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先秦樂學文獻整理與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2019年12月13日10:22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一)項目計劃總體執行情況

自“先秦樂學文獻整理與研究”項目立項以來,項目依托單位湖南師范大學高度重視,在研究隊伍、場地、設備、管理等方面予以有力支持,課題組全體成員嚴肅認真對待課題任務,首席專家與各子課題負責人認真負責,定期研究工作,充分調動團隊成員積極性,研究工作得到有條不紊推進,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良好,成效顯著,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輯成《先秦樂學文獻資料匯編》(初稿),總計48萬余字,初步完成了本項目主體工程之基礎部分。按照項目計劃和要求,本項目有三大任務:即文獻集成、專題研究和資料庫建設,相應地最終成果形式為《先秦樂學文獻集成》《先秦樂學文獻專題研究》和“先秦樂學電子文獻資料庫”。其中文獻集成是本項目研究的主體,工程量也最為浩大、繁重。文獻集成包括子課題1、2、3、6的內容,即《先秦樂學出土文獻匯編集釋》《先秦樂學傳世文獻匯編集釋》《先秦樂學研究文獻匯編》《先秦樂學軼文獻匯編集釋》。輯成的《先秦樂學資料匯編》包括子課題1、2匯編部分的基本內容。《先秦樂學資料匯編》的輯成,標志著本項目主體工程之基礎部分已經完成。匯編不僅為集釋奠定了基礎,也為其它子課題的順利進行鋪平了道路。

2.發表樂學研究論文12篇。12篇中,發表於《中國史研究》《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中國文學研究》等中國社會科學(CSSCI)來源期刊10篇,國外刊物1篇,會議論文1篇。且均以本項目為唯一標注。這些論文圍繞樂學基本理論問題、先秦出土文獻與樂學、先秦傳世文獻與樂學等方面展開,表現出課題組在文獻整理方面良好的問題意識和研究能力,同時也表明子課題4“先秦樂學文獻專題研究”的工作得到有效開展,且取得了較好成績。以此為基礎,課題組編輯了《樂學研究初集》。《初集》收錄樂學研究論文18篇,旨在以論文結集的方式對項目研究加以總結、規范和指導,同時也是課題組面向學界的一次集體“亮相”。

(二)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項目共有子課題6個,各子課題負責人認真負責,相互間分工合作,目前各子課題進展順利,均已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標任務。具體情況如下:

1. 子課題1“先秦樂學出土文獻匯編集釋”,已完成對甲骨卜辭、青銅銘文、簡帛中的樂學資料“匯編”,輯出樂學資料26余萬字。下一步是對輯出資料進行精細處理,並正式啟動“集釋”方面的工作。

2.子課題2“先秦樂學傳世文獻匯編集釋”,主要任務為對先秦樂學傳世文獻進行“匯編”和“集釋”。目前已基本完成“匯編”部分,對近50種先秦傳世文獻進行了全面調查,輯出其中包含的樂學資料21余萬字。因涉及體例、版本、校勘、辨偽、訓詁等多方面問題,目前還在對所輯出的樂學資料逐條進行審核。與此同時,也對“集釋”部分做了一定的文獻調查、資料收集工作。

3.子課題3“先秦樂學研究文獻匯編”,現已在投標時所做文獻調查工作的基礎上,重點對史部典籍(主要是史志、典志體政書)所載樂學文獻做了初步的搜羅與閱讀。此外,對先秦樂學研究文獻在古代典籍中的分布情況,以及古代樂學與中國學術相互融攝、演變的基本過程與脈絡作了基本的了解和把握。

4.子課題4“先秦樂學文獻專題研究”,已全面鋪開,且取得了較好成績。課題組成員從不同角度,結合各自的工作任務,展開樂學問題研究,撰出並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也初步形成了相對集中的幾個專題,如“《樂記》研究”“出土文獻與樂學研究”等,但今后還要加強統籌規劃,使論題更為集中,成果更具系統性。

5.子課題5“先秦樂學電子文獻資料庫”,根據開題專家意見,並報國家社科規劃辦批准,該子課題由原來的“先秦樂學文獻數據庫建設”變更為“先秦樂學電子文獻資料庫建設”。“資料庫”將隨著其它子課題的展開而不斷展開,其任務就是及時收集、錄入不同階段項目研究的資料,第一階段的收集、錄入工作完成良好。

