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課題2017年 11月17日立項,課題組迅速啟動研究工作。2018年1月27日課題組召開“構建中國特色境外追逃追贓國際合作法律機制研究”開題論証會,組織相關專家認真評估開題報告,並對開題報告進行充分的協商和細致的修改,隨后,課題組立即對研究工作進行周密的安排與協調。首席專家與五個子課題組的負責人分別簽訂了詳細的研究協議,同時將嚴格的工作程序與細致的文獻整理要求傳達給各組研究人員,在各子題組明確具體任務和工作進程的前提下,研究工作全面有序展開,目前課題研究有序推進。
按照課題研究整體計劃,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將完成基礎建設階段,搜集文獻材料,整理基礎文獻,完成中國特色境外追逃追贓國際合作法律機制基礎數據庫建設等事項。課題組充分認識到境外追逃追贓國際合作法律機制研究的文獻量大類繁,整理需要分清難易,循序漸進。課題組按照項目申請書制定的計劃及課題設計進行了研究,項目主持人和課題組主要成員基本上按規定開展了研究工作,研究基本按計劃進行,進展順利,文獻整理與理論研究皆取得一定的成果。
課題組成員肖軍教授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19年第2期發表《再論歐洲偵查令制度: 發展與啟示》,初步展望了偵查合作的趨勢、內容。胡城軍教授論文《歐盟與美國引渡協議研究》,投稿《武大國際法評論》(C刊擴展板),已交付修改稿,對中歐、中美商簽雙邊引渡條約有巨大啟示意義。胡城軍教授與蔣新苗教授合作撰寫國家社科基金成果要報《中美商簽雙邊引渡條約的基礎、障礙和對策》,已經報送。課題組成員周維明助理研究員2018年5月在知識產權出版社出版本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刑事事務國際司法協助法》,通過高質量地翻譯國外的刑事司法協助法律,為理論與實踐部門提供第一手的參考資料。在境外追贓之資產追回國際合作法律機制方面,梳理了相關國內法以及國際公約、國際條約,以文獻整理為中心,但絕不能放棄理論研究工作,要在整理文獻中深化理論研究,以理論研究促進整理工作,相關研究成果正在整理待發表。在引渡及引渡替代措施方面,構建涉外追逃追贓法律法規庫,收集相關國內文獻和部分國外文獻,採取功能比較的視角,重點研究其他國家之間如何通過引渡替代措施實現追逃目的。
此外,各子課題組成員在首席專家統一布署下,分工撰寫並完成《跨國追逃追贓的法律透析——百名紅通人員歸案經典實錄》,分“犯罪經過和出逃經歷”、“抓捕過程”、法律透析與啟示等幾個部分,120余頁,10余萬字,書稿處於待出版階段。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調查研究情況
調查研究是學術研究之基礎,文獻的整理與研究也是如此。在2019年1月的課題開題報告時便強調了調查研究的重要性,首席專家對文獻調查的廣度與深度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和要求,各子課題組也都要求研究人員嚴格按照文獻整理的學術規范展開工作,制定了相應的督查核驗機制,整個調查研究工作推進有序,扎實充分。
中國特色境外追逃追贓國際合作法律機制的構建涉及國際與國內社會兩者間的聯動。國際法律制度與國內法律法規體系龐大、內容繁多,且各組成部分間緊密相連,呈相互交織之態。課題組研究的基本文獻資料主要由兩部分構成:有關境外追逃追贓國際合作法律機制的立法與司法實踐資料以及最具代表性的相關研究成果。其中,中國特色境外追逃追贓國際合作法律機制涉及的立法與司法實踐資料包括中國的國內立法、所締結或參加的雙邊或多邊國際條約、國內相關司法解釋與判例、國際爭端解決機構相關判例﹔最具代表性的相關研究成果主要指國內外學者相關著述以及國際組織的有關研究報告。本課題組對這些基本文獻資料予以全面系統的分析研究,得出一些有規律的東西,並將之成文化、成果化,構建中國特色境外追逃追贓國際合作法律機制。
2.學術交流情況
課題組深知學術交流對課題的重要性。近兩年來,首席專家與子課題負責人十分重視與國內外學術研究人員保持密切的聯系,充分利用學術會議、工作會議、項目協作等環節增強學術交流的強度與效能。
