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課題組依照研究計劃按部就班地推進研究工作,各子課題進展良好。
1. 舉行開題報告會。2018年4月7日在中南民族大學舉行開題報告會。開題報告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民族學學會原常務副會長何星亮研究員擔任專家評議組組長,專家評議組成員包括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院長、國家社科基金張應強教授,貴州民族大學文學院院長、國家社科基金龍耀宏教授,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國家社科基金黃柏權教授,雷振揚教授,中南民族大學副校長、國家社科基金段超教授,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國務院學科評議組家田敏教授。專家們在聽取了開題匯報后一致認為,該課題具有較高學術意義與現實意義,研究內容豐富,子課題設置合理,重點突出,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案合理可行,同時建議,應進一步明確研究范圍,加強手工藝資源體系調查研究,聚焦典型手工藝的基因要素分析,強化子課題之間的協作,產出具有示范價值的標志性研究成果。
2. 進行了大量的文獻搜集與田野調查。對與本課題相關的外文文獻、中文歷史文獻、地方志文獻、近人著述等進行了大量的搜集,目前已搜集到各類與本課題有關的文獻120余種。各子課題分別組織調查小組開展田野調查(詳后),已收集到手工藝資源體系的第一手資料40余萬字(撰寫調研報告6篇),民間傳統紋樣300余幅,明清以來陶、漆器器型圖片100余幅。
3. 發表階段性研究成果。共發表學術論文5篇(詳數據表),另,已撰寫1篇研究(咨詢)報告(1萬余字),擬提交相關部門。
4. 進行了數據庫的技術准備。子課題五認真研讀手工藝的相關文獻資料,進行了數據庫資料編碼的試設計,為手工藝數據轉化進行了技術准備。
5. 加強科研服務社會工作。與學校繼續教育學院、非遺中心聯合承辦文旅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培訓班。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共舉辦手工藝漆器、土家族織錦和剪紙三個培訓班,每班培訓時間為1個月,共培訓傳承人和相關學員120余人。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 開展廣泛深入的田野調查。在2017年11月至2018年6月進行充分的文獻查閱與田野調查准備后,於2018年7月5日至8月25日分別組成五個調查小組深入貴州、雲南、湘西、恩施等民族地區進行田野調查:(1)子課題一組織一個調查小組於2018年7月28日至8月6日於湘中和湘西調查少數民族手工藝資源體系,重點調查了湖南省邵陽市綏寧縣關峽苗族鄉大園村、寨市鎮、寨市苗族鄉正板村、樂安鋪苗族侗族鄉天堂村、黃桑坪苗族鄉上堡村,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雙江鎮芋頭村、黃土鄉皇都侗族文化村等。(2)子課題二組織兩個調查小組於2018年7月5日至8月20日分別至湖北省恩施州來鳳縣與湖南省湘西州龍山縣、貴州省對土家族西蘭卡普(織錦)和布依族楓香染進行了調查,撰寫田野調查報告8萬字,收集西蘭卡普和楓香染傳統紋樣150余幅。(3)子課題四組織一個調查小組於2018年6月、10月分兩次對貴州省大方縣彝族漆器進行了兩次田野調查,並撰寫3.5萬字的調研報告,拍攝、收集清代以降器型圖片與紋樣100余幀、幅。另外一個調查小組於2018年8月在雲南省調查傣族木胎漆器以及少數民族手工藝發展現狀。
2019年6月28日起,課題組陸續組織六個調查小組開展田野調查,其中已有四個小組共17人分別赴貴州、廣西、海南調查少數民族刺繡、蠟染、黎錦和編織。另兩個小組計劃在7月下旬進入田野調查點,開展傣族陶器、涼山彝族漆器的調查。
2. 舉辦小型研討會與學術沙龍。2019年5月11日,課題組在中南民族大學5號樓人類學實驗室舉辦了學術研討會,課題組成員及相關研究人員共32人參加了研討會,相關子課題負責人和課題組成員分別交流了調查與研究的經驗與存在的問題,並對相關理論問題進行了討論。另外,課題組成員定期或不定期舉行學術沙龍,討論課題研究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案。另外,子課題一於2018年11月23—25日在衡陽師范學院主辦了“傳統鄉村遺產保護與鄉村振興學術研討會”,其中手工藝資源體系與圖譜問題成為該會議的重要主題之一。
3. 積極參加各類學術會議。截止目前,課題組成員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共有30余人次,其中,2018年6月課題組成員參加了在巴林麥納麥舉辦的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2018年7月16日至20日,課題組成員參加在巴西共和國聖卡塔琳娜州弗洛裡亞諾布裡斯市州立大學舉辦的2018年度主題為“遭遇全球化:人類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世界大會(The 18th IUAES World Congress)。另外,課題組成員在2019年6月15日恩施市召開的“鄉村振興背景下民族地區特色村鎮保護發展”學術研討會上作“鄉村振興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主旨發言,在2018年12月19日於雲南大理舉辦的“藍白之上,匠心流光——大理傳統工藝工作站大理基地對話會”上作“南方少數民族手工藝資源體系與基因圖譜編制初步設想”的主題發言。
4. 成果宣傳推介情況。已撰寫題為《振興民族傳統工藝 促進農民精准脫貧》的研究報告1篇,約10000字.
