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古典小說西傳文獻整理與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2019年12月13日13:35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一、 總體執行情況

本課題研究分為四個階段,目前已完成前兩個階段的工作。具體如下:

第一階段:(2017年11月-2018年3月)深化和拓展課題的立意與設計,對課題的問題意識、文獻基礎、總論與子課題的關系進一步梳理,具體化為有學理依據和可操作性的方案,落實各項子課題的文獻收集、研究與撰寫任務。

(1)2017年11月,召集課題組成員,落實資料文獻的收集整理任務,討論完善本項目的總體布局,細化子課題的具體內容、思路,明確成員的分工,明確著述和文獻編纂體例。

(2)2018年1月,舉行開題報告會,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征求對研究計劃和各部分內容的意見。首席專家及子課題負責人就各自的課題設計進行匯報,集思廣益,再作修訂。

(3)2018年3月前,完成體例和綱目的修訂,著手展開研究工作。

第二階段(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繼續完善、充實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調查研究,展開與課題相關的學術交流,舉辦中國古典小說西傳系列工作坊、參加系列國際學術會議等。

(1)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與調查研究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與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二是與中國古典小說西傳相關的漢籍目錄、早期漢學研究中的中國古典小說資料的收集、匯編與分類。前者主要是用於專題研究,后者為文獻匯編做准備。

(2)首席專家宋莉華教授完成課題總體設計,並對中國古典小說西傳的歷史軌跡、路徑、方式、媒介等形成宏觀的總體性描述和理論基礎。

(3)首席專家與各子課題負責人不斷協調,督促課題進展,完善課題組主要成員,解決研究研究和撰寫中出現的問題。

(4)首席專家與課題組成員協調確定體例,進行文獻資料的梳理。

(5)發表和出版部分階段性成果。

第三階段(2019年10月至2021年12月):進行各子課題的研究、撰寫和文獻匯編,各子課題完成最終成果的初稿。已進行期中的部分研究工作,包括對目錄文獻、漢學期刊、漢文小說的收集整理工作,分別匯編成冊如下:

(1)《中國古典小說西傳編年》(1714-1949)。

(2)《西方早期研究中國古典小說珍稀資料選刋》。

(3)《西方早期中國古典小說書目文獻匯編》。

(4)《西人所著漢文小說集成》。

(5)“中國古典小說西傳研究叢書”系列。

4、第四階段(2022年1月至12月):對最終成果進行修訂、定稿,提交成果鑒定。

二、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子課題之一:中國古典小說西傳編年。

以編年史的方式呈現1714-1949年這兩百年間中國古典小說在西方傳播的整體歷史軌跡。按照中國古典文獻學編年體體例,把翻譯、介紹或評論中國古典小說的重要學者和論著都納入考察范疇,先以時序為經,以事件為緯,全面再現中國古典小說在西方世界的傳播和接受狀況,同時凸顯古今之變。

課題組成員張佳穎、關曉茵2019年赴美國收集相關文獻,目前資料的收集工作已完成,確定了西傳編年的目錄,進入實質性編纂階段,完成約20萬字。

子課題之二:西人所編中國古典小說書目文獻整理與研究。

西人所編中國古典小說書目整理與研究。發掘近代西人編訂的稀見西文書目40余種,如偉烈亞力《漢籍解題》(1867)、梅輝立《漢籍書目提要》(1867)、《亞洲文會北中國支會圖書館書目(含偉烈亞力藏書)》(1872)、穆麟德《中國書目手冊》(1876)、考狄《漢學書目》(1878-1885)等,將其中著錄的中國古典小說書目匯編成冊。

