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整體而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都非常順利。研究的前提和基礎是文獻整理,原計劃8年完成的項目前4年集中於出土文獻“深度整理”及佚文獻考辨輯錄,后4年集中於文獻整理基礎之上的“文學綜合研究”,經過一年半的工作嘗試,確認原計劃基本可行,同時發現有些文獻“深度整理”是可以與“文學綜合研究”同步進行的,故有些載體的文學研究已提前介入。雖然一年半來課題組成員所作的基本上都是文獻搜集整理的基礎性工作,但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績。具體而言,現已新整理出殷商甲骨刻辭120條、銅器銘文50篇、魏晉簡牘近200萬字、北朝造像記65篇、佚文獻近90萬字﹔撰寫書稿2部,刊發相關研究論文22篇,其中C刊以上刊物11篇,被全文轉載4篇待轉載2篇、轉摘1篇待轉摘1篇。
原課題申報書按照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4個歷史時段設計了4個子課題,每個子課題又劃分為“出土文獻整理與文學綜合研究”“佚文獻輯錄整理與文學綜合研究”兩大塊,而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發現,“佚文獻”上下時段流動性大,“輯錄整理”時打破時段界限而按經、史、子、集分類進行更便於操作,也更符合古代輯佚傳統,故下面“佚文獻輯錄整理與文學綜合研究”進展情況的匯報,就不再劃分到4個歷史時段中進行而整體移植到最后進行了。具體情況如下:
1、先秦時段“出土文獻整理”與“文學綜合研究”
先秦時段的出土文獻依時序包括殷商甲骨刻辭、商周銅器銘文、戰國簡牘帛書及秦漢墓葬出土簡帛中的先秦文獻。
(1)出土文獻“深度整理”。一是商周銅器銘文文獻“深度整理”。依學術界現有整理成果看,亟需“深度整理”且工作量巨大的當屬商周銅器銘文,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乃按器皿分類,同類中按字數而未按時代排序,除對銘文作出今字隸定外並無字義注釋和文意闡釋,此后接續的《近出殷周金文集錄》《近出殷周金文集錄二編》《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體例亦大體如此,雖然后有《殷周金文集成釋文》面世,但未達“深度闡釋”程度,且未涵蓋后3書。首席專家徐正英依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體例對如上4書中成篇而又未被馬氏選入的銘文進行“深度整理”式續編,即每篇考辨時代、交代原委、隸定文字、釋讀字義、注釋疏通文意、意譯文本。預計新增600篇,目前已完成50篇,下面會帶領博士生陳芳兵、博士后張少輝共同進行,速度將大升。二是“清華簡《書》類文獻整理注釋”。截至目前,課題組成員祿書果已對清華簡前五冊中的十八篇《書》類文獻,逐篇進行了文字考訂、文句注釋、文義考釋、文本翻譯,對其中的疑點難點深入考辨,充分汲取學界前沿研究成果,力求出版一部客觀全面系統完備的《書》類文獻整理成果。三是課題組成員陳丹奇目前已完成了“郭店簡”“上博簡”儒學文獻的系統梳理和部分“深度整理”,其它戰國簡帛儒學文獻的梳理也將陸續展開。四是課題組成員陳寧在時賢對出土簡帛之醫學文獻剔除整理的基礎上對《五十二病方》《脈法》《陰陽十一脈灸經甲本》《足臂十一脈灸經》《引書》作了“深度整理”。因甲骨刻辭文獻整理成果相對成熟,尤其近出陳年福編10卷本《殷墟甲骨文摹釋全編》收文完備、摹釋頗精,課題組的整理多體現為“大文學”研究過程中對所涉字體、字義、文意作出新隸定、識讀、辨析,積少成多,使整理本更趨完善,而當下不宜另搞新的“深度整理”本。課題組曾試圖在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基礎上,將近30余年新發現的甲骨刻辭作新的“類纂”續補其后,以方便使用,但經與相關專家聯系,得知甲骨文字學家陳年福正在作全新的“類纂”工作。
(2)出土文獻“大文學綜合研究”。課題組按照分工做了如下工作:
其一,整體宏觀研究。首席專家徐正英系統梳理閱讀了先秦時段現有甲骨文、銅器銘文、簡牘帛書整理成果,從民族文化的世界定位高度撰寫了近5萬字的研究成果,可作為該項目的總論,並摘取了2萬余字要點以《出土文獻“大文學”研究與堅定文化自信》為題刊發在了《文學遺產》上,並被《社會科學文摘》全文轉摘。