6.子課題6“先秦樂學軼文獻匯編集釋”,是根據評審專家和開題專家意見,並報國家社科規劃辦批准的增補子課題。其內容重要,但涉及面廣,資料查找和處理難度大。目前,正在資料調查、收集中。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自項目立項以來,課題組嚴格按照項目目標任務要求,緊緊圍繞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開展了不同形式的調查研究和學術交流,具體情況如下:

1.召開課題開題論証會。2018年4月28日,召開“先秦樂學文獻整理與研究”開題論証會。來自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首都師范大學、浙江大學、南開大學、貴州大學、西華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專家和課題組成員60余人參加論証會。

2.成立“中國樂學研究中心”。2018年4月28日,湖南師范大學“中國樂學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這是學界成立的第一家樂學研究中心。中心成員主要以“先秦樂學文獻整理與研究”課題組成員為主干,包括長沙、北京、天津、杭州、貴陽等地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30余人。

3.召開高端樂學研究會議。2019年6月22日,召開首屆中國樂學高端論壇暨“先秦樂學文獻整理與研究”工作推進會。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大學、濟南大學、貴州大學、湖南師范大學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50余人參加會議。

4.定期召開課題組工作會議。至今已召開工作會議10次。定期工作會議可以確保研究成員之間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融洽,研究工作規范、高效、有序推進。

5.定期召開讀書會。至今已召開“樂學研究”讀書會6次。讀書會內容包括原典研讀、問題研討、專家講座、成員論文發表等。讀書會對於學術交流合作、專業培訓起到了重要作用。

6.參加學術會議和調研活動。課題組多人赴北京、上海、南京、成都、武漢、杭州等地高校、博物館、圖書館調研,參加學術會議。調研內容包括重大項目研究工作經驗,學術交流,文獻與文物調查、觀摩,圖書資料查閱、購置,等。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項目立項后,課題組研究進展順利,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並對項目進展情況和成果進行了及時有效的報道和推介,具體包括:

1.重點推介項目代表性研究成果。項目首席專家楊合林教授所撰《澄百流以一源 發潛德之幽光——略論古代樂學研究的價值》一文在《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年第2期,並於4月25日在“湖南師大社科學報”微信公眾號向社會推介。

3.開設“樂學研究”專欄發表系列研究成果。在《中國文學研究》2019年第3期、《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年第5期分別開設“樂學研究”專欄,共刊發學術論文6篇。兩刊均為中國社會科學來源期刊(CSSCI),對於推介本項目研究成果效果顯著。

4.編輯課題組研究成果《樂學研究初集》論文集。論文集向2019年6月22日召開的首屆中國樂學高端論壇暨“先秦樂學文獻整理與研究”工作推進會提交,受到與會專家、學者一致好評。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通過近兩年時間的研究,課題組深感本項目研究意義重大,同時也意識到要完成好任務,難度大,問題較多。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需改進、完善之處也不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穩定並壯大研究團隊。本項目以“樂學研究”為目標,已經匯集了一支學科背景多元、人員分布於長沙、北京、天津、杭州、貴陽等多地的研究隊伍。目前團隊核心人員穩定,且均能集中精力,專心一意,從事本項目研究。我們也已注意到,在已有的基礎上,還需注意研究的后勁,因此將在人才培養與引進上繼續下工夫。在人才隊伍建設上,充分發揮現有團隊成員的各自優勢,相互學習,共同促進,同時延請海內外有關專家、學者來團隊進行學術講座和專業培訓﹔在研究生的培養上,對其學習興趣、方向選擇予以充分指導,以充實研究團隊的后備力量。另外,不斷擴大交流合作的開放度,加強與海外中國樂學專家、學者的協同創新,將是課題組以后要加強的方面。

