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從行動自覺到理論自信

——“一帶一路”研究6年回顧與展望

張耀軍2019年12月02日08:14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從行動自覺到理論自信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6周年。6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在中國與世界的良好互動中穩健前行,已經成為國內外學術研究的熱點議題。梳理總結6年來“一帶一路”相關研究的成就和經驗,探尋共建“一帶一路”火熱實踐背后蘊含的理論內涵,有助於在理論與實踐結合中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邁向高質量發展。

成果豐碩: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理論支撐

研究規模不斷壯大。“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委員會等相繼建立,推出一批有價值的學術成果,通過深入分析現狀,探索實踐對策,開展理論研究,有力推動“一帶一路”研究成果生產和流動的價值鏈不斷延伸。截至2019年9月底,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一帶一路”主題詞檢索量為56313條,“一帶一路”關鍵詞檢索量為45167條。就主題文獻看,2014年起發文數量逐漸增多,2015年則呈井噴式增長,隨后逐年穩步上升。從研究主題和領域看,社科類文獻佔比超過90%,主要集中在經濟、管理和國際關系等領域。“一帶一路”對外學術交流加快推進,在“請進來”國外智庫專家的同時,中國學者與國際同行對話能力持續增強,相關研究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拓展。以中國社會科學院為例,對外交流合作現已遍及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國外200多個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基金會及政府部門建立交流關系。參與“一帶一路”研究的主要國家和地區已從美國、日本、歐盟、俄羅斯、澳大利亞等發達和新興經濟體迅速擴展到東南亞、南亞、中東、非洲、拉美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一帶一路”研究彰顯文化自信和行動自覺,推動中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話語權進一步提升,正在成為中國參與國際事務、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智力支撐。

研究內容穩步拓展。“一帶一路”研究經歷了從介紹性到研究性、從單純現象描述到基於數據分析的發展歷程,提煉出不少具有學理性的新表述和新觀點,科研生產力和學術創新力穩步提升,為把握“一帶一路”基本狀況奠定了堅實基礎。2013年至2014年,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的感知很多尚停留在古代絲綢之路的傳統印象之中,有關研究大多聚焦古絲路歷史文化、旅游風光以及“一帶一路”歷史鉤沉、現狀描述和意義詮釋等直觀內容。2015年至2016年,各界對“一帶一路”的時代內涵了解逐漸加深,“互聯互通”“產能合作”“基礎設施建設”“文明互鑒”等成為研究熱詞,“一帶一路”集經濟合作與發展、政治外交與安全、文明交流與互鑒為一體的國際倡議特性被日漸認知。2017年和2019年,我國成功舉辦兩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取得豐碩成果,相關研究進一步深入拓展,開始聚焦“構建全球價值鏈”“塑造新型經濟全球化”“提供國際公共產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事關人類和平發展的重大議題。國外學術界逐漸從中國發展對世界的戰略影響視角轉而向共建“一帶一路”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著力,認為共建“一帶一路”正在積極回應世界性難題,為全球治理注入正能量。

研究成效持續顯現。“一帶一路”研究自主意識日益增強,逐步確立了研究視域,具備了一定的學術自覺,正在不斷運用理論成果和研究方法發揮對共建“一帶一路”實踐的引導功能。學界緊密結合世界發展格局新調整與新時代中國新變化,從人類命運共同體高度對“一帶一路”的時代特征、發展進程、作用規律、影響要素、總體趨勢等深入研究,對共建“一帶一路”頂層設計機制、爭端解決機制、合作成本分攤機制以及與此密切關聯的全球貿易投資格局、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新型南南合作等議題持續深入思考,形成了一批既有理論支撐又體現不同領域特點的研究成果,為研判共建“一帶一路”建設走勢、推動相關政策實施、化解建設風險和挑戰、凝聚國際社會共識、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堅實學理支持。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發展經驗成為“一帶一路”研究的重要內容,表明“一帶一路”研究為拓展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途徑提供了有益的學理借鑒。