近兩年來,課題組組織多次工作會議與學術研討,商議項目工作情況,咨詢各方意見建議,拓展項目影響力。課題組及各子課題組嚴格按照開題報告的要求組織或參加各級各類會議。這些會議大致分兩個類別:一類是旨在布置具體任務、交換工作經驗以及督查檢測研究成果、主要由課題組研究人員參加的小型工作會議,近兩年來,各子課題組織的小型工作會議約10余次,此不贅表。另一類是旨在項目指導與推廣、集思廣益,國內外知名學者參會的大型學術會議。例如,2018年7月在銀川2019年7月在桂林舉行的中國國際私法學年會、2018年10月在武漢舉行的國際刑事司法合作與發展戰略研討會、2018年10月由上海政法學院主辦的第五屆華山情報論壇、2018年11月在長沙召開的海峽兩岸國際私法會議等等。不但首席專家、子課題負責人如此,子課題組成員都盡最大可能出席高端學術會議,充分利用這些學術會議的國際性、權威性、前瞻性和互動性,增進學術交流,努力形成良好的項目內外學術互動共贏的良好工作環境。在項目啟動近兩年時間內,課題組學術交流工作開展得卓有成效,這些都將對后期項目整理研究工作發揮重要促進作用。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本課題組編撰《關於構建中國特色境外追逃追贓國際合作法律機制研究的工作簡報》,附錄項目課題組各種文件、工作計劃方案、會議紀要、檢查記錄等,抄送項目各子題負責人及項目組全體成員。
自2018年初始,課題組發表項目研究中的成果以及與項目有密切聯系的學術論文,注明本重大項目課題稱號有3篇,待發表的有數篇。
同時,首席專家及課題組成員所在單位,對境外追逃追贓國際合作法律機制研究及本項目進行了積極的宣傳和介紹,本項目的工作情況,校內外網站媒體都進行了相關報道,國內許多學者與課題組建立聯系,多家出版社聯系出版事宜,這些皆為課題的下一步研究及最終完成課題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本課題涉及龐大的資料調查工作,各地公私藏書的調查與獲得任務艱巨,尤其是國外文獻的調查與獲得非常困難。如何獲得這些珍貴的文獻是本課題亟需解決的問題。
部分問題的研究進展較慢,有待加快進度。例如,境外追贓過程中採用直接追回方式追回資產的案例較少,實踐中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機制,理論研究方面也大多為宏觀層面境外追贓的研究,缺乏針對性、專門性對直接追回方式的研究。
境外追逃追贓國際合作調研較為困難,很多資料涉密,網上公開的資料有限,實地調研難度較大,很有必要和實務部門對接,了解我國追逃追贓工作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和困難,才能有針對性的提出解決方案。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1. 《刑事事務國際司法協助法》
本譯著翻譯的德國《刑事事務國際司法協助法》,是研究德國國際刑事司法合作的重要文獻。德國《刑事事務國際司法協助法》對於完善我國刑事司法協助體系和追逃追贓相關法律制度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我國當前追逃追贓的刑事司法協助體系與有關國際公約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相關國際條約與國內法的銜接不夠完善這些問題都可以借鑒德國《刑事事務國際司法協助法》的經驗。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國際法研究所前所長陳澤憲在為本譯著所作的序中認為,本書不僅有利於借鑒國際刑事司法協助制度發達國家的立法例,也有利於與相關國家開展更有效的刑事司法協助,對於國內從事相關研究和實務工作的人來說,也是一份頗有價值的參考資料。該書已於2018年5月由知識產權出版社出版。
2.《再論歐洲偵查令制度: 發展與啟示》
論文通過對歐洲偵查令及我國立法、實踐的研究,探討了歐洲偵查令對我國偵查合作的啟示,論証了歐洲偵查令與我國國 ( 區) 際偵查合作的理論、制度、理念等共性,初步展望了偵查合作的趨勢、內容。論文被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收錄,被下載22次。
3.《歐盟與美國引渡協議研究》
該論文認為2011年生效的歐盟與美國雙邊引渡協議(條約)所規定的十項修改條款是現代引渡條約的最新范式,從技術層面上講對我國雙邊引渡條約有重大借鑒價值,對中歐、中美商簽雙邊引渡條約也有巨大啟示意義。論文被全國中文核心期刊、CSSCI擴展期刊《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擬用,待刊出。
4.《跨國追逃追贓的法律透析——百名紅通人員歸案經典實錄》
