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課題研究整體進展基本順利,已經形成一個總體報告的框架,並按照計劃穩步推進總課題和子課題的研究數據的採集。
本課題研究對象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民族政策的核心,但研究內容並不僅限於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本身,而是涉及到政治制度與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1950年代以來,民族區域自治及其他更為微觀具體的民族政策實踐始終處於不斷變化的經濟社會條件之中,這使得對於民族區域自治的思考必須不斷反思其時代語境。本課題試圖從理論和經驗兩個方面分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理論來源、政治哲學與歷史基礎、制度實踐的社會后果與中國的特殊性,從而回答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新時代條件下,民族區域自治究竟應該“何去何從”?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中國2/3的領土上已經實行了70年時間,作為一項國家基本政治制度,這項制度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對現代中國的國家制度產生深刻影響,特別是在18大之后的新時代,如何准確地對其政策績效評估更顯得尤為重要。
本研究正在取得如下進展:
在理論上,努力更深入地理清民族區域自治的政治哲學原理,這種制度在何種意義上保障了國家統一、領土完整和社會的公平正義。這個問題主要涉及到哲學解釋和法學解釋﹔在制度史上,努力更深入地分析民族區域自治是否切合中國的實際國情,又是如何建立、實施及調整的。這個制度史的問題主要涉及到中國的國家建設歷史學和邊疆史地研究﹔在實踐分析上,不僅研究在不同行政層級和不同社區內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際運行機制,也研究這個制度能否適應當下變化了的經濟社會環境。這涉及在政策績效評估上,觀察測量具體的民族政策的效果是否達到了制度設計的預期目標。當然,這些研究在現實條件下困難重重,但隻有系統地回答了這些問題,才能從整體上回答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未來是否具有存在的必要和發展完善的空間在哪裡這些問題。
本課題研究採取了一條綜合性的、跨學科的研究路徑,應用的學科包括政治學、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本課題根據不同的研究問題,從這些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中選取可操作的資源,並整合這些資源,以保証研究的科學性和完整性,最終達到對研究命題的理論歸納。鑒於形勢的變化和研究的深入,本課題研究正在對原來設計的子課題做出一些必要的內容調整,以便更好地達到研究目的。
目前本課題關於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實踐經驗的研究路徑,主要包括縱橫兩條線索。一是制度史的縱線,從創立初期的社會歷史條件分析、制度建立的歷史過程、70年制度實踐的經驗、制度實踐歷史條件的變化、當下制度實踐面臨的主要問題入手,歷時性地整體把握民族區域自治實踐的基本規律和特點﹔二是社會學和人類學實証研究的橫線,對不同層級的自治體內的社會單元、社會問題和典型事件進行社會科學研究,嚴格評估政策績效,從而為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實踐經驗建立一種系統性的社會科學理論解釋框架,並對民族問題的科學決策者提供支持,這也是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的一個方面。
關於民族區域自治的法理與法律實踐的研究路徑,以法學理論為主要依據,也是兩條線索。一是民族區域自治的法制史研究,從法律制度的角度梳理從中華文明古典經驗到現實法律制度安排的內在聯系關系﹔二是對相關的法律問題,特別是當下在民族區域自治問題上出現的一些法律困境進行刨析,補齊政治史研究的法律部分。這一部分的子課題研究進展目前稍顯薄弱。
關於民族區域自治象征符號的文化研究路徑,採用人類學文化象征理論,分析民族區域自治作為歷史、文化和知識現象的社會功能與意義結構,解釋民族區域自治超越其制度本身的文化上與社會情感上的象征性意義,以及這種意義對中國社會民族關系的影響。這也將填補一個學術空白,突破僅僅將民族區域自治作為政治和法律制度進行研究的局限性,全方位解釋民族區域自治的功能。
關於一些具體民族政策的效果評估研究,應用規范的社會評估方法為研究路徑。在這一點上,評估並非僅僅服務於眼前的決策,其主要目的還是深入分析民族區域自治的整體社會后果。對具體政策的評估研究,不僅能夠對科學理解現實和科學決策有幫助,還要能夠決定長期應該怎麼干的戰略問題。另外,通過評估研究,課題組試圖發現哪些政策在哪些地方以及在什麼情況下有效,哪些則無效,以及某類干預措施是如何在具體情境中發揮作用的。
已經完成的經驗調查包括:
1. 朝鮮族人口流動背景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延邊為例
2. 迪慶藏族自治州的民族區域自治實踐:西藏問題與雲南藏區的社會穩定
3. 黨在新疆的治疆經驗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4. 滿族自治縣的民族區域自治實踐:以遼寧清原和吉林伊通自治縣為例
5. 土家族的民族識別與民族區域自治實踐
已在中央民族大學組織三場內部討論會,主題分別為:
1. 當代中國民族問題的形態與結構,2017年11月,27人參會
2. 在不預設“民族”概念的前提下如何認識“民族問題”, 2018年3月,25人參會
3.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與國家建設,2018年5月,30人參會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1. 關凱:《傳統與現代:民族政治的中國語境》,《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1
2. 李晶:《從“夷夏”到“中華”:“中華民族”觀念形成時期的思想轉化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1
3. 關凱、楊四代:《國與族:中華民族共同體構建的知識論反思》, 《西北民族研究》,2019.2
