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課題組自2018年1月起,即按原定計劃有條不紊地展開吐魯番出土文書的再整理與研究工作,總體執行情況良好。2018年度發表相關學術論文6篇,同時創建“吐魯番文書研究”微信公眾號,向學界推介本課題及其相關研究成果﹔2019年度出版論文集、陳國燦先生紀念專輯各一部,發表相關學術論文13篇,其中日文論文1篇,另有《中國史研究》等待刊論文多篇。此外,課題組成員黃樓等對陳國燦先生《吐魯番出土唐代文獻編年》(2002)一書的增補修訂工作也已基本完成,預計2021年正式出版。
目前,各子課題工作全面展開,進度適中,具體如下:
子課題一“新疆博物館藏吐魯番文書信息採集與基礎整理”,已開展對新疆博物館所藏吐魯番文書進行清理、採集、拍照等工作。因該館所藏文書數量巨大,目前拍照工作仍在繼續進行中。
子課題二“吐魯番博物館藏吐魯番文書信息採集與基礎整理”,已開展對吐魯番博物館所藏文書進行清理、採集、拍照等工作,目前文書拍照工作已全部完成。
子課題三“吐魯番出土高昌郡文書再整理與研究”、子課題四“吐魯番出土高昌國文書再整理與研究”,已據所拍高清彩照文書圖版,對高昌郡、高昌國時期的文書進行初步的釋文、斷句、拼合、斷代、定名等整理工作,並圍繞文書展開相關歷史問題的探討,發表數篇學術論文。全部整理研究工作均在有序進行之中。
子課題五“吐魯番出土唐西州文書再整理與研究”,已據所拍高清彩照文書圖版,對唐西州時期的文書進行初步的釋文、斷句、拼合、斷代、定名等整理工作,並圍繞文書展開相關歷史問題的探討,發表多篇學術論文。整理研究工作同樣在有序進行之中。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赴新疆調查吐魯番文書收藏情況
2018年10月11-17日,本課題首席專家劉安志及課題組成員呂博、李永生三人,子課題負責人王素與課題組成員呂冠軍、楊楊、韓宇嬌四人,分別從武漢、北京飛赴新疆,對新疆博物館、吐魯番博物館兩地所藏吐魯番文書展開調研。調研期間,考察了高昌故城、交河故城、阿斯塔那古墓群、柏孜克裡克千佛洞、蘇貝希遺址、蘇公塔、吐峪溝石窟等遺址遺跡,並分別與一二子課題負責人於志勇、陳愛峰及相關課題組成員進行學術交流,就課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與困難展開研討,進一步明確工作任務和目標方向。同時,還調閱了部分吐魯番文書原件,並在吐魯番博物館參觀了近年新出的吐魯番文書,對吐魯番文書有了很多直觀感性的認識。調研結束后,首席專家劉安志獲得吐魯番博物館所藏文書的全部高清彩照,以及新疆博物館所藏吐魯番文書的部分高清彩照,為下一步的文書整理研究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舉辦學術會議
(1)項目開題報告會
2018 年3月25日,在武漢大學舉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吐魯番出土文書再整理與研究”開題報告會。評議專家組成員,由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首都師范大學郝春文教授,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蘭州大學鄭炳林教授,中國唐史學會孫繼民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新刊編輯部路育鬆編審,北京師范大學張榮強教授等五人組成,郝春文教授擔任評議專家組組長。武漢大學王培剛教授、武漢大學余西雲教授、武漢大學楊國安教授,以及本項目各子課題負責人與相關師生數十人參加此會。
開題會上,首席專家劉安志圍繞項目概況、研究意義、主要內容、研究思路與方法、工作計劃、預期成果等六個方面,向與會專家和師生詳細介紹了項目的總體設想和實施方案。五個子課題負責人也分別就項目實施問題做了補充和說明。評議專家組對該項目的價值和意義給予充分肯定,組長郝春文教授明確指出,“吐魯番出土文書再整理與研究”項目的價值和意義,超過一個國家重大項目。評議專家組提出如下寶貴建議:一、鑒於該項目內容復雜,意義重大,建議國家社科規劃辦給予分期滾動資助,以確保項目高質量完成﹔二、建議釋文定稿前,核對每一件文書原件﹔三、編制每件吐魯番出土文書的學術檔案,完善文書研究信息資料﹔四、借鑒簡牘整理研究經驗,高度重視文書的物質形態。
(2)陳國燦先生追思會
2018年6月7日,著名敦煌吐魯番學專家、本項目子課題負責人陳國燦教授因病不幸逝世。7月7日,課題組在武漢大學舉辦“陳國燦先生追思會”,黃惠賢教授、魯才全教授、楊德炳教授、王素研究員、孫繼民研究員、黃正建研究員、李文瀾研究員、王延武教授、牟發鬆教授、凍國棟教授、孫曉林編審、李方研究員、劉濤教授、魯西奇教授、張榮強教授等著名專家學者出席此次追思會。大家會聚一堂,共同緬懷陳國燦先生對中國敦煌吐魯番學和中古史研究的突出貢獻,追思先生的事跡、學識與風范,紀念先生的學術業績、治學精神、師德人品與高尚情操。課題組成員表示,將化悲痛為力量,凝聚合力,團結一致,把唐長孺先生、陳國燦先生等前輩學者開創的吐魯番學事業發揚光大,高質量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的研究任務,推出標志性成果!