對西方早期漢籍目錄中的中國古典小說收錄情況及著錄的目錄學特點形成了宏觀的認識,在《中國社會科學》2018年第10期發表重要成果《西方早期漢籍目錄的中國文學分類考察》(宋莉華)。對部分西方早期漢籍目錄展開並完成深入的個案研究,如課題組成員宋莉華、談劍明在《南開大學學報》2019年第1期發表《皇家亞洲學會所藏中國古典小說及其書目研究》,對西方最早的漢學研究機構之一皇家亞洲學會所藏中國古典小說展開研究。其所藏小說不僅數量可觀,而且多康雍乾嘉時期的刻本或稀見版本,與國內現存版本可互為參照。皇家亞洲學會漢籍目錄的編纂和修訂,則反映了19世紀歐洲文學體系對中國古典文學的框范,體現了中西文學觀念的差異,具有學術史的研究價值,是考察中國近代文學觀念轉變的一個重要維度。另外,對偉烈亞力的《漢籍解題》、梅輝立的《漢籍書目提要》以及一些公共圖書館漢籍目錄,包括傅爾蒙編、雷慕沙修訂的《法國皇家圖書館漢籍目錄》,柯恆儒編《柏林皇家圖書館漢籍目錄》(1822)、肖特的續編目錄《御書房滿漢書廣錄》(1840)、道格拉斯的《大英博物館藏中文刻本、寫本、繪本目錄》(1877)及其《續編》(1902)等已文,完成初步研究。

子課題之三:西人研究中國古典小說文獻資料匯編。

按中國古典小說總論、作者及本事研究、版本研究、評點和序跋研究、文體研究、語言研究、結構藝術研究、表現手研究、敘事模式研究、宗教思想研究、歷史文化內涵研究、時間與空間研究、物質與技術因素研究、圖像研究、讀者與接受研究等主題,分類匯編。

目前完成了對《遠東雜志》《中國從報》《北華捷報》《教務雜志》《皇家亞洲文會北中國支會會報》《東亞雜志》《漢學雜編》《鳳凰雜志》《新中國評論》《中國科學美術雜志》《天下月刊》等期刊的資料收集,對其中的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資料匯集篩選。發表階段性成果《〈遠東雜志〉及其所構建的晚清圖景》(宋麗娟),《國際漢學》2018年第3期﹔《“才子書”:明清時期一個重要文學概念的跨文化解讀》(宋麗娟),《文學評論》2017年第6期。

子課題之四:《西人所著漢文小說集成》。

對已收集360余種西人所著漢文小說進行篩選,選取200種左右的小說,分為歷史小說、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成長小說、家庭小說、動物小說、寓言故事、福音故事、游記小說、宗教小說點校出版。

目前已完成基本文獻的收集,編訂完成簡要目錄,正在進行分類和目錄的細化工作。下一步即著手分工、點校,撰寫解題,對原文重新標點、分段、排版,就重要異文和錯訛之處的校改作出說明。

子課題之五:中國古典小說西傳專題研究。

首席專家宋莉華2019年5月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經典的重構:宗教視閾中的翻譯文學研究》,討論中國古典小說在中西文明交匯、古今嬗變的語境中,如何被西方社會接受。子課題負責人宋麗娟2017年10月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學西傳”與中國古典小說的早期翻譯(1735-1911) —以英語世界為中心》一書。此外,課題組成員陳婷婷的《明清時期西傳中國小說的誤釋問題研究》、談劍明的《〈西游記〉早期英疑研究》、丁芝慧的《中國古典小說在西班牙語世界的傳播》正在進行中。

三、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一)調研數據整理運用與文獻資料收集整理

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和編纂是本課題兩大組成部分之一,也是難點之一。立項以來,課題組重點做了以下工作:(1)在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調研查閱漢學書籍﹔(2)課題組成員利用到海外參加學術會議或作學術訪問的機會,查閱、收集資料﹔(3)運用海內外數據庫並通過查閱國內外相關期刊,如Archive, Gutenberg, Worldcat, JSTOR等數據庫和網站,以及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T’oung Pao等,收集一手文獻資料﹔(4)購買了研究所需的部分中外文書籍﹔(5)子課題負責人之一李國慶教授是漢學、圖書館學、目錄學專家,任職於俄亥俄大學圖書館,熟悉海外特別是北美地區的圖書館資源及館員,為課題收集了大量文獻資料,2019-2019年期間,課題組又派團隊成員丁大剛、談劍明、田洪敏、關曉茵、張佳穎、譚玉婷赴美國收集文獻,保証了課題的順利開展。

