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漢唐時期沿絲路傳播的天文學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2019年12月10日14:07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①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項目於2017年11月獲得立項之后,於2018年1月召開了開題報告會,各子課題按照項目研究計劃,順利開展了各項研究工作,在資料普查調研與整理、召開項目小型學術研討會、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交流項目研究、論文撰寫和發表、研究生培養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主辦學術會議3次,參加學術會議21次,國際合作25人次左右,已發表論文16篇,完成論著2部(1部出版中、1部審稿中),出版譯著1部,建立項目資料數據庫2個,數據庫存儲量275G左右。各子課題進展具體情況在第②部分結合具體內容介紹。

首席專家鈕衛星教授就課題研究狀況及選題價值、總體框架和預期目標、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重點難點和創新之處、子課題結構和主要內容、預期成果和研究隊伍等方面進行匯報。他認為,絲綢之路在承載中外科學文化交流方面有著重要意義,古代天文學作為古代世界文明共同體所共享的一種專門知識,在不同文明之間進行著交流與傳播,而超越以往研究的靜態性質,獲得在時間與空間上呈現動態過程的絲路天文學傳播圖景是此重大項目的首要任務。研究將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野下辨析各文明天文學內容的異同和源流,考察天文學與各自社會、宗教、政治、文化、經濟等因素之間的互動關系,討論跨文明傳播中所產生的碰撞與融合。課題以古代天文學交流為窗口,揭示背后所蘊含的知識傳播與文明興衰之間的深刻聯系,同時挖掘絲路精神的核心意義,對於確立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展示中國古代文明及其貢獻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之后,各子課題成員分別就各自研究計劃與思路進行了匯報。

與會評審專家對該重大項目的研究價值與意義給予了高度評價。王炳華研究員認為本課題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意義,填補了從各文明天文學發展變化分析彼此之間關系的研究空白,並建議課題組可以對新疆吐魯番考古資料進行關注與考察。汪前進教授肯定了課題組的前期工作與研究意義,建議聚焦研究內容,期待在核心文獻上取得突破。韓琦教授建議對各子課題間的交叉重疊之處進行進一步處理,與各個相關研究所與語言專家加強交流,獲得更多信息。曲安京教授認為該課題宏大的研究視角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期待能夠推動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視野的拓展,建議明確研究邊界,以便於工作順利展開。陳明教授對課題豐富的研究內容,及跨越多種文化的研究框架表示贊揚,建議天文學本身研究之外更多關注外史內容,考察知識在社會生活中的實際使用問題。紀志剛教授認為該課題在中外科學技術交流研究中具有極高的理論價值,希望能夠通過課題的實施培養一支年輕的研究隊伍。關增建教授認為該項目研究意義重大,同時也面臨著相應的挑戰與困難,肯定了納入考古學內容的研究框架,建議在研究中要關注重大歷史事件背景與影響,考慮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傳播內容的接受情況。

項目團隊與評審專家展開熱烈討論。鈕衛星教授等課題組成員分別就項目研究的細節回答了評審專家的問題,紛紛表示,一定充分吸收專家的意見和建議,保質保量地完成各自的研究任務。

評審專家組組長關增建教授對開題論証會進行了總結。他指出“漢唐時期沿絲路傳播的天文學研究”課題研究對深入了解沿絲綢之路科學文化交流特別是天文學交流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重大的學術價值﹔課題框架設計合理,子課題與總課題、各子課題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清楚﹔研究思路清晰,方法合理,內容充實,理論創新和現實意義等方面的預期目標明確﹔研究基礎扎實,前期成果豐富﹔研究重點突出,問題明晰,學術創新性強。

當日下午,還召開了一場與項目研究相關的學術研討會。出席開題論証會的部分專家和課題組核心成員奉獻了六場高水平的學術報告:分別是王炳華研究員的“新疆考古與歐亞文明”、陳明教授的“絲綢之路出土文獻與中印文化交流”、台南藝術大學庄蕙芷博士的“唐代中日壁畫墓中的天象圖比較”、曲安京教授的“秦漢歷法復原”、中國社科院劉未沫博士的“數的宇宙生成論:北大秦簡《魯久次問數於陳起》與柏拉圖《蒂邁歐》比較研究”、汪前進教授的“漢傳佛教科學研究淺說九題”。這些精彩的學術報告向與會師生分享了一頓豐盛的學術大餐,同時也大大地推進了本項目的研究。

召開項目小型學術研討會

2018年11月3日至4日,由本項目原負責單位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與項目子課題負責單位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在四川大學共同舉辦了“文本與圖像:古代天文知識、觀念、對比與傳播——漢唐絲路天文考古課題工作會議”,同時舉行了本項目研究進度的協作推進會。

課題工作會議由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王煜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鈕衛星教授、四川大學韋兵副教授、台南藝術大學庄蕙芷博士后、上海中醫藥大學宋神秘副教授、新疆天文台李晶靜、上海交通大學呂鵬博士后、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生靳志佳、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生潘鉞作為重大項目課題組成員參與會議。復旦大學博士生秦光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生張瑞、四川大學碩士生姜伊、焦陽、李孟雅以及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學生等參加了此次會議。

課題工作會議分專題舉行,共計四場,採用發言加評議、討論的形式,每篇文章的報告時間為二十分鐘,一個專題結束后,集中評議與自由討論,時間為三十分鐘。

第一場報告主題為“古代星命術”,報告人分別是韋兵副教授、靳志佳與秦光永。韋兵副教授報告題目為《宋元星命淵藪:<星學大成>的時代和價值》,指出《星學大成》為唐宋以來星命著述的淵藪,並分別從職官、天文分野、地域區劃、引用書籍等方面進行考証,指出《星學大成》主體內容為宋元著作,對宋元星命文化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靳志佳報告題目為《俄藏黑水城出土文書5722中的行星位置與西夏歷日研究》,以俄藏黑水城出土文書5722中行星位置與實際星座位置不符為切入點,探究了俄藏黑水城出土文書5722與西夏歷日中行星位置所採用的坐標體系,尤其指出5722中月亮位置的來源,最后對西夏出土歷日的功用與來源進行了分析。

