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1.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自“全明筆記整理與研究”項目獲得批准后,首席專家陳才訓教授曾就項目的整理宗旨、原則乃至工作流程等問題,請教了詹福瑞、郭英德、杜桂萍、劉躍進、左東嶺、張國星、劉勇強、廖可斌、潘建國、劉石、朱萬曙、李聖華等專家學者,通過和這些專家交流,獲得了許多指導性建議。子課題負責人徐大軍教授、陳國軍教授、王昕教授等積極工作,廣泛與學界同仁交流,為項目的開展進行了很好的前期准備。曾推出《全宋筆記》的大象出版社張前進、吳紹明編審以及有關專家也及時介入了項目的具體工作,將他們豐富的出版經驗和學術理念用於項目實施,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凡此,推進了項目工作的有效展開,為項目的順利進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目前,各子課題進展比較順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已初步整理完成明人筆記101種,相關專家正在對筆記整理稿進行審訂。本項目的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良好。
本課題的預期成果主要分為以下幾部分:
(1)擬整理明人筆記600余種,在大象出版社出版《全明筆記》整理本100冊左右﹔
(2)課題組成員發表相關研究論文50篇左右﹔
(3)初步完成與明人筆記相關的專題研究﹔
(4)建設一個具有一定檢索功能的電子文獻平台。
因項目體量龐大,目前已有課題組成員共49人,整理與研究工作正在有序有效展開。已發表相關論文17篇,已完成相關學位論文6部(《江西宰輔文人筆記研究》《明代蘇州文氏家族筆記研究》《陸深筆記作品研究》《錢希言小說創作研究》《“三陸”小說研究》《祝允明小說創作研究》)﹔已初步整理完成明人筆記101種(目錄見下),將有計劃地交大象出版社編輯。
陳才訓《明清小說文本形態生成與演變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3月)一書,其中部分章節對明代筆記中所反映的文人生活風尚及其對小說插圖等“副文本”的影響予以深入論述,對明代筆記中所反映的明代書坊資料予以充分利用,對明代筆記中的小說資料予以充分闡釋。
馬興波《明代筆記考論》(山東大學出版社2019年3月)一書,對200余種明人筆記之得名、筆記作者、基本內容、版本情況等做了系統梳理,每種筆記下分“作者小傳”、“內容提要”、“版本述略”等幾部分,有助於全面認識明代筆記概況。
2017年12月建立了以項目為名稱的微信群,專門用於項目組成員在筆記整理與研究中就有關問題進行研討交流。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立項伊始,根據前期科研基礎和項目開題時眾多專家所提出的建設性意見,首席專家和子課題負責人以及部分專家學者對本項目所涉及的明人筆記文獻的版本情況、類別、整理凡例、學術價值等問題進行了充分的交流與研討。進一步協調、統一了“筆記”的內涵與外延,並在此基礎上調整了全明筆記目錄。同時,項目組還吸納了在文獻整理和明代文學領域取得一定成績的中青年學者加入。首席專家及子課題負責人與曾推出《全宋筆記》的大象出版社的相關編輯及專家加強了聯系,就筆記整理進行切磋交流,討論並完善了整理凡例,為項目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項目組成員開展了一些調查研究活動。2018年9月7日-8日,項目主持人陳才訓專門赴大象出版社,與負責出版《全宋筆記》的相關編輯人員進行充分交流,聽取他們對於全明筆記整理的建議,並商討筆記成果出版事宜。2018年8月、2019年5月、2019年6月,項目組成員曾分別赴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等查閱明人筆記資料﹔2018年11月-2019年2月,項目組成員利用在台灣訪學之便,到台灣相關高校及研究機構查閱明人筆記文獻。本項目從立項起先后召開了多次規模不等的工作會議:
第一次會議,2018年1月3日在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會議室召開“全明筆記整理與研究開題報告暨研討會”,會議由詹福瑞教授主持,來自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首都師范大學、中央民族大學、杭州師范大學、天津師范大學、中國社科院、國家圖書館、大象出版社、黑龍江大學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20余名專家學者,以及子課題負責人、項目組部分成員參加了會議。會議就“筆記”內涵與外延、筆記種類、底本選定、數據庫建設、全明筆記的發展與演變等問題展開研討﹔並就全明筆記整理的凡例、目錄范圍及相關研究內容提出建設性意見。該次會議內容曾於2018年1月以《工作簡報》形式上報省社科規劃辦及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黑龍江社會科學網”對此次會議作了專題報道。
