學性”問題在結構主義與后結構主義流變中的發展歷程,梳理雅各布森詩學理論的三種思想資源,對雅氏散文詩學、神話詩學以及審美文化符號學等作了細致的探討,顯示出作者開闊的學術視野、敏銳的問題意識,是雅各布森研究最新成果之一。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積極開展與《外國文學研究》《中國比較文學》《浙江社會科學》等核心刊物的合作,繼續開設“現代斯拉夫文論漢譯與研究專欄”,推動本項目階段性成果的發表。
2.加強國際學術交流,繼續參與由捷克、波蘭、俄羅斯同行組織的以斯拉夫文論為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不斷了解斯拉夫國家的斯拉夫文論學術前沿動態。
3.選譯當代斯拉夫學者的重要論文,尤其選譯中歐諸國學者的現代斯拉夫文論研究重要文章,有深度關注捷克學界對穆卡若夫斯基文論的研究,波蘭學界對英加登文論的研究,一如俄羅斯學界對蒂尼亞諾夫文論、日爾蒙斯基文論的研究,捷克學界與美國學界對雅各布森文論的研究。
4.籌備舉辦第三屆“現代斯拉夫文論與比較詩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讓國際學術界了解我們中國斯拉夫文論研究團隊的成果。
5.繼續辦好《外國文論與比較詩學》學刊,繼續在這個平台上發表相關譯文與論文,書評、訪談、綜述,書訊,展示本項目階段性成果。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