三、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存在的主要問題:(1)文化基因,包括手工藝基因,屬於新的課題與研究領域,目前學術界尚無成熟的理論。前期課題組在生物基因理論學習上花費較多的精力,影響了田野調查與分析的進度﹔(2)各子課題研究進度不一,且田野調查各自進行,缺乏協同與配合﹔(3)重田野調查,輕成果宣傳推介,導致成果宣傳推介工作明顯滯后﹔
2.改進措施:(1)加強田野調查進度,除今年署期六個小組調查外,在2019年寒假繼續組織4—6個田野調查小組,開展田野調查,完成田野調查的主要任務﹔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加強理論分析,推出高質量的學術成果﹔(2)在原協議的基礎上,每學期舉行一次課題進度推進會,強化各子課題的責任,創新協同機制﹔(3)加強成果宣傳推介工作,舉行成果發布會、報送《工作簡報》,積極向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4)合理安排經費使用進度,按預算要求高效使用經費。
3.研究心得:(1)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不同於國家社科基金的年度項目,課題組成員多,且涉及多個單位(本課題有兩個子課題分別由衡陽師范學院和貴族工藝美術研究所承擔),因此,各子課題的協同工作是決定課題最終成果進度與質量的重要因素﹔(2)一項重大課題不僅是成果的孵化器,也是人才成長的孵化器,許多博士研究生與年輕老師參與課題研究,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科研選題的明確方向,同時,學到了方法,取得了成果,得到了鍛煉與成長。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1.《南方少數民族手工藝研究的五種范式》,論文,發表於《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9年第3期。
南方少數民族手工藝種類繁多,學界對南方少數民族手工藝的研究從其不同屬性入手,主要有 5 種研究范式,即“藝術—審美”研究范式、“藝術—歷史”
研究范式、“民族—藝術”研究范式、“民族—經濟”研究范式、“科學—技術
”研究范式等,分別體現了南方少數民族手工藝的審美性、歷時性、民族性、時代性、技術性特點。不同范式內囊括獨立性、交叉性等不同層面的理論與方法。在具體的研究中,不同范式之間也存在交叉與融合。范式總結對於深入研究南方少數民族手工藝資源體系與基因要素圖譜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2.《雲南省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發展現狀調查研究》,論文,發表於《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9年第1期。
雲南省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種類繁多,類別豐富。近年來,雲南省少數民族
傳統手工藝取得了顯著的發展,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如發展不平衡、從藝者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強、產品文化附加值不高、手工藝市場紊亂等。“十三五”期間,雲南省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想要更上一層樓,必須加強產品宣傳力度,樹立產權保護意識,增強對手工藝品的研發力度,拓寬銷售渠道等。基於一省少數民族手工藝問題調查分析並提出相關對策建議,對於進一步發展手工藝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論我國少數民族傳統設計著作權保護的條件》,論文,發表於《貴族民族研究》2018年第12期。
傳統設計是傳統工藝表現的技術形式之一,主要指傳統部族或者傳統社區在歷史上對有關傳統產品的圖案、外形、結構或者通過其結合做出的、代代相傳、反映其傳統科學意識、審美意識和文化內涵的設計。我國少數民族具有豐富的傳統設計,並遭致普遍盜用或者不正當利用。著作權法是我國少數民族傳統設計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制度選項,但要求其滿足客體、主體、獨創性、實用性和藝術性等條件。我國少數民族傳統設計很難滿足上述條件,故需要對其進行一定的修改和調適,如把實用藝術作品直接納入保護范圍、對實用藝術作品的制作方式不做限制、對物理上可分離的實用藝術作品也予以保護、把傳承或者保有有關傳統設計的以最近傳承人為核心的少數民族村寨或者社區或者國家界定為權利主體、把傳統設計視為由包括具體傳承人在內的我國有關少數民族村寨或者社區創作完成、直接確認我國少數民族傳統設計滿足實用性和藝術性的要求等。