第二次會議,2018年12月8日,來自黑龍江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杭州師范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哈爾濱學院等等單位的部分專家及項目組成員就項目進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具體進度進行討論,進一步明確了筆記整理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又進一步完善了筆記底本的選擇原則、整理凡例等。
除上述會議外,自2018年,首席專家曾多次與部分項目組成員召開座談會,協調、解決筆記整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順利推進項目工作。
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本項目成果在進行中,因此尚未召開成果發布會。
曾於2018年1月報送《工作簡報》,通過黑龍江大學社科處上報省社科規劃辦及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黑龍江社會科學網”並作專題報道,“東北網”也做了專題報道。
本項目具體的科研依托機構為黑龍江大學明清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為黑龍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研究中心現建設有網頁(http://125.223.1.154/)發布項目的進展情況和工作成果。同時,由陳才訓教授主編的《明清文學與文獻》學術輯刊,已於第七、八輯開始刊發項目相關研究成果,並產生了很好的學術影響。《明清文學與文獻》每年一輯,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於每年年底出版。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本項目是一項規模宏大、任務繁重的文獻整理工作,涉及全明近300年的600余種筆記,對明代文學與歷史文化研究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明代筆記文獻浩繁,所涉明人筆記文獻的搜集、影印、整理等工作極為繁重,足夠的時間、人力與財力的投入,始終是該項目開展以來面對的一個巨大難題。
第一,全明筆記跨越時段長,且筆記種類十分繁雜,既包括史料筆記、故事性筆記還包括眾多的學術筆記,且不說明人筆記文獻數量極其浩繁,更甚者許多稀見明人筆記收藏於各地圖書館乃至台灣圖書館,加之許多筆記底本不易獲得,整理成本巨大,整理難度隨之增加。明人筆記多有孤本和善本,而該項目又強調底本和參校本的學術價值,部分筆記文獻因不易查找、難以復制、價錢昂貴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項目的順利進展。
第二,本項目體量巨大,申報時擬完成的主要成果是整理600余種明人筆記,並發表相關研究論著等,因此參加項目人數眾多,目前已經有49人,分別來自黑龍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杭州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北京大學、中央民族大學、河北師范大學等高校。人員覆蓋面廣,這固然對項目的進展和完成有積極意義,同時也造成組織工作困難。
第三,因項目工作量大,尤其文獻資料的索取耗資不菲﹔參與項目人員達49人,
第四,項目研究時間緊張。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研究周期一般規定為五年,但就本項目實際工作量而言,相當於其他重大招標項目的數倍,因此,五年時間遠遠不夠。
第五,雖然面臨不少客觀困難,但項目組定會通過多種形式積極協調,在保証成果質量的前提下,推動項目順利開展。
5.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第一,該項目擬對有明一代600余種筆記進行系統整理,涉及筆記文獻數量巨大,實際上相當於幾個重大招標項目的體量﹔而且一些稀見明人筆記收藏於全國各地圖書館,其底本不易獲得,整理難度隨之增加。因此,利用項目中期檢查評估的機會,向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提出項目延期兩年的申請,懇請項目主管部門根據項目實際工作量予以批准(已附上重大招標項目“全明筆記整理與研究”變更審批表)。