短板猶存:理論供給與實踐需求不匹配

“一帶一路”研究雖然取得一定進展,但仍面臨挑戰。總體看,“一帶一路”理論研究滯后於實踐發展,有話語影響力的思想成果較少,系統性研究成果不多,對“一帶一路”實踐引領力亟待加強,理論創新的廣度和深度有較大提升空間。深入研究並解決共建“一帶一路”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提煉規律性因素,升華到理論高度,形成系統性學說,進而推動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兼具的“一帶一路”研究體系,尚需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如何平衡咨政建言與學理研究的關系。目前有些研究仍屬“大而全”“國情式”的情況介紹或現象說明,一定程度上存在同質化、碎片化、低水平重復等流弊,研究成果缺乏學者個人獨到見解,針對性、前瞻性和特色化不足。應用型對策性研究多而原創型基礎性成果少,針對“一帶一路”未來發展趨勢的前瞻性成果少,理論供給與實踐需求不匹配,最終影響成果應用的有效性。與此相應,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指導研究的能力不足,一些研究方法創新不夠,視野總體上仍然停留在舊有研究路徑之上,尚未提出綜合性、整體性理論范式,運用大數據等新型工具的研究意識和能力有待加強。

如何平衡學科建設與國別研究的關系。國別或區域研究不均衡等問題依然突出,對大國的研究較為充分,而對非洲、中東歐等研究較為薄弱,難以適應新時代國家發展需要。例如中非合作不斷加強,人文交流方興未艾,但中國對非文化深度研究不足,缺乏能夠提供政策支撐的理論成果。當前,“一帶一路”研究還零散地分布在多個學科領域,自身專業屬性尚不明晰,學科定位有待明確,不同研究領域之間缺乏互通、交流與整合,尚未形成獨具特色的概念范疇、規范術語和內在邏輯,其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理論框架的互聯性和基於多學科聯合攻關的協同性急需強化和提高。

如何平衡中國話語與國際研究的關系。國外部分“一帶一路”研究的現實主義思維定式突出,多以“投入—產出”視角分析“一帶一路”的成效和挑戰,務實傾向明顯。一些研究對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目標和未來走向存在模糊認識,尚需發揮定向導航作用,促進精准對接,切實解決問題。我國“一帶一路”研究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還不夠強,在國際上的聲音還不夠響亮,“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

發展走向:促進“一帶一路”研究進一步理論化系統化

“一帶一路”研究要解決共建進程中的問題和挑戰,需要構建一個對現實問題具有解釋力、對未來發展具有指導性的理論框架,以期實現研究內容多元化基礎上的精深化,研究結構碎片化基礎上的融合化,研究指向實踐性基礎上的理論化,不斷提升回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理論能力和學術水平。為此,要在批判借鑒國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強化問題意識,堅持目標導向,發揮理論引領,促進“一帶一路”研究進一步理論化、系統化。

總體規劃上,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從我國根本利益與參與各國的共同利益相結合的戰略高度出發,加強共建“一帶一路”理論研究的科學謀劃和總體設計,堅持高點定位,提高理論的指導性、預見性和有效性,增強“一帶一路”研究的文化自信和理論自覺。進一步整合“一帶一路”研究機構,統籌協調“一帶一路”研究工作,提煉總結“一帶一路”倡議的時代背景、核心理念、推進路徑、發展動力和內在規律,深入研究“一帶一路”與世界經濟再平衡、新型全球化、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關系,建立健全“一帶一路”研究體系。著眼於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從實踐發展到理論建構、再到指導實踐的螺旋式上升推進進程,推動有關研究注重現實關懷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體現大國格局基礎上的全球視野,彰顯前沿意識基礎上的時代特征,增強“一帶一路”理論供給,為共建“一帶一路”創新合作提供思路和方案。

