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多卷本《20世紀中國史學通史》中期檢查報告

2019年12月12日09:26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自2017年11月立項以來,整個課題(包括子課題)研究計劃的執行順利。由於各子課題的難易程度不同,研究基礎有別,因而進展速度不一。但總的說來,各個子課題在文獻資料的搜集、整理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獲得一些新的發現,研究工作也已啟動,主要是以專題論文的形式呈現,並大多有階段性成果發表。這就為整個課題的順利完成奠定了良好基礎。

其中,現代中國史學的興起:從“新史學”到“古史辨”、民國年間史語所派與唯物史觀派的並立、新時期以來中國史學的再出發3個子課題進度較快,無論就資料准備還是專題研究而言,都取得了較大進展,推出了一批階段性成果。

“20世紀中國史學”研究叢書第1輯5種即將出版。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2017年12月21日,“多卷本《20世紀中國史學通史》”開題報告會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舉行。首席專家王學典教授介紹項目前期准備的基本情況,北京師范大學瞿林東教授、陳其泰教授,復旦大學張廣智教授,南開大學喬治忠教授,台灣大學古偉瀛教授,華東師范大學王東教授,山東大學孟祥才教授、欒豐實教授等學者圍繞“20世紀中國史學通史”的選題意義、總體框架、研究思路等進行了深入討論。與會學者還就20世紀史學發展的基本線索和分期、關鍵性的理論問題等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建議,其中對馬克思主義史學如何界定、是否使用階級概念、傳承與創新的關系、中西史學的關系、20世紀中國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史學與非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關系等問題的討論,對下一步該項目的展開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2018年12月22日,課題組在濟南舉辦“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古代史斷代研究的回顧與反思”學術研討會。河北師范大學沈長雲教授、南開大學李治安教授、劉曉教授、廈門大學鄭振滿教授、東北師范大學趙軼峰教授、蘇州大學臧知非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樓勁研究員、復旦大學陳尚君教授、仇鹿鳴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包偉民教授、黃愛平教授、首都師范大學李華瑞教授、中山大學劉志偉教授、曹家齊教授、福建師范大學郭培貴教授、山東大學杜澤遜教授、劉玉峰教授等知名學者出席會議。與會專家圍繞40年來先秦秦漢史、魏晉隋唐史、宋元史、明清史等領域的研究狀況展開熱烈討論,既肯定了改革開放至今的四十年,中國古代史各個階段的研究都存在著史料的拓展與理論方法創新的特點,又對中國斷代史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偏頗進行了深入反思。這次會議為課題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學術信息。

2018年9-12月邀請台灣大學古偉瀛教授到山東大學進行學術訪問和研究,對台灣和香港史學的變遷子課題進行具體指導。

同時,首席專家及課題組成員積極外出參加學術交流。2018年12月8日,王學典參加南開大學舉辦的“中國史學科與學術團隊建設項目”首屆南開中國史前沿論壇——“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史學的回顧與前瞻”。2018年7月7-8日,張越、陳峰參加在南開大學舉行的“中國史學史研究的反思與展望”暨紀念楊翼驤先生百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9月15-16日,陳峰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舉辦的唯物史觀與民國人物研討會。10月19-21日,楊華、王傳參加在上海財經大學召開的第21屆全國史學理論研討會。10月26-28日,胡逢祥、張越、陳峰、趙滿海參加淮北師范大學舉辦的“近百年中外史學傳承與創新”學術研討會。11月16-18日,張越、陳峰參加武漢大學舉辦的明清史學與中國史學近代轉型學術研討會。12月14-16日,趙滿海參加北京師范大學舉辦的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討會。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蔣海升在《中華讀書報》2018年2月7日 05 版發表《20世紀中國史學史如何書寫?——作為研究新起點的“多卷本〈20世紀中國史學通史〉”開題報告會》一文,對項目開題情況做了全面細致的報道。

蔣海升在《中華讀書報》2019年2月13日 05 版《古史研究各斷代學者的首次聚會——“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古代史斷代研究的回顧與反思”會議側記》。

蔣海升、於曉雨在《文史哲》2019年第1期發表《古史研究各斷代學者的首次“跨界”對話——“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古代史斷代研究的回顧與反思”會議側記》。

此外,多家網絡媒體對課題情況進行了宣傳報導,此不詳列。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項目研究過程中發現,現代中國史學的興起:從“新史學”到“古史辨”、民國年間史語所派與唯物史觀派的並立兩個子課題之間存在一定交叉。史語所也是現代中國史學興起中的一個論題,也應予以必要的交代。兩個子課題應有進一步的分工配合,銜接才能更加合理順暢。民國年間史語所派與唯物史觀派的並立這一子課題在撰寫時應進行擴充,容納更多的思潮和學派。

相對而言,5個子課題之中,建國后馬克思主義史學的主流化及其曲折、台灣和香港史學的變遷兩個子課題進展稍慢。下一步要督促子課題負責人及課題組成員加快研究進度,針對性解決工作過程的遇到的實際困難,其中一項具體措施是借助訪問學者計劃安排相關人員到責任單位進行專職研究工作。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1、張越:《商務印書館歷史類出版物與中國近代歷史學的發展(1897—1949)》,《江海學刊》2018年第1期。