第二,2018年1月3日,該項目開題報告會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項目組邀請國家圖書館詹福瑞,北京師范大學郭英德、杜桂萍,中國社科院劉躍進、張國星,北京大學廖可斌、劉勇強、潘建國,首都師范大學左東嶺,清華大學劉石,中國人民大學朱萬曙,河北師范大學王長華,浙江師范大學李聖華等組成專家組﹔傅承洲、徐大軍、王昕、陳國軍、張獻忠等作為子課題負責人也參加了開題報告會﹔還特邀推出《全宋筆記》的大象出版社張前進編審、吳韶明編審出席研討會。開題報告會由詹福瑞教授擔任專家組組長。評議專家組針對匯報內容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充分肯定項目的重大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高度評價了項目的研究思路和方案。專家組也提出了如下修改意見:
首先,關於筆記選目。全明筆記選目過於寬泛,建議課題組在進一步明確“筆記”內涵的前提下,將那些題材相對專一集中、結構體系嚴整的詩話、詞話、官箴、語錄、清言、譜錄、畫論、工農醫類、雜史等專門書籍,以及那些有意虛構、純粹的志怪傳奇小說,予以剔除。集中整理那些筆記專書,暫不整理那些散見於叢書的單條筆記。
其次,關於筆記整理凡例。全明筆記整理屬於特大型文獻整理,其基本價值在於普及、推廣明人筆記,而非深度整理單種筆記,因此建議項目組在選好每種筆記底本的基礎上標注句讀,不做校勘即可,相關附錄也非必要。當然,要為每種筆記撰寫富於學術含量的“校點說明”和“提要”。
再次,關於筆記數據庫。鑒於全明筆記數量巨大,如此大的數據庫建設耗資不菲,建議項目組在整理完全明筆記后,建設一個具有一定檢索功能的電子文獻平台即可,這同樣能起到檢閱全明筆記的目的。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1.代表性成果簡介
成果之一,項目組已初步整理完成明人筆記101種(其中首席專家獨立完成1-17種筆記的整理),這些筆記整理稿目前正由專家審訂,具體筆記名錄如下:
1.《詢芻錄》(陳沂)2.《維禎錄》(陳沂)3.《畜德錄》(陳沂)4.《復齋日記》(許浩)5.《兩湖麈談錄》(許浩)6.《損齋備忘錄》(梅純)7.《南翁夢錄》(黎澄)8.《桑榆漫志》(陶輔)9.《林泉隨筆》(張綸)10.《醫閭漫記》(賀欽)11.《病逸漫記》(陸釴)12.《濯纓亭筆記》(戴冠)13.《讀書一得》(黃訓)14.《靜虛齋惜陰錄》(顧應祥)15.《南園漫錄》(張志淳)16.《兩山墨談》(陳霆)17.《樗齋漫錄》(許自昌)18.《六研齋筆記》一筆、二筆、三筆(李日華)19.《雲南機務抄黃》(張紞)20.《蔗山筆麈》(商輅)21.《朝鮮紀事》(倪謙)22.《蘋野纂聞》(伍余福)23.《西征日錄》(楊一清)24.《制府雜錄》(楊一清)25.《郢事紀略》(王禹聲)26.《震澤紀聞》(王鏊)27.《震澤長語》(王鏊)28.《續震澤紀聞》(王禹聲)29.《西洋朝貢典錄》(黃省曾)30.《星槎勝覽》(費信)31.《瀛涯勝覽》(馬歡)32.《蘇談》(楊循吉)33.《吳中故語》(楊循吉)34.《吳中往哲記》、續集(楊循吉)35.《金山雜志》(楊循吉)36.《蓬窗類紀》(黃暐)37.《暖姝由筆》(徐充)38.《對客燕談》(邵寶)39.《雲林遺事》(顧元慶)40.《檐曝偶談》(顧元慶)41.《西軒客談》(顧元慶)42.《灼薪劇談》(朱承爵)43.《真珠船》(胡侍)44.《墅談》(胡侍)45.《山樵暇語》(俞弁)46.《野記》(祝允明)47.《前聞記》(祝允明)48.《猥談》(祝允明)49.《讀書筆記》(祝允明)50.《農田餘話》(長谷真逸)51.《炎徼紀聞》(田汝成)52.《西湖游覽志》(田汝成)53.《西湖游覽志余》(田汝成)54.《西吳裡語》(宋雷)55.《吳興掌故集》(徐獻忠)56.《吳興備志》(董斯張)57.《客座贅語》(顧起元)58.《翦勝野聞》(徐禎卿)59.《北窗瑣語》(余永麟)60.《方洲雜言》(張寧)61.《河上楮談》(朱孟震)62.《汾上續談》(朱孟震)63.《浣水續談》(朱孟震)64.《游宦余談》(朱孟震)65.《西南夷風土記》(朱孟震)66.《說頤》(余懋學)67.《梅花草堂筆談》(張大復)68.《聞雁齋筆談》(張大復)69.《戲瑕》(錢希言)70.《析酲漫錄》(陳懋仁)71.《泉南雜志》(陳懋仁)72.《輟耰述》(陳全之)73.《卮林》十卷補遺一卷(周嬰)74.《先撥志始》(文秉)75.《琅琊漫鈔》(文林)76.《涇林雜記》(周復俊)77.《世緯》(袁裹)78.《玉池談屑》(徐泰)79.《二谷讀書記》(侯一元)80.《病榻遺言》(高拱)81.《壟起雜事》(劉泌)82.《下陴紀談》(皇甫錄)83.《近峰紀略》(皇甫錄)84.《近峰聞略》(皇甫錄)85.《皇明紀略》(皇甫錄)86.《石田雜記》(沈周)87.《客座新聞》(沈周)88.《徐襄陽西園雜記》(徐咸)89.《鷃林子》(趙釴)90.《馬氏日抄》(馬愈)91.《責備余談》(方鵬)92.《續觀感錄》(方鵬)93.《七修類稿》(郎瑛)94.《七修續稿》(郎瑛)95.《留青日札》(田藝蘅)96.《味水軒日記》(李日華)97.《紫桃軒雜綴》(李日華)98.《紫桃軒又綴(李日華)99.《六研齋筆記》、二筆、三筆(李日華)100.《篷櫳夜話》(李日華)101.《涌幢小品》(朱國楨)。