秦光永報告題目為《俄藏黑水城星命佔卜書4434殘頁釋讀》,在對西夏文文書4434殘頁的辨識、翻譯工作的基礎上,根據傳世文獻《星學大成》分析52-59洞微大限到遷徙宮與60-67歲洞微大限到疾厄宮的內容,進而恢復命主星盤,解讀當時星命術士的推命過程。

第二場報告主題為“漢代墓室星象圖”,報告人分別是庄蕙芷博士后、王煜副教授與姜伊。庄蕙芷博士后報告題目為《漢墓壁畫中二十八宿的圖像問題》,報告對二十八宿分青龍、玄武、白虎、朱雀四象進行討論,在每一象中首先對先秦與漢代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所記載二十八宿名稱進行對比,指出其中異同與變化原因,然后依次分析四象中星宿,指出文獻記載中星宿與四象的關系,並結合各個墓室星象圖中圖像與題記對墓室星象圖中二十八宿進行重新辨識,在此過程中,指出由於工匠的自行創作,使得天象圖表現出多樣性。

王煜副教授報告題目為《知識、觀念與制作:再論陝西靖邊渠樹壕漢墓星象圖》,指出渠樹壕漢墓星象圖的重要性,星象圖中不止有二十八宿,而且存在中宮星宿。通過對比其它墓室星象圖題記,對渠樹壕漢墓星象圖中的中宮星宿識讀提出不同的看法。根據對墓室星象圖中的圖像畫法、位置與題記等的具體分析,指出墓室中星象圖的產生是以當時的天文知識為背景,與民間流行觀念相結合,又經匠人之手制作而成,因此墓室星象圖會有錯誤或不科學之處。最后對墓室圖像中北方玄武圖像進行了梳理,指出墓室玄武圖像與文獻的復雜性。

姜伊報告題目為《再論洛陽尹屯新莽壁畫墓星象圖及相關問題》,詳細介紹了洛陽尹屯新莽壁畫星象圖,在前人研究基礎上,重新識讀壁畫中二十八宿星象圖,其次對玄武形象的變化進行了梳理,指出在新莽時期玄武形象發生了變化,認為在王莽時期政府可能對玄武形象進行了統一規定。最后梳理了二十八宿與四象對應關系的變化,認為墓室星象圖中四象與二十八宿星象對應關系反映了時代了特點,並指出四象對於墓室星象圖完成的重要性。

第三場報告主題為“墓葬與天文”,報告人分別是焦陽、李孟雅。焦陽報告題目為《也論漢代圖像中的風雨雷電》,對漢代圖像中的風雨雷電諸神按組合數量以及出現地域等作了系統梳理介紹,在時代、地域和諸神形象發展的基礎上,對以往未識讀出的材料提出了新的觀點,認為徐州銅山洪樓地區出土的畫像石上以往描述為手持矩形木的圖像應是電神,且手持的應為燈燭,山東地區出土畫像石上頭戴斗笠手持叉的圖像並非以往所認為的大禹,而是雨師,同時電神也有做手持電燭的形象。最后指出嘉祥武氏祠中手持錘鑿的雷公與龍一同出現,或許表現的是王充所言“天取龍”的場景。

李孟雅報告題目為《五代墓室星象圖研究》,首先對幾幅繪有二十八宿的五代墓室星象圖進行辨析,認為它們在科學性、等級、出現頻率等方面有很大的特殊性,應與當時天文學發展水平和戰亂的社會背景有關。然后結合墓主身份、墓葬規制、墓內裝飾等,提出這些星象圖具有權力象征意義,或為當時帝陵所獨有。認為這種以完整而科學的星象圖象征最高墓葬等級的觀念和制度可能是繼承自唐代,也可能是形成於五代時期。

第四場報告主題為“古代天文學的中外交流”,報告人為鈕衛星教授、宋神秘副教授、潘鉞、呂鵬博士后。鈕衛星教授報告題目為《外來天文概念本土化模式探討:以“羅、計”和“四余”的漢化為例》,梳理了羅睺和計都這兩個印度天文概念隨密教經典被譯成中文、並被星佔符號化的過程。探討了中國本土文化對羅、計所採取的既吸收又排斥的雙重態度,以及羅、計天文含義發生變化的可能原因。討論了羅、計裂變成包括羅睺、計都、月孛、紫氣等四個隱曜在內的“四余”概念的可能途徑,考察了四余概念在宋、元、明三代作為道家經典和星命書中的流行術語被廣泛傳播並滲透到通俗文學作品中去的情形。分析了明代中國本土學者從理學、明清之際西學持有者從歷學這兩個層面展開的對四余概念的質疑以及刪除紫氣主張的提出 。

宋神秘副教授報告題目為《道教張果在<星命溯源>中的托偽與代言》,以托名張果的星命著作《星命溯源》為切入點,指出歷史記載中的張果與星命術無關,最晚到元代左右,星命術士將道教八仙之一的張果與星命術聯系起來,到明代時,星命術士又將張果與佛教相聯系,並將張果視為一個星命流派的代表,與李淳風派、袁天綱派形成對比,最終將張果星命術視為發展最成熟、集星命術流派之大成者。

潘鉞報告題目為《希臘理性的勝利?淺論比魯尼對印度宇宙論的批判》,指出中世紀的穆斯林學者比魯尼在其所著的《印度志》中,採用來自希臘的演繹邏輯、數理幾何証明以及注重經驗實証的思想武器等對印度的宇宙論進行了介紹和批判。但是,由於他在未對印度文化的一些根本特征充分理解之前就匆忙批駁與攻擊,也使他所宣揚的客觀性大打折扣。

呂鵬博士后報告題目為《印度數理天文學傳入伊斯蘭的幾個問題》,介紹了花剌子米基於梵語天文著作而編著的《積尺》的重要性以及版本流變等問題,指出著作中的印度痕跡主要表現為一些譯名、所使用的紀元、章節主體內容、正弦表以及修正日月五星黃經的算法等,特別是修正算法採用的是印度的慢速圓與快速圓修正,而不是托勒密的方法,其修正步驟與取快速圓修正值的一半的做法也可以找到印度淵源。