(二)學術會議

1、2017年9月12日在上海師范大學召開重大項目的預備會議。參加會議的有首席專家上海師范大學宋莉華教授,子課題負責人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李國慶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王燕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李奭學教授、浙江師范大學高玉海教授,以及骨干成員蘇州大學季進教授、福建師范大學葛桂錄教授、揚州大學萬潤寶教授、浙江外國語學院趙紅娟教授、廣東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曾文雄教授,上海師范大學宋麗娟、劉耘華、朱振武、林惠彬、張靈、盧逸凡、田洪敏、丁大剛、談劍明等。宋莉華發表《關於中國古典小說西傳文獻整理與研究的構想》《海外所藏珍本中國古典小說經眼錄》,提出了關於課題的總體構想。其他與會學者發表了《英國漢學三大家的漢學特色及其地位貢獻》《中國古典小說西譯編年的設想》《明清小說俄譯本插圖敘事初探》《德譯〈中國童話〉與〈西游記〉學術探究》《余國藩與〈西游記〉的英譯》《論〈西游記〉的最早英譯》《“十大才子書”英譯研究》《理雅各〈東周列國志〉的跨文化重寫》等多篇論文,從編年、翻譯、目錄、插圖等多個角度,對中國古典小說西傳展開研究和討論。

2、2018年1月7日,召開“中國古典小說西傳文獻整理與研究”開題報告會及學術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劉躍進教授,國家圖書館詹福瑞教授,南京大學程章燦教授,長江學者、首都師范大學大學左東嶺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朱萬曙教授,西北大學李浩教授,上海師范大學孫遜教授組成的專家組,聽取了首席專家宋莉華教授就課題設計、重點難點、工作計劃、成果預期等基本情況進行的匯報,以及子課題負責人和課題組成員朱振武教授、宋麗娟副教授、田洪敏副教授、李建英教授、Ivan Ruvidich副教授等就各自課題的報告。與會專家對宋莉華教授的報告進行了評議與討論,從不同角度對該課題的研究思路和具體研究方法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

專家組一致認為,該課題對於深入研究中國古典小說西傳的過程和規律,對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實現知識創新、理論創新和方法創新,推動當今中國文化進一步走出去具有重大意義。該課題聚集了國際、國內研究中國古典小說西傳的優秀學者,課題組在前期已經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相關學術成果,在文獻搜集上有了一定積累,所提交的開題報告,無論是研究內容、研究方法,還是工作計劃,都有明晰的思路和可行的措施,因此,課題組有能力按時保質保量完成這一重大項目。

專家組在和課題組充分溝通、討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如下的建議:

第一,課題組應發動各方力量,通過更多的渠道盡可能獲得完備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組織更多的人力、覆蓋更多的語種,進行文獻的整理和校點工作,爭取為中國古典小說西傳提供完備的基礎性文獻。

第二,在上述文獻整理的基礎上,與出版社協調,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建立數據庫,以方便國內外學者使用。

第三,加強研究力量,提升研究的廣度和深度,突破目前局限於翻譯研究的層面,盡量涵括翻譯、改寫、出版、評論、研究等多個環節,對中國古典小說的西傳進行全面研究,揭示出對現實及未來有啟示意味的文化與文明互鑒的規律。

第四,鑒於該項目涉及大量海外文獻的蒐集、整理與翻譯,工作量甚大,建議國家哲社規劃辦在適當的時候給予滾動資金的支持,以保障這一具有重大研究意義的課題順利完成。

3、2018年10月26-28日組織舉辦“2018年中國古代小說論壇”,課題組成員王燕發表《德庇時英譯〈紅樓夢〉研究》﹔宋麗娟發表《巴贊〈元代〉及其文學史學史價值》﹔趙紅娟發表《試論〈西游補〉崇禎刻本的十六幅插圖》﹔萬潤寶發表《文學·歷史·宗教——明清聞香教題材小說的多維闡釋》。

