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新世紀東方區域文學年譜整理與研究(2000-2020)中期檢查報告

2019年12月13日14:01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項目實施一年半來,總體情況較好。2018年1月初召開了開題報告會,之后各個子項目啟動研究工作,至今已經取得一些階段性成果。

亞洲東北部區域子項目中,日本文學完成了芥川獎和直木獎兩大文學獎項的收集整理和編寫工作,並發表了階段性論文成果1篇﹔韓國文學完成了2015、2016、2017、2018的年譜資料收集整理和編寫工作﹔朝鮮文學收集了2010-2014五年的年譜資料,正在翻譯整理中﹔蒙古文學已經收集了2000-2015年的年譜資料,正在翻譯整理中。亞洲東南部區域子項目中,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四國的年譜資料收集整理情況較好,完成了各自國家重要文學獎項的收集整理工作,並完成了2017、2018兩年年譜的整理和編寫工作,發表了階段性成果論文1篇﹔亞洲南部區域子項目已經完成了重要獎項的資料收集整理工作,以及2017、2018兩年文學年譜的編寫工作,並發表了階段性成果論文2篇。亞洲西部與北非區域子項目中,阿拉伯文學完成了2011-2018年的年譜整理和編寫工作﹔土耳其完成了2017、2018兩年的文學年譜編寫工作,以及重要文學獎項的資料收集﹔伊朗完成了2017、2018兩年的文學年譜編寫工作,以及重要文學獎項的資料收集,並發表了階段性成果論文7篇﹔中亞哈薩克斯坦完成了2017、2018兩年的文學年譜編寫工作。非洲區域子項目已經完成10萬余字的年譜資料收集整理,並發表階段性成果論文9篇。

整個項目共計發表階段性成果論文20篇,由於項目剛啟動一年半,主要還是在收集整理資料的階段,預計未來兩年會有比較大的進展。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由於本項目涵蓋整個亞洲和非洲,涉及42個語種,課題組成員約120人,召開整個課題組成員的大型學術研討會需要投入的時間精力較大,並且各個子項目之間文學內容與形式都差異較大,發展狀況很不相同,組織整個課題的大型會議的預期效果不會具有太多的實效性。鑒於各個子項目內部的內在統一性更大,因此,本項目採取各個子項目不定期召開小型學術研討會的形式,交流經驗﹔然后,項目首席專家每學期與各個子項目負責人進行多次溝通,密切掌握各個子項目的進展情況。這其中,具有較大規模的會議是2018年6月30日召開的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校內課題組成員參加的專題研討會,各子課題成員30余人與會。在國際學術交流方面,亞洲東北部區域子項目2018年9日10日至17日間邀請了日本當代著名作家古川日出男訪問北京,並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舉辦了講演會、座談會,針對21世紀日本文學的相關話題進行了學術交流。就目前一年半的實施狀況來看,每個子項目收集資料的情況良好,達到了預期目標。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由於本項目是基礎性研究,階段性成果主要是學術期刊論文發表的形式,有知網等網絡傳播和推介,因此沒有再進行專門的成果宣傳推介工作。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本項目資料收集的主要手段是依靠互聯網,然而亞非有些國家的網絡數據庫建設還比較落后,或因文學不夠豐富,或因對文學的重視度不夠,難以搜索到與文學相關的信息資料。這是目前本項目遭遇的最大困難,而這個困難是課題組成員本身難以獨自克服和解決的。期待隨著時間的發展,研究對象國的網絡數據庫建設更加完善。

本項目實施一年半來,項目組成員都感覺到了新世紀亞非國家文學研究的重要性,都感覺到了新世紀的文學與對象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密切關聯。因此,對新世紀東方文學的整理和研究,對整個東方學科未來的全面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建設性作用。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1.論文“《菩提樹》:伊朗現代歷史進程中的雙重“物崇拜”隱喻”

基本內容:在伊朗作家阿赫瑪德·馬赫穆德的長篇小說《菩提樹》(2000年)中,菩提樹崇拜作為一種“物崇拜”,隱喻了伊朗在現代歷史進程中出現的宗教狂熱和全盤西化兩種極端情況。小說描述了宗教狂熱使宗教從個人內心的信仰轉變為外在的“物崇拜”,揭示了宗教狂熱背后實際上是政治權力的角逐。同時,全盤西化帶來的物質主義“物崇拜”猶如菩提樹的瘋狂生長,成為掌控伊朗社會的新殖民手段。小說展示了由物質欲望建筑起來的“菩提樹城”背后實際上是社會倫理道德的完全崩潰。

主要觀點:像伊朗這樣的東方文明古國,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如何既現代化又不西方化,如何既保持傳統宗教文化的生命力,又不陷入宗教狂熱,這的確是一道十分復雜的命題。小說表現出作家對伊朗現實政治和人類命運的深度關懷與觀照。

學術價值:該論文可以促進學界從文化層面了解伊朗這個復雜的區域性大國。

2.論文“權力結構與權力制衡:反思伊朗伊斯蘭革命”