此次會議期間同時舉辦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漢唐時期沿絲路傳播的天文學研究”的項目協作推進會由原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鈕衛星教授主持召開。鈕衛星教授首先對項目的各個課題進行了介紹,並提出了課題中期應達成的目標,然后對2019年重大項目課題會議作了近一步安排,最后希望各個子課題組對目前工作作階段性總結,並規劃未來一年工作方向與計劃。王煜副教授與庄蕙芷博士后總結了一年中工作內容,並提出未來考古課題努力方向與計劃,以及可能給出的項目成果形式。宋神秘副教授對項目成果之一的《文獻輯錄》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與意見。

②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資料普查調研與整理

子課題“漢唐絲路天文考古研究”項目組成員近些年來一直關注相關領域的研究,在漢唐時期墓葬星象圖及與天文有關的考古材料、圖像材料和出土文獻材料方面持續開展研究。一些先期的相關成果也在立項之后陸續發表出來:

王煜:《漢代伏羲、女媧圖像研究》,《考古》2018年第3期﹔

王煜:《漢代天門圖像及相關問題》,《考古》2019年第6期﹔

王煜、焦陽:《試析漢代圖像中的風雨雷電四神》,《中國美術研究》2018年第4期﹔

韋兵:《<推星命洞微百六大限逐歲吉凶文書>:英藏黑水城文獻359佔卜書殘葉考釋與定名》,《西夏學》2018年第2期﹔

庄蕙芷:《五行之“中”——試析漢畫裡對“中央”圖像的表現》,《早期中國史研究》第十卷第1期,2018年﹔

庄蕙芷:《古墓星空:洛陽北魏元乂墓天相圖的再思》,《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第23期,2018年。

本項目立項之后又對漢唐墓室星象圖等材料展開一些個案研究,相關成果將會陸續發表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之上。

“漢唐絲路天文考古研究”子課題立項之后,項目組成員著手對相關考古材料進行系統收集和梳理。目前已完成對漢代考古材料中與天文有關材料的收集和梳理,並著手開始收集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河西和新疆地區的相關材料,目前已完成圖像材料的收集。並撰寫出《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伏羲、女媧圖像研究》(伏羲、女媧與日、月直接相關並出現於星象中)等論文。

“漢唐絲路天文考古研究”子課題核心成員庄蕙芷對絲路東段天文學傳播進行了多地實地考察。2018年1月參訪了日本奈良「高鬆塚」、「龜虎墳」,此二座墓葬為8世紀初,均出土天象圖,形式接近蓋圖,多數星座可辨認,且時代與唐代永泰公主、懿德太子墓相近,可能與遣唐史有關。奈良位於絲綢之路輻射圈最東端,墓葬又受到唐文化、朝鮮半島文化影響,故此二幅天象圖對於文化傳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18年12月庄蕙芷參訪了朝鮮出土天象圖的幾座墓葬:「德興裡壁畫墓」(408年)、「高麗太祖王建陵」(943年)以及復制圖展示於開城市成均館的高麗20代神宗古墳(1204)墓葬天象圖。408年的德興裡壁畫墓墓主可能是自中國亡命至高句麗的「鎮」,姓氏不詳。墓葬中的天象圖有「牛郎織女」的情節,形式較接近漢代,以擬人化、故事化的情節為主。從中國到朝鮮半島、最后到日本奈良的各出土天象圖墓葬,異與同、內容與形式等均值得做更深入的梳理,正整理資料准備論文寫作。高麗神宗古墳繪制的天象圖內容為28宿,但星座位置與現實完全顛倒,也值得深入研究。

2018年7月15日至26日,“漢唐絲路天文考古研究”子課題組部分成員前往陝西、山西、內蒙等地實際考察漢唐墓葬壁畫和畫像情況,主要在西安、榆林、綏德、米脂、離石和鄂爾多斯等地的墓葬遺存和博物館等進行考察,獲得大量照片、測量數據等材料,其中不少與天文材料相關。2019年8月,課題組部分成員計劃系統考察河西走廊和吐魯番、烏魯木齊等地,可以預期獲得大量的直接材料。

其他四個子課題主要以文獻整理和研究為主。

子課題“從希臘化到伊斯蘭早期的兩河流域和阿拉伯天文學及其東傳”按照研究計劃,在第一個階段主要解決研究用原始文獻的問題,目前搜集到保存在世界各地博物館中的大量楔形文字泥板文書,以便下一步開展對古代兩河流域天文學日月食理論與觀念領域的系統研究。項目組迄今為止已收集到以新亞述時期和晚巴比倫時期天文文獻為主的大量文獻。主要包括:天象記錄Observational Astronomy:天文日志 Astronomical Diaries (公元前652年 – 公元前61年)﹔月亮及行星觀測記錄集Collections of Lunar or Planetary Observations (公元前747年 – 公元前10年)。非數理天文學Non-Mathematical Predictive Astronomy:目標年文書 Goal Year Texts (公元前236年–公元前56年)﹔歷書Almanacs (公元前220年 – 公元75年)﹔標准星歷書Normal Star Almanacs (公元前300年 –公元前78年)。數理天文學Mathematical Astronomy:月亮和行星星歷表Lunar and Planetary Ephemerides (公元前318年–約公元前40年)﹔算法文書 Procedure Texts。星佔文獻Astrological Texts:埃努瑪·阿奴·恩利爾Enuma Anu Enlil﹔算命天宮圖Horoscopes (公元前410年 –公元前69年)。

項目組成員碩士研究生張瑞、吳正芳目前主要從事對以上原始文獻中涉及日月食理論與觀念的文獻的整理工作。子課題負責人關瑜楨研究員曾系統學習過古代兩河流域的天文和語言,並具備通過閱讀楔形文字研究原始文獻的能力。在整理過程中,張瑞、吳正芳也在積極培養閱讀、分析楔形文字原始文獻的能力。