其二,殷商甲骨刻辭“大文學”研究。子課題負責人陳桐生在整理甲骨刻辭文獻的同時,從宏觀角度、措辭藝術、比喻手法幾個方面對殷商甲骨刻辭的散文成就作了集中探討,開掘深刻,揭示全面,研究成果刊發后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課題組成員王書才在徐正英原有成果揭示甲骨刻辭佔體、譜體、表體、命體、詩歌體、冊體、祝體、誥體、典體基礎上,又揭示出了甲骨刻辭中的“言體”,刊發的論文也已受到關注。徐正英帶領博士生夏天(新改名夏荻楸)共同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對徐正英原來的甲骨刻辭文體研究做了進一步深化和開拓。所謂深化,指將“令”字體、“呼”字體、“使”字體都納入到“命體”中予以探討,將“王告神”“王告臣”“臣告王”三類刻辭都作為“誥體”前身予以追溯,在探討“王佔曰”刻辭基礎上也將“子佔曰”刻辭納入“佔體”探討范圍,以揭示文體初成時的多元性特征﹔所謂開拓,指又新發掘探討了甲骨刻辭中的“卜體”和“問體”。二是對部分甲骨刻辭文體的起源進行了追溯。如,從甲骨刻辭中的文體之字多從“口”“言”“示”發現,文體的前身實際上是一種口頭表達,當一種口頭性活動反復應用於某種特定的場合或儀式活動,並以文句或篇章的形式被記錄下來,它就具有其規范性的行文方式與表現功能,進而就發展成為一種文體。所以,文體的形成與其實際功用密切相關,而不是源於創作者自覺的文體意識。三是將甲骨刻辭研究提升到文化層面。目前已撰寫出了《從甲骨刻辭看殷人的地母神崇拜》《從甲骨卜辭探析殷人的“尚白”觀念》2文,連同甲骨刻辭文體研究的2篇論文都即將在C刊上刊出。
其三,商周銅器銘文“大文學”研究。截至目前,首席專家徐正英在“深度整理”銅器銘文文本的基礎上主要探討的是商周銅器銘文文體,已發掘出了祝辭體、誥體、令體、冊體、訓誡體、頌體、誓體、哀祭體、判詞體、契約體、記體等11種文體的各自基本特征、分界及“純表現性”“低表現性”“敘述性”三大文體類型,其內容在《文學遺產》刊發后雖也被轉摘,但整體而言尚屬於淺層次的初步歸納,待每種文體都單獨撰寫出專題論文后方可稱得上深入研究。為深入探討商周銘文文體,最近首席專家與博士后張少輝共同進行了商代銅器銘文文體生成與甲骨文關系的研究,認為商人對社會結構關系的認知和觀念變化,是不同階段銘文形態演變的根本原因,帝乙帝辛時王朝與方國之間關系的變化,周祭制度的完善,卜辭的范式化,不僅推動了商王的記事需求,也為商末記事長銘的體式提供了制度上的依據。首席專家還與課題組成員張嬋媛共同進行了西周銅器銘文文體生成與祭祀儀式關系的研究。力圖從源頭上和文化層面開掘深度,研究成果近期將在C刊上刊出。
其四,戰國簡帛文獻“大文學”研究。這是出土文獻“大文學”研究中的最大宗,截至目前,課題組成員分工合作完成了如下研究:一是首席專家徐正英重在上博簡《孔子詩論》研究。該研究是其博士后出站報告,大部分內容已以系列單篇論文形式作為該重大項目的前期成果在權威期刊和C刊上刊出,目前《孔子詩論》的最后三塊內容“《孔子詩論》論《關雎》等七篇作品”“《孔子詩論》論‘小雅’”“《孔子詩論》論‘邦風’”已重新撰寫完畢,標志著《孔子詩論》研究的最后完成,3篇長文待修訂完善后擬摘其要點分投3種權威期刊。二是課題組成員祿書果重在“清華簡”的文學教育研究。對“清華簡”中的《書》類文獻和《詩》類文獻進行“深度整理”基礎上,按照《詩》類文獻、《書》類文獻、《易》類文獻、《春秋》類文獻等分類方法,對清華簡中各類文獻相關篇目進行系統分析研究。目前已從完成的34萬字博士論文書稿中在C刊《武漢大學學報》《中州學刊》上摘發了《從清華簡<詩>類文獻看先秦楚地<詩>教特征》《清華簡<書>類文獻文本組合的三種形態》2文,其中1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三是課題組成員張陽重在“上博簡”的文體學研究。目前已開展的研究工作是,以“上博簡”中的“語”類文獻為主要研究對象,結合同時期的相關出土文獻、傳世文獻以及佚文獻,綜合考察先秦“語”類文獻的文體類型,深入探討上博簡中“語”及相關文體的發展流變。完成的博士學位論文《上博簡“語”類文獻文體研究》25萬字,刊發在《清華大學學報》上的論文《先秦“故”體探析——由上博簡中的“故”字句式談起》已被編入人大復印資料待刊,刊於C刊《河南師范大學學報》上的論文《上博簡<曹沫之陳>之“古”字探析——以先秦“古”“故”字義辨析為中心》也有影響。四是課題組成員陳丹奇重在戰國簡帛儒家文獻文學與禮學關系研究。其在系統梳理“郭店簡”“上博簡”儒學文獻基礎上,已對所涉孔門師徒論說“言辭”的內容加以勾稽,並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對《論語》反映的孔門言辭觀的豐富發展,一類則是對周代禮樂制度中言語禮儀的記述闡釋。現正以上述出土文獻為基礎,探討早期儒家言辭觀的發展演化及其禮學背景。已撰寫出了《從戰國竹簡論孔門言辭觀及其禮學背景》一文,即將在C刊刊出。五是課題組成員陳寧重在戰國秦漢簡帛醫學文獻的思想文化研究。