4. 關凱等:《重述中國:從過去看見未來》,《探索與爭鳴》2018.6
5. 關凱等:《“新天下主義”縱論(筆談) 》,《文史哲》2018.1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本課題下一步將主要從五個方面入手,研究分析民族區域制度。
一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價值規范性。
在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理論認識和價值判斷上,社會上已經出現一些嚴重的思想混亂。比如有人認為自治有名無實﹔也有人認為自治助長了少數民族的民族意識,為民族分裂主義提供了制度空間﹔也有人認為自治需要進一步落實等等,意見看法多樣,不一而足。本課題將直面這些爭議,提供更具理論說服力的說理,厘清涉及民族區域自治理論基礎的價值規范,即天下情懷、國家安全、社會秩序和人民福利,從而在理論上進一步完善以國家建設為中心,服務於民族地區長治久安的民族區域自治理論體系。
二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際運行機制。
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運行機制是幫助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進步,保障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和政治參與權利,從而促進多民族統一國家內民族關系的和諧穩定。這種運行機制的原理是與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念相一致的,而不同於國際法意義上的民族區域自治。后者通常是一種沖突管理機制,將民族區域自治視為政治體系內部的妥協機制,其核心是管理社會沖突。如果說國際法意義上的民族區域自治是一種消極面向的制度安排的話,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則為積極面向。國家向不同的民族提供全方位的優惠政策,甚至不惜為此主體民族的利益,目的在於促進國家的統一和社會團結。當然,在實際情況中,由國家主導的這種積極干預機制在實際運行中是非常多樣的,與政府的決策過程、政策執行的主體、不同主體之間的關系以及地方性社會環境的差異有著極大的關聯。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可以看到在不同的自治單位內,民族區域自治的實際運行機制即使不至於千差萬別,也是各不相同的。
三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際運行效果。
以規范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對民族政策進行效果評估,目前仍然處在探索階段,這也是本課題力爭尋求的突破與創新之處。民族政策評估包含兩個面向,首先是根據政策的影響程度來評價政策結果﹔其次是根據原本設定的目標來判斷政策的成敗。盡管在政策評估方面既有的社會科學工具相當豐富,但將之用於民族政策評估則需要開發更為適用的模型。這種模型需要綜合評估分析、影響分析、過程評估和成本效益評估四種政策評估類型,最終達到建立因果分析模型,其關鍵問題是:民族區域自治是否達到了制度設定的預期效果?另外,也需要對目前民族區域自治實踐的客觀的經濟與社會環境做出科學評估。
四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象征性意義。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並非僅僅是一種政治的與法律的制度,同時具有歷史的、知識的和文化的象征性意義。在中國社會的現實語境中,這些象征性意義所發揮的社會作用也許並不低於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政治與法律功能。在准備課題的前期調查中我們發現,一些少數民族精英對民族區域自治問題的看法,是要求保持和加強自治地方的民族文化特征。同時,民族系統與非民族系統對民族政策的理解原則可能是不一致的,少數民族社會無疑對民族區域自治保持著一種更為敏感的文化關注,因為這個制度的象征性意義是國家對民族多樣性的政治承認與政治尊重。另外,一個特定國家的歷史發展,會產生這個國家的國家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有中國特色”。這並不是一種政治修辭,而是一個政治現實。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上,這種中國特色極為明顯,需要深入挖掘其內涵。
五是從民族區域自治的角度探索進一步完善國家建設的可行之路。
國家在本課題研究中是一個決定性分析變量。首先,國家的主權和領土是不容挑戰的。其次,國家不僅代表著一個基於公民身份的社會整體,也代表著基於內部文化多樣性的不同社群,少數民族就是這種社群之一。同時,“民族”並非一種自然現實,而是一種文化現實。民間的、社會性的、貌似和傳統有著密切關聯的、在生活世界中飽含情感的群體觀念催生了人們的民族感情,盡管這種情感未必是理性可以完全解釋的,如民族主義的歷史之根往往來自對歷史的民族主義解釋而非歷史本身。不同民族有各自群體共同的記憶、情感、生活經驗和價值取向,具有不同程度的群體自主性和社會動員能力。因此,國家必須在更具整體意義的層次上強化公民對於國家的認同,否則就有被各種民族主義瓦解國家凝聚力的危險。
國家建設基於三個互相聯系的維度,底層是物質條件基礎,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所在,這個基礎在最近30年中得到了夯實,但也改變了社會運行的經濟基礎﹔中間層是情感維度,在這一層中,無論政治意識形態的左右之分還是各種類型的民族主義的濫觴,當代中國社會正在發生嚴重的情感分裂,國家認同隨之受到沖擊﹔最上一層是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它需要得到社會大多數的支持和尊重,否則社會就會陷入意識形態混亂,並影響到政權合法性、社會團結和國家凝聚力。總而言之,此刻中國擁有前所未有的強大的物質性條件,但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分化的價值觀和社會情感,為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完善國家建設、增強社會凝聚力,亟須為如何認識、評價與完善民族區域自治破題。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