4、2018年11月12日組織舉辦“中國古典小說西傳工作坊”,課題組成員談劍明發表學術演講《〈西游記〉早期英譯研究》﹔2018年12月12“中國古典小說西傳工作坊”,課題組成員丁芝慧發表學術演講《明清小說在西班牙語世界的傳播與評價》。2019年6月21日,舉辦“中國古典小說西傳工作坊”,趙東旭發表“近代中國文學史中的古典小說研究”。

(三)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等

1、首席專家宋莉華教授多次赴海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2018年1月赴布達佩斯羅蘭大學參加由歐洲漢語教育學會主辦的歐洲漢語教育研究會年會,發表學術論文《19世紀歐洲漢語教材中的中國小說及其當代教學啟示》﹔ 2018年7月赴日本,參加神奈川大學的合作研究項目“亞洲的東西文明沖突及相互影響”,並查閱相關研究資料﹔2018年8月赴德國維藤大學參加第二屆世界漢學論壇&第17屆中國古代小說戲曲文獻暨數位化國際研討會,發表論文《理雅各的章回小說寫作及其文體學意義》﹔2019年受神奈川大學邀請,進行學術講座《文學術語在近代中國、西方和日本的對接與轉換》,同時受邀參加上智大學國際學術會議“近代傳教士的日語及漢語文學研究”,發表主題演講《傳教士漢文小說研究》。

2、2019年4月2日,子課題負責人“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芝加哥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李奭學教授,帶來了一場題為“馬若瑟與中國傳統戲曲——從馬譯《趙氏孤兒》談起”的精彩講座。李奭學從翻譯研究的角度出發,指出學界中很多學者對馬若瑟存在很多偏見。他簡要地介紹了馬若瑟的生平,並稱他為就文學而言的第一位漢學家和第一位傳教士小說家。李教授通過馬若瑟的小說《夢美土記》和《儒交信》來有力地論証了其小說家的身份。此外,他還介紹了馬若瑟於1731年翻譯了《趙氏孤兒》並於1735年發表於杜赫德所編的《中華帝國全志》第三冊的簡要的譯介情況。接著,李奭學就學界對馬若瑟所譯的《趙氏孤兒》的批評展開了介紹。緊接著,他通過舉例來論証《趙氏孤兒》中並非不譯曲詞,而是所譯的曲詞較少。並且,有些唱詞從譯介學角度無法翻譯,隻能進行改寫。最后李奭學總結了馬若瑟的三個翻譯策略,認為其以新古典主義來衡量譯著,必然會少譯曲詞,以賓白為主﹔馬若瑟深受李漁的影響,以李漁《閑情偶寄》中“欲觀者悉其顛末,洞其幽微,單靠賓白一著”的觀點來展開譯介﹔劇情的推動多賴賓白,馬譯或他撮譯的曲詞也多與劇情的推動有關。

3、2019年5月24日,子課題負責人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李國慶教授來上師大,進行了“老學齋藏書西傳考”的講座,圍繞馬鑒的藏書在海外的流轉狀況,從藏書形成和流轉、藏書當年面目、循印索書等方面進行闡述。

4、課題組成員田洪敏2018年12月赴德國洪堡大學訪問一年,收集相關資料,並推動與洪堡大學展開項目合作。

四、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2018年1月召開“中國古典小說西傳文獻整理與研究開題報告會”之后,即向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報送了《“中國古典小說西傳文獻整理與研究”開題簡報》,並在上海師范大學網站發布簡報。