已經研讀整理過耶秦簡、周家台秦簡、武威漢簡、敦煌漢簡、居延舊簡、居延新簡、張家界古人堤漢代簡牘、肩水金關漢簡、羅布泊漢簡、額濟納漢簡、天長紀庄漢簡等當中的醫方文獻,並深入考察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中《五十二病方》《脈法》《陰陽十一脈灸經甲本》《足臂十一脈灸經》和張家山漢簡《引書》等文獻的思想內容。借助前人考釋成果,通過出土簡帛與傳世醫籍的對讀與印証,在醫經數術文化、祝由療法、陰陽觀念、醫巫關系及戰國時代文化思想史研究上取得進展。已發表相關學術論文《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祝由語“噴”義及其宗教文化意蘊》《古醫書中“陰陽”文化考——以出土文獻為起點》《早期出土醫方中“七”數療法與其文化觀念試探》3篇,並產生一定影響。
2、秦漢時段“出土文獻整理”與“文學綜合研究”
(1)出土文獻“深度整理”。前述陳寧所作出土秦漢簡帛中的醫學文獻“深度整理”,既包含出土秦漢簡帛中的先秦文獻,也包含秦漢時期當時的文獻,整理情況見前所述。截至目前,秦漢時段出土文獻“深度整理”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漢畫像石,一是漢代鏡銘。就漢畫像石而言,現有《中國漢代畫像石畫像磚文獻目錄》截止於1995年之前,且僅僅是目錄而不是畫面收錄,《中國畫像石全集》截止於2000年以前,子課題負責人曹建國一方面搜集續編2000年以來的新畫像石,現已新集100余幅﹔一方面集中精力對已出版的漢畫像石中有關福瑞畫面的內容進行深度闡釋和文獻整理,現已“深度整理”200余幅。同時,歷史故事畫面的闡釋與整理工作業已開始,並刊發了研究成果。就漢代碑刻而言,課題組成員丁宏武重在對地方碑刻的尋訪與考釋整理,其刊發於權威期刊《中國書法》之文《東漢漢陽隴縣摩崖石刻<河峪頌>文本考釋》,不僅發現了比《西狹頌》更早的摩崖文本,作了全文釋讀,補足了史書闕載,還考辨清楚了刻石原因和建造人。就漢代鏡銘而言,目前的收集和出版都很分散,多為各省市博物館所出本館所存,沒有統一的集錄本面世,因此課題組成員時嘉藝目前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對各地銅鏡圖錄及歷年考古報告中的鏡銘進行統計,以時間、地域、內容的分類方式分別對鏡銘進行編排,目前已經完成部分集錄工作,並撰寫了長篇綜述文章《漢鏡銘文整理研究的回顧、反思與展望》全面回顧、梳理了漢鏡及漢鏡學的整理研究情況,並就漢鏡學的發展提出一些自己的見解,只是標志著“深度整理”的文本注釋工作還未開展。
(2)出土文獻“文學綜合研究”。一是,子課題負責人曹建國在進行漢畫像石文獻“深度整理”的同時,對漢畫像石福瑞觀念、登高升仙道教思想、戰國以來養生文化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刊發於《文史哲》上的學術長文《漢畫像“玄猿登高”升仙含義釋讀》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同時,他還通過對漢畫像石中歷史故事題材畫面的研究,揭示了漢畫在善於“再現”文字記載歷史故事題材關鍵細節的同時,還善於借機彰顯畫工個人“獨特文學敘事”的一面,其刊發於C刊《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上的《石頭上的敘事解碼——從漢畫“完璧歸趙”看圖像敘事》一文,也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二是,課題組成員時嘉藝專注於漢代鏡銘神仙信仰及相關問題研究,目前已撰寫4篇研究成果3篇已刊發:從文體角度入手撰寫並刊發了《漢代鏡銘體式演變與七言鏡銘的生成》一文,揭示出七言鏡銘和七言詩共同的賦體源頭,提升了鏡銘的“雅”“俗”文學定位﹔將鏡銘與同時期的漢樂府對讀,撰寫並刊發了《漢鏡中的“求仙路”——以漢樂府為參照》一文,揭示了貴族、文人、民間不同社會群體求仙觀念的演變軌跡﹔從銅鏡及鏡銘的生成過程出發撰寫並刊發了《鏡銘載史:王莽儒生創作群體的時政傳播》一文,認為新莽時期鏡銘具有獨特的時代感,是漢朝禮制建設背景下的產物﹔打破學界對銅鏡圖像和銘文釋義分別討論的常規,首次以“圖文互補”模式撰寫了《漢代鏡銘所反映的神仙信仰》一文,將銅鏡圖銘視為一個整體來重新闡釋其豐富內涵,該文即將刊發。
3、魏晉時段“出土文獻整理”與“文學綜合研究”
(1)出土文獻“深度整理”。因為子課題實際負責人王書才3年前就已開始了這方面的工作,故現已將三國時期的出土文獻(主要是竹簡、木牘、碑刻、西北紙質文書,特大宗文獻是湖南長沙走馬樓簡牘)基本搜輯齊備,所搜集整理的出土文獻總規模(含注文)已達200萬字,並且均轉換為word文檔,以便檢索﹔文獻整理有詳細的校勘記與簡要的注釋,尤其是對其中的疑難文字作了詳盡闡釋。下一步准備將主要精力用於兩晉出土文獻的搜集和整理,以便為對晉代這些文獻進行文學綜合研究打好堅實的文獻基礎。