3、學術交流
課題組已先后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吳麗娛研究員、黃正建研究員、雷聞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錢國祥研究員,四川大學張澤洪教授,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游自勇教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胡興軍副研究館員等專家學者來武漢大學作專題學術講座。
課題組還與《西域研究》編輯部緊密合作,開辟“吐魯番學研究”專欄,由首席專家劉安志擔任特邀欄目主持,在《西域研究》2018年第4期、2019年第1期刊發4篇高水平學術論文,其中2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全文轉載,在學界產生了一定影響。
首席專家劉安志應邀在中國政法大學、寧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新疆塔裡木大學等高校作《唐代解文的發現及其意義》《唐初對西州的經營與管理》《絲綢之路上的敦煌吐魯番文明》等學術報告,又先后參加“全球史視野下嶺南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六屆中國中古史前沿論壇”、“第七屆中國古文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寫本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2018年理事會”、“中國唐史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暨‘唐代中國與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等,或作大會主題發言,或擔任小組主持人。
第二子課題負責人陳愛峰於2018年12月6-7日應邀赴印度索麥裡大學參加“慈悲的化身——佛教藝術的觀自在菩薩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做學術報告,會后考察了新德裡博物館所藏吐魯番出土文物。陳愛峰與課題組成員武海龍、李亞棟還先后參加“吐魯番出土文書補編項目審讀會”、“2018敦煌論壇:敦煌與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國際學術研討會”、“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北庭歷史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北京大學絲綢之路文明高峰論壇”、“區域史視野中的甘青民族走廊學術研討會”、“歷史文獻與考古遺存的互証——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學術會議,並提交學術論文。
第四子課題負責人王素及課題組成員呂冠軍,應邀參加“敦煌學學術史研討會暨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2019年理事會”,提交並發表學術論文。
第五子課題成員黃樓、呂博,先后應邀參加“第三屆中古宗教史青年學者工作坊”、“全球史視野下嶺南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六屆中國中古史前沿論壇”、“第十一屆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聯誼會”、“第一屆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青年學者研討會”、“新史料與古史書寫:40年探索歷程的回顧與思考”、“禮學與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唐史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暨‘唐代中國與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學術會議,提交並宣讀學術論文。
4、國際合作
課題組與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聯手,先后邀請英國劍橋大學教授麥大維教授(David Lawrence McMullen)、法國國立東方語言與文明學院中國研究系汲喆教授、日本明治大學氣賀澤保規教授、日本中央大學妹尾達彥教授等國外知名學者來武漢大學講學。