就內容而言,初步整理完成的這101種筆記既包括史料筆記、學術筆記,又包括一些故事類筆記,它們全面呈現了明代文學藝術、歷史政治、學術文化、文人心態及世俗百態等多維人文圖景。因此,這些筆記具有很高學術價值及認識價值:
首先,筆記文獻整理是該項目的首要任務,而這正是該項目之文獻價值的體現。筆記文獻整理可為相關明人筆記作家及明代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學、歷史等領域研究提供便利。對這些筆記的系統整理,連同后續的明人筆記文獻整理工作,可逐步改變明人筆記整理中存在的數量不足、雜亂無章、缺乏系統性的缺憾,並最終為學界提供一套齊全完備、編排合理、文獻准確的《全明筆記》。
其次,整理者在整理這些筆記文獻過程中,為每種筆記撰寫了具有學理性的“點校說明”。整理者以開闊的學術視野,從文學、文化、歷史等角度,對每種筆記的作者生平、著述時代、卷帙、版本、主要內容及學術價值等加以系統論析。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具有導讀性質的、學理性突出的“點校說明”,將為編撰《全明筆記書目提要》奠定堅實基礎。
最后,這些明人筆記是一座學術富礦,其中蘊含了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對其加以系統整理,有助於推進明代文學藝術、文化學術、歷史政治等領域的深度研究。
成果之二,陳才訓《明清小說文本形態生成與演變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一書,其中部分章節對明代筆記中所反映的明代文人清賞清玩等生活風尚及其對小說插圖等“副文本”的影響,予以較為深入的探討﹔對明代筆記中所反映的明代書坊、書籍刊刻等資料予以充分重視,論述了其對明代小說傳播的影響﹔對明代筆記中保存的小說資料予以充分闡釋,挖掘了其小說史意義。該書價值主要有二:
首先,對於明人筆記中包含的文學資料尤其小說資料予以充分重視,為全明筆記相關專題(如“全明筆記中的小說資料”、“全明筆記中的戲曲資料”、“全明筆記中的詩文資料”等)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鑒。
其次,對於明人筆記所反映的明代文人生活風尚、圖書刊刻及傳播等現象,予以充分重視,揭示了明人筆記豐富的文化史價值。
成果之三,馬興波《明代筆記考論》(山東大學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是第一部對明人筆記進行宏觀研究的專著,該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辨析了“筆記”與“筆記小說”的概念,並對明代筆記進行了分類與宏觀論述,對每類筆記的學術價值予以論述﹔下編以筆記類別為整體框架、以時間為順序,從書名由來、作者小傳、內容提要和版本述略等角度,對200余種明人筆記的作者生平、基本內容、版本情況等做了系統梳理。該書具有多方面學術價值:
首先,本書對於全面了解明人筆記的發展狀況、種類及主要內容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它既對全明筆記本身研究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又可進一步深化明代文學與歷史文化領域的深入研究。
其次,該書正文對200余種明人筆記版本進行概述,尤其又以附錄形式對明代筆記的版本情況做了系統梳理,這有助於學界了解明人筆記的傳播及存世情況,是明代筆記研究的基礎性工作,體現了較大的文獻價值﹔而該書對筆記及筆記小說內涵及明代筆記類別的歸納,又具一定理論價值,有助於推動明代筆記的縱深研究。
成果之四,發表了相關論文17篇。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自2019年8月開始,在首席專家和各子課題負責人的指導下,項目組成員繼續進行資料的搜集、整理與校點工作。在目前初步整理完成的101種明人筆記基礎上,預計在2020年底初步整理完成明人筆記著作150種以上,在2021年底初步整理完成明人筆記著作200種以上,2021年底整理明人筆記著作300種以上。其間,與大象出版社積極溝通,優先出版明人筆記整理本若干冊。
2.預計到2021年底,項目組成員共發表學術論文30篇左右,出版專著1-2部。
3.擬定於2019年12月、2021年7月、2022年5月召開至少4-6次規模不等的項目工作會議,就各子項目的進展情況、取得的經驗、存在的問題等進行學術研討、交流,推進項目的有效進展。
4.繼續編輯出版《明清文學與文獻》(社科文獻出版社)第九、第十輯,推廣、宣傳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項目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