(2)出土文獻“文學綜合研究”。在子課題實際負責人王書才2019年撰寫的學術著作《唐前散文分體研究》(民族出版社)裡面有所體現,其中對銘文、祝文、奏疏的論述,頗多運用了此前搜集、整理的出土文獻資料成果。將來擬撰寫一部專門研討“魏晉出土文獻及佚文獻文學綜合研究”的學術著作。
4、南北朝時段“出土文獻整理”與“文學綜合研究”
(1)出土文獻“深度整理”。因為南北朝時段的出土文獻主要限於北朝石刻,而這一時段石刻文獻的主體文本已輯錄在毛遠明的《漢魏六朝碑刻校注》中,並且毛氏的校注已稱得上“深度整理”,故首席專家徐正英具體指導課題組成員李林昊暫時將重點放在了“文學綜合研究”上,但在研究過程中又非常重視文獻考辨。將傳世文獻所收的造像記與《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片匯編》所收錄的拓片原文進行對照、比勘,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對於有訛誤有爭議的地方綜合考察,將造像記文本重新考証隸定、校勘整理和深度闡釋,以期在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的互証中,更貼近真實。
(2)出土文獻“文學綜合研究”。首席專家指導課題組成員李林昊的基本思路是研究由淺入深,近一年半完成的研究內容為:先重新審視北朝女性的造像活動和社會地位﹔再研究北朝女性群體造像記的類型及其差異﹔再進而研究北朝群體造像記的發展演進過程與封建國家“以佛馭民”的重要手段﹔最后研究官、僧、民在造像活動中的合作互動與封建王朝雙軌制馭民體系。依此思路,先后撰寫出了4篇論文,其為《從北朝的佛教造像記看女性的造像活動和社會地位》《滲透與分離:北朝女性群體造像記探微》《從血緣到地緣:試論北朝佛教群體造像記的發展演進》《從北朝的佛教造像記看官僧民的合作互動與封建王朝馭民的雙重機制》,如上4文在具體研究過程中都關注到了造像記的文學性表達問題,前2篇已正式刊出(其中1篇已編入人大復印資料待轉載),后2篇即將刊出。
2、唐前“佚文獻輯錄整理與文學綜合研究”
這一任務的具體分工是:課題組成員楊柳青專職承擔這一工作,其他成員在專注於自己承擔的任務外,兼顧本時段佚文獻的輯錄整理工作。截至目前,主要做的是佚文獻輯錄整理工作,“文學綜合研究”剛略微觸及。具體情況如下:
(1)楊柳青。清人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是佚文獻輯錄的集大成之作,一年半來楊柳青專注於該書的整理,整理內容包括:①重新錄入,斷句標點﹔②校勘原文,糾正訛誤﹔③考辨佚文真偽﹔④比勘辨証不同版本佚文﹔⑤擴充佚文內容(擬按圖索驥,從古籍和出土文獻中重新輯錄出與馬國翰所列書名對應的新的佚文)﹔⑥注釋疏通佚文。目前進展情況為:
其一,《玉函山房輯佚書》研究綜述已撰寫完畢,發現了文本本身和整理研究本身不少問題,該文擬將提煉出的要點公開刊發。
其二,對《玉函山房輯佚書》重新錄入,“經編易類”佚文獻34種47卷現已錄入完畢,“經編書類”12種18卷和“經編詩類”32種43卷正在錄入過程中。
其三,已整理出“《玉函山房輯佚書·經編》所含佚文輯本一覽表”。同一文獻有數家不同輯本,需在比勘甄別中完善所輯,“一覽表”含明陶宗儀輯《說郛》、孫瑴輯《古微書》、清朱彝尊輯《經義考》、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孫馮翼輯《問經堂叢書》、王謨輯《漢魏遺書鈔》、黃奭輯《漢學堂叢書》《黃氏逸書考》、張澍輯《二酉堂叢書》、臧庸輯《拜經堂叢書》、王仁俊輯《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三種》等數十種,眾本匯集以為佚文獻整理考辨打下堅實基礎。
其四,撰寫2篇研究論文1篇已刊1篇即刊。所撰《<玉函山房輯佚書·連山>佚文還原及文獻價值舉隅》一文,已刊發於C刊《中州學刊》,文章對馬國翰著錄的15條《連山》佚文逐條考証,包含校勘原文,辨別真偽等,並進一步分析了還原后佚文的文獻價值。所撰《<玉函山房輯佚書>之<子夏易傳><丁氏易傳><韓氏易傳>考辨》一文,已被C刊《中國典籍與文化》錄用。本文對歷存爭議的《子夏易傳》《丁氏易傳》《韓氏易傳》進行了細致研究與考証,揭示了三傳內在關系,對馬氏輯本三傳相同現象作出了解釋。
(2)曹建國。因為現存緯書已無一完帙,曹建國在整理研究漢畫像石的同時,兼及漢代緯書佚文獻的輯錄整理,現已新輯相關佚文50余條,並就緯書的輯佚整理與研究問題撰寫了指導性論文,該論文本身也運用了數條佚文,刊發后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摘發了要點。