具體議題上,一是緊緊圍繞共建“一帶一路”長時段、全局性、基礎性和本質性問題,注重研究具有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的議題,重視規律總結與提煉、理論概括與提升,側重揭示共建“一帶一路”以發展為導向、以人民為中心、以創新為手段、以開放為路徑、以共享為平台、以共贏為目標、面向未來的深刻內涵﹔同時注重尋找“一帶一路”實踐中不斷涌現的新經驗、新做法,為“一帶一路”理論研究創新提供新的增長點。二是注重從理論上回應國際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深入研判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全球治理體系的重大影響,關注事關國際格局走向的重大前沿熱點問題,挖掘具有國際前瞻視野,能夠引導或規范“一帶一路”理論發展、提升研究質量的議題,推動“一帶一路”研究在登高望遠中走深走實。三是注重立足中國經驗、深入研究有助於建構中國“一帶一路”本土化理論的議題,力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話語、研究范式,推出體現中國風格的研究成果。堅持用中國話語闡釋人類社會發展,用國際語言傳播“一帶一路”和中國故事,探索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加強“一帶一路”國際傳播規律研究。

加大區域與國別研究對於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為此,“一帶一路”研究要強化區域與國別視角,了解每個參與國家的特殊性,尊重每個伙伴國家的差異性,以重大現實問題為導向,善於運用當地語言進行實地考察,多做具有國際視野的比較分析,多做跨國跨境的協同研究,在了解有關國家與區域的歷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語言、宗教、文學、外交等方面以及“一帶一路”與其他區域合作機制的關系的基礎上,力求實現跨領域的整合集成和跨學科的綜合分析。“一帶一路”建設實踐的長期性、發展過程的復雜性和牽涉領域的廣泛性,決定了區域與國別研究要始終關注處理好歷史與現實的關系,多做打通歷史和現狀的研究﹔處理好智庫功能和學術研究的關系,以學術為基石加強智庫建設,在中長期研究的基礎上,加快學術成果智庫轉化﹔處理好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既對“一帶一路”研究做出宏觀整體的認識,形成專門化的知識體系,也要分門別類地開展國別、區域和次區域研究,具體深入地把握參與國家和地區面臨的各類問題。

研究方法上,要牢固樹立問題意識,注重確立研究的理論范式、邏輯結構和整體框架,使研究有新的視野、新的角度、新的分析框架、新的理論概括。針對“一帶一路”建設內容涉及面廣,囊括傳統、新興、前沿、交叉等多種學科的特點,要加快建設多學科交叉融合、全方位綜合立體的“一帶一路”學術研究體系,著重明確其學科定位、主體內容、研究范式、核心范疇、理論工具、評價體系等,努力形成兼具明晰概念、深厚學理、自洽邏輯、完備系統的“一帶一路”研究體系,提升內涵式發展。重視“一帶一路”資料建設和大數據研究方法的應用,注重文獻資料和數據的積累,建立資料分享聯盟,使得資料收藏更好為研究服務。

行動主體上,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要智力先行,強化智庫的支撐引領作用。為此,要以增強理論供給為動力,從思想源頭上著力提高“一帶一路”智庫學者理論創新和戰略謀劃能力,不斷提升政治敏銳性和學術剖析力,筑牢主動為黨和國家大局服務的研究意識。注重圍繞國際社會關注的“一帶一路”重大理論和實踐議題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研究,推動“一帶一路”學術研究與理論創新走在時代前列。加快構建“一帶一路”學術共同體,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委員會、“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絲路國際智庫網絡、“一帶一路”高校戰略聯盟等研究機構作用,廣泛利用高端學術平台與合作機制,加大力度與國外智庫協同開展一線考察調研和更有針對性的精准研究。加強對知識生產的專業化管理,創新科研組織方式、成果評價方式等,培育特色專長明顯的“一帶一路”研究智庫。建議依托高校多學科、多語種、跨文化交流優勢,在高校專業目錄中增設“一帶一路”專業,加強師資建設,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課程設置、教材教法等方面加大創新力度。

(作者:張耀軍,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對外文化傳播研究基地研究員﹔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項“系統規劃設計‘一帶一路’互聯互通研究”階段性成果)

(責編:孫爽、艾雯)