2.堅持讀書會等集體研修活動。自項目開題以來,課題組堅持開展每月一次的讀書會活動,在提高團隊學術水平、增進團隊協作精神上,產生了良好的效果。這種活動,要一如既往地堅持下去,且應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拓展:第一,經典樂學文獻的細讀。注意吸收古今注疏成果,堅持剖章析句的研習方法,充分夯實基礎。第二,樂學知識體系的構建。目的在於讓團隊人員,在各自的學科背景之外,依循本項目“樂學”之內涵,具備相應的基礎知識與整體意識,在具體研究中,做到“既見樹木,又見森林”,使本項目的研究具有可持續的學術發展。在操作上,分層次研習經學、樂理、古籍整理等基本理論與知識,從而為樂學文獻整理以及更高層次的理論研究打好基礎,使團隊人員之間的學術對話順暢、有效,研究工作有序推進。相應地還應開展一些集體調研、訪問、觀摩、考察、田野調查等活動,多方面、全方位提升團隊的專業素養和學術創造力。

3.抓好學風建設。在本項目“先秦樂學文獻整理與研究”中,文獻整理是其基礎部分,也是主體部分,自然也是工作量最大的部分。文獻整理有嚴格的學術規范,不能馬虎。整理者必須要有相應的學術基礎,更要有嚴肅認真的態度。我們將不斷細化“凡例”,使之更加科學、規范。為此,我們已結合本項目的實際情況,多次講解古籍整理的基礎知識與基本規范,學習、交流了在古籍整理上的心得體會,並將繼續時刻提醒與強化古籍整理所需要的認真負責的態度,從而形成優良學風,產出高水平的文獻整理成果。

4.充分發揮“中國樂學研究中心”的主腦作用。“樂學研究中心”已擔負起實施本項目研究的主腦與組織作用,以后將進一步強化這種作用。中心尤其要在體制機制上下功夫、出新招,通過靈活機動的體制機制,不斷增強中心活力和學術創造力,力爭將中心打造成樂學研究、交流和人才集聚的平台。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一、代表性成果

1.《先秦樂學資料匯編》(資料匯編)

楊合林(首席專家、子課題2負責人)、陳鬆青(子課題3負責人)主編。這是本項目研究的本體,也是基礎性成果。近兩年來,課題組通過對全部先秦傳世文獻(約50種)和出土文獻(包括甲骨文、金文、簡帛)中的先秦樂學材料的全面發掘、清理,首次將散存於世的先秦樂學材料匯編成冊,總計48萬余字。因為涉及到版本、校勘、辨偽、訓釋等多種問題,課題組將在審慎、深入地辨析和論証之后作為項目系列成果之一正式出版發行。

2.《樂學研究初集》(論文集)

楊合林、陳鬆青主編。這是課題組近兩年來在先秦樂學文獻整理過程中圍繞先秦樂學展開研究所取得成果的論文結集。2019年6月22日作為會議論文集向“首屆中國樂學高端論壇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先秦樂學文獻整理與研究’工作推進會”提交,成果在樂學領域的拓展與創新,受到與會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並引發熱烈反響。目前共設有“樂學綜論”“《樂記》研究”“出土文獻與樂學研究”“古代音樂研究”和“先秦文化研究”5個專欄,收錄論文18篇,總計21萬余字。課題組將在對論文作較大補充和修訂后作為項目系列成果之一正式出版發行。

3.《澄百流以一源 發潛德之幽光——略論古代樂學研究的價值》(論文)

楊合林著,《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C刊)2019年第2期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成果推介”專欄附“編者按”並在首篇位置刊發。文章較為全面地論証了古代樂學的歷史命運及現代價值,認為“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它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也是中國早期文化的核心。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是先秦文化的核心內涵,就是實現一種貫穿“樂”的精神的靈肉相和、人人相和、家國相和、人天相和、天地同和的境界。但經過春秋戰國的禮樂分崩,樂學從社會文化結構的中心走向邊緣,其內容分化,功能減退,地位下墜,或附經學之驥尾,或為禮學、詩學之附庸。時至今日,古代樂學似乎已成遙遠的“絕響”,但清理上古三代以來樂學存在與運行的軌跡,發掘其內在意蘊與基本精神,對於認識和理解中華文明的獨特性,回歸中國學術文化傳統,解決當今世界人類面臨的一些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均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4.《論〈樂記〉之“感”》(論文)