(3)王書才。除了承擔魏晉時期出土文獻整理研究外,王書才還承擔了一部分魏晉時期佚文獻整理研究工作。因為3年前已開始此項工作,目前已對三國佚文獻進行了全面輯佚和認真校勘,共輯錄佚文獻(含校勘記)90余萬字,並均轉換為word文檔,以便檢索。輯佚中精心核對各種版本和類書善本,對每篇佚文獻都撰寫了詳細的校勘記,附在每篇之后,並且各文皆有簡要注釋。同時,還對曹魏文、孫吳文、蜀漢文的整理成果各撰寫了總結性學術論文,其中關於蜀漢部分的《嚴可均<全三國文>蜀漢部分缺誤補正考釋》一文,已刊發於C刊《鄭州大學學報》,其余2文待刊。
(4)蔡丹君。在搜集整理研究陶淵明集子版本的過程中,課題組成員蔡丹君發現了一些雜史、雜傳佚文,撰寫並在《北京大學學報》上刊發了《六朝雜史、雜傳與詠史詩學的發展——從陽休之<陶淵明集>所收<集聖賢群輔錄>說起》一文,該文已被人大復印資料錄用待轉載。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調研數據整理運用。主要是時嘉藝通過各種渠道對各省市博物館所存漢代銅鏡數據的採集,已充分運用到了她對鏡銘的分類編排和研究綜述文章中。
2、文獻資料收集整理。文獻資料搜集整理已如前述,在京課題組成員經常分赴國家圖書館(新館和舊館)、北京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單位搜集相關文獻資料,根據需要有時也赴地方博物館和圖書館如上海博物館、上海市圖書館、河南省博物院、河南省圖書館、陝西省博物院、陝西省圖書館等地搜集相關文獻資料,不過,為了節省開支,外地文獻資料的搜集一般多以委托當地朋友幫忙的方式進行。
3、學術會議。一是於2018年4月21日舉辦“唐前出土文獻及佚文獻文學綜合研究”開題報告會暨“出土文獻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評審組專家、校科研處及文學院相關領導、在京重要學術刊物編輯、多所高校學者、課題組成員共50余人出席了會議。會議分項目開題和學術討論兩個時段,評審專家分別對重大項目的開題報告書進行了點評並提出建議。學術討論時段,學術期刊編輯與課題組成員圍繞“出土文獻文學研究”的前沿問題進行了學術交流。二是舉辦6次在京專家“小型座談會”。根據項目進展需要,一年半來,在京課題組成員(有個別京外成員)先后舉辦過6次在京專家(或有出差來京的專家)“小型座談會”,每次邀請4-6位在京專家,或聽取課題組成員匯報並提出指導意見,或對課題組青年成員撰寫的階段性成果批評指正,或指導解決研究中遇到的問題,這6次“小型座談會”的舉辦時間依次是2018年11月17日、2018年12月14日、2018年12月29日、2019年3月16日、2019年5月11日、2019年7月4日。三是以文學院和《文學遺產》編輯部的名義於2019年7月6日-7日聯合舉辦了1次“先唐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課題組成員多數參加了會議,首席專家主持了主題發言,並就“唐前出土文獻文學綜合研究的方法”問題談了自己的觀點。四是首席專家2018年10月20日-22日在聊城大學參加了“第七屆出土文獻與中國文學史研究學術研討會”,2018年11月17日-18日在清華大學參加了“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兩會都提交了所主持的重大項目選題論文。
4、學術交流。首席專家2019年4月23日訪問波蘭人文社會科學大學,4月25日訪問捷克查理大學,4月28日訪問斯洛文尼亞盧布爾雅那大學,座談交流中介紹了出土文獻文學研究。
子課題負責人和課題組成員“學術會議”和“學術交流”從略。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成果發布會。無。
2、《工作簡報》報送情況。無。
3、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及採用情況等。無。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課題組理解,一是指研究中遇到的困難,二是指研究本身的不足。
(1)殷商甲骨刻辭。整理研究中尚無新的收錄更全的“分類編纂”面世,原有的姚孝遂編《殷商甲骨刻辭類纂》是30年前出版的,近30余年的新發現未編入在內,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研究的深入。同時,甲骨刻辭中具體記載儀式和某種觀念的辭條較少,對文體和文化研究的提升有制約。
(2)商周銅器銘文。首席專家對商周銅器銘文文體的研究屬於概覽性的,還較為膚淺,缺乏真正的深層開掘﹔同時,銘文本身的模式化也限制了文體研究的深入﹔再者,《殷周金文集成》不顯示每篇銘文的具體時代,嚴重制約了對文體流變情況的梳理。