“漢唐時期印度天文學之來華及其西傳”子課題負責人唐泉教授在2018年12月參與策劃組織了第二屆數學史與天文學史國際會議,在該次學術會議上,邀請多位從事印度數學史和天文學史研究的專家,做印度天文學史方面的研究報告,為大項目的進展提供很大幫助。2018年12月唐泉在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國際天文學史雜志》)上發表論文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Indian Solar Theories in the Sui and Early Tang Periods (Seventh–Eighth Centuries C.E.)。該文運用比較科學史的研究方法,選擇公元6世紀印度經典數理天文學著作《五大歷數書匯編》和隋代及初唐時期多部歷法,對其中太陽運動理論的異同進行了詳細的討論,試圖為隋唐時期中印數理天文學交流提供一些線索。2019年5月,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Indian Solar Theories in the Sui and Early Tang Periods (Seventh–Eighth Centuries C.E.) 一文獲得陝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

印度與西亞交流方面,課題組主要參加人員潘鉞對於重要一手文獻比魯尼《印度志》(成書於十一世紀初,阿拉伯語,共計50章)進行了翻譯和研究,完成了10個章節,共計約四萬字,佔有關內容三分之一多,主要涵蓋穆斯林學者比魯尼對印度天文文獻的介紹、對印度宇宙創生和天地結構觀念的介紹和評論以及對印度歷法基本情況的介紹。

印度天文學方面,根據Neugebauer、矢野道雄等前人的研究結果,介紹並分析了花剌子米的《積尺》這部印度天文學由來的阿拉伯語文獻。其中印度的影響具體表現為一些譯名、使用的紀元、章節的內容、正弦表以及修正日月五星黃經的算法等。特別是在修正黃經算法中可以看出花剌子米使用的是印度的慢速圓與快速圓修正而非托勒密的方法,其修正步驟與取快速圓修正值的一半的做法也可以找到印度淵源。研究確認,印度天文學知識通過《積尺》流傳至歐洲的經過大致是:梵語原著(《婆羅摩修正體系》)→花剌子米的阿拉伯語著作→al-Majrīṭi的再版(1007/8)→Ibn al-Ṣaffār的再次再版(1035)→Adelad of Bath的拉丁語譯本(12世紀早期)。《積尺》現代版本有H. Suter的拉丁語校本Die Astronomlschen Tafeln des Muhammed Ibn Mūsāl-Khwārizmī in der Bearbeltung des Maslama ibn Aḥhmed al-MadJītī und der Latei. Uebersetzun des Athelhard von Bath. Danske Vidensk. Selsk. Skrifter, 7 R.Hist. og filos. Afd. 3,1 (1914). 這個拉丁本沒能包含后來發現於Corpus Christi College, Oxford的一個抄本,因此還有進一步的研究空間。

外來天文學影響方面,對《虎耳譬喻經》梵文精校本中的早期印度星佔史料進行了分析。《虎耳譬喻經》(Śārdūlakarṇāvadāna,簡稱《虎耳經》)漢譯本《摩登伽經》、《舍頭諫太子二十八宿經》被認為是印度星宿佔卜傳入中國的最早文本,受到天文學史學者數十年持續的關注。印度國際大學的穆闊(Sujitkumar Mukhopadhyaya)在1954年出版了《虎耳經》梵文精校本。該精校本搜集了當時能搜集到的若干梵文寫本,並在釋讀整理的基礎上結合漢藏平行文本進行了修訂,公認為《虎耳譬喻經》精校本的定本。本項研究選擇該本早期印度星佔史料作為翻譯對象,試圖為國內外學者提供第一個現代語言的翻譯文本。

另外對鳩摩羅什譯經中的印度星佔知識進行一些梳理。作為一位精通五明的譯經師,鳩摩羅什對於佛經星宿佔卜知識傳播到東亞起到了一定作用。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中的劫波與地震佔卜,《大智度論》、《大庄嚴論經》、《思益梵天所問經》、《十誦律》中的時節歷法,以及佛教僧團對於星佔知識的態度等內容都值得深入一年就。鳩摩羅什譯經中的星宿佔卜及固定的日夜比折線函數知識,與《虎耳譬喻經》等文獻同屬於曜(graha)傳進中國之前的天文知識,體現了印度《佔星吠陀支》時代的天文歷法技術階段(公元前400-公元后200年間,亦稱為印度的巴比倫天文時期)。

在這方面的學術論文發表情況有:周利群《西域出土的早期星宿佔卜文獻》,《探索西域文明——王炳華先生八十華誕祝壽論文集》,中西書局,2017年﹔周利群《<虎耳譬喻經> 梵文精校本早期印度星佔史料》,《中國科技史雜志》(北大核心),2018第1期﹔和周利群《鳩摩羅什譯經中的印度星佔知識》,《全球史與中國》第2輯,2018年。

項目主要參加者周利群博士還獲得了2018年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和國別史等研究專項基金,題目是“梵藏漢文佛經中的時間測量文獻整理與研究”(項目號2018VJX034),大項目對年青學者的學術成長起到了很好的孵化作用。

“漢唐時期中國天文學對域外天文學的吸收及其外傳”子課題主要參加人員宋神秘等收集整理了傳世星命術專著,包括《四庫全書》“子部·數術類”中的《星命溯源》、遼耶律純《星命總括》、《演禽通纂》、明萬民英《星學大成》等,另發現《星平會海》一書傳世,為明代著作。此外《古今圖書集成》“藝術典·星命部”錄有多書,然實際收錄了許多八字算命術專著,以星象推算人命的著作有《張果星宗》、《耶律真經》、《壁奧經》、《望斗經》、《琴堂步天警句》、《琴堂指金歌》等。並對從希臘經中亞、印度傳入中國的七曜、黃道十二宮、二十八宿的形式、圖像和內容進行了分析,分析了希臘傳統的天文學和佔星術在進入中國的過程中由於時間、理論和技術方法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流派,這些流派各自的特點以及相互間的競爭,以及它們與中國本土數術如五行和八字算命術的融合,以及在此過程中佛教、道教、粟特民族等等不同背景和文化的群體和人士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並將部分研究形成論文《傳世著作〈星命溯源〉與五代至明中國星命術的發展》、《張果在《星命溯源》中的偽托及形象代言》、《明清歷日中的針灸禁忌研究》在各種國內外學術會議和期刊上進行發表。