課題組成員呂博現赴日本東京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訪學,他已於2019年5月23日應邀在東京大學作了題為《左憧熹與張無價:唐代的兩個府兵》的學術講演,又應邀即將於7月24日、8月10日、9月15日在日本作三次學術講演。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開題報告會
2018 年3月25日,在武漢大學舉行項目開題報告會。與會專家圍繞課題的價值意義、研究內容、路徑與方法、技術與手段、成果形式等問題展開熱烈而充分的討論,貢獻了不少真知灼見,令課題組受益匪淺。開題報告會相關新聞報道,已在武漢大學人文社科院網頁(http://ssroff.whu.edu.cn/info/1009/4147.htm)、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網頁(http://www.history.whu.edu.cn/info/1120/2271.htm)、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網頁(http://39history.whu.edu.cn/newsopen.asp?id=494)、故宮博物院網頁(https://www.dpm.org.cn/learing_detail/246564.html)、“吐魯番文書研究”微信公眾號刊發,引起學界同仁廣泛關注。開題報告會結束后,課題組及時向武漢大學人文社科院報送會議簡報與專家評議表。
2、“吐魯番文書研究”微信公眾號
為及時向社會各界介紹本課題的進展情況其相關研究成果,課題組於2018年6月7日正式創建“吐魯番文書研究”微信公眾號,迄今已推送唐長孺、陳國燦、王素、劉安志、王丁、黃樓、呂冠軍等學者論文數十篇,產生了良好的學術反響!上海外國語大學王丁教授在2019年6月30日所發微信圖文中,特別提及本公眾號,指出:“吐魯番學不如敦煌學名氣大,但深度厚度各種維度並無不及。在國際化程度和學術前沿性方面尤其可能常執牛耳。所以在中國有一個‘敦煌吐魯番學會’,統合這兩大學科群,交流互補,彼此推動,可謂睿智。”
四、存在問題與改進措施、研究心得與意見建議
1、存在問題與改進措施
(1)2018年6月7日,本項目子課題負責人陳國燦教授不幸因病去世,且另一子課題負責人朱雷教授年事已高,故課題組內部經過充分協商討論,決定就相關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調整:由王素具體負責高昌郡、高昌國時期文書的整理研究,劉安志具體負責唐西州時期文書的整理研究。(2)本課題涉及吐魯番出土文書上萬件,整理研究任務繁重艱巨,課題組已邀請相關專業碩博士生參與整理工作,也可因此培養吐魯番文書整理與研究的后備人才。(3)科研經費不足,課題組已努力爭取所在學校、學院層面的支持,以解決論文集出版等相關問題。
2、研究心得與意見建議
研究心得:通過邀請相關專業碩博士生參與文書整理研究工作,教學相長,不僅可以推進相關工作的展開,而且還能培養出一批吐魯番文書整理與研究的優秀人才,使吐魯番學事業后繼有人。
意見建議:本課題工作量巨大,是一個長期的攻堅克難工程,五年時間恐難圓滿完成既定目標,建議放寬結項年限,以保証整個文書整理研究工作正常有序進行,從而高質量完成項目預期任務,不負學界同仁所望!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1、劉安志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新探》(論文集,武漢大學出版社,2019年6月),收入課題組成員陳國燦、王素、黃正建、李方、劉安志等所撰學術論文17篇。這些論文此前發表於中日各種書刊,此次收入論文集時,不少都做了修改增訂。諸成果所涉年代,大致包括高昌郡、高昌國、唐西州、高昌回鶻四個時段(公元4-11世紀),大約7個世紀﹔內容除對具體文書進行考釋與分析外,還圍繞相關傳世文獻,探討了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法律、制度、民族、地理、文書行政諸問題,取得了不少新進展,可以視為吐魯番文書整理與研究的最新最前沿的成果。
2、劉安志特約主編“陳國燦先生紀念專輯”(《敦煌學輯刊》2019年第1期),收入中日學者所撰紀念文章、學術論文29篇,這些文章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回憶緬懷了陳國燦先生對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所做出的突出貢獻,已在學界產生了一定反響。