楊合林著,《中國文學研究》(C刊)2019年第3期特辟“樂學研究專題”欄目並在首篇位置刊發。文章認為,“感”是古人認識到的世界萬物存在與運行的基本方式,同時也是人與世界打交道的基本方式。《樂記》論“感”,始於論“樂”,歸於“治道”,主要在文藝活動和社會治理兩個層面展開。就文藝活動言,包括“感物生樂”和“感樂化人”﹔就社會治理言,包括“樂治”“慎感”及“審樂知政”。在字義上,“感”出於“咸”,由“咬合”而“和合”,並演變為作為萬物交流普遍形式之“感應”和人特有的心理反應方式之“情感”。《樂記》所論之“感”,深植於中國文化發生發展的沃土,是古人長期文學藝術活動的產物,屬於典型的本土文論話語。

5.《中國古代“樂和”觀念之內涵及價值轉換》(論文)

陳鬆青著,《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C刊)2019年第5期“樂學研究”專欄刊發。中國古代樂論是在“天地神人”的整體觀念下展開的,是一種“深層次的生態美學”,“樂和”是它的核心觀念。“樂和”觀念的內涵是,樂的發生是一個宇宙事件,也即“天地之和”的結果﹔這種“天地之和”表現為神人之和、“治道”之和與人自身之和﹔其理想境界是以“中和”為底蘊的簡易、清明與廣大之美。“樂和”觀念可以在文化立場、范疇與內涵等方面實現其價值的當代轉換。

6.《〈放馬灘秦簡〉樂學文獻的文化內涵與文學批評意蘊》(論文)

譚德興(子課題1負責人)著,《中國文學研究》(C刊)2019年第3期 “樂學研究專題”欄目刊發。文章指出,《放馬灘秦簡》中的大量樂學文獻主要涉及五音、十二律呂的生成、六十甲子納音以及音律與五行、五方等配置關系。五音和十二律呂主要用於佔卜,是人們日常生活中趨吉避害的行為指南。這些樂學文獻顯示了戰國后期樂學范疇和理論的發展水平,以及樂的實用功利色彩。與先秦及秦以降樂學內容相較,可以發現,秦簡的樂學發展具有明顯的承上啟下特點,特別是對秦以降中國樂學思想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

7. 《榮仲方鼎銘文所見諸子之官及其職掌》(論文)

賈海生(子課題4負責人)著,《中國文學研究》(C刊)2019年第2期刊發。文章對近年發現的有銘銅器榮仲方鼎進行了新的考釋和論証,認為銘文不僅透露了周初就已設立了治國子之政的諸子之官,而且還反映了周初立學推行禮樂教化的歷史事實。根據相關傳世與出土文獻的記載,可以推測國子在學中所習之業或是射禮或是養老之禮。榮仲方鼎的發現,不僅為研究西周時代的官制,也為研究中國教育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8.《岳麓秦簡中的“作功上”與秦王朝大興土木——兼論〈詩·豳風·七月〉“上入執宮功”句義》(論文)

楊振紅(子課題5負責人)著,《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C刊)第1期刊發。文章結合傳世文獻和其他出土資料,對《岳麓書院藏秦簡(肆)》第一組簡一條涉及官徒勞役分配規定的法令進行考釋,並對作為先秦樂歌歌辭的《詩·豳風·七月》之“上入執宮功”句義提出了新解。

9.《“縣官” 之由來與戰國秦漢時期的 “天下” 觀》(論文)

楊振紅著,《中國史研究》(C刊)2019年第1期刊發。文章認為,“縣官”一詞源於《禮記·王制》天子居縣內(王畿)、官天下的王制理論。“王制”理論下的世界由 “四海、流(荒)、九州、縣內”組成,狹義的天下=國家=九州,廣義的天下=四海之內(海內)。這一理論約在春秋時期黃河中下游流域形成,是分封制下王畿制度與縣制結合 的產物。戰國時期隨著人口的增加、交通的發達,人們對世界的認識逐漸擴展,天下觀也發生重大變化,遂有鄒衍“大九州”說。但由於王制理論深入人心,故秦始皇仍將新王朝和帝室取名為“縣官”,意為居住在縣內(王畿)統治天下的官。