(3)戰國簡牘帛書。A、祿書果的清華簡《書》《詩》類文獻研究,較為注重與傳世文獻的比較,與其它出土文獻的橫向比較研究明顯不足。B、張陽的上博簡“語”類文獻研究,較為注重與清華簡、郭店簡等出土文獻的橫向比較,而與傳世文獻的比較研究不足。同時,注重具體問題的考辨,而宏觀把握和理論提升不足。目前陳寧的醫學簡帛研究面相對尚窄,需要拓寬。C、戰國簡帛文獻文本的學派歸屬給研究儒家文獻的陳丹奇造成了困惑。D、戰國簡帛醫學文獻研究需要研究者在掌握傳統文史知識的同時,還需研讀大量科技史材料,具備醫籍文獻的理解能力和專業水平,這為課題組成員陳寧的研究造成了不小困難。
(4)漢代鏡銘。一是出土銅鏡數量眾多而且散亂,赴全國各地實地調研尋訪並非易事,鏡銘集錄任務艱巨﹔二是歷史上中國漢唐銅鏡流入日本,日本各博物館及私人收藏漢代銅鏡數量大。如上探訪,需要大量經費支持。
(5)魏晉簡帛。王書才在研究過程中發現,該時段出土文獻體量巨大而缺乏文學性,長沙走馬樓吳簡達百萬字而多涉稅收、借貸、契約等,進行文學研究深感困惑。文獻購置費用巨大也是困惑之一。
(6)北朝石刻。李林昊遇到的問題有二:一是因年代久遠,有些造像記或文字缺失,或漫漶難識,影響對所表內容細節的體認和研究﹔二是刻石中出現了數量眾多的異體字和俗字,給閱讀和研究增加了難度。
(7)佚文獻整理。佚文獻整理速度過慢,《玉函山房輯佚書》規模巨大,達700余卷,且文本本身錯謬嚴重,整理工作量巨大,以現有速度,難以按時完成。王書才對期刊拒絕刊發從傳世文獻中考辨輯錄出來的佚文獻而困惑,認為無視文獻輯佚工作的考辨之功而將其簡單視為電子檢索物,是對輯佚工作學術貢獻的偏見。
2、改進措施。
(1)殷商甲骨刻辭。甲骨文字學家陳年福告知,他收錄更全面的甲骨刻辭 “分類編纂”工作正在收尾,可助本重大項目一臂之力。解決甲骨刻辭記載儀式的辭條少而制約文體研究和文化研究提升的問題,可借助考古學和社會學的研究予以彌補。
(2)商周銅器銘文。爭取每1種銅器銘文文體撰寫1篇單篇專題論文,以深化研究﹔從模式化的銅器銘文中尋找各種文體最凸顯的標志,以深入發掘﹔借鑒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體例,下大功夫編纂出收錄更全的以時代為序的新的“殷周金文選”,以為對商周各種文體演變軌跡的研究發掘提供優質文本。
(3)戰國簡牘帛書。A、首席專家要求祿書果的清華簡《書》《詩》類文獻研究和張陽的上博簡“語”類文獻研究,同時強化與傳世文獻和其它出土文獻的橫向比較研究,並指導祿書果追蹤研究第五冊之后的新出清華簡《書》《詩》類文獻,指導張陽提升理論素養和宏觀掌控研究能力。措施方面,B、首席專家要求陳寧補讀醫學元典,建構中醫學基本學科知識體系,克服知識硬傷。
(4)漢代鏡銘。巨量加大經費投入,多派課題組成員分赴全國各地實地尋訪漢代鏡銘,或有償委托各地同仁幫助搜集﹔創造條件派人赴日本各博物館及私人處搜集漢代銅鏡資料,或有償委托日本友人、在日同仁幫助搜集。
(5)魏晉簡帛。對於魏晉時段出土文獻體量巨大而文學性缺乏的研究困惑問題,首席專家的解決辦法是鼓勵王書才依中國傳統的“大文學”觀念審視當時的巨量簡牘文獻,從文體學視角入手研究大有可為,會發掘出當時不少應用性文體。
(6)北朝石刻。對於北朝石刻漫漶字、異體字、俗字造成文本釋讀困難問題,唯有苦練古籍整理基本功,借助前人辨識成果逐步提高一途。
(7)佚文獻整理。為楊柳青增加人手,提升《玉函山房輯佚書》整理速度。與相關雜志編輯溝通,解釋文獻輯佚的學術價值,解決有關期刊拒刊從傳世文獻中輯佚文章的困境。
3、研究心得。
醫學研究是進入戰漢時代社會史探索的重要途徑,通過研讀醫學文本可重新看待戰漢社會面貌、重新理解戰漢時代思想觀念的形成流變。研究者在重視傳統經史文獻的同時,更應認識到科技史材料在流傳過程中具有更高的穩定性和學科交叉性,其學術價值值得人文學界重新審視和評估。相較於出土涉醫文獻,傳世醫學典籍在數量上更多,系統性也更強,研究的推進需要以此為重要切口,隻有首先熟悉傳世典籍的觀點才能更好地反觀出土涉醫文獻的價值。
4、意見建議。
(1)建議給首席專家調整課題組成員自主權。理由有二:一是有的子課題負責人或課題組成員后來自己拿到了國家重大項目,不可能再有精力參與此項目,必須有人替換﹔二是首席專家所帶的博士后、博士生、碩士生是流動性的,每年都有新生入校,隻有參與重大項目才能既出成果又出人才。