4.《清代服飾三藍繡基因圖譜研究》,論文,發表於《絲綢》2019年第1期。
刺繡藝術是民族服飾文化重要的非生物基因,它是解讀民族文化密碼的鑰匙。文章通過借鑒文化景觀學者對文化基因的研究思路,對清代服飾三藍繡的基因圖譜進行研究,通過文獻法和觀察法提取三藍繡主體基因、附著基因和混合基因的各要素,探究三藍繡文化基因的特點及引起基因變異的民族文化的內在機理。三藍繡服飾蘊含了豐富的中國傳統的儒道文化,它的基因變異是由清代新的經濟因素成長發展、封建制度衰落、服飾制度變遷及中西文化沖突融合而產生的共同結果,從而出現了有異於前代刺繡藝術的承繼與變異相交織的獨特風貌。
5.《鄂西南土窯陶瓷燒造技藝的衰落與傳承中斷問題》,論文,發表於《貴州大學學報》2018年第6期。
自清代“改土歸流”后,外來陶瓷手工業者進入鄂西南山區地帶,當地陶瓷行業開始被官方史志記載,一個世紀以來的民間記憶也從多個角度生動記錄了這一歷史進程。從這些材料來看,導致土窯陶瓷行業興衰的原因有很多,而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這些瓷窯所普遍具有的山地社會屬性。瓷窯適應了山地社會環境,必然也就接受其區域封閉性為其自身慣習的一部分。在現代化交通不斷朝山區腹地延伸的進程中,它們的生存空間日漸狹小,即使進行技術革新,使其達到日用細瓷質量標准,也無法挽救其衰落的命運,制瓷技藝的傳承也被迫中斷。因此,對山地社會而言,想要重振民間陶瓷產業,一味按批量生產的現代工業思路去走是不可行的。
6.《振興民族傳統工藝 促進農民精准脫貧》,研究報告。
近年來,國家與地方政府各類政策措施疊加,政府、民間和社會各種力量聚合,不斷深入挖掘民族傳統手工藝文化內涵,共同推動民族傳統手工藝(品)“資源”向“資本”轉化,使民族傳統手工藝(品)在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少數民族群眾脫貧致富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了切實貫徹國家十三五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的精神,科學分析民族傳統手工藝(品)保護與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進一步推動民族傳統手工藝(品)在少數民族群眾,特別是農民精准脫貧中的作用,通過對西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四省區民族地區傳統手工藝的田野調查,提出如下報告。
“四省區”民族傳統手工藝(品)保護與發展在藝、匠、器、市、制等方面面臨著諸多困境與問題。主要表現為:民族傳統手工技藝加速消失﹔經營主體抗市場風險能力脆弱﹔民族傳統手工藝品在消費市場中無競爭優勢﹔市場整體需求萎縮,新的消費市場拓展乏力﹔管理體制不順,協同機制缺乏等。為振興民族傳統工藝,促進農民精准脫貧,應加強如下工作:開展工藝普查,編制發展規劃﹔建立數字化雲平台,構筑大數據管理系統﹔制定行業標准,強化分類管理﹔建好原材料生產、創新人才培養、手工藝傳習、返鄉農民工創業示范四類基地,夯實發展基礎﹔實施產業提升、一村(鎮、街)一品建設和品牌培育三大工程,優化產業布局﹔加強過程管理,建立與完善准入、監督、評估、退出四類機制﹔理順管理體制,加強政策支持。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 實地調研方案
2019年6—8月分六個調查小組進行調查:第一組4人、第二組4人赴貴州調查點調查苗族、侗族蠟染、刺繡﹔第三組4人赴廣西調查瑤族刺繡,壯族、毛南族編織﹔第四組5人赴海南調查黎族織錦﹔第五組2人赴雲南調查傣族慢輪制陶﹔第六組2人赴四川涼山州調查彝族漆器。
2020年1—3月擬分四組進行田野調查:第一組3人赴湘西、貴州調查苗族銀器﹔第二組3人赴四川汶川、茂縣調查羌族刺繡﹔第三組3人赴雲南大理調查白族扎染﹔第四組3人赴廣西調查壯族織錦。
2020年6—8月根據需要,組織調查小組進行補充調查,調查小組數與調查項目根據前期調查情況進行調整,現待定。
2.調查資料整理與理論分析方案
(1)2019年9月——2019年12月:理論分析﹔分析樣本數據,建立邏輯模型,設計並實現手工藝基因要素與基因要素圖譜的數字化存儲方案。
(2)2020年3月—2021年6月:基因要素分析、萃取、圖譜編制﹔建成基因要素圖譜的數據可視化展示平台﹔最終成果撰寫、匯總。
(3)2021年7—12月召開專家咨詢,基因圖譜和成果修改完善和提交。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