2、課題首席專家宋莉華教授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遺產》發表研究本重大課題的階段性成果﹔子課題負責人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發表階段性成果,“中國學派”公眾號全文推送,引起較大反響,上海師范大學網站也予以報道。宋莉華的《理雅各章回小說寫作及其文體學意義》2018年獲上海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二等獎,宋麗娟《“中學西傳”與中國古典小說的早期翻譯(1735-1911) —以英語世界為中心》一書獲上海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二等獎,均以發表重大課題的研究成果為基本內容,使得本重大課題深受學界關注。2018年9月10日《光明日報》發表子課題負責人王燕的文章《中國通俗文學的海外傳播》,擴大了本課題的社會影響。

3、數次與人民出版社商談項目成果的出版事宜,列入該社出版計劃。

五、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原先的課題論証有求大求全的傾向,實際操作起來有一定困難。課題組發動各方力量,通過更多的渠道盡可能獲得完備的文獻資料,盡量採取影印,反映文獻原貌。盡可能組織更多的人力、覆蓋更多的語種,進行文獻的整理和校點工作,爭取為中國古典小說西傳提供完備的基礎性文獻。

2、本課題文獻涉及語種較多,對團隊組織要求高。除中文文獻,涉及大量西語文獻,不僅有常見的英文、法文文獻,也有拉丁文、德文、西班牙文、俄文等文獻。課題組調整思路,不再舍近求遠,力邀本校外語學院、學科點的外籍教師及外語人才,還有上海的兄弟院校外語學院的人才進行合作,力求滿足語言的要求,高質量地完成該項目。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1、《西方早期漢籍目錄的中國文學分類考察》(宋莉華,《中國社會科學》2018年第10期)

宋莉華教授在《中國社會科學》2018年第10期發表3萬余字的長篇論文《西方早期漢籍目錄的中國文學分類考察》。該文是宋莉華教授2017年以來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古典小說西傳文獻整理與研究”(17ZDW265)的階段性成果。文章從西方為漢籍編目時引發的各種問題入手探討中西文體概念、文體分類、文學觀念的相互碰撞、磨合與影響,不僅對中西文學批評史、文體學史有重要推進,也對近代文學研究、比較文學研究等多個學科領域具有跨學科的意義。

該文以1919年中國現代文學發生之前的西人所編漢籍目錄為研究對象,通過考察其中的中國文學分類及文體概念的演變,中國文學在西方知識體系和學科分類中所處的位置,揭示漢籍編目在西方構建中國文學知識譜系中所發揮的獨特作用。西方早期漢籍目錄中的中國文學分類以及文體內涵的變化,既是中學西傳和西學東漸的結果,也體現了中西文體之間的相互對話與改造。在學無中西的理念下,在中西交匯、古今嬗變的近代語境中,中國文學觀念、文體界定、知識體系等發生變革,與西方漢籍目錄形成多重互文性,以此出發考察西方漢籍目錄與近代中國文學分類的歷史生成與文體重構,有助於厘清近代中國文學演變的復雜學術理路。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古典小說西傳文獻整理與研究”,旨在對中國古典小說的西傳進行大規模、成系統的整理和研究,呈現數百年來中國古典小說西傳的軌跡,描繪中國古典小說在中西時空交匯點上呈現出的多姿多彩的文學交流圖景,及其對世界文學的有益滋養和獨特貢獻。

2、《近代傳教士對才子佳人小說的移用現象探析》 (宋莉華,《文學遺產》2018年第4期)

在中國文學史上,“才子佳人小說”是一個特定的概念,是指明末清初以《平山冷燕》《玉嬌梨》等為代表,以男女婚戀為題材的中篇小說。才子佳人小說興於明末,至清初蔚為大觀,成為小說的一大類型。19世紀初期,新教傳教士來華之后,把才子佳人小說作為漢文寫作的模板,直接移用才子佳人小說原有情節、人物,將小說中的語句、段落重新組織,構成新的小說文本在中土流傳。西方傳教士的漢文小說寫作,經歷了長期的過程,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特征。對此,韓南(Patrick Hanan)、黎子鵬等學者多有研究。該文以19世紀新教傳教士來華之初通過“嫁接”才子佳人小說這一特殊方式而形成的新作作為特定研究對象,考察了才子佳人小說這一文類自18世紀流傳歐洲后,在西方社會產生的影響,揭示其對當今跨文化交流的啟示意義,思考如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以推動今日中國文學的域外傳播,這是本文最為突出的問題意識。同時,考察才子佳人小說自18世紀流傳到歐洲以后,在西方社會產生的影響,揭示其對當今跨文化交流的啟示意義,思考如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以推動今日中國文學的域外傳播。