(2)希望增加研究經費金額。理由有三:一是漢代鏡銘非常散亂,至今沒有系統整理,需要課題組成員分赴全國各地和海外才能探訪搜求完備,石刻探訪也有類似情況﹔二是需要購置的唐前出土文獻多是集成式、大部頭、精裝的多卷本,定價高昂,如《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35冊、《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101冊,有些出版較早的出土文獻網上比原定價十數倍或數十倍暴漲﹔三是需要購置的佚文獻匯編規模巨大,如《集部輯佚文獻匯編》100冊、《史學輯佚文獻匯編》69冊﹔四是有課題組成員強烈要求購置一批醫學文獻,以利於對出土醫學文獻的研究。如上幾項,需要巨額經費。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課題組成員除整理出近200萬字魏晉出土文獻(主要是簡牘)書稿、輯錄出近90萬字魏晉佚文獻書稿、撰寫出34萬字《清華簡<書>類文獻整理與研究》論著書稿和25萬字《上博簡“語”類文獻文體研究》論著書稿外,發表了相關學術論文22篇,其中C刊以上刊物11篇,被全文轉載4篇待轉載2篇、轉摘1篇待轉摘1篇。限於篇幅,這裡每位刊發過學術論文的課題組成員限介紹1篇,共計12篇,其余煩瀏覽附件《階段性成果清單》。
1、徐正英發表於《文學遺產》(權威期刊)2018年第4期(被《社會科學文摘》2018年第9期全文轉摘)論文:《出土文獻“大文學”研究與堅定文化自信》
該文全面梳理發掘了甲骨刻辭、銅器銘文、戰國簡帛各種文體的話語體系,確認其共同的“表現性特征”在先秦時代已經穩固,並通過上博簡《孔子詩論》揭示了當時的理論自覺,由此凸顯中華民族“大文學”對世界精神文明的獨特貢獻。
2、曹建國發表於《文史哲》(權威期刊)2018年第1期(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8年第6期全文轉載)論文:《漢畫像“玄猿登高”升仙含義解讀》
該文將漢畫中的猿猴登高圖分為樓頂、闕頂、榭頂三種,象征成仙或升天,故認為漢墓畫像石中登高的玄猿是引導墓主升天,這一圖畫主題是戰國秦漢養生術的產物,並影響了之后的猿猴文學題材。
3、蔡丹君發表於《北京大學學報》(權威期刊)2019年2期論文:《六朝雜史、雜傳與詠史詩學的發展——從陽休之<陶淵明集>所收<集聖賢群輔錄>說起》
該文的探討涉及了《陶淵明集》中部分作品的真偽和雜史、雜傳等佚文獻的問題,故從佚文獻輯錄角度講有一定啟發意義。
4、張陽發表於《清華大學學報》(權威期刊)2019年第3期(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9年第9期全文轉載,6月份已編入)論文:《先秦“故”體探析——由上博簡中的“故”字句式談起》
該文以上博簡所存“故”字稱引提示詞句子為例,分析出“故”體是一種以“引故-解故-總結”為體式來回應或闡釋某一問題而形成的文學體式。從“故”體與其他文體的比較可以發現,先秦文體的特征是:不同文體間雖有著體式或體用上的重疊,卻都各自獨立存在著。這一揭示有普遍意義。
5、丁宏武發表於《中國書法》(權威期刊)2018年第7期論文:《東漢漢陽隴縣摩崖石刻<河峪頌>文本考釋》
該文發現了比《西狹頌》更早的摩崖石刻,對殘缺漫漶的文本首次作了細致考辨釋讀,該文還考察清楚了刻石原因和被歌頌者及造碑者的相關情況,是一篇石刻文獻整理力作。
6、祿書果發表於《武漢大學學報》(C刊)2018年第5期(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9年第3期全文轉載)論文:《從清華簡<詩>類文獻看先秦楚地<詩>教特征》
該文認為,清華簡《詩》類文獻是戰國時期楚地用於貴族教育的《詩》選本,經過重新編訂雜入《祝辭》等咒語詩,與儒家《詩》選本存在共同文獻來源。《詩》教是戰國楚地貴族教育的核心內容,側重“以《詩》儆戒”、“以《詩》明德”、“以《詩》達情”之功能,旨在以“詩義”培養德行,以“詩樂”陶冶情操。楚地《詩》教發軔於西周時期的禮樂之教,成型於春秋時期的六經之教,在戰國時期接受儒學影響轉型為德政之教,清華簡反映出戰國后期楚地《詩》教地位的下降。
7、楊柳青發表於《中州學刊》(C刊)2019年第1期論文:《<玉函山房輯佚書·連山>佚文還原及文獻價值舉隅》
該文是一篇文獻輯佚考辨力作,對《玉函山房輯佚書》所輯15條《連山》佚文逐條考辨發現,有7條佚文為誤輯,並將誤輯分為臆測、輯自偽《連山易》、誤署佚文來源三類情況。有正本清源意義。
8、王書才發表於《鄭州大學學報》(C刊)2018年第6期論文:《嚴可均<全三國文>蜀漢部分缺誤補正考釋》
該文針對嚴可均《全三國文》的蜀漢文部分,考辨補正了其中漏輯文篇、漏輯語句、誤署作者姓名、注釋文篇出處有缺誤等四個方面的不足,並對前人難以句讀解讀的某些佚文作了校勘訓釋。是一篇輯佚力作。
9、陳桐生發表於《銅仁學報》2018年第11期(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19年第3期全文轉載)論文:《殷周甲骨卜辭的散文成就》
該文是一篇全面揭示甲骨刻辭散文成就的厚重力作,對已有研究成果都有較大超越。其從敘事散文要素的完備、遣詞造句的精准、描寫文字的生動形象、比喻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四個方面對甲骨刻辭的文學成就進行了深入發掘,每一方面的討論都列舉並精細闡釋了眾多例句,所以文章具體而豐富。