該書分犯罪經過和出逃經歷、抓捕過程、法律透析與啟示等部分,對百名紅通人員進行剖析,以期構建中國特色境外追逃追贓國際合作法律機制,為我國新時期反腐敗追逃追贓貢獻力量。該書待由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二)階段性成果清單(詳見附件EXCEL表格)
本課題階段性成果主要包括,已出版譯著1部,已發表1篇論文,1篇論文待刊出,1份成果要報待刊出,1部著作待出版。
1.譯著:周維明:《刑事事務國際司法協助法》,知識產權出版社,2018年5月。
2.論文:肖軍,《再論歐洲偵查令制度:發展與啟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年第2期。
3.論文:胡城軍,《歐盟與美國引渡協議研究》,《武大國際法評論》(待刊出)
4. 國家社科基金成果要報:蔣新苗、胡城軍,《中美商簽雙邊引渡條約的基礎、障礙和對策》,(待刊出)
5.著作:蔣新苗,《跨國追逃追贓的法律透析——百名紅通人員歸案經典實錄》(待出版)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資料文獻搜集整理方案
本項目的資料來源以收集文獻材料為主,同時,將聯合境內外的相關人士收集相關外文文獻資料,把文獻資料的搜集范圍擴大到全國乃至全球。對境外一些重要的文獻資料,項目組將考慮利用學習考察或者學術交流的機會到當地圖書機構搜集。
對於所搜集到的文獻資料,可以通過圖書購買、復印、影印等方式獲得,保証材料的全面性和優良性﹔其次是將各類法律法規制成ACCESS數據庫,作為整個研究工作的基礎。
2.總體進度安排和年度進展計劃
整個研究計劃2022年完成,分三個階段進行,具體安排情況如下:
2018.01—2019.06:基礎建設階段,搜集文獻材料,整理基礎文獻,完成中國特色境外追逃追贓國際合作法律機制基礎數據庫建設﹔
2019.07—2021.06:專題研究階段,重點完成中國特色境外追逃追贓國際合作法律機制構建中法律法規的現狀分析和國外相關立法的比較研究,並撰寫各子課題最終成果的初稿,發表階段性成果﹔
2021.07—2022.12:綜合研究階段,修改各子課題最終成果,完成《構建中國特色境外追贓追逃國際合作法律機制》報告(含立法建議稿)。總結研究成果,評價研究成果的價值與意義,報請相關專家討論研究相關問題,完成結項研究報告。
3.主要階段性成果和最終成果的名稱、形式、字數,成果出版或發表、宣傳推介的方式和計劃
(1)專著
撰寫著作5部以上,包括但不限於:《中國境外追逃追贓國際條約和國內外法律法規匯編》﹔《我國引渡具體機制的構建及創新引渡機制問題研究》﹔《中國特色引渡替代措施制度研究》﹔《構建中國特色境外追逃追贓之直接追回國際合作法律機制研究》﹔《構建中國特色境外追逃追贓之間接追回國際合作法律機制研究》等。
(2)論文
撰寫論文10余篇,包括但不限於:《構建中國特色境外追逃追贓國際合作法律機制原理分析》﹔《論中國特色的引渡替代措施制度構建》﹔《<聯合國反腐敗公約>中財產直接追回制度的學理研究》﹔《境外腐敗資產直接追回制度的運行》﹔《國際刑事司法協助背景下國際追贓法律合作機制》﹔《境外腐敗資產直接追回與間接追回制度的比較研究》﹔《我國境外追贓中間接追回制度運行存在的問題與完善》﹔《境外追贓背景下我國刑事沒收制度的不足與完善》﹔《腐敗犯罪境外追贓法律機制研究》﹔《違法所得沒收程序在反腐敗國際追贓國際合作法律機制中的地位與作用》﹔《面向未來的資產分享和返還機制的構建》﹔《國際投資中的腐敗問題:政策倡議、法律原則與仲裁實踐》﹔《<反對在國際商事交易中向外國官員行賄公約>若干問題研究》﹔《承認和執行外國刑事裁判的原則、條件與路徑》等。
(3)研究報告
本課題研究報告包括:《構建中國特色境外追逃之引渡國際合作法律機制研究報告》﹔《構建中國特色境外追逃之引渡替代措施國際合作法律機制研究報告》﹔《構建中國特色境外追贓之直接追回國際合作法律機制研究報告》﹔《構建中國特色境外追贓之間接追回國際合作法律機制研究報告》。
(4)數據庫
建成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境外逃追贓國際合作法律機制比較法律文獻數據庫、國外法律法規數據庫和國際條約數據庫。
(5)結題研究報告
《構建中國特色境外追贓追逃國際合作法律機制報告》(含立法建議稿),約80萬字。
(6)成果出版或發表、宣傳推介的方式和計劃
項目組將借助各種法學研究雜志、論文集,發表項目研究的階段性成果。同時,我們將憑借本研究單位擁有期刊《時代法學》和集刊《國際法與比較法論叢》的優勢,在雜志上開設“境外追逃追贓國際合作法律機制”專欄,及時發布與項目有關的研究信息與研究成果,廣泛征求意見,以引起學界專家的關注,保証項目的順利實施。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