文章指出:以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歷史教科書為主,清末民初的歷史教科書編纂成為中國近代史學開始階段中國歷史書寫的最重要的學術實踐,開啟了中國近代史學的敘事模式。商務版“中國文化史叢書”的“分之為各科之專史”的編纂理念及該叢書的40余種專門史,開拓了中國近代史學中的專史研究領域。商務印書館在史學理論和世界史方面的出版物,分別起到了充實中國近代歷史學科的學科理論建設和為草創階段的中國的世界史學科奠定基礎的作用。在中國近代史學的發展過程中,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大量歷史類出版物功不可沒。

2、陳峰:《呂振羽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方法論的構建》,《史學理論研究》2018年第1期。

文章指出:呂振羽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方法論的早期構建者之一。他強調歷史學的科學性、現實性和實踐性的統一,致力於辯証法與唯物論的結合。呂振羽對中國社會史論戰中的實驗主義、機械論等傾向進行了深刻批判。在此基礎上,他立意“建設科學的中國史的體系”,倡導加強與世界史的比較研究,“樹立新史學的考據學”,以開展史料的整理與研究。呂振羽與翦伯贊共同推動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方法論的形成和完善。

3、郭震旦:《音調難定的本土化——近年來若干相關問題述評》,《清華大學學報》2019年第1期。

文章指出:近年來,本土化主張逐步在學術界蔓延,成為中國大陸學術界最引人注意的一個方向性變動。學者們主要從知識論、實踐論和學術與政治的關系等多個維度來推導中國學術本土化的邏輯。無論是理論建構還是具體的實踐,一些學科的本土化探索已卓有成效。雖然本土化聲浪高漲,但本土化主張也受到多方質疑。本土化的揭櫫,實質上是在中國經濟回歸世界中心之后,向那種將中國置於邊緣的主流學術格局進行挑戰,企圖在世界綜合國力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之際重新調整觀念世界的力量版圖。不論本土化理論自身有何種不自足,本土化對學術自主性的追求,都有無可置疑的正當性。它對西方理論的反省,對中國主體性的堅守,也為中國學術的理論創新提供了新的動能。但本土化問題十分復雜,其間古今中西密集交叉,文化本質主義、民族主義、特殊主義、普遍主義雜糅在一起,這些主義之間競爭活躍,尤其在全球化這一不可移易的歷史存在中,這些競爭究竟會產生哪個方向的合力,尚難以預料。學術本土化究竟是中國學術涅槃的一次契機,抑或僅僅是由經濟繁榮刺激出來的烏托邦幻象,仍然存在不確定性。

4、王傳:《華南學派史學理論溯源》,《文史哲》2018年第5期。

文章指出:華南學派是目前在國內頗具影響的學術流派,其治學方法與實踐很值得關注和探討。華南學派史學理論的形成,植根於中山大學文科建設以來“眼光向下”與跨學科治學的學術傳統,師承傅衣凌、梁方仲在中國社會經濟史領域的理論和方法,在此基礎上積極吸收西方年鑒學派的史學理論,並在與海外學者長期的合作與交流中形成了共通的治學理念。華南學派史學理論的形成,與中國近百年來的社會及其學術思潮的變遷密切相關,反映出中國史學由傳統走向現代的某些共有特征。探尋該學派史學理論的形成過程,對於當代中國史學理論建設應具一定的啟示意義。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下一步研究工作將在總結前期工作得失的基礎上,解決存在的問題,克服面臨的困難,加快研究進度,保証學術質量,發揮團隊優勢,做好各子課題之間的協調工作,將研究計劃落實到位。

2019—2020年的主要工作是在整理材料的基礎上,根據擬定的結構框架和章節題目,開始撰寫各部分內容。通過系統清理材料進一步明確撰寫的框架和思路,對本課題涉及的具體內容做到了如指掌。整理材料過程中特別需要注意與先前的觀點不一致的內容,加以仔細辨析審查,以求獲得更合理圓滿的解釋,必要時甚至要修正先前的假設。按照設計的內容撰寫各部分,須齊頭並進,同時進行,注意各部分之間的協調統一,避免出現重復或前后矛盾。

在書稿基本成型之后,2021—2022年的任務是對初稿進行加工處理,進一步精細化,最后形成定稿。首先在項目組內部進行交流討論,在項目首席專家的主持下,比照預定標准,尋找初稿存在的差距和缺漏,繼續查閱材料、調整思路和修正潤飾各部分,力求精益求精。其次,將初稿呈送本領域史學理論史學史及中國史各斷代方面的專家學者,並組織幾次小型研討會,廣泛征詢意見,根據專家同行反饋的建議進行修改完善,訂正和補充相關內容,最終形成一部高質量的20世紀中國史學史定稿。2022年,課題全部完成並出版最終成果。

具體到子課題,現代中國史學的興起:從“新史學”到“古史辨”、民國年間史語所派與唯物史觀派的並立、新時期以來中國史學的再出發3個子課題的主要任務是按照既定框架撰寫修訂書稿﹔建國后馬克思主義史學的主流化及其曲折、台灣和香港史學的變遷兩個子課題則需要對原有寫作大綱進行調整完善,著重在整合課題組已有成果、反映前沿水平上下功夫。各子課題的研究中要突出原創性,努力提煉有關中國現代史學發展的新觀點、新概念、新體系。

在課題開展過程中,首席專家應繼續發揮核心作用,負責督促推動整個課題的進展情況,組織召開有關整個課題的學術研討會和各種工作會議,負責聯系開展必要的國內外學術交流。各子課題負責人主持各子課題的寫作和實施完成,與首席專家及時溝通子課題進展情況,與其他子課題負責人和成員保持必要聯系。課題組成員應嚴格按照共同宗旨和具體分工,承擔相關研究工作。

課題組供稿                       

(責編:孫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