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

朱鴻召2019年12月03日08:24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深厚支撐”四個字,體現了黨中央對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以及對新時代文化力量的殷殷期待。

  文明是社會治理最高境界文化是國家治理價值支撐

  文化與文明,是描述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兩個相互關聯的概念。文明是社會治理的最高境界,文化是國家治理的價值支撐。

  一般來說,文化側重於表達人的社會化過程,基本路徑是人以化文、文以化人,把一個“自然動物”的人教化成為一個“社會文明”的人,其根本屬性是價值觀。價值觀屬於一種功能性存在,人們日用而不覺。但是,隻要有選擇,就會有取舍、有判斷,從而見價值、分是非。文明則側重於表達人的社會化程度狀態,是文化教養推動社會不斷進步的一種階段性結果。

  孔穎達注疏《尚書·舜典》說:“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打個比方,在人類進化史上,如果從不穿衣服到穿衣服叫文明,那麼穿各式各樣五彩繽紛的衣服就叫文化。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為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選擇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可以說是“不老不邪,獨行正道”。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一條被歷史和實踐反復檢驗的光明正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科學制度體系。由此,這一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體系、治理體系,能夠持續推動擁有近14億人口大國的進步與發展,能夠確保擁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漢唐宋元明清分別存世426年、289年、319年、162年、276年、295年,唯獨周朝綿延790年。究其原因,就在於周初建立健全了中央制度、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井田制度、禮樂制度等一系列國家制度體系。

  這些制度既是國家組織和社會治理規范,又是文化骨骼與肌理。特別是,禮樂制度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價值觀,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提供了基本價值遵循。

  近代以來,無數先進的中國人經過神農嘗百草般的艱辛探索,先后嘗試君主立憲、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等各種制度模式,卻一一遭遇失敗。之后,終於找到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光明正道,並經過浴血奮斗、苦難輝煌,闊步走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在新時期轉入新時代的重大節點上,加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更加需要先進文化的深厚支撐,更加需要精神力量的動力支撐。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

  文化關乎社會價值,影響道路選擇方向。從紅色革命文化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其內在價值觀指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立與制度體系發展完善的歷史軌跡。

  紅色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建立獨立主權國家的革命文化。“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誕生在抗日烽火中的《義勇軍進行曲》,唱出了紅色革命文化的精神氣概。

  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融個體入集體、化小我為大我,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承發展了紅色革命文化基因。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為根本,維護好、發展好、實現好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本價值遵循。

  價值觀是個人行為的定向標,是社會制度的導航儀,是國家治理的潤滑劑。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會有什麼樣的社會制度。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進程中,所凝練、所遵循的思想理論、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等一套符號體系,其核心就是人民幸福、民族復興、人類大同。

  文化關乎生活品質,影響社會治理模式。在長三角等先富起來的地區,人們已經從小康邁入殷實,越來越注重文化品質和生活品質。由此,不僅需要及時調整社會發展理念,也需要及時轉換社會治理模式,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

  “上醫以德治國,中醫以禮齊人,下醫以刑治病。”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為了實現社會治理模式的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人性化,用制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保障人的健康全面發展。

  文化關乎生命質量,影響國家軟實力水平。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中國不會走國強必霸的老路,也不是把自己養成一個“大胖子”,而是要在科學技術和社會人文領域確立中國人應有的話語權,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強起來,是硬實力的威武強大,也是軟實力的溫和強盛。隻有文化繁榮昌盛,才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的硬核是價值,文化的依托是人生,文化的載體是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文化載體沒有高低優劣之分,文化價值觀卻有文明程度之別。人生起點不可選擇,人生終點可以把握,那就是生命不同的長度、寬度和深度。從這個角度來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內在標志就是,創造出讓每個生命都擁有體面和尊嚴的社會制度與幸福生活。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特約研究員)

(責編:孫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