朝鮮史料方面,從朝鮮總督府的《朝鮮古跡圖譜》(東京:青雲堂印刷所,大正四年(1915年)版)、《古跡調查特別報告》(大正十四年),朝鮮古跡研究會《古跡調查報告》(昭和九年(1934年))發掘出與漢代天文有密切關聯的出土物式盤兩件、而且與天文有密切關聯的天文星象形象大量出現在墓葬中的鏡紋上,朝鮮半島出土的磨盤石上,有一些刻了不少穴坑,這些坑有些可能與佔星術有關,是假象的星辰。朝鮮許多支石墓中,有許多刻有北斗七星、以及我國古代的參宿、亢宿、北極五等星座。並從朝鮮的《三國史記》、《國朝寶鑒》中搜集到相關的天文歷法資料,並搜集到與天文歷法的專業性著作奎章閣藏書《春官志》、《秋官志》(十卷)。朝鮮的天文歷法在中古時期大量收到中國的影響,但比起同時期的中國天文歷法文化來,具有一定時間上的滯后性和地區的選擇性,這種文化和傳播有陸路和海陸兩種,陸路主要在東北地區,海陸主要是中國南方地區,朝鮮吸收中國的文化也主要從北部平壤地區附近逐漸向南方擴散,再轉為從南方、北方雙向同時傳播。

日本史料方面,從《古事記》、《日本書紀》中搜集到與天文歷法有關的信息,並搜集了《宿曜經》在日本的版本流傳情況,從《日藏漢籍善本書錄》中收錄的《五星玉鏡》七卷(明華善繼著)並搜集到《續群書類從》中的《宿曜運命勘錄》、《大唐陰陽書》殘本,李淳風《乙巳佔》京都大學藏本、佛教文獻中的天文歷法資料《九曜秘歷》等。這一時期日本的天文歷法一開始主要通過百濟吸收中國的天文歷法知識和文化,后來轉為直接派遣遣唐使,直接向唐朝學習,這一時期的日本從全盤沿襲中國的天文歷法知識和文化轉為開始慢慢吸收,並開始有所創新。

越南史料方面,從《大越史記全書》、《大南實錄》、《欽定大南會典事例》等文獻中搜集到有關天文歷史信息,《遠東博古學院圖書館目錄》漢文類有《司天家傳書》2本,《天文家傳》、《天文體》、《天文類略編》各1本。

參加學術會議、開展學術交流和國際合作

本項目積極支持項目參加人員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交流項目研究。2018年6月派出一名教師赴英國倫敦參加英國科學博物館舉辦的“中國科學史國際學術研討會”,2018年9月派出3名博士生參加了在英國舉辦“2018年歐洲科學史學會學會年會”國際學術會議,2018年12月派出2名教師、5名學生參加西北大學舉辦的“第二屆國際數學與天文學史學術會議”。

子課題“從希臘化到伊斯蘭早期的兩河流域和阿拉伯天文學及其東傳”項目組成員在利用本項目參與國際合作與交流方面,從2018年至今,課題組成員還在香港中文大學、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科學史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清華大學、西北大學等單位參加多次國際、國內會議,共計國際會議11人次,其中會議報告5人次,均獲得良好反響。

項目主要參加人員周利群博士於2017年9月到2018年9月受紐約李氏基金資助在英國劍橋李約瑟研究所訪學,期間開展了很好的國際學術交流,參加多場國際會議:2018年6月17-21日,瑞士伯爾尼,第16屆歐洲宗教學年會,周利群發表“宗教團體和傳統之下的中印地理中心觀念”﹔2018年6月27-29日,法國巴黎,第三屆國際度量學會議“十字路口的度量:度量的歷史、哲學和社會學”,周利群發表“元代漢文材料中的DIY水鐘”。2018年9月15日,英國倫敦,歐洲科學史學會雙年會,周利群發表“早期佛教天學翻譯中的變與不變”(李約瑟研究所吳蕙儀博士代讀論文)。

另外多名課題組成員還先后參加了2018年9月在浙江大學舉辦的“旁觀者——歷史、文學、考古等視野中的圖像”學術會議﹔2018年10月13至10月14日在內蒙古師范大學舉辦的“大衍論壇”﹔2018年10月27-28日在清華大學舉辦的“2018年度全國科學技術史學術年會”﹔2018年11月在湖南大學舉辦的“首屆岳麓考古青年學者工作坊”﹔2018月11月在陝西師范大學舉辦的“第四屆全國青年考古學者論壇”﹔2019年5月在首都師范大學舉辦的“多學科視野下的文本制作學術研討會”、2019年5月在四川大學舉辦的“漢代圖像研究青年論壇第一屆等學術會議”, 2019年6月9日至13日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辦的“古代世界的交食比較研究工作坊”等,發表、交流研究成果。

其中“古代世界的交食比較研究工作坊”(Eclipses in China and Mesopotamia: A Comparative Workshop)是由本項目子課題“從希臘化到伊斯蘭早期的兩河流域和阿拉伯天文學及其東傳”負責人關瑜楨研究員主持舉辦的,這次會議匯聚了國內外多位著名天文學史專家,來自英國、美國、法國、荷蘭、奧地利等國的海外專家和國內學者共20余人參加了此次會議。參會代表以“古代中國與兩河流域對日月食的認識”為主題,對交食理論、佔測和觀測記錄等內容進行了深入的討論。與會專家就比較研究的方法論及其對於科學史研究的意義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並一致認為作為一種研究方法,比較研究有助於研究者通過新的視角加深對熟知領域的認識,也有助於更好的理解其他科學史研究者的工作。與會專家對會議成果表示滿意,並一致認為,本次會議為古代中國和兩河流域的科學史研究者提供了難得的面對面交流機會,對於如何進一步開展不同文明間的比較研究工作有重要的啟發意義,也為本項目對不同文明之間的天文學交流和傳播研究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本項目首席專家鈕衛星教授分別在2019年8月19-23日在韓國舉辦的“國際東亞科學史會議”和2019年9月12-15日在希臘雅典舉辦的“首屆國際科學史研究院大會”上組織了兩場分會並獲得批准。