10、李林昊發表於《中原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論文:《滲透與分離:北朝女性群體造像記探微》
該文是在《從北朝的佛教造像記看女性的造像活動和社會地位》的基礎上對於女性造像記進一步深入研究。筆者將女性群體造像記根據造像者“身份”劃分為貴族女性、平民女性、比丘尼三種造像記,揭示了她們因所處階層的差異,而使其造像記呈現出各具特性,產生特有文本形態的局面。如上劃分和揭示有一定啟發意義。
11、時嘉藝發表於《南都學壇》2018年第5期論文:《漢鏡中的“求仙路”——以漢樂府為參照》
該文認為,通過兩漢鏡銘可以發掘道家信仰傳統的生成軌跡。又認為,因多數學者把鏡銘定義為俗文學而漠視之,其實通過對鏡銘細讀可以發現其具有獨特的文學價值,它與漢詩、漢賦、謠諺共同構建了大漢韻文。該文的具體討論頗為深刻細致。
12、陳寧發表於《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19年第1期論文:《古醫書中“陰陽”文化考——以出土文獻為起點》
該文重點探討殷商和西周到春秋戰國間生命觀念的數次轉變,出土文獻醫古文揭示:從宗教寄托到祖先祈禱再至自求長生,這個過程是生命操控權的逐漸下移﹔人對自身的關注越來越深入,越來越有能力和方法來讓自己獲得更多的生命時光,體驗更為長久的人生歷程。該文如上發掘有理論意義和思想啟示。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首席專家帶領2名助手用2年時間依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體例從《殷周金文集成》《近出殷周金文集錄》《近出殷周金文集錄二編》《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中新“深度整理”出約600篇成篇銘文,爭取在權威出版社出版並能成為馬氏選本的續編,為“銘文文學綜合研究”提供堅實基礎。
2、首席專家在銅器銘文整理基礎上用3年時間獨立完成《商周銅器銘文文學綜合研究》書稿,在書稿出版之前獨立撰寫並刊發11篇分別討論銅器銘文11種文體的單篇論文。
3、首席專家帶領夏天(夏荻楸)等人2年內完成《殷商時期的甲骨刻辭文學及文化研究》書稿,並修訂出版。
4、首席專家1年內將祿書果《清華簡書類文獻整理研究》書稿、張陽《上博簡語類文獻文體研究》書稿審閱修訂完畢,爭取2020年底在權威出版社出版。
5、首席專家指導陳丹奇等人刊發系列論文,4年內完成《戰國簡帛禮學文獻整理研究》書稿,並修訂出版。
6、首席專家指導陳寧等人撰寫系列論文,3年內完成《戰國簡帛醫學文獻文化研究》書稿,並修訂出版。
7、首席專家指導時嘉藝等人前3年完成漢代銅鏡銘文搜集編纂注釋工作,刊發系列論文,后2年完成《漢代鏡銘文學綜合研究》書稿,並修訂出版。
8、子課題負責人曹建國等人前3年完成漢畫像石畫像磚“深度整理”工作,刊發系列論文,后2年完成《漢畫像石畫像磚文學文化綜合研究》書稿,並修訂后在權威出版社出版,同時負責完成部分緯書佚文的搜集整理工作。
9、子課題實際負責人王書才前3年完成晉代出土文獻及佚文獻的搜集整理工作,刊發系列論文,后3年完成《魏晉出土文獻及佚文獻文學綜合研究》書稿,並修訂后在權威出版社出版。
10、首席專家指導李林昊等人前2年完成南北朝石刻文獻補充整理工作,后4年刊發系列論文並完成《南北朝石刻文獻文學綜合研究》書稿,修訂后出版。
11、首席專家指導段真子等人5年內完成隋朝出土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刊發論文,撰寫出《隋朝出土文獻文學綜合研究》書稿,爭取出版。
12、首席專家指導楊柳青等人4年內完成《玉函山房輯佚書》及其《續編》的重新編纂與“深度整理”,完成其它佚文獻的輯佚工作,完成《<玉函山房輯佚書>整理增補闡釋》書稿,刊發系列論文,后2年完成《<玉函山房輯佚書>經編“書”“詩”類文獻綜合研究》書稿,並修訂出版。
13、首席專家在5位助手的幫助下,用一年半的時間,於2024年7月--2025年12月底整合如上成果,編出約200萬字《唐前出土文獻及佚文獻文學綜合研究》、約150萬字《唐前出土文獻文學資料匯編要詮》、約250萬字《<玉函山房輯佚書>整理增補闡釋》三種書初稿,申請結項。此后再爭取用3年時間將3種書稿逐一修訂完善,交國家權威出版社出版。
由於該項目歷史跨度超長,所涉文獻量巨,研究規模特大,所遇難題極多,如上研究計劃隻能盡力實施,實際上時間非常緊迫,為了保証學術質量,不排除延期結項的可能。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