10.《從清華簡〈子儀〉談春秋秦樂》(論文)

何家興(課題組成員)著,《中國文學研究》(C刊)2018年第2期刊發。文章從文本疏証入手,結合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考察了春秋秦樂的發達和禮樂制度的完備狀況。認為清華簡《子儀》所記秦穆公送歸子儀是出土文獻第一次記載外交場合中的唱和儀式,典禮中的賦歌奏樂具有重要的文學史價值,有助於探討春秋秦樂制度、秦備楚樂、秦穆公詩文素養、春秋詩樂的傳播以及文化融合等重大問題。

11.《秦簡〈酒令〉的文學史意義》(論文)

何家興著,《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C刊)2019年第5期“樂學研究”專欄刊發。文章認為,酒令是禮樂文化的產物,它對詞令、散曲的形成和發展有重要影響,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北大秦簡公布的三首《酒令》語言通俗、生動詼諧,為考察早期酒令的文本形態提供了文獻資料。秦簡《酒令》屬於“秦時雜賦”,作為秦代俗文學的珍貴文本,有助於考察“成相”的分類、賦體的來源、雅俗的互動等文學史課題,也有助於深化對《漢書·藝文志》“詩賦類”的認識,有重要的目錄學意義。

12.《論〈樂記〉之“象”》(論文)

張紹時(課題組成員)著,《中國文學研究》(C刊)2019年第3期“樂學研究專題”欄目刊發。文章認為,“象”在《樂記》中有著豐富內涵,“氣以成象”之“象”是直觀可感的審美形象,“聲者,樂之象也”之“象”是樂的表現形態,“樂者,所以象德也”之“象”強調的是樂的倫理道德功能。“象”在樂中相應地具有本體、媒介、功能等意義。從《易經》之卦符體系到《樂記》之聲符體系的發展,可視為“象”從哲學領域向文論領域的轉化。《樂記》之“象”及相關命題對古代文論的“物感”說、“意象”論及重“德”思想都有重要影響。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一)項目總體研究計劃

項目子課題1、2、3、6之總成果《先秦樂學文獻集成》在2022年6月前完成初稿,2023年6月修訂完畢。子課題4“先秦樂學文獻專題研究”在2023年前出版專著1部,編輯出版樂學研究論文集2-3部。子課題5“先秦樂學電子文獻資料庫”,在2023年12月前完成。

(二)各子課題工作計劃

1.子課題1、2,下一步對“先秦樂學文獻匯編”做深細加工、處理,並正式啟動“集釋”部分工作。2022年6月前完成全部初稿,2023年6月修訂完畢。

2.子課題3,從2019年6月開始在現有資料調查和收集基礎上,著手“先秦樂學研究文獻”匯編工作。2022年6月前完成全部初稿,2023年6月修訂完畢。

3.子課題4,加大“先秦樂學文獻專題研究”工作力度,不斷深化、拓展研究范圍,其他課題組成員在文獻整理中,繼續深入展開文獻研究。專題研究成果將陸續編成《樂學研究初集》《二集》《三集》出版。

4.子課題5,根據項目總體進度,及時收集、整理、錄入相關資料,並確保資料的規范、真實、可靠。

5.子課題6,繼續進行“先秦樂學軼文獻”的調查、收集,爭取在2020年6月正式著手“匯編”和“集釋”工作,2021年完成“匯編”部分,2022年6月完成“集釋”部分,2023年6月修訂完畢。

(三)課題組日常工作計劃

1.每年召開一次全國性或國際性樂學研討會。

2.每月召開一次課題組工作會議。

3.每月召開一次讀書會。

4.每年1-2次組織課題組成員赴重要的樂學文獻、文物保存、收藏地考察、參觀。

(四)研究團隊建設計劃

在2023年12月本項目完成之前,課題組擬完成的研究團隊建設計劃如下:

1.引進相關專業專職研究人員1-2人。

2.聘請海內外相關專業頂級專家擔任課題組顧問3-5人。

3.聘用海內外相關專業專家擔任兼職研究員3-5人。

4.招收相關專業博士后2-3人。

5.招收相關專業博士生6-8人,碩士生15-18人。

課題組供稿 

(責編:孫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