韓國會議的分會主題是“中日韓古代天文學知識的傳播”(The Circulation of Astronomical Knowledge among Ancient Korea, Japan and China),有五位發言人組成,分別是:宋神秘的‘Fragments of the Two Han Astrolabes from Lelang of Korean’, 庄蕙芷的‘Communic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The Celestial Images in East Asia Mural Tombs During the 3rd to the 5th Century’, 周利群的‘Indian Nakṣatra Dating in the Japanese National Treasure Mido kanpakuki’, 鈕衛星的‘Two Horoscopes in Japanese Literatures from late Heian Period and early Kamakura Period’, 和張楠的‘The Introd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the European Geocentric Armillary Sphere in China and Korea in the 16th and 17th Centuries’。發言人均為本項目主要參加人員,是本項目研究進展在國際舞台上的一次集中展示。

希臘雅典會議的分會由本項目首席專家鈕衛星教授與美國布朗大學John Steele教授聯合組織,主題為“跨歐亞大陸天文學知識的交流與比較研究”(Comparison and Connection in the Astral Sciences across Eurasia),邀請了12位發言人,對希臘、兩河流域、中東、印度和中國古代的天文學交流與傳播進行深入探討,他們是(按照日程出場先后順序):關瑜楨的The Culminating Stars in Chinese and Babylonian Astronomy,Alexander Jones的Transmissions of the Babylonian zodiac,John Steele的The Length of Life in Babylonian and Greek Astrology,Erica L. Meszaros的The Legacy of Babylonian Astronomers in the Language of Greek and Roman Authors,張楠的Research on astronomical instruments used and manufactured by Zhang Heng and Ptolemy,張瑞的From Aratus to Geminus: ‘Phenomena’ in the Hellenistic Period,呂鵬的Kuṭṭaka and Da-Yan-Shu: Indian and Chinese Methods of Solving the Congruence Problem,鈕衛星的Lunar Apogee: A Greek Astronomical Concept in China,潘鉞的Al-Bīrūnī’s criticism on Indian Cosmography in his “India”

Christopher Cullen的New light on the conflict between European, Islamicate and Chinese astronomical traditions in late 17th century China,Osman Süreyya Kocabaş 的An Extenuated Treatise about Comets and The Pre-Modern Ottomans’ classical scientific Explanation of Comet,Anna Jerratsch的The Role and Functions of Visuals in Early Modern Cometary Tracts。該次會議是大項目嘗試在國際學術交流平台上推進與國際著名學者之間的開展合作,推進項目研究。

③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項目參加人員積極在多種場合宣傳推介本項目的研究情況和研究成果。項目首席專家鈕衛星先后在多所高校做了與本項目有關的學術講座。2017年11月26日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明德講堂”做了題為“漢唐時期沿絲綢之路傳播的天文學”的講座,講座向聽眾傳達,絲綢之路作為聯結古代東方與西方的紐帶,它不僅是一條輸送貨物的物質通道,也是一條傳播知識的文化通道。古代希臘、兩河流域、波斯、印度、阿拉伯和中國等各個文明世界的天文學知識就沿著絲路進行著交流與傳播。本講座擬對保存在漢譯佛經、官方史書、敦煌文獻以及其他典籍中若干天文學傳播案例進行分析,以展示古代天文學作為古代世界一種共享的專門知識,在不同的古代文明之間進行交流和傳播的具體情形,並以此闡發絲綢之路所承載的中外科學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意義。2018年6月14日在陝西師范大學做了題為“漢唐時期沿絲路傳播的天文學”的講座,該講座從傳播路徑、傳播中介、傳播內容和傳播效果等四個方面對漢唐時期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土的天文學進行了分析和討論,在綜合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試圖來回答漢唐時期域外天文學是如何傳播到中土、傳來了哪些內容、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等等問題,進而以史實和實例來向聽眾証明“知識因分享而進步,文明因交流而興盛”這一歷史規律。2018年9月28日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做了題為“中古時期的外來星神崇拜:以十一曜崇拜的起源和流行為例”的講座,本講座從古代佛道文獻中有關九曜和十一曜的記載出發,考察中古時期外來星神崇拜的起源和流行情況,並分析外來天文-星佔概念在融入本土文化過程中所發生的排斥、改造、吸收等不同反應,進而探討這種星神信仰得以持續流行背后的數理基礎——當時民間術士和官方歷算家均為之提供了合格的技術支持。2018年11月5日在四川大學做了題為“漢唐時期沿絲路傳播的天文學”報告。2019年6月28日在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科學與人文講座”2019年第11期做了題為“中古時期中西天文學交流與比較:從研究案例到研究方法的討論”的講座。這些講座在推介本項目研究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子課題負責人關瑜楨研究員還將項目研究成果用於教學和公共服務,他於2017-18學年第二學期開設了“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Ancient Western Asia”(古代西亞的科學與文明)課程。 這一課程是國內所有高校中開設的第一個教授西亞科學史內容的課程。關瑜楨利用通曉英語和阿卡德語的語言優勢,在課程中介紹楔形文字的基本知識,提高學生閱讀和理解科學文獻的能力,填補了相關領域的空白。該課程所探討的科學與文化之間的關聯對於深入認識古代天文學、數學、醫學對文明進程的影響具有較為重要的借鑒意義。

在社會服務方面,課題組成員為上海科技館2017年天文主題巡展“星空之境”和2018年天文專題展覽“天下”提供了學術咨詢服務。國內展覽期結束后,“天下”和“星空之境”已從2018年8月起陸續在泰國國家科技館展出,作為慶祝泰國國王拉瑪四世日食觀測150周年的系列活動。2019年“星空之境”還將在法國裡昂匯流博物館繼續展出。

子課題主要參加人員周利群博士利用在英國劍橋李約瑟研究所訪學期間,與國際學者展開充分交流,做了多場與本項目有關的學術報告,產生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1. Dunhuang Seminar, Faculty of Asian and Middle East Studies, Cambridge University:ZHOU Liqun “How One Bhikṣuṇī Met Indian Astrology? A ‘Modern’ Story Popular Along the Silk Route”, Faculty of Asian and Middle Eastern Studies, 4pm-5:30pm, 26 Oct 2017.