3、《理雅各的章回小說寫作及其文體學意義》(宋莉華,《文學評論》2017年第3期)

19世紀的最后25年被認為是英國漢學的理雅各時代。理雅各作為英國維多利亞時期著名的漢學家,以對四書五經的譯介獨步歐美漢學界,其所譯《中國經典》至今被奉為標准譯本,對漢學、哲學、宗教學都產生了深刻影響。一百多年來學術界對理雅各給予了極大關注,但大多聚焦於他的《中國經典》翻譯和研究,很少有人注意到,理雅各的漢學之路其實是以章回小說的翻譯和寫作為起點的。1842年他在著手翻譯“四書五經”之前,首先翻譯了《大明正德皇游江南傳》,並以此為范本寫作了章回小說《約瑟紀略》和《亞伯拉罕紀略》。 理雅各翻譯和寫作的章回小說雖然數量不多,但是他獨創了“紀略體”小說,而且對中篇章回小說有新的發展。在晚清西風東漸,“以西律中”的歷史語境中,理雅各反其道而行之,採取“以中律西”的策略,用中國傳統文學體裁寫作西方人物傳奇,這一文體選擇包含了他試圖克服畛域之見,跨越中西界限的文化取向,以自己的方式捍衛並保持了中國文學的獨特性。 本文進一步關注的是,理雅各翻譯和創作的章回小說,從文體學的角度看帶來了哪些啟示?首先,理雅各對中國傳統章回小說這一文體的理解,不僅對晚清西人的漢文小說寫作產生了深刻影響,更為重要的是他對於章回小說的文體認識和創作實踐體現了高度的文體自覺意識,觸及了中國古代小說觀念、章回小說的文體特征、章回小說形式與內容的關系等一系列文學本體問題。 其次,理雅各對小說的認知,打破了中國文學原有的文體秩序,使一向被目為“小道”、不登大雅之堂的通俗小說從邊緣向文學中心移動,與詩歌一起成為中國文學的代表性文體。中西方學術體系不同,中國傳統中並無西方所謂“文學”一科,經學乃是一切學問之核心。理雅各將小說作為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它置於與詩歌等雅文學同等的位置,擺脫以四部為框架的中國傳統知識體系,將中國文學納入西方知識體系,其背后所隱含的是西方的文學觀念和學科分類。通俗小說以此取得了與《詩經》,與四書五經同等重要的學術地位。 第三,理雅各融通中西,將歷史演義與史傳傳統相結合,寫作中篇章回小說,又試圖在“小說”與“novel”和“romance”之間建立起對應關系。在這一過程中,他在“小說”概念中植入了西方的文體內涵,一定程度上促成了 “小說”現代文體內涵的生成。 理雅各等西方學者的文學觀和文體觀在近代中國廣為傳播和接受,成為晚清士人對中國文學進行內省的外部參照,引發近代文學觀念的轉變和小說界革命,值得關注。本文2018年獲上海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二等獎。

4、《“中學西傳”與中國古典小說的早期翻譯(1735-1911) —以英語世界為中心》(宋麗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0月)

中國古典小說在西方的早期翻譯是明清期間“中學西傳”的重要方式和途徑,是“中學西傳”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以明清時期翻譯成西文的中國古典小說為研究對象,採用歷史梳理和文本分析的方法,並借鑒跨學科的研究手段,對中國古典小說的文學文本在西方的翻譯進行實証研究,將中國古典小說西譯置入中西文化交流的學術背景和明清時期“中學西傳”的特定歷史語境下,探討中國古典小說西譯的歷史進程及具體情況,並兼及異質文化交流過程中出現的誤讀和變異,以及由中國古典小說在異域的再現而完成的文化改寫和文化塑造功用。