3、劉安志《中古衣物疏のと起源與變化》(榊佳子翻譯、稻田奈津子解說,載日本《法史學研究會會報》第22號,2019年3月),對中古衣物疏的源流演變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討,東京大學稻田奈津子博士在文末的解說中如是評介:“本論文,是利用墓葬遺跡中發現的遺策、衣物疏、買地券等多種文字資料與傳世文獻相結合進行研究,分析對象包括廣闊的時段、地域,並試圖對其影響與傳播過程展開討論。……本文的特點如前所述,分析對象涉及的時代、地域和資料都十分廣闊。學界對個別資料的研究雖有很多積累,但能進行綜合整理的嘗試卻很少。文章利用對文獻史料的分析以及對考古學成果的靈活運用,宏觀的描繪出墓葬文化的變遷。這對今后利用此類材料的研究提供了范例,也是極其重要的成果。而且這類材料不僅停留在中國國內,還對包括日本在內的周邊地區產生了重大影響。翻譯本文之后,我也期待日本史研究能活用這些成果。”
4、王素《高昌王令形制綜論》(《西域研究》2019年第1期),認為高昌王令分為“下令”和“傳令”兩種形制。“下令”以高昌王名義直接頒下,均有完整文本,見於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傳令”由王國中央出納審查機構官員直接宣傳,大致均為口令,散見於公文書的辭、奏、符以及一些帳中。高昌王令及相關公文書制度,應始於闞爽首次建立割據政權時期。但根據現有材料,隻能從沮渠氏北涼流亡政權時期說起。論文以高昌王令形制為切入點,結合吐魯番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通過梳理國內外相關學術史,依次對沮渠氏北涼流亡政權、闞氏王國、張氏王國、麹氏王國的高昌王令形制及相關公文書制度進行分析和解說,對其與河西政權及中原王朝相關制度的繼承、差異、流變進行比較和探討,指出:沮渠氏北涼流亡政權的政治傳統與河西北涼政權一脈相承,與后來高昌國的制度設計不是一個概念。高昌一直實行高昌王集權體制,高昌王令構成高昌文書行政至關重要的一環。 該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魏晉南北朝隋唐史》2019年第4期全文轉載。
5、呂冠軍《吐魯番文書中的“雙名單稱”問題》(《西域研究》2018年第4期),從南北朝正史入手,重點探討吐魯番文書中的“雙名單稱”問題,認為:南北朝正史記高昌王麹堅又作麹子堅,麹堅是麹子堅的“雙名單稱”。吐魯番文書所見“雙名單稱”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單稱前名,一種是單稱后名。單稱前名出現較少,單稱后名出現較多。這應與前名多作“輩字”可以忽視,后名多為“實名”不能省略有關。但吐魯番文書多有殘缺,彼此間又沒有必然的聯系,很難遽爾斷定此“單稱”即是彼“雙名”。因此,具體情況還得具體分析。該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魏晉南北朝隋唐史》2019年第3期全文轉載。
6、陳國燦、吾邁爾·卡德爾《古絲路上的國際商城——高昌“末胡營”考》(《西域研究》2018年第3期),考証了吐魯番新出“末胡營”文書屬高昌王國早期王室文書,“末胡營”是專供商胡居住和交易的市場,它是古絲路上進行國際貿易的商城,也是西域商胡進行祆教活動的場所,其遺址就在高昌故城東北面的巴達木村。這是作者有關“吐魯番古代地名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已在學界產生了較大反響!
7、呂博《唐西州前庭府衛士左憧憙的一生》(《唐研究》第24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3月),根據吐魯番阿斯塔那4號墓所出墓志和文書,細致考察了唐西州前庭府衛士左憧憙的生平事跡。指出左憧憙日常從事高利貸、買賣人口等貿易,因而家財頗豐,故被點為府兵衛士。無論是征鎮還是在家,左憧憙都在從事放貸、人口買賣多種經濟活動。他與縣鄉人諸種不平等契約的簽訂,可以看出左憧憙是一個唯利是圖之人。乾封二年左憧憙家中丟失五百銀錢,他一度懷疑弟弟就是盜賊,也可反映此點。不過,左憧憙信仰佛教,他對佛事十分慷慨。因為宗教教義要求信徒將錢財用來寫經造像,捐助功德以抵消罪業,否則死后有沉淪三惡道的危險。因此,他不惜斥巨資造一佛二菩薩,講盂蘭盆經三年,積攢福德。盡管唐王朝法律規定,私家設齋不得超過49人,但他曾一次性付出可供500僧人作齋用的銀錢,完全無視法律的規定,為自己祈福。從府兵左憧憙的一生,可以窺見唐朝統一制度下不同個體的基本情況,使我們對那個時代有更深入的理解與認識。