基本內容:伊朗在伊斯蘭化之前的社會權力結構為宗教集團、王權集團、文士集團三角支撐。雖然教權位居第一位,但王權由於有文權的依附而壯大力量,由此形成教權與王權相互制衡、相互協作的特征。這種特征在伊朗伊斯蘭化之后依然延續。隨著1502年薩法維王朝的建立,伊斯蘭教什葉派成為伊朗國教,什葉派宗教集團的力量和話語權更加強大,然而由於王權擁有文士集團的有效支持,因此教權與王權依然相互制衡、相互協作。在20世紀的現代進程中,知識分子階層擺脫了對王權的依附,獲得了自身的獨立性,隨后發生在1953年的“八月政變”使知識分子階層與王權徹底決裂。巴列維國王發動的白色革命在取得諸多成就的同時,也引發了諸多社會危機,遭到宗教階層的強烈抨擊。王權與教權之爭日益白熱化,最終導致伊斯蘭革命的爆發。在這場革命中,知識分子階層與宗教階層結盟,使王權孤立脆弱,無力與教權抗衡,政權最終被推翻。革命之后的伊朗現政權在某種程度上依然沿襲了古代的權力制衡模式,具體表現為“宗教傳統”與“現代民主政治”的相互制衡與相互支撐,在這個權力制衡體系中,知識分子階層置身於二者之中。因此,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政體,具有其自身的內在合理性和穩固性。

主要觀點:伊朗現行政體可以說是一個符合伊朗國情的、獨具特色的伊斯蘭共和國政體。與其說是政教合一,毋寧說是政教二元(亦非政教分離,而是政教二元組合——根植沉澱在伊朗傳統文化中的瑣羅亞斯德教二元思想),自有其內在制衡系統和內在合理性,是宗教傳統與現代民主政治的交織,是伊朗歷史文化基因在現代社會的遙遠回響,得到了伊朗絕大多數人民的認同。因此,盡管被制裁40年,其政權依然具有較大的穩固性。

學術價值:該論文可以促進學界從政治層面了解伊朗這個復雜的區域性大國。

3.論文“女性·歷史·多語言:2017印度年度文學獎項綜述”

基本內容:2017年印度文壇表現了對女性題材與歷史問題的關注。創作手法上,虛構性作品通過現實與虛構的結合體現對歷史的反思與再認識,非虛構性作品重視史料挖掘與互証性的同時保持了較高的文學水准。文學體裁方面,詩歌獲獎作品數量顯示出印度傳統詩歌大國的特點。此外,文壇對弱勢語言文學、弱勢群體也有更多的關注。印度語言繁多,南北、東西文化差異明顯,但以上特點在各個語種文學中均有體現。

主要觀點:2017年度的印度文學重要獎項中女性題材的作品佔據了一定的分量,這說明印度當前對女性權益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

學術價值:可以促進學界對印度文化多元性的了解。

4.論文“法拉赫的《連接》與但丁“地獄篇”的互文性”

基本內容:努魯丁·法拉赫的小說多以索馬裡為背景,其“回歸索馬裡”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連接》向讀者展示了20世紀90年代索馬裡的內憂外患。法拉赫借由但丁“地獄篇”引文,對比戰亂中索馬裡人民道德信仰的喪失並探索其根源。“連接”不僅是文本之間的關聯性,也是主人公吉布勒赫與祖國的不可分割性。本文旨在通過《連接》與“地獄篇”間的互文性比較分析,揭示兩者形式與內容上的相關性,將但丁地獄之行與吉布勒赫的索馬裡之行聯系起來,構成索馬裡與地獄之間的對照,使讀者更好地理解《連接》的藝術特色和創作意圖。

主要觀點:法拉赫的小說《連接》借鑒但丁《神曲·地獄篇》暗喻了索馬裡當今政治無能和社會混亂無序的狀況。

學術價值:本論文對學界了解東非地區的社會文化狀況具有重要意義。

5. 論文“抗爭、獨立於超越--論非洲葡語文學的嬗變”

基本內容:忽視、蔑視、扭曲,這是獨立前非洲葡語文學在英語學界的遭遇。而在國內,雖然近幾年來關於葡萄牙及巴西的文學研究逐漸興起,但關於非洲葡語文學的文章仍然幾近於無。因此,本文希望呈現安哥拉、佛得角、莫桑比克、幾內亞比紹、聖多美和普林西比五個非洲國家葡語文學的基本面貌,並且試圖達成幾個目標:縱向上一時間順序作出清晰的脈絡梳理﹔橫向上強調非洲葡語文學的獨特之處﹔以部分重點作家、作品為例說明非洲葡語國家文學的新焦點、新變化。

主要觀點:非洲葡語文學具有自身的內在發展特征,但往往被非洲英語研究和巴西葡萄牙語文學研究所擠佔,導致非洲葡語文學狀況被嚴重忽視。然而,非洲葡語作家們正通過自己的努力,努力改變這種狀況,讓非洲葡語文學逐漸嶄露頭角。

學術價值:本文對學界了解非洲葡萄牙語文學狀況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進一步搜集整理各個國家和語種的文學年譜資料﹔

(2)把已經搜集的資料進行年譜編寫﹔

(3)在編寫年譜的基礎上對該國(該語種)文學的發展變化進行分析和評述,揭示其內在原因和外部因素,進而總結出新世紀東方文學發展的總體特征。

課題組供稿 

(責編:孫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