全書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開啟風氣與確立范式:中國古典小說西譯的濫觴,描述了1735-1799年期間中國古典小說西譯的具體情況。第二,題材的多樣與中國古典小說西譯的拓展,描述了從1800年至1840年,西人選譯的中國古典小說在題材上有所拓寬,涵蓋了神魔小說、話本小說、擬話本小說、歷史演義、才子佳人小說等,並詳細描述了這些作品翻譯的情況。第三,近代外文報刊:中國古典小說西譯新載體的風行,介紹了1841-1911年間《亞洲學刊》《亞洲論叢》《法國東方教育公報》《中國叢報》《鳳凰雜志》等近代外文期刊所刊載的中國古典小說譯文。第四,中國古典小說譯文選集的編纂及其體式的完備,討論了1841-1911年間刊行的中國古典小說譯文選集。第五,移植與改寫:中國古典小說譯文單行本的新變,討論了單行譯本成為中國古典小說西傳的新形態。第六,自我投影與他者審視:中國古典小說的文化解讀,對中國古典小說的西譯做出詳細的文化解讀。

本書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學術背景和中國文化輸出的特定語境中,梳理了18世紀到20世紀初以中國古典小說西譯的形式完成的“中學西傳”,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也為現代社會的文化交流和輸出提供有益的借鑒。本書獲上海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二等獎。

5、《宣教師漢文小説の研究》(宋莉華,日本東方書店2017年12月)

在中國文學的近代變革中,西方文化的強力介入無疑是一個直接誘因和不可或缺的異質文化資源。本書通過對西方來華傳教士的漢文小說展開研究,重在探討其與中國傳統小說之間的內在關聯,並考察其對中國文學產生的影響。“小說”作為中國舊有的文體概念,如何獲得現代的文體形式和內涵?西方小說觀的輸入和西人漢文小說的創作實踐在其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這是本書通過考察傳教士的小說觀念和漢文小說的創作實踐努力回答的問題。

西人寫作漢文小說本身是一個有趣的文學現象,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和交流的語境中,這一文體選擇具有了超越文本本身的文體學意義。西人對中國傳統小說的認知,觸及了中國古代小說觀念、章回小說的文體特征、章回小說形式與內容的關系等一系列文學本體問題,並在創作實踐中對章回小說文體有所改造。他們把小說置於“四書五經”同等的地位,打破中國原有文體秩序,又在“小說”與“novel”、“romance”之間建立起對應關系,將西方的文體內涵植入“小說”,可以視為近代小說文體變革的表征。西人的漢文小說創作及其小說觀,為考察中國現代小說文體的生成提供了新的文獻、視角和研究路徑。