8、黃樓《唐代西州鸜鵒鎮文書研究》(《西域研究》2019年第1期),通過對2001年吐魯番阿拉溝峽谷東口鸜鵒鎮故址出土唐代文書的進一步綴合,復原出了一份完整的烽鋪名籍。又以阿拉溝所出文書為基礎,對鸜鵒鎮下轄武庫、鎮倉以及游弈所等機構作了深入探討,指出玄宗開元、天寶年間,西域鎮戍體制由番上制向募兵長鎮轉變,鸜鵒鎮文書處於新舊交替的歷史階段,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9、劉安志《唐代解文初探——以敦煌吐魯番文書為中心》(《西域研究》2018年第4期),指出“解”作為一種上行文書名稱,至遲東漢末已開始出現,魏晉南北朝時期繼續沿用。唐代時,解文明確記載於國家律、令之中,並有相應的“解式”,是一種重要的公文。唐代解文有縣申州解、折沖府申州解、州申尚書省解三種。通過對大量敦煌吐魯番所出官府文書的考証與分析,確認過去被中日學者視為 “申文”或 “申狀”一類的文書,實系唐代前期縣申州的解文,並復原其“解式”。此類解文內容豐富,是認識唐代前期地方行政運作與州縣管理的第一手珍貴資料。其與作為下行文書的符文緊密對應,二者承載著政令傳達、信息溝通等方面的重要功能,是聯系唐代中央與地方州府、州與縣、州與折沖軍府之間的橋梁與紐帶。解文在唐代后期繼續行用,並對宋元時期的文書制度產生過重要影響,反映了此類文書在中國古代公文行政運作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吳麗娛先生稱譽本文的研究“是一個很大的發現”。
10、劉安志《吐魯番出土文書所見唐代解文雜考》(《吐魯番學研究》2018年第1期),在此前已有唐代解文格式復原成果基礎上,參據吐魯番出土文書,對唐代解文處理程式及相關官員簽署問題進行初步探討,揭示了此類文書的基本形態及其相關行政運作,這不僅有助於深入認識唐代前期的地方行政管理體制,而且還可從中獲取若干此前未知的州、縣官吏新信息,同時對今后此類文書的再整理與研究,亦有某些參考借鑒意義。
11、劉安志《關於吐魯番新出唐永徽五、六年(654-655)安西都護府案卷整理研究的若干問題》(《文史哲》2018年第3期),對《新獲吐魯番出土文獻》所收唐高宗永徽五、六年(654-655)安西都護府案卷進行了再整理與研究,指出《唐永徽五年(654)安西都護府符下交河縣為檢函等事》中兩件文書不能直接綴合,它們皆屬安西都護府安門案卷的有機組成部分,原定名有誤。又《唐永徽五年至六年(654 655)安西都護府案卷為安門等事》中第13-16行、第17-18行兩件殘片同樣不能直接綴合。在考定這些殘片性質的基礎上,論文對整個安西都護府安門案卷進行了重新整理編排,並就相關問題提出新的看法。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2019年
(1)補拍吐魯番博物館所藏部分文書圖像,完成新疆博物館所藏全部吐魯番文書的清理、採集、拍照等工作﹔(2)擬與武漢大學大數據研究院等機構合作,共同研發並創建“吐魯番學數據平台”,以宣傳、推介本課題成果,擴大吐魯番學的社會影響與學術影響,服務國家和新疆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建設﹔(3)根據吐魯番文書高清彩色照片,一方面修訂、完善已有錄文和注解,另一方面繼續研讀其他文書,做好基本的錄文、注解工作﹔(4)開展專題研究,在已有發表基礎上,撰著發表5篇左右高質量學術論文。
2、2020年
(1)繼續開展吐魯番文書錄文、注解等工作,並根據中日學者相關研究成果,修訂完善已有錄文和注解﹔(2)舉辦敦煌吐魯番文書整理與研究學術研讀會,交流文書整理研究的經驗與方法,並就課題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難點向與會專家咨詢請教,以開闊學術視野,完善並改進下一步工作方案﹔(3)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吐魯番學數據平台”﹔(4)撰著出版《吐魯番出土文書新探》(第二編)、《吐魯番出土衣物疏研究》﹔(5)開展專題研究,撰著發表10篇左右高水平學術論文。
3、2021年
(1)基本完成所有吐魯番文書的錄文、注解工作,並加以匯總、修改﹔(2)課題組召開小型學術研讀會,就課題研究狀況與進展進行內部總結﹔(3)初步完成“吐魯番學數據平台”建設工作,並適度向社會各界開放﹔(4)撰著出版《吐魯番出土文書新探》(第三編)、《吐魯番出土唐代文獻編年》(增訂本)﹔(5)開展專題研究,撰著發表10篇左右高水准學術論文。
4、2022年
(1)完成所有吐魯番文書錄文、注解統稿,邀請專家評審﹔(2)根據專家評審意見進行全面修訂、補充、完善,完成定稿,提交鑒定,申請結項﹔(3)“吐魯番學數據平台”向社會各界全面開放﹔(4)《吐魯番出土文書新探》(第四編)、《吐魯番出土高昌文獻編年》(增訂版)﹔(5)開展專題研究,撰著發表8篇左右高質量學術論文。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