2.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 regular Friday Seminars:ZHOU Liqun “Buddhist or Taoist? A Civil Water Clock (Clepsydra) from a Chinese Text in Yuan Dynasty”,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 3:30pm-5pm, 24th Nov 2017

3. “China Studies” Forum Seminar XXXI, London Confucius Institute, SOAS & BFSU:ZHOU Liqun “Was India Divided into Five or Nine Parts? A Study beginning with the Buddhist Canon”, SOAS, Russel Square, 5pm-7pm,25th Jan. 2018

4.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 regular Friday Seminars:ZHOU Liqun “Continuity and Adaptation in the Early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Astrology from India to China”,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 3:30pm-5pm, 8th Jun 2018

子課題組成員還在成都博物館等重要文博、文化單位為公眾舉辦大型學術講座,吸引聽眾五百余人,以深入淺出的形式向公眾傳播課題研究成果,取得社會影響(王煜:《玄宮交彩:漢唐時期的伏羲、女媧圖像》,成都博物館,2019年7月13日)。

④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總體而言,本項目目前進展順利,研究進度大致符合計劃。本項目成員在論文撰寫和發表方面也進展順利,有若干文章正在撰寫之中,也有若干文章已經投出,還有已經發表的。但是由於大多數期刊學術論文的發表周期偏長,適合發表項目研究成果的學術期刊也偏少,所以中期已發表成果數量上不是非常理想。今后需要在成果的撰寫和發表方面進行專門的組織和研討,提高論文撰寫的質量和投稿的命中率。

另外,絲路西段的天文學交流與傳播研究涉及多種域外小語種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因語言掌握的熟練程度和成員數量的缺少,使得該部分研究進展比較緩慢。解決的辦法是,一方面鼓勵現有研究力量積極投入,爭取多出早出成果,另一方面,繼續招募掌握域外稀有語種的年青人加盟項目研究團隊,以及招收有志於這一方面深入學習的研究生投入小語種和域外文獻的學習和研究。項目負責人目前指導的兩位博士生的博士論文選題與本項目方向相關,2019年秋季即將入學一位博士生,選題也將緊扣大項目的研究。計劃再招2到3名博士生,以及若干博士后研究人員參與到本項目的研究中來,為本項目投入更多研究力量。

本項目研究涉及多個古代文明之間的天文學交流,因此國際合作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目前項目成員名單中有少量國際學者位列其中,為了更好地利用域外古代資料,推進項目研究的國家化程度,需要在后期加強國際合作,再吸收若干國際學者稱為項目正式參加人員。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論文信息:Quan Tang, Anjing Qu.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Indian Solar Theories in the Sui and Early Tang Periods (Seventh–Eighth Centuries C.E.).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 2018, Vol. 49(4) 472–495.

隋唐時期的中印天文學交流與傳播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大課題。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Indian Solar Theories in the Sui and Early Tang Periods (Seventh– Eighth Centuries C.E.)一文以中國隋代及初唐歷法中的太陽運動理論作為切入點,討論了《皇極歷》《大業歷》和《大衍歷》這三部歷法中日躔表的結構及精度,並與公元 6 世紀中葉印度重要的數理天文學著作《五大歷數書匯編》中的太陽運動理論進行比較,以探討中國隋唐時期的太陽運動理論是否明顯受到印度天文學的影響。本項研究不僅對我們全面理解古代中國和印度數理天文學特別是太陽運動理論的基本思路與方法和不同文明科學傳統的多樣性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我們考察隋唐時期中印天文學交流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該文共分以下六節:(1)前言。主要提出研究問題,並回顧前人的相關研究。 (2)現代天文學中的太陽中心差算法。主要介紹現代天文學中的太陽中心差算法模型。(3)中國隋代及初唐歷法中的太陽中心差算法。主要討論《皇極歷》、《大業歷》和《大衍歷》這三部歷法中的日躔表的內容結構及精度。(4)《五大歷數書匯編》中的太陽中心差算法。主要討論《五大歷數書匯編》中《沃西斯特歷數書》、《寶莉莎歷數書》和《羅馬伽歷數書》中的太陽中心差算法及其精度。(5)比較和討論。主要比較隋唐時期中國和印度太陽運動理論的相似性與差異性。 (6)結論。

本文的基本觀點如下:(1)隋唐時期中國和印度的太陽運動理論非常相似,二者均是採取分段處理的方法,中國天文學家給出了太陽在二十四氣中每一氣內真運動和平運動的差值以及太陽的實行速,而印度天文學家則給出了太陽在黃道十二宮或二十四半宮的相關數據。總體而言,印度天文學家無論是對太陽運動速度的描述,還是對太陽近地點的選擇,都超過了他們的中國同行。(2)由於沒有明確的証據表明張子信接觸過印度天文學,因此要斷言張子信的天文發現受到印度天文學的影響是比較困難的。不過,考慮到漢魏六朝隋唐時期中印天文學的頻繁交流與傳播,我們並不完全排除張子信在隱居海島時吸收了印度的天文學成果,從而提出了影響隋唐歷法大變革的三大天文發現這樣一種可能。同樣,盡管沒有明確的証據表明中國隋唐時期的太陽運動理論受到印度天文學的影響,但是我們也並不完全排除這種可能。(3)即使中國隋唐時期的太陽運動理論受到印度天文學的影響,這種影響也是非常有限的。其中的原因很簡單,《皇極歷》和《大業歷》中的太陽運動模型存在非常大的缺陷,而成書年代早於《皇極歷》和《大業歷》的印度數理天文學著作《五大歷數書匯編》中的太陽運動理論則要合理的多,如果說中國隋代的太陽運動理論受到印度太陽運動理論的影響,那麼劉焯和張冑玄等人就不會放棄一個比較合理的太陽運動模型而採用一個相對落后的模型。僧一行的太陽運動模型雖然與劉焯和張冑玄的模型相比有非常明顯的進步,但比《五大歷數書匯編》中的太陽運動理論仍然要遜色不少,這說明一行的太陽運動理論受他的印度同行的啟發的可能性非常小。