西方來華傳教士模仿傳統章回小說體例,融通中西,用中文撰寫、譯述通俗小說,借此宣揚西方的文化觀念。他們以中國小說之“舊瓶”,裝西方文化之“新酒”,是對中國古代小說的新發展,同時又無意中承擔了譯介西方文學的職責,最早將西方小說引入中國。傳教士漢文小說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萬歷、天啟年間,當時主要是耶穌會士用文言譯述部分歐洲寓言和軼事小說。另外,出現了《儒交信》《夢美土記》《聖若撒法始末》等少數敘事文學。19世紀以來,隨著新教傳教士來華,他們比天主教傳教士採取了更為靈活主動的策略去適應中國本土文化,試圖通過創作大眾喜愛的世俗文學達到宣教目的,將宗教傳播與世俗文學創作相結合。小說具有改造社會的功能,容量較大,篇幅可長可短,同時小說特有的敘事性特色和生動活潑的語言,也使其更易於為普通讀者所接受,對傳播福音頗為奏效,因而被廣泛用作宣教手冊的體例。1819年倫敦會米憐出版第一部漢文小說《張遠兩友相論》后,這類作品便絡繹不絕。它們以白話文、淺顯的文言或方言寫成。1850年代之前以原創作品為主,在體例上模仿中國傳統的章回小說,大多以單行本行世。19世紀50~80年代,原創小說僅有楊格非《引家當道》等少數幾種,更多的是譯介西方文學名著。《天路歷程》《正道啟蒙》《亨利實錄》《貧女勒詩嘉》《紅侏儒》《安樂家》《閨娜傳》《小美加》等都是這一時期譯介進來的。隨著中國讀者對西方文學的逐漸熟悉與接受,西方傳教士此時開始淡化、拋棄中國傳統小說體例,內容和題材變得更為寬廣,出版形式往往先由期刊連載再出版單行本,譯介的作品多於原創。這種趨勢在19世紀90年代后進一步加強。譯作佔據了主體。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出現了一大批女性傳教士譯者,如亮樂月、季理斐夫人、杜步西夫人、隋美利、狄文氏、倪戈氏等,她們譯介了諸多19世紀英國、美國女性作家的兒童文學經典作品,顛覆了傳統的童蒙教育,對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的萌蘖有篳路藍縷之功。傳教士漢文小說對傳統漢語文體的改造,是西方現代文體“自由間接地”對傳統漢語文體的改造過程。其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慢慢滲透到現代漢語每一個角落,無論是敘事文體、語言風格、語法結構、還是遣詞造句。

傳教士漢文小說是西方文化及宗教與中國文學融合的典型范本,在異質文化的交流與沖突方面更具有研究價值。它們是傳教士努力消解中西文化差異與隔閡來傳播西方宗教和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其中國文化經驗的獨特表達,同時又融入了西方的觀念、小說技巧、語言表達方式,從而在不同程度上塑造著西方歷史與文化,帶給中國讀者不同的審美體驗,對晚清士人以及中國文學的變革產生了潛在的影響。西方文學觀和文體觀在近代中國廣為傳播和接受,成為晚清士人對中國文學進行內省的外部參照,引發近代文學觀念的轉變和小說界革命。本書有助於我們全面認識中國文學在域外的流傳及影響,同時厘清中國近代文學、現代文學發生的源流,從而更客觀地評價五四白話文運動的得失和歷史地位。本書對傳教士漢文小說進行了初步的文獻整理,為進一步深化傳教士漢文小說研究提供了基礎,對現有的小說史及文學史起到了補缺、補遺的作用。本書以西方傳教士漢文小說等一手文獻為基礎,針對具體文本,結合文體學的理論展開論述,對中、西“小說”的文體內涵和特征層層剖析,理論前提科學,資料准確充實,邏輯嚴密,論証合理,結論令人信服,為研究中國近代小說的變革和轉型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文獻。

《宣教師漢文小説の研究》一書是國際學術合作的成果,由日本長崎短期大學專任教師、助理教授青木萌博士翻譯,日本神奈川大學教授、漢學家鈴木陽一先生校點。該書2017年12月由日本著名學術出版社東方書店出版,出版之后在國際學界引起強烈反響。日本《神奈川大學亞洲評論》發表該校孫安石教授書評,2018年日本勉誠社出版《中國古典小說研究的未來》一書,把它視為中國古典小說研究的最前沿課題之一。2019年4月,作者宋莉華受上智大學和神奈川大學邀請,就該書發表專題學術演講。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進入課題的第三階段和第四階段工作,具體如下:

2019年10月至2021年12月,進行各子課題的研究、撰寫和文獻匯編,各子課題完成最終成果的初稿。已進行期中的部分研究工作,包括對目錄文獻、漢學期刊、漢文小說的收集整理工作,分別匯編成冊如下:

1、《中國古典小說西傳編年》(1714-1949)。

2、《西方早期研究中國古典小說珍稀資料選刋》。

3、《西方早期中國古典小說書目文獻匯編》。

4、《西人所著漢文小說集成》。

2022年1月至12月,對最終成果進行修訂、定稿,提交成果鑒定。

課題組供稿 

(責編:孫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