本文的主要理論創新與學術價值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首次對隋唐時期中國和印度的太陽運動理論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比較研究。在本文中,我們比較了隋代及初唐時期中國和印度的太陽運動理論。結果表明,隋唐時期中國和印度太陽運動理論有非常明顯的相似性。首先,二者均採取分段方式描述太陽的不均勻運動,中國天文學家給出 24 氣內太陽真運動和平運動的差值,而印度天文學家給出黃道 12 宮或 24個半宮內太陽真運動和平運動的差值。其次,中國和印度天文學家對太陽運動速度的描述,均基本符合春分后則遲,秋分后則速這個規律,而且太陽速度均在春分點和秋分點發生明顯的跳躍。第三,中國和印度歷法中,太陽中心差的最大值均明顯大於相應的理論結果。中印太陽運動理論的差異主要表現為中國和印度天文學家對太陽近地點的認識不同,中國天文學家選擇冬至點為近地點,其誤差約為 10,而印度天文學家選擇的近地點是不斷變化的,其誤差均不超過 1。(2)在深入解讀隋唐時期中國和印度歷法文獻的基礎上,比較明確地回答了中國隋唐時期的太陽運動理論是否受到印度天文學的影響這一備受科學史家關注的問題。隋唐時期的太陽視運動理論一直受到科學史家的高度關注。江曉原通過比較《皇極歷》與巴比倫的太陽運動理論,推測巴比倫的天文學知識於公元 6 世紀之前已經傳入中國。李約瑟指出,如果中國和印度的天文學家並非分別獨立發現了太陽的不均勻運動現象,那麼中國天文學家的發現很有可能受到了印度天文學的影響。本文通過深入比較隋唐時期中國和印度的太陽運動理論,認為中國隋唐時期的太陽運動理論是中國天文學家獨立發展起來的,並未受到印度天文學的明顯影響。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本項目下一步研究計劃在前期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礎上總體上繼續按照原計劃開展。目前對散布在各種中外歷史典籍、文物檔案、考古報告、研究文獻中的天文學傳播資料進行了初步的普查、收集和匯總,“天文考古”子課題特別重視對新出考古發掘報告和新發表與出版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收集。下一步將繼續克服語言方面的難關,利用課題組成員掌握的小語種優勢,與國際同行開展合作,加強對稀有、罕見域外文獻資料的收集。繼續梳理和考証所收集到文獻中的天文學內容,對原始語種文獻進行翻譯、釋讀,對因翻譯、傳抄、排印等過程中發生的訛誤進行勘正,形成一個完整的絲綢之路天文學傳播文獻資料數據庫,為出版最終成果之一資料集《漢唐時期絲路天文學交流傳播文獻輯錄》(約120萬字)打好基礎。繼續對相關文獻中的天文學內容進行考証、辨析,確認其源流,探討它們與本土天文學之間的影響和被影響關系,深入考察外來天文學對當地天文學所產生的影響程度。在以上實証研究的基礎上深入闡發沿絲綢之路傳播的天文學作為絲路科學文化傳播之重要例証的意義,為完成項目最終成果專著《共同的天空:漢唐時期沿絲路傳播的天文學研究》(約80萬字)做好准備。

為順利執行上述研究計劃,擬將接下來研究劃分為兩個研究階段,從2019年7月到2021年6月,項目負責人協調各子課題主要進行專題研究,完成各自分目標中的論文撰寫和發表,期間召開項目協調會兩次(2019年12月和2020年12月)。從2021年7月到2022年12月,項目負責人協調主要項目研究人員,完成全部研究和論文、專著撰寫工作,期間召開項目最終成果撰寫協調會一次(2021年7月),項目成果宣傳推介會一次(2022年12月)。

為加強項目研究與國際同行之間的合作,擬在2020年7月召開一次項目研究的國際研討會,邀請國際知名學者與會,與項目主要參加人員一起,交流研究心得,匯報研究成果,擴大項目研究的國際影響。

為順利推進上述研究計劃,擴大本項目研究的可持續性、可傳承性和長遠影響,本項目擬再招收博士研究生3名(2019級、2020級、2021級各一名),招募博士后研究人員3名,在域外珍稀文獻收集、小語種文獻釋讀和研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為充分實現本項目的研究價值,擴大研究影響。本項目擬打破學科壁壘,在橫向開展與其他研究項目之間的合作方面進行實質性的探索。本項目變更后的管理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十分重視“一帶一路”上的科技與文明交流研究,近期推出了“絲路科技與文明研究”重點項目,圍繞歷史上絲路國家物質文化與智識文化的發展、交流與融匯等問題,擬重點沿三個方向展開:(1)絲路星空:絲路沿線天文學發展與交流史研究﹔(2)地下絲路:絲綢之路田野考古研究﹔(3)館藏中的絲路:絲路文物的普查、研究域出版。其中第(1)個方向與本項目的研究密切相關。同時,該重點項目組正與中科院青藏所、科學史所等單位聯合申報中科院國際合局組織的重大項目“絲路文明與環境變化”,並將在內沙布爾大學建立“絲路考古與科技文明研究站”。以上研究平台的搭建,一方面顯示了本項目研究的重要性,更為重要的是為進一步開展本項目的研究開拓了更多的可深入研究的方向。

課題組